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

合集下载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原文及翻译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导语:目的主要是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私心(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二则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二则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二则一、原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二、字词解释。

1. 恭勤不倦。

- 恭:谦逊有礼。

- 勤:勤奋。

- 倦:疲倦。

整句话的意思是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

2. 博学多通。

- 博:广博。

- 学:学问。

- 通:通晓。

即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3. 家贫不常得油。

- 贫:贫穷。

车胤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灯油(来点灯照明读书)。

4. 练囊。

- 练:白色薄绢。

囊:口袋。

练囊就是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5. 以夜继日。

- 以:用。

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也就是夜以继日的意思。

三、译文。

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讲述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的故事,体现了车胤勤奋好学的品质,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五、人物形象。

车胤是一个勤奋好学、不畏艰苦的人。

在家庭贫困没有灯油的情况下,他能想到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这种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二、字词解释。

1. 世传。

- 世:世间,世上。

传:传说。

世上传说。

2. 未成,弃去。

- 未:没有。

成:完成(学业)。

弃:放弃。

去:离开。

意思是(李白)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3. 逢老媪方磨铁杵。

- 逢:遇到。

老媪:老妇人。

方:正在。

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4. 感其意。

- 感:被……感动。

其:她的,指老妇人的。

意:意志,毅力。

被她的意志(毅力)所感动。

5. 还卒业。

- 还:回去。

卒:完成。

业:学业。

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译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上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ppt
13
部分来自《点拨》
(七)名句积累 1.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2.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3.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14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古文二则》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6
注释:①鼓琴:弹琴。②志:这里指用音乐表现的 意境。③峨峨:山高的样子。④洋洋:盛大的样 子。⑤所念:心中想到的。⑥得:领会。
17
原文: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⑦,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⑧琴而鼓之。初为霖雨⑨之操,更造⑩崩 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⑪。 伯牙乃舍琴 ⑫而叹曰:“善哉,善哉⑬ ,子之听夫 !志想象 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⑭哉?”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 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庄子》是继《老子》 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 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 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 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今天,我们将从这两部经典著 作里选取两篇短文来学习。
10
部分来自《点拨》
3.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吾无以为质矣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臣之质死久矣 古义:对象,搭档;今义:性质,质量 (三)一词多义 1.善:伯牙善鼓琴(动词,擅长) 善哉(形容词,好) 2.为:尝试为寡人为之(第一个“为”,介词,给、替。
个“为”,动词,做)

语文版22古文二则《教学相长》课件

语文版22古文二则《教学相长》课件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检讨。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鼓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 “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 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
肴:áo 熟肉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fú 不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到达了极点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
自反:自己检讨 自强:qiǎng 自己督促自己 强:勉力、勤奋
“类比推理”。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 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的。告知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字词归纳
1、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受到)阻碍,不通 D、教学相长也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 启示?
参考:

八下语文第14课笔记

八下语文第14课笔记

八下语文第14课笔记以下是一份可能的八下语文第14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标题:第十四课古文二则(《黄生借书说》、《送东阳马生序》)一、作者介绍1.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灵动飘逸、富有情趣而著称。

2. 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字景濂,号丹溪,浙江义乌人。

宋濂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与刘基、高启齐名。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明丽脱俗、情感真挚而著称。

二、内容分析1. 《黄生借书说》是一篇借书谈读书感受的散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黄生借书、作者劝诫他读书的经历,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借书的局限性。

文章语言简练,意味深长,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读书的益处和借书的不足。

2.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回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经历,以及与同窗好友马生的深厚友谊。

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强调了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

同时,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马生的关爱和期望,展现出真挚的友情和情感。

三、重点词句解释1.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

”(袁枚)解释:随园主人把书借给黄生并告诉他:“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

”2. 故有所览辄省记。

(宋濂)解释:因此,我读过的书都能记得很清楚。

3.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宋濂)解释: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4.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宋濂)解释:当我跟随老师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9课《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9课《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

·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 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
逃避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原文与翻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 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 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 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 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 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 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 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 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 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 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26.古文二则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26.古文二则课件

(2)王梅同学准备编辑主题为“不朽的孟子”的手抄报,她搜集到 下面一些材料,准备编进手抄报中。请你为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合适 的栏目名称。(限4个字)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栏目名称誓:言睿语
第七单元
26.古文二则
1.文学常识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 论的记录。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和散文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称“亚圣”。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 的准则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 的重要著作。
文章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手法,使读者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作者的观点,从而起到教育的目的。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 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 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 ,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 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4)正当全世界人民反省战争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却逆流而动。 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对安倍晋三言行的看法。
①力挺阁僚参拜靖国神社:2014年4月下旬,日本副首相兼财务 相麻生太郎等3名日本内阁成员相继参拜靖国神社,安倍则以首相 名义献上祭品,面对国际指责,安倍称内阁成员“向英灵表达崇 敬之情是自由的、理所应当的”,“绝不屈服”。

