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概论4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精修订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翻译概论第二版知识点
翻译概论第二版知识点L1 中国翻译发展:1. The earliest historical documents 周朝《周礼》and《礼记》2. 汉代传译的《四十二章经》是佛经最早的中译本3. 东汉桓帝时,安世高——《明度五十校计经》是正式见于史籍记载的翻译佛经4. ZhiQian(支谦)extre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follo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without any embroidery"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5. Dao An (道安)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ate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without anyadditioin and deduction"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Personal activity---official organization (fifth century )6. Kumarajiva (鸠摩罗什) He emphasized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the firstto suggest translators sign their names to translated works.7. The First Peak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from the Sui dynasty (581-618) to the Tang dynasty(618-907) thoroughly studied 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ors should: " (1) be faithful to the Buddhist doctrine, (2) be ready to benefit the readers (Buddhist believers), (3) concentrate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uddhist doctrine rather than translating for fame."8. 玄奘:将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份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紹的中国人Contribution to theory: set down the famous translation criteriathat translation "must be both truthfu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opulace."( 既須求真,又須喻俗,意即忠实、通順)Aiming to achieve an intellig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for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9. P3.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Wester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利玛窦...)Assisted by Chinese collaborators ( 徐光启、李之藻)利玛窦、徐光启:《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利玛窦、李之藻《同文算指》,利玛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拉丁文第二次翻译高潮(1)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shifted from Buddhist scriptures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knowledge;(2) translator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were mainly scientis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were erudite scholars, and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who brought western knowledge to China.10. the 3rd peak :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o May 4th Movementemphasis on Western works of social soiences, military sciences and literature11. 林则徐(1785-1850):Geography (Gazette of the Four Continents 《四洲志》);李善兰(1811-1882):Geometry《几何原本》;严复:《天演论》、《原富》;林纾:《茶花女》,《块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鲁滨逊漂流记》12. Translation in Modern period (1919-1949 ):focus on the translation of Karl Marx's(1818-1883) and Lenin's (1870-19224) works on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theories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nd the translation andre-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P7,鲁迅,矛盾,郭沫若,付东华,傅雷,林语堂13. 杨必:玛丽亚?埃杰窝斯的《剥削世家》,翻译萨克雷(W. M. Thackeray)的Vanity Fair(《名利场》杨宪益和戴乃迭:《红楼梦》《老残游记》《离骚》《儒林外史》《鲁迅选集》《奥德修纪》《卖花女》许渊冲:翻译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众多名著。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完整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翻译概论
