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特点3.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面积、分布特点等。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特点: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特征。

4. 探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

5. 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6. 培养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提出治理措施。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环保意识。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黄土高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2. 黄土高原的资源利用与保护3. 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4. 黄土高原文化的特点5. 黄土高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经济发展及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地图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

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设问: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

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对应地名全年降雨量气候特征3、教师活动: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学生读图回答: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黄土高原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黄土高原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黄土高原教学背景本课程是为八年级下册的地理课程准备的教案,主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经济环境。

2.认识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

3.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经济环境的影响。

4.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一个关于黄土高原的短片或者图片,向学生展现黄土高原的景色,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所知。

引出本课的内容,导入课题。

第二步:教学内容2.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特征黄土高原是位于我国中部的一个地区,大致由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和内蒙古6个省区境内的黄土地带组成,总面积为近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8%。

黄土高原的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平原较少,山地和丘陵地形占主导,而且整个地区海拔较高,一些地方山脉横亘,甚至有山峰和山顶。

2.2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介绍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降水不足、蒸发强烈、干冷、多风、气温差异大。

这种特殊的气候环境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地的农民过早的开荒和滥砍滥伐等方式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了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土地荒漠化和大量的水土流失。

同时,黄土高原也是一个千年文化古地,人文历史和遗产独具特色,例如西安的秦陵、壶口瀑布景区、云冈石窟、崆峒山、太白山、华山和黄河走廊等等。

2.3 黄土高原的资源和经济发展黄土高原虽然自然资源相对一般,但仍然拥有一些稀缺的资源。

例如云阳雄黄、榆林煤等财富资源。

而当地人民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例如种粮、饲养家畜和养蜂等。

同时,当地还有较为基础的轻工业和矿产加工业,木材加工业和制造业以及旅游业也逐步发展。

第三步:激发思考引导学生从黄土高原的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对这个地区的思考和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3.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4.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5.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形成原因、水土流失状况及生态环境问题。

2. 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讲解,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防治措施。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讲解:详细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形成原因、水土流失状况及生态环境问题。

3. 案例分析:以某个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为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及成效。

4.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故事或经历,增加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黄土高原地区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3. 制作展板:学生分组制作关于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展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习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积极性等。

3. 展板制作: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资源1. 黄土高原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分析所需的相关文献和数据。

3. 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安全等保障。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

黄土高原教案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环境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 黄土高原的特点4.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5. 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及环境问题。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讲授知识点:2.1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2 阐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3 介绍黄土高原的特点。

3. 分析环境问题:3.1 让学生观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环境问题。

3.2 讲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4. 讲解治理措施:4.1 介绍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政策。

4.2 分析治理措施的作用及其效果。

5. 小组讨论:5.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5.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6. 总结课程:6.1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6.2 强调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7. 布置作业:7.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黄土高原的地形图。

六、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源,收集有关黄土高原治理的案例,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保持展览馆或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黄土高原治理工作的理解。

3. 开展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清洁河流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网作者精心整理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希望这份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优秀4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自然引入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的是哪一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投影)地图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展示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板书:三、文明的摇篮播放安塞腰鼓视频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节打下了基础。

教学反思: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和地理特征。

2.掌握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情况。

3.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二、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和地理特征。

2.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情况。

3.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内容:1.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a.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黄土高原的地质特征和地形地貌。

c.黄土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a.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b.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c.黄土高原的河流和湖泊。

3.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a.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和变化。

b.黄土高原的植被分布和特点。

c.黄土高原的动物资源和保护情况。

4.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a.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及其影响。

b.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影响。

c.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成效。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口头讲解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和地理特征。

2.示范法: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情况。

3.讨论法:开展讨论,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4.实验法:进行黄土土壤侵蚀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

五、教学资源:1.教材:黄土高原地理教材。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和音响设备。

3.教学工具:地图、图片和实验设备。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黄土高原形成过程和地理特征的理解程度。

2.检查学生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黄土高原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的掌握情况。

3.评估学生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

2.开展黄土高原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展开研究项目,探索黄土高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价值。