新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课件(44张PPT)

新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课件(44张PPT)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 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 优厚
三、整体感悟
思考:1.《四知》中写了杨震几件 事?用简单话概括。
杨震拒金(开头到“密愧而出”)
杨震为子孙留清白(“后转涿郡太守” 到“不亦厚乎”)
2、文章表现了杨震什么品质?
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 清官形象。
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 要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 4、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让后代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 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 /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 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 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 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廉洁 ( 自律 语 态度 杨震 言 坚决 拒为子孙 俭朴 ) 开产业 无私 拒收下 属贿赂
四、写作特点
1.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 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 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 3. 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 贿赂的坚定态度。
生字识记
评骘 zhì
谒见 yè 涿郡 zhuō
复辟 bì
遗 辄
wè i zhé
n 便宜 bià
质悫 què
古文二则
四 知
人物介绍
杨震,东汉高 官,学问渊博,可 与孔子相媲美,素 有“关西孔子”之 称 。杨震以为官 清廉名闻天下。

《古文二则》

《古文二则》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人江曰逖 而!:将 后”“其 进遂祖部 。屯逖曲 淮不百 阴能馀 ,清家 起中渡 冶原江 铸而, 兵复中 ,济流 募者, 得,击 二有楫 千如而 馀大誓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
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1
原因三: 从“晋室之乱……望风响 应者矣”可以看出祖逖生活在 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说明时 世造就英雄。
42
原因四: 从“毒流中土,今遗民既 遭残贼……郡国豪杰,必有望 风响应者矣”也可以看出祖逖 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结合下 文的事态发展,还可看出他有 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43
原因五: 从祖逖大胆进言,司马睿 并不真正重用他,而他依然 “纠合骁健”、“将其部曲百 余家渡江……募得二千余人而 后进”可以看出祖逖精忠报国, 矢志不移。
鲁肃(172~217)
三国时吴国名将、 政治家。字子敬, 临淮东城人。出身 士族,为孙权所敬 重。主张联刘抗曹, 助周瑜大破曹军于 赤壁。周瑜死后, 代领其军,继续与 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
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 将。安徽阜南人,少依 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 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 占各地。曾随周瑜、程 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 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 破关羽,占领荆洲。不 久病故。
人物形象: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
具有忧国忧民的品格、为收复失地而大胆 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在不被重用的情 况下仍然倾尽家资招募兵士,进行北伐。
击楫中 流
闻鸡起 舞
忧国忧民
身体力 行 大胆进 言
力主北 伐
成语学习与运用:

古文二则祖逖北伐八年级下

古文二则祖逖北伐八年级下
祖 逖北伐
教学目的
❖ 理解作者作品 ❖ 领略文章精髓 ❖ 掌握重点字句
课文导入
❖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 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 “晋朝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 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 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 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 起床习武。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拓展练习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 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
灭!驾 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
旧山河, 朝天阙。
读岳飞词,对比其与祖逖情感之 异同?
作品介绍
❖ 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 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 十卷。编年体通史全书上 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下讫后周世宗显 德六年(959)。取材除 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 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 二十二种。内容以政治、 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 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 十二年史事
作者介绍
❖ 作为一名中学生,从《祖逖北伐》中你得 到了什么启示?
课文赏析
❖ 解释加点字。 蹴琨觉曰 睿素无北伐之志
❖ 分析祖逖之人物形象。
❖ (提示:能够从人物 的语言、行动描写角 度入手。)
击楫而誓曰
知识归纳
❖ 古汉语特殊使用方法
❖ a.自相鱼肉 ❖ b.给千人廪,布三千
匹 ❖ c.言于睿曰
❖ 成语归纳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古文二则(原文、译文)

古文二则(原文、译文)

读书有三到
【原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能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和嘴难道会不到吗?
论语·学而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6课《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6课《古文二则》课件

22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忍)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1
教学相长
32
33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儒家经典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 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 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 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 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 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 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 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 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 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1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像这样能够担任 ①思想磨炼 大任的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生活磨炼 ③行为磨炼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①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磨练的益处
39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反:反,反省;“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 自强:“强”,勉励。自强,自我勉励。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 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 和“学”是相奋起,有所作为

古文二则

古文二则

29. 古文二则●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郢人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文哲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轻舞飞扬、飘然快乐。

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醒来之后,庄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