⼀、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历史上⼈们对于翻译的定义分为三个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进⾏了研究:1)传统语⽂学研究阶段:借助实际经验来理解翻译,对于翻译的定义往往是⽐喻式的。
例如: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2)现代语⾔学研究阶段:将⽬光集中在语⾔的对等上。
例如: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本材料的替代,奈达认为翻译是原语信息的在现;3)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研究翻译的教的变得多元,从⽂化、社会、符号、⼼理学等多个⾓度对翻译做定义;由于翻译时⼀项极其复杂的活动,通过对翻译本质特征的简要归纳,尝试作出如下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段,意义再⽣为任务的⼀项跨⽂化交际活动。
•翻译活动翻译活动不是⼀种置⾝于时空之外的静态活动,它是翻译主体在⼀定历史条件和⽂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转换⽽进⾏的⼀种⽬的⼗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对内部进⾏纵向的思考和探讨——语⾔:三个层次1)思维:根本上翻译活动赖以进⾏的基础是全⼈类具有思维活动的事实,⼈类思维的共性构成了翻译的思维层次;2)语义:思维的实现需要语⾔,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的,⽤⼀种语⾔符号传达另⼀种语⾔符号的意义,构成了翻译的语义层次;3)美学:语⾔除传情达意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尤其是⽂学语⽂,更⾼层次的要求。
对外部进⾏横向的思考和探索——⽂化:三个层⾯1)意愿:翻译活动具有⽬的性,它总与某种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因⽽翻译⽬的影响到了作品选择、翻译⽴场和翻译⽅法;2)现实:不同国家民族在语⾔、⽂学、⽂化、⼼理⽅⾯存在差异,阻碍翻译活动的顺利进⾏,促进⼈们对翻译可⾏性的思考;3)道德:翻译主体——译者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法从⼼所欲;对翻译的评价也⽆法摆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之⼀的道德的约束;•翻译的特性:1)社会性:翻译活动存在是因为⼈之间的交流需要,⼈与⼈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关系具有社会性;2)⽂化性:翻译的本质作⽤——克服语⾔障碍的精神沟通,通过⽂化层⾯的交流得到;翻译活动也收⽂化语境的影响;翻译的实际操作——语⾔转换,不能不考虑⽂化因素;3)符号转换性:巴斯奈特》翻译是⼀种语⾔⾏为,本质上属于符号学范畴,翻译活动⾸先体现在符号的转换层⾯;4)创造性:翻译的全过程是参与原⽂创造的能动的过程——语⾔结构重建、⽂化语境重建、新的读者和解读;5)历史性:翻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形式;翻译能⼒随历史发展——新的翻译可⾏性;翻译⽆定本——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以及不断超越局限不断突破的必要性;⼆、翻译的过程•中西翻译简史:1)西公元前三世纪中叶 / 古罗马对希腊作品的译介 / ⽤拉丁语翻译改编希腊作品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 / 圣经的翻译 ⽤拉丁语翻译圣经中世纪中期 / 典籍的翻译 / 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欧洲⽂艺复兴运动时期 / 翻译活动深⼊到思想、政治、宗教、哲学、⽂学各领域 / 民族语⾔的地位⽂艺复兴后 / 翻译古典著作和近现代作品 /⼆战后⾄今 / 机器翻译 / 翻译的规模范围形式都⼤变2)中东汉到宋 / 佛经翻译明末清初 / 西学翻译鸦⽚战争到清末 / 西学翻译改⾰开放⾄今 / ⼤规模的翻译活动•中西传统翻译观:1)西译者理解作品意思译者掌握两种语⾔译者不屈从逐字翻译译者遵守约定俗成的译法译者注意表达和谐、措辞连贯、衔接紧密,语⾔优美、赏⼼悦⽿缺点:未提及忠实——“信”的程度2)中译者的道德修养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主义的语⾔观倾向于⽂学翻译的艺术性理论基础——哲学和美学•翻译活动的丰富性:翻译类型多样性: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语际、符际翻译过程多样性:翻译形态多样》合作翻译、独⾃翻译、传教⼠翻译活动;⽂本形态多样性》1920前后译作的规范;翻译策略多样性》直译/意译、忠实/再创造翻译结果多样性:变译现象(翻译变体)•翻译的过程: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义和狭义之分。
翻译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翻译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最符合翻译的定义?A)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B)将一种语言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口头表达 C)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口头表达D)将一种语言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正确答案:A2. 以下哪个属于翻译过程中的“过程语言”?A)源语言B)目标语言C)中介语言D)工具语言正确答案:C3. 以下哪个属于翻译的“目的语”?A)源语言B)理解语言C)通信语言D)目标语言正确答案:D4. 文学翻译中,翻译者的主要任务是:A)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境B)译出目标语言读者能理解的内容C)将原文中的文化差异减少到最低D)使用逐字逐句翻译法正确答案:A5. 针对机器翻译的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机器翻译可以替代人工翻译B)机器翻译永远不会出现错误C)机器翻译的翻译质量已经超过人工翻译 D)机器翻译需要人类的干预和修正正确答案:D二、简答题(共30分)1. 简述翻译的基本原则。
翻译的基本原则包括:忠实原文、流畅通顺、意义准确、意境传达和适应读者需求。
忠实原文原则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原意,不添加、删减或曲解内容。
流畅通顺原则强调翻译的表达要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用法和语法结构,使读者能够自然理解。
意义准确原则要求译文在传达原意的同时,要尽量减少歧义,并保持与原文相似的语义效果。