探究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教案

探究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教案

探究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及地貌特点等基本地理知识。

2.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

3.理解黄土高原土地退化与治理的现状和必要性。

4.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现状和治理。

三、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PPT或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比如: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地带,东起黄河干流下游,西至陕西关中,南起秦岭,北至内蒙古和山西。

黄土高原被誉为“全球第二大黄土区”,其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丘陵和山地景观,其主要的山脉和高原包括丁青草原、延安丘陵、秦岭山地和太行山地等。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包括黄土丘陵、内陆河谷地、坝陵和绵延起伏的平原等。

步骤2:学习任务1.学生自主学习资料:教师分发或选定互联网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现状和治理,结合诸多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撰写小论文。

3.知识总结:教师汇总和总结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和精华部分,让学生重新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和土地退化现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步骤3:教学评价1.实地考察:教师安排学生实地考察,感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土地退化现状,收集数据和信息,调查治理措施及其效果等。

2.作品展示: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小论文和考察成果,让同学们互相分享交流,借鉴和学习。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悟收获,提出问题和疑惑等。

四、教师评价1.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PPT、图片展示、分组探讨、小论文撰写、实地考察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3. 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

3.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如干旱、风蚀、水土流失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 组织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图片,讨论其特征。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 掌握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

3. 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如风蚀、水蚀等。

2. 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如黄土堆积、地貌变化等。

3.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掌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 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如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

3.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 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四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荐]黄土高原教案精选

[荐]黄土高原教案精选

[荐]黄土高原教案精选黄土高原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

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主题:黄土高原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3.了解黄土高原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教学内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3.黄土的形成原因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2.生态系统退化问题3.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3.黄土高原的保护与治理措施1.植树造林与草地恢复措施2.水土保持措施3.生态畜牧与农业技术改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并激发学生对这片土地的兴趣。

2.讲解(15分钟)分步骤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黄土的形成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

3.讨论(20分钟)分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4.呈现(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交流,了解不同小组之间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黄土高原的保护与治理措施进行总结,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6.讨论与反思(10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进行讨论与反思。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保护与治理措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并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3.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与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启发。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是否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2.评估学生的表现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和学生的展示,评估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与认识。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文化的认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4. 黄土高原地区文化特点5. 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地图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4.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

5. 总结:强调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意义,提醒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案示例:【课堂导入】教师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教师详细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

【课堂总结】教师强调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意义,提醒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基本认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特点3.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4.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危害5. 黄土高原的防治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分析其水土流失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5. 总结提升: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总结,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环保意识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现状。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策略。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以下是一份以黄土高原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2. 使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难点: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地图等。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大家猜猜是哪里呀?生:不知道呀。

师:那老师给点提示,它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那里的土是黄色的。

生:哦,我知道了,是黄土高原。

师:对啦,那我们先来看看黄土高原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啊。

(展示地图)生:在北方。

师:没错,那大家知道黄土高原都包括哪些地方吗?生:不太清楚。

师:来,看这里,有山西、陕西、甘肃等一些地方。

那黄土高原都有啥特点呢?生:土是黄色的。

师:哈哈,这是一个特点,还有呢,比如它的地貌。

生:有很多沟沟壑壑。

师:对呀,那同学们知道为啥会这样吗?生:是不是水土流失呀?师:真聪明!那水土流失是咋造成的呢?生:是因为下雨吗?师:下雨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其他的哦,比如这里的植被比较少。

那水土流失有啥危害呀?生:土地就不肥沃了。

师:对,还有呢?生:河流会变浑浊。

师:很好,那怎么治理水土流失呢?生:多种树。

师: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措施呢,比如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但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时,还需要更加详细和深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今后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教学设计
2.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介绍至少三种水土保持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论述生态环境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提出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建议。
3.设计一份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调查问卷,不少于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和调查结果。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围绕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展开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实践体验:结合学校周边环境,设计水土保持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5.反思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理解,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图,标注出主要的地貌类型和地理位置,并简要说明各类地貌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黄土高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生态环境。

