《伤寒论》“小便不利”与“小便难”病机辨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小便不利”与“小便难”病机辨析

《伤寒论》用于描述小便异常的词语很多,包括“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欲小便不得”、“不尿”、“小便数少”等,其中“小便不利”和“小便难”使用最多,分别涉及24个和7个条文。历代伤寒论研究者大多对这些词语不作区分,全部解释为小便不利。然而,张仲景作《伤寒论》用词简洁严谨,“小便不利”、“小便难”在全文中交替出现,绝非某种巧合或传抄错误,而是张仲景据此表示小便异常中的某种区别,本文试从病机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1 小便不利病机探究

1. 1 水气阻滞三焦,气化不利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人体六腑之一,具有通行水液、主持诸气的生理功能。若水湿之气阻滞三焦通路,三焦通降不利,则身体多余水液不能顺利排入膀胱,流溢在机体各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谓: “三焦病者……不得小便,窘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的现象。

对此张仲景皆使用“茯苓”1味,或原方中有茯苓(28条、71条、107条、156条、223条、316条) ,或在兼有“小便不利”时酌加茯苓(40条、96条、318条) 。有关茯苓功效,《神农本草经》谓: “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咳逆,口焦舌

干,利小便。”《名医别录》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可见茯苓具有调节全身气机、通利小便的作用。《药品化义》更是详细叙述: “治停蓄邪水……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涩而能利。”茯苓甘淡平和,能去除恶水、推动水液运行、通利三焦。朱丹溪在《本草衍义补遗》中说: “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对于运用茯苓治疗三焦气机不畅的小便不利作了颇为恰当的解释。

1. 2 湿热互结

《金匮要略·黄疸》云: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236条: “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对黄疸的病机做了详细的叙述。黄疸的形成在于热不得越,湿不得泄,热邪瘀滞在里,与湿邪相搏,热欲外越,却因湿邪羁糜不得越,故不得汗出; 湿欲下泄,却因热邪纠缠,而反小便不利。嗜食肥甘厚味者,本湿邪内盛,一遇外感,邪气尚在表,而误用下法、火攻(134条、200条、206条) ,表邪内陷化热与中焦湿邪相结,湿热互结而致小便不利。此外亦有伤寒过经再传,邪入阳明,本当化燥成实,然而由于素体湿盛,阳明热与太阴湿相结,或结在中焦之上(199条) ,或结在下(125条、126条、260条) ,气机通降不利,膀胱开阖失常,则小便不利。1. 3 风湿相搏于体表关节

《伤寒论》第174、175条皆为风湿病所设,其中桂枝附子

汤证和甘草附子汤证有小便不利的现象,去桂加术汤证则没有,三方都能治疗风寒湿痹,但桂枝附子汤为风湿偏重于表而设,去桂加术汤为风湿偏重于肌肉而设,甘草附子汤则为风湿偏重于关节而设。风湿相搏,停留于不同组织则有不同表现。风性开泄,湿性趋下,风湿相搏则风邪不能外散,湿邪不能下泄,若郁遏在体表皮部或肌部,影响卫气循行,卫气不行推动无力,且皮部和肌部结构疏松,水湿停聚不行且大量堆积,不能下归膀胱,导致小便不利; 若风湿郁遏在肌肉,肌肉紧致,稍有水液则饱满外溢到肌部,通过肌部卫气循行回流至膀胱; 关节腔内多有空隙,风湿郁遏关节,水液停留关节腔中、流连不去,亦会造成小便不利。

张仲景治疗此类小便不利现象,则用一味“桂枝”,桂枝为解肌之药,能宣散肌部风邪,风邪一去则湿邪无所依附,循经脉下归膀胱。而风湿郁遏在关节,桂枝难以深入,单用桂枝解肌散风力有不逮,此时再用白术健运脾气,恢复其散精功能,从而协助转输水液,排出关节湿邪,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1. 4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异常

六腑中小肠上接于胃、下连大肠,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能对食物中水液和精微进一步吸收,并将多余水液排入膀胱。《灵枢·经脉》谓小肠“主液所生病”,若小肠功能异常,气化不利,不能泌别清浊,水液不能下归膀胱而趋向大

肠,则出现大便溏、小便不利的现象。第191条: 阳明病寒结固瘕,小肠气化失司,出现小便不利,张仲景对于此条病机以“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概言之。六腑中惟有小肠能泌别水气谷气,《灵枢·本输》谓: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句当理解为小肠虚冷,气化不利,不能泌别水谷。第306条小肠虚寒,寒主收引,血脉收缩,肠道得不到濡养腐败坏死,水液不别,直趋大肠而“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若阳明燥屎阻碍小肠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喘冒不能卧”(第242条) 。

1. 5 其他

除以上4点外,尚有第59条误治后亡津液而小便不利,此虽亡津液然张仲景言“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又言“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条) 。阴阳自和,未伤及根本,津液虽亡,仍为气机受损,故能自愈。另有伤寒误治而转属少阳,少阳气机上逆而致小便不利(147条)。

第6条温病误用下法,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日本考据家森立之认为: “若被下者,微则小便不利,剧则直视失溲,乃与后文被火同例。其证小便不利,则真气未脱,犹可治,至直视失溲则阴阳共脱,不可治也。”温病误用下法之后,根据对人体气机调节伤害程度的不同,会出现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失约的情况。受伤害较轻,被下之气仍有恢复常态的能力,体内气机向上运动,出现小便不利现象。2 小便难病机

探究

2. 1 发汗、壮热导致阴液耗竭

小便是机体多余水液经由膀胱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若身体津液大量丢失且亏耗严重,则无多余水液化生尿液,出现小便难的现象。第111条太阳中风病因为误用火法发汗,火攻之热与中风表热相合,热迫津液,血流散于脉内,气逸失于脉外而大量汗出,阴液大量丢失,出现小便困难的现象,张仲景以“阴虚则小便难”简明扼要地阐明病机。此条虽与200条一样误用火攻,然而此处用火攻意在发汗,热量较彼处更盛,不但迫邪内陷且灼伤阴液。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 “热结则液干。”因而,第200条出现湿热内结而小便不利,此处阴液干涸而小便难,小便难等现象都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组织枯燥才出现的。

若阳明中风,风邪轻扬开泄,腠理开阖失司,大量汗出耗散津液; 热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两邪相互作用,内有火热煎熬,外则腠理不固,阴液枯竭而“鼻干不得汗……小便难”( 第231条) 。第284条病在少阴,本就阴液亏耗,勉强发汗雪上加霜,阴液更加亏耗而小便难。

2. 2 胃气衰败不能腐熟水谷、化生津液

脾胃居于中焦,共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腐熟,化生含有水谷精微和津液的胃气; 脾与胃相表里,《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为胃行其津液”。胃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