意境传达原则强调翻译要传达原作的文学和情感效果,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相似的艺术享受。
适应读者需求原则指翻译要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需求,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2. 请简述“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读者需求,通过调整和改变源语言表达形式,以达到与源语言相似的交际功能。
该理论主张翻译结果在目标语言中应呈现出与源语言相似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词语的替换或句法结构的转换。
许钧——翻译概论
第九章 如何评价翻译
• 从广义上讲,翻译批评就是理解翻译与评价翻译;从狭义上讲,翻译 批评是对翻译活动的理性反思与评价,既包括对翻译现象、翻译文本 的具体评价,也包括对翻译本质、过程、技巧、手段、作用、影响的 总体评价,而不论“具体评价”还是“总体评价”,都依赖并取决于 相关的理论和一定的标准。 • 翻译批评既是对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也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翻译理论 ,对翻译理论进行检验、促进和指导。翻译批评的价值应在实践与理 论两方面得以实现。 • 实践层面,翻译批评具有监督功能,包括对译者的指导功能和对读者 的引导功能。理论层面,翻译批评具有理论研究和建构功能。 • 翻译批评根据其不同主体相应地包括读者批评、译者批评和专家批评 三种形式。 • 批评者的主观态度和精神与批评者的客观技能与素质同样重要,批评 者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还应树立客观精神、 创造精神和求真精神。 •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对翻译的评价由传统的以“信 ”为基本准绳的单一标准走向多维度、多视角的多元标准。翻译批评 的标准应具有合理性、互补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翻译概论 Introduction
主讲:许 钧
第一章 翻译概说
• 要研究翻译,诸如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可行性、翻译的功 能、影响翻译的因素、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关系等问题都是 绕不过去的。 • “翻译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对翻译本质的讨论。只有将翻 译活动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通过考察影响、制约它 的种种内外部因素,才能更好地界定、理解这一渗透到人 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 • “翻译的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对翻译中的意义与交流问题 的讨论。对意义的探究之于翻译是第一位的,因为它关系 到对人类交流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程度的理解。 • “翻译有族内部的文化传呈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 文化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对它的历史作 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定位。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学概论(许钧翻译论丛)
第一节翻译学传统与语文学翻译研究 第二节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第三节多元系统 第四节翻译研究的哲学途径 第五节翻译的文化研究
第一节比较翻译学概说 第二节中西翻译理论的总体比较 第三节中西翻译理论的相似性 第四节中西翻译理论的相异性 第五节中西翻译传统的文化烙印 第六节中西翻译理论比较的几点结论
第一节翻译的哲学研究 第二节翻译的美学研究 第三节翻译的认知思维研究 第四节翻译的解释学研究 第五节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第六节翻译的伦理道德研究 第七节翻译与意识形态
目录分析
翻译的价值是无可估 量的——“许钧翻译
论丛”总序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当代中国翻译 理论研究
第三章当代西方翻译 理论
第四章中西翻译理论 比较
第五章哲学与翻译研 究
第六章语言学与翻译评 第九章翻译教学研究
第十章信息技术手段 与翻译
附表国内语料库建设 一览表
附录一本书参 1
考文献
附录二重要的 2
中外翻译理论 参考书目
3 附录三术语汉
英、英汉对照
4
再版后记
5
注释
第一节翻译的定义 第二节翻译本质的双重属性 第三节翻译的策略、方法与单位 第四节翻译的价值 第五节翻译学的缘起与体系 第六节翻译学的研究范围 第七节翻译与翻译学的区别 第八节翻译学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有关翻译学的讨论 第二节当前理论研究的范围 第三节翻译学的学科建设
第一节翻译批评的本质与价值 第二节翻译批评的主体 第三节翻译批评的原则 第四节翻译批评的标准
第一节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 第二节翻译教学的层次 第三节翻译教育的体系 第四节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节翻译教学的主要方面 第六节翻译教师的培训与发展
第一节机器翻译概述 第二节语料库与翻译研究
(翻译概论教学课件)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 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提出了完全相等于 原作表达方式的翻译不可能存在, 翻译必须靠再创造。文学翻译不 可过分自由、专业翻译不可过分拘谨的观点, 他是从美学的角度谈 翻译的。
¡ 西奥多·萨瓦里的翻译理论主要在《翻译的艺术》, 这被誉为“英语 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他指出, 翻译是一门艺术。他把文学翻 译比作绘画, 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将翻译分为完美翻译、等值翻 译、综合翻译、科技翻译四种。完美的翻译即纯粹传递信息的翻译, 等值翻译是不拘形式, 只管内容的翻译, 科技翻译的特点与等值翻 译有相似之处, 因为在科技翻译中, 内容的重要性远超过语言表达 形式的重要性。他归纳了12条准则指导翻译实践。。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西方研究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期: 从公元前55年到20世纪上半叶属于语言学前时期, 20世纪 下半叶则属语言学时期。美国语言学家兼圣经翻译家奈达则 认为西方的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 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言学前时期主要翻译圣经和文学 作品,翻译主要是少数人的事,这个时期的翻译理论就是奈 达所说的语文学派的理论。后三种理论流派即纽马克所说的 语言学时期的翻译理论。