2.了解黄土高原的资源和经济开发情况。

3.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特点和农业生产方式。

4.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黄土高原的资源和经济开发情况。

3.黄土高原的农业特点和农业生产方式。

三、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和生态环境。

2.黄土高原的农业特点和农业生产方式。

四、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新课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生态环境,并介绍黄土高原的资源和经济开发情况。

3.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课本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黄土高原的农业特点和农业生产方式。

4.集体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并对黄土高原的农业特点和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

5.巩固练习(10分钟):组织学生完成一份小练习,确保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资源开发和农业生产方式有一定的掌握。

6.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五、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展示: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3.讨论总结:通过集体讨论,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工具:1.电脑及投影仪。

2.图片和视频资源。

3.课本和互联网资源。

七、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合作能力:学生能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合作完成任务。

3.创新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集体讨论,总结和归纳黄土高原的农业特点和农业生产方式。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风土人情的研究兴趣,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4. 黄土高原的防治措施5. 黄土高原地区风土人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2. 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科学技术解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讲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分析其科学技术背景。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风土人情,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的理解程度。

2. 考察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风土人情的了解和描述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黄土高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

2. 邀请当地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分享黄土高原治理经验和成果。

3. 开展黄土高原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展示学生对黄土高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黄土高原相关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案例材料。

3. 黄土高原地区风土人情的研究资料和文学作品。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黄土高原教案大班

黄土高原教案大班

黄土高原教案大班教案标题:黄土高原教案大班教案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和环境条件。

2.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和环境条件。

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教学准备:1. 地图或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黄土样本和植物样本。

3. PP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活动:活动一:地理特点和环境条件的介绍(15分钟)1. 展示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通过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介绍黄土高原的干旱、风沙和水土流失等环境条件。

活动二:观察黄土样本和植物样本(20分钟)1. 准备一些黄土样本和植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和植被状况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活动三: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20分钟)1. 使用PP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展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当地的影响,并讨论可能的原因。

活动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2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例如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2. 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讨论并设计一个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方案。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活动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和学到的知识。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植树造林项目,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和环境条件,并培养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对黄土高原的了解,还培养了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3.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4.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危害5.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以及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等现象。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具体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黄土高原治理措施的可行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结合地图,详细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3. 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讲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4. 探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危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地区造成的危害。

5. 讲解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介绍黄土高原治理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黄土高原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点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3. 检查学生作业中的地形图绘制和治理小论文,以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黄土高原的地形图、遥感图像和视频资料。

2.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案例研究和新闻报道。

3. 学生作业模板,包括地形图绘制和治理小论文的示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格尔煤田
鄂尔多 斯煤田
神府煤田
朔州煤田
龙羊峡 ★

★万家寨

★天桥



三门峡

小浪底
黄黄河河刘 西中上家)游黄游峡;著著土(三名名高甘门水水肃峡电原电)、站的站、小:水:浪青万龙能底铜家羊资峡寨(峡、河(源(天南宁青桥)夏海())山、
黄土高原的工业(能源工业为龙头 )
煤炭工业
电力工业
耕地面积减少
向黄河下游输 送大量泥沙
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 耕作土层 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2)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 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 ”。 (3)造成当地 生态环境 恶化,直接或 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脆弱的生态环境



长庆



利 用 黄土煤高炭 原的石油四大天矿然产气资源铝土
油和主其
、产要中
天然气量最大能 源 资山 西 省
山 西
、 源的

水 有煤
能 煤炭
炭储
、量 石
因此其,中已被煤探称炭明为储含“量量乌约的金占2高/全3 原国”
山西省的煤炭 工业基地有: 大同、朔州、 太原、阳泉、 长治、晋城、 汾西、霍州等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和 破坏植被
植 被 稀 少
过 度 放 牧
过 度 垦 殖
过度樵采
沙于 植
漠是
化造 成

: 水

土 流



植被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开矿
陡坡毁 林开垦
人类 活动
影响 修路
采矿
影响因素
特点
影响