仔细想想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的想法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庄周梦蝶《庄子》与《郢人》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的,“外篇”的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和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郢人》是《庄子·徐无鬼》这一长篇中的一节。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由十余个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

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

课文所选部分主要写庄子对惠子的怀念。

2、翻译3、词义●顾谓从者曰:顾,回头看●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垩:白色的土,可用来粉饰墙壁;漫:通“墁”,涂抹。

●使匠石斫之:砍,削●听而斫之:听信,听任●郢人立不失容:改变神色●尝试为寡人为之:试验●臣则尝能斫之:曾经●臣之质死久矣:对象,搭档展示三:深入体会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的默契和互相信任?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语文版七下册29《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汇总

语文版七下册29《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汇总

03 伯牙学琴
故事概述
01
02
03
故事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城 有位名叫伯牙的少年,他 自幼聪颖过人,对音乐颇 有兴趣。
故事发展
伯牙拜师学艺,苦练琴艺, 最终成为一代琴师。
故事结局
伯牙的琴艺受到世人赞誉, 他成为楚国宫廷乐师,并 结识了知音钟子期。
人物分析
伯牙
聪明好学,对音乐有独特的天赋 和追求。他刻苦努力,不畏艰辛 ,最终成为一代琴师。
《善哉乎鼓琴》中的子期则表现出对 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欣赏,与伯牙的技 艺高超相得益彰。
主题思想对比
《郢人伯牙善鼓琴》强调了友谊 的珍贵与失去知己的悲痛。
《善哉乎鼓琴》则突出了音乐的 美妙与知音难寻的主题。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篇文 章虽然都以音乐和友谊为主题, 但在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语文版七下册29《古文二则》郢 人伯牙善鼓琴汇总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郢人伯牙善鼓琴 • 伯牙学琴 • 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 • 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古文二则》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文言文范畴。
本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是战国时期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掌握文言文基 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和审美情趣。
详细描述
郢人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心思细腻,能够将木头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他的精湛技 艺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使得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伯牙则是一位音乐天才,他的琴 声优美动听,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的音乐才华得以
充分展现。两人的性格和才华相互补充,使得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文二则》教学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文二则》教学课件 语文版

合作探究
1、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 (罗敷)采桑。 (罗敷)拒诱。
2、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确: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夸赞器物和服饰之美的目的在于烘托罗敷之美。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
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写众人的不同表情是从侧面描写衬托罗敷之美。
(2)先生为什么敢向老师问难?
“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 的精神。
陌 上 桑
《汉乐府》
掌握下列字的注音
隅(yú) 襦(rú) 捋髭(lǚ zī) 绮(qǐ) 敷(fū) 倭堕(wō duò) 髻(jì) 帩头(shāo) 姝(shū) 踟蹰(zhízhú) 婿(xù) 骊驹(lì jū) 鬑(lián) 盈(yíng) 冉(rán) 缃(xiāng)
这样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既使不 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也足以使读者感到她的 美丽姿容了。同时兼用了夸张的艺术手调戏,表现出她不慕权贵、 忠于爱情、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 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机智 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罗敷人格美。
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 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以避免邪念的 产生。
一诺千金:形容诺言的信用极高。
戴震难师
段玉裁
解题:
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 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戴震 (1724-1777),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四库全书》的纂修 官之一。是他的学生。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 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四、复述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理解 故事。各小组推举一人复述故事内 容,师生共同评价。
• 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且父未尝语我也。
• (1)友人之子当时是什么表情?
(惊奇、惊奇的表情)
• (2)“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这句 话是什么语气?他为什么不相信这是事 实? 反问语气。 父亲未有遗嘱,家中又无字据。
情景导入:
有一天,你正一个人在街上散 步。忽然,你发现路边有一个钱包, 里面有一千多块钱,而周围又没有 人。这时,你会怎么办?请如实回 答这个问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 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弄懂故事 蕴涵的道理。
一、作券( quàn )
) 辇(niăn

) 语(yù )
2、解释词语:
以千金寄之: (白银)
亡何:
(不久)
且父未尝语我也: (告知)
而翁知我: (你,你的)
卒辇而致之: (最终,终于)(归还,送还)
3、词类活用:
而翁知我: (把……当知己,意动用法) 卒辇而致之: (用车子运,名词当动词)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必 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金钱、 名誉、事业、诚信、自由、爱情) 中的六件扔掉,只保留其中一件, 你将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
(第二课时)
故事导入: 《两小儿辩日》
《戴 震 难 师》
——段玉裁
二、人物简介:
• 段玉裁(1735——1815), 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 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 早年跟随戴震研读经文朴学, 成为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 代表作为《〈说文解字〉 注》。