¡ 奈达认为,一般意义上翻译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分析、转 移和重
组(analysis, transfer, and reconstruct),即首先 分析原作语言的息,将其剖析成结构上最简单明了的形式,在 此基础上转移,然后再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概论 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翻译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艺术,它承载着沟通和理解的重要使命。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无论是商务交流、文化交流还是学术交流,翻译都扮演着桥梁的角色。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需要技巧和灵感的创造性过程。
首先,翻译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深入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翻译者需要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习惯用法,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例如,英语中的“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在中文中可以翻译为“捷足先登”,但直译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其次,翻译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目的,翻译者可以选择逐字翻译、意译或改写等不同的翻译方法。
逐字翻译可以保持原文的结构和用词,但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不流畅。
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拘泥于字面表达。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此外,翻译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在面对专业领域的文本时,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例如,在医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了解医学术语和流程,同时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翻译者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遇到困难和歧义时找到最合适的翻译解决方案。
最后,翻译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语言是一门活的艺术,不断变化和发展。
翻译者需要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度,并不断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关注行业的发展和趋势,了解新的翻译工具和技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翻译者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各种交流提供优质的翻译服务。
总之,翻译是一门需要技巧和创造力的艺术。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4 外汉概论 之四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并非所有第一语言的语言项目都跟第二语言不同。如一 些简单动词谓语句,汉语和英语相同:我学习法语。I study French. 在类似情况下,可以把第一语言中的形 式转移到第二语言中。学习只是发现两种语言中相同的 实现手段。学习者不需要克服顺抑制。 语言迁移(transfer)一定会发生。一语和二语间的区别会 产生顺抑制,出现负迁移,并导致偏误。一语和二语相 同时会产生正迁移,不仅不出现偏误,还会促进学习。 不少人认为,若偏误受到容忍,就会演化为习惯。一般 都认为偏误可以避免。于是开始尝试预测偏误的产生。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认定二者区别,用于 预测偏误可能出现的范围。并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课 堂练习,使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的负迁移。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中介语及其变异 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输入与互动 学习者个体差异 学习者的策略 语言普遍性假说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对比分析的内容
3.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
4. 对比分析的发展 5. 汉外对比分析
习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解释: Watson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刺激诱发 (elicit)反应。刺激的发生达到足量的频率, 反应就形成惯例并转化为无意识行为。 Skinner的中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反应比刺 激重要。反应发生后,若有一个特定行为强化 它,就可能促进习惯的形成。学习一种习惯, 可以通过模仿(imitation)或强化(reinforcement) (根据学习者反应的适当与否给以奖励或惩罚, 直到只发生适当反应为止)。