降水
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


地形 地形过渡带,坡度大,物质不稳定 土
2.径流量:总量、汛期等
水量较小,汛期在夏季且年际变化大
3.含沙量:含沙量高 4.结冰期: 有结冰期 5.水能: 落差大,水能较丰富
黄土高原 地貌有什 么特征?
千沟万壑 地形起伏大, 地表坡度大,
黄土高原的地貌
(图片点击可放大)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侵蚀的不同程度
黄土高原的 土壤有什么 特点?
105E
110E
40N
35N
乌鞘岭
长城

陕 夏

太 行


西
西
秦岭
黄土高原东起__太_行__山_西至 乌鞘岭 _ 南至 ___秦_岭___北至 __长__城___,跨越了 ___山_西__省_ 、 ___陕_西__省_ 、 __宁_夏__回_族__自_治__区__ 、 ___甘_肃__省__等省。
经常遭受旱灾、只能种耐 旱的作物,如高粱、谷子。 有时饮水都很困难。
有暴雨时,又会发生洪涝 灾害,还会引起泥石流、 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 农田、住房、道路常遭到 破坏
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各 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黄土 疏 松 ,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 侵蚀。 (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 多 .多 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4)自然灾害频繁. 滑坡,泥石流,等时有 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 垂直节理发育 土质疏松,易流失、崩解
1.水带走了什么? 2.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3.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4.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5.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
6.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带走了地表肥 沃的土壤
农作物产量下降
严重 水土 流失
使沟谷增多、 扩大、加深
过度开垦 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和樵采 开矿 无计划工程建设
破 坏 植 被
改变 地表 状态
加剧水土流失
人类为何这样做?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口增长太快
放羊娃 的故事
记者“你为什么放 羊?”答“赚钱 呗。”“赚钱干什 么?”“娶老 婆。”“娶老婆干 什么?”“生 娃。”“生娃干什 么?”“放羊。”
控制人口增长
3.降水特点: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分配特点等 年降水量较少,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105E
110E
40N
年降水量485mm
35N
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地形区 黄土高原 2.地势:地势高低、起伏变化 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地表形态: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4.地貌类型: 黄土地貌
水1.补文给特:征以:降水为主要补给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 长
生态环境 恶化自然 灾害频繁
人均耕地减 扩大荒
少,燃料需 地开垦
求增加
面积
农作物 产量下 降
破坏植被, 开垦荒地砍 伐森林
总结病因
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 多暴雨
地形起伏大
植被稀少

自 土人
然 高为

原 水


土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开垦陡坡 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 和采樵
滥用土地

土 位于陕、甘、宁交界地带的长庆气田 高 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之一
黄土高原的成因中,其中“风__成__说___”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 黄土物质是从_中__亚__、__蒙__古__等地的 荒__漠__、__戈__壁__吹来的。
中亚、蒙古
戈壁 沙漠
太行山
黄土高原
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2.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及治理
看地图,熟悉黄土高原区的位置和范围
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地区
100° 40°
35°
105°
110°
长城
115°
太 行 山
秦岭
位置特征:
东—太行山 西—乌鞘岭
南—秦岭
北—长城
经纬度位置——35 N~ 40 N ; 105 E~114 E
海陆位置—— 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
为区山 “分西 黑布、 三着陕 角世西 ”界、 或上内 “罕蒙 乌见古 金的三 三特省 角大( ”煤区
田) ,接 被壤 称地
内蒙古
西 的 神 木 、 府 谷 , 山 西 的 朔 州 等优质动力煤,埋藏浅,可以露天乌 金 三 角 的 大 型 煤 炭 生 产 基 地包 括 内 蒙 古 的 准 格 尔 、 鄂 尔 多 斯煤 炭 资 源 特 点 : 大 部 分 属 于 发 热 地开,量 采陕高


植物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失

土壤 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人 营造宫殿、过度 樵采、毁林开荒
植被破坏(水蚀、风蚀)
为 因
不合理的耕作 制度(轮荒)
破坏林草植被,破坏林草物种
素 开 露天煤矿 破坏植被
加速 水土 流失
矿 河道滩地
泥沙入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人类活动在现代水土流失中起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