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53张PPT)(共53张PPT)

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53张PPT)(共53张PPT)
死于安乐也。 佐
往往 常常
Hale Waihona Puke 理解词义发: 被任用 举:
田间
任:
所为:
恒: 责任 、担子过:
用来……方法
被选畎拔亩:
所以: 衡: 所行
常常 通“横 ”不顺
犯错误
理解词义
入:在国内
出:
在国外
喻:了解 士: 法家有:所作为 拂士:
守法度的大臣
狱官作:
辅佐君主的贤士
曾:
通“增” 增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违背
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了解 在国内 通“弼”,辅 在国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居安思危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比较两篇短文, 看看它们提出、阐 述论点的方式及风 格上有什么相同之 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 1、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 法。
•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 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使动他…心…的忍贫心性困惊,动。违受曾,阻背同益挠、“其动扰增所词乱”不,。增能用 那 来加。来样…。…(的)通途过径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X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X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某某某某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X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X晔简介【明确】X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这是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第1篇1. “文言文两则”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两则”意思是两篇文言文,包括《学奕》和《两小儿辩日》。

具体解释如下:第一则: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第二则: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古文二则(第七册)虹口区四川北路二小吴咏梅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古文。

通过阅读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知道莲的花、叶以及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2、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能背诵古文。

3、初步感受古文用词精练,描述准确的特点。

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菊”和“莲”的。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把古文译成白话文。

[教学准备]1、“咏菊”的美文集锦。

2、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1.5-2课时[教学过程]一、听诗入境,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菊花图景,音乐背景轻奏:师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师简介: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黄巢写的诗名就叫《菊花》。

菊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一篇文质兼美而又简洁的古文,多媒体出示课题并齐读——《菊》。

说明孩子们以前接触过的古诗词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用读来琅琅上口的古诗引导他们进入古文这一崭新的学习区域可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难的情绪,同时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教师的语言本身就应具备艺术性,借助千古传诵的古诗入境,无疑能让学生迅速地浸淫在语言创设的氛围中。

二、学习《菊》。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古文是怎样赞美菊花的呢?听——(放录音)要求:听清停顿、听清轻重缓急。

说明: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没有任何读的经验、技巧可言,因此安排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对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抑扬顿挫有初步的认识。

2、借助有关工具,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3、个别抽读,每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古文写了有关菊的哪些内容?试用每一句中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句意,用“△”表示。

(师板书:香瓣色性)说明:每个人都会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看,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通过找关键字进行概括的能力。

(二)品读剖析,深入理解。

1、媒体出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

(2)利用字典。

再连词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介绍菊的一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

说明:中国汉字古今意有一些变化,所以孩子们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对文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是一个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时教师不应只注重对文字本身意思的机械理解,而是应当先给予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班交流,读一读、议一议:(1)菊“香”:重点抓住“盛”与“溢”两字,再连词成句。

说明:对于“盛”的理解可采用单音字组成双音节的词的方法。

师小结:“菊花茂盛地开放,清新的花香到处弥漫。

”用文中一个词就能概括其特点那就是——生回答,教师板书:清香四溢说话练习,(看媒体):站在高高的龙亭大殿上,隐隐约约的都是菊影,真是。

(帮助学生积累描写花香的词语,例如:百里飘香、沁人心脾、香气袭人……)说明:帮助学生积累表示花香的词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古文用词的简洁。

(2)菊“瓣”:重点抓住“其”与“如”两字,观察媒体中的图片,解释整句话。

说明:“如”字的解释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推测理解。

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菊“瓣”的特点,你选择什么词?(师板书:形态各异)(3)菊“色”:重点抓住“或”的词义及在句中的作用;赭(看书中插图,中间的那朵菊花。

)教师引读:其色或——、或——、或——、或——,种类繁多,真是。

(要求学生概括,师板书:色彩丰富)仿句说话:(媒体出示各种形态、颜色的菊花图)师述:你看,这些菊花可以说是——(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描述。

)其瓣如、如、如。

其色或、或、或、令人。

说明:教师选择一些有特点的菊花图片,让学生图文对照,仿造古人的句式练习说话,在实践中感受古人遣词造句的精练、准确。

(4)菊“性”:重点抓住“性”、“既”、“降”、“零”、“惟”这几个字。

(理解“既”可用多媒体出示四种选条,供学生选择意思。

)说明:关键词的理解可利用注解,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意思来理解整句;也可使用工具书,理解那些注解中没有的疑难字词的意思。