“习惯”和“偏误”是两个重要概念。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答:勒菲弗尔提出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意识形态,他指出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的支配,必定不能真切反映原文的面貌。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在他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着作用,在勒菲弗尔看来,意识形态是通过译者影响翻译行为的,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译者认同他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以积极方式去拟定译本,确定翻译的策略,去解决原文语言给翻译所造成的各种障碍;第七章P195- 1 请结合自己学习翻译或从事翻译实践的经历,举出翻译中的一些状况和矛盾。
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在实践的层面上,谁也无法否认,翻译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可译性〞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在人类不断翻译的同时,我们却又始终听到“翻译是不可能〞的说法。
异与同之矛盾:“异〞与“同〞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可译往往源于“异〞,而可译那么基于“同〞。
与之相关,持不可译论者强调“异〞,持可译论者那么着眼于“同〞。
形与神之矛盾:翻译中的“形〞与“神〞“形〞与“神〞在本质上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翻译的根本任务,那么是要通过“形〞变,而到达“神〞的再生。
P195-5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对翻译中异化与归化之争的态度。
答:译者作为跨越两种文化的使者,他所面临的有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面对这两种文化,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译者至少可采取三种文化立场:一、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
二、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
三、站在沟通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
第一种往往导致所谓“异化〞“归化〞“异化〞与“归化〞“交流与沟通〞P195-7翻译活动中的三对矛盾关系的理解。
答:在翻译活动中,“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以及“形〞与“神〞的矛盾分别是其在哲学、文化和诗学层面上的表达。
第九章P221-1 请结合第八章内容以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谈谈对“译何为〞的理解。
答:“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目的〞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
翻译学概论
翻译学概论
翻译学概论是一门关于翻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探讨的范畴包括翻译的定义、原则、方法、技巧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等。
翻译学概论对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学概论首先阐释了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的过程。
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等多个层面,因此,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于进行准确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翻译学概论介绍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则、流畅原则、传达原则等。
忠实原则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地保持源语言的原意和风格;流畅原则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易读;传达原则则要求翻译者能准确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
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等,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翻译学概论还介绍了翻译的技巧和策略。
翻译技巧包括转换、补充、删节、改写等,翻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选择对应的技巧。
翻译策略包括对难词的处理、对文化差异的处理等,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域知识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此外,翻译学概论还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如语义等效、语言的特点、词汇的歧义等。
翻译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克服这些难题。
总的来说,翻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翻译学概论,翻译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PPT 翻译概论 第四章
三原则
去字梏: 单词 重组句: 句子 建空间: 篇章
英语口译 梁丽娅
莫里斯对意义的分类:
1.指称意义:指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 主观世界获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 (= 概念意义,认知意义) 语言符号的基本内容和它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 VS 字面意义) 2.言内意义: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语言 符号的音韵,语法,词汇,句子和话语等各个 层面。 3.语用意义: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包括 收讯人和发讯人——之间的关系(主观性)
法国释意派对意义的分类:
最大的贡献是:区分了潜在意义和现实化意 义; 释意派的弟子安帕罗· 于塔多· 阿尔比 在《富裕的“忠实”概念》中发展了释义派 理论对意义的认识。
分类:
1. 涵意,现实化涵义与意义
现实化涵义是意义的一部分
2. 信息与意义 3. 效果与意义
被理解的意义是效果引发的因素
4. 意图与意义
4.3 意义的分类 4.4 在交流中让意义再生
英语口译 梁丽娅
什么是意义?