师述: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陶渊明,他在自家的屋前屋后种植着菊花,更是以菊的品格自喻,希望自己有菊花那样的美德,你能结合这句话说说为什么古人偏爱菊花吗?(师板书:品格高尚不畏严寒)师小结:菊花生性淡泊,不与众花争春,正是象征了古代文人墨客不慕荣华,高清亮节的气节。

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坠北风中。

”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浩然正气的写照。

(三)诵读全文,拓展迁移。

师述:“金秋花朝人影乱,香飘十里动菊城”看(媒体出示画面)金秋十月的开封,十里长街,十里菊花,请你用刚才学的古文,看着画面感情诵读。

(教师可配上背景音乐。

);你也可以根据课本的意思连贯地描述一下图中的景致。

(全班交流前先让学生准备几分钟。

)说明:这一环节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朗诵的,就可配乐背一背。

同时教师也可在部分学生的描述中检查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情况。

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诵古文,议疑难,悟品格”的方法学习了《菊》,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学习方法来自学《莲》。

二、学习《莲》。

(一)明确学习步骤。

(1)读通古文:全文共有几句?写了莲的哪些方面?(2)理解内容:媒体再次回顾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

(1)借助注释。

(2)利用字典。

再连词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3)找出疑问:不懂的地方打上“?”。

(二)学生按步骤及方法自学。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讨论。

教师巡视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及时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词:“亦”、“日”、“于”、“者”、“皆”、“暮春”、“其实”。

)连句成篇,说说全文的意思。

说明:语文课堂中应提供给学生语文实践的平台,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学习中去,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总结交流。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作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人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

而我们今天所学的《古文二则》只是沧海一粟,老师相信大家在课后一定能通过更多的古文欣赏,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风格情调的美,思想内涵的美,同时变得更善于发现美,描绘美。

板书设计:菊莲香:清香四溢名称:花、叶、茎、实瓣:形状各异色:色彩丰富用途:皆可食性:品格高尚(不畏严寒)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古文二则》两篇短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

内容方面都比较浅显易懂。

《菊》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莲》文章短小精悍,描绘形象、准确。

两篇古文在写作上都具有对仗的美,节奏的美,同时古文的不可再生性,对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小学三年的学习,学生在成语、名言警句、古诗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这对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十分有益的。

但由于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古文,中国汉字的古今意又有所变化,学生在朗读节奏的把握上,掌握如何释译的方法上可能会发生困难。

三、教学目标目标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古文。

通过阅读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颜色和性格;知道莲的花、叶以及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目标二: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能背诵古文。

目标三:初步感受古文用词精练,描述准确的特点。

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

古文阅读理解可先采用以下方法:1、利用注解,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意思来理解整句;2、可以使用工具书,理解那些注解中没有的疑难字词的意思。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推测句中某些字词的意思。

通过上述方法的使用从而让学生最终了解文章的内容。

古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问题。

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基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教师可采用范读或先让学生听录音,感受其节奏韵律;再让学生经历初读,读通语句,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然后品读,自悟句意文意。

最后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

第一篇古文在了解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品味——成诵的过程,第二篇古文的学习则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的运用所习得的方法将古文译成白话文。

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其言简意丰;通过教师板书,体会其用词精练;通过仿句说话、拓展说话,结合语境,领会其内涵的美。

四、教学设计以“读”为本,抓住文本语言,解其意,习得法,品出情。

(一)听读入境,培养语感。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对于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我采用首先听诗入境的方法,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句。

随后范读或听录音读,它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再让学生自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期待外在表现为阅读的兴趣与欲望;内在表现为对古文的朗读有了浅层的认识。

(二)引领研读,解其意,习得法。

对于内容的理解可采用深入的品读的方式。

在教学第一篇古文时,可由教师引领,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体会古文的特质,帮助学生掌握其文理。

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是要弄清楚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方式上的一些特点,为背诵打下基础。

当然还有最后的诵读,感悟古文的精神之美。

任何一篇流传至今,并被编者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教师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感情诵读的舞台,利用媒体、音乐,让学生领悟到区区几十个字所蕴涵的语言之美,情境之美,情感之美。

而第二篇古文的学习则强调“放”为旨,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感悟内容后,要求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三)适度拓展,品出情。

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感情,传承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意的同时,还可借助课件,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仿造古文中的句式对菊花的形态加以想象描绘,对菊花的颜色加以具体介绍,从而在进行语言实践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古文中蕴涵的感情,穿越时光的隧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关于训练材料一、解释:溢:其:或:惟:曰:者:如:既:皆:其实:二、积累古诗:结庐在人境,。

问君何能尔?。

采菊东篱下,。

三、阅读:夸父追曰夸父与日逐走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