意义不是一种客观的,唯一的确定的 存在,意义的这一特质就给翻译活动 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译者在遇 到难以克服的的障碍并无法完全赋原 文本的意义以再生时,译者须分清轻 重,主次,尽可能减少语义损失。
奈达对意义的分类
早期分类:
所指意义
(字面意义)
联想意义
(言外之意)
Nida said,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esest equivalent of the soure-language messege, first in terms og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翻译概论总复习
第二章 翻译的原则
• Q:初学者而言;应采用怎么样的翻译原则
第三章 翻译与文化
•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2. 翻译中的文化渗透:异质性foreigness
3. 文化差异与翻译:英汉语的不同P37
Q:佛经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译者的素质
• 1. 译者的责任:宏观、微观 • 2. 译者素质:奈达4个条件 P49 • Q:译者一定要懂一点翻译理论吗;请举例阐述.. • 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有哪些责任
第八章 机器翻译
• 机器翻译的分类及其英文表达 • 机器翻译的简史
第九章 理解与翻译
• 1. Eugene A. Nida 的翻译步骤P136 • analysis; transer; restructuring; testing • 2. Gorge Stainer 的翻译步骤 • initiative trust; aggresstion; incorporation; compensation
第二章 翻译的原则
• 国外 • 1.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三原则P21 • 2. Catfort: 篇章等值行文、形式 • 3. Eugene A. Nida: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 4. Peter Newmark: 文本功能表达、信息、呼唤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 1. 翻译的失: • 2. 翻译的得: • 3. 如何看待翻译的得与失
期末考试题型
• 一、填空题1'*15=15' • 二、术语匹配1'*15=15' • 三、简答题 4'*10=40' • 四、综合论述题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结论: • 意义赋予符号,而不是赋予事物本身。 • 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即:没有语言符号的帮助,仅仅从非语言 角度熟悉“干酪”,是无法推断出单词 “cheese”的意义。要引入一个不熟悉的 词,就需要一系列的语言符号。
• “对我们而言,不管是语言学家还是普通 的词语使用者,任何语言符号的意义都在 于将该符号进一步翻译为另一种符号,尤 其是那种‘显露的更为充分的’符号”。 (雅克布逊) • 例如: • bachelor(单身汉) unmarried man(未婚男人) (意义更为明确)
雅克布逊的语言共性论
(1)语言之间存在差异,但有些仍可以通过语 际表述概念。 • 例如:德语Geschwister,包含英语的 brothers(兄弟)和sisters(姊妹)两个意思;而 英语的children(孩童)在“I’ve got two children.”(我有两个孩子)一句中,如果两 个都是女孩,西班牙语会反映为特定性别 词hijas.
• 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
原语和译语语境意义的共同特征,即语境实体特征 越多,翻译等值关系的条件就越充分、越成熟。翻译 的目的就是“选择语境范围有最大的重叠可能性的译 语等值成分”。
转换 (shifts) ——“在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过程中 偏离了形式上的对等” ,分为:
层次转换(level shift)——指源语中处于某一语言层次的 成分,在目的语中的对等物却处于另一个不同的层次 上。
1.1 Roman Jakobson’s (雅可布森) 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 Linguistic meaning •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aussure(索绪 尔)’s theory of linguistic sign: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 雅克布逊从符号学的立场,认为解释语言 符号的方式分为三种: 1)可以将其翻译成同一种语言内的其它符号; 2)可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3)可以翻译成非语言系统的符号。
翻译分类
1.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或重述(rewriting),它用同种语言内的其他符号 来解释语言符号。 2.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或是真正的翻译(translation proper),它用其他 某种语言来解释语言符号。 3.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或是跨类翻译(transmutation),它用非语言系统 的符号来解释语言符号。
(2)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空缺,人们可以通过借词、 借译、造新词、语义转移和迂回表达等方法,对 词语进行修饰和扩展。 例1(语义):在东北西伯利亚楚科奇族 (Chukchee)新标准语中,“螺丝钉”被译为 “旋转的钉子”,“钢”----“硬的铁”,“铁 皮”---“薄的铁”,“粉笔”---“写字皂”, “钟表”---“敲打的心”。 例2(语法):连词and、or,也可译为不同形式。
• 例1: • cheese(乳酪):声学上的能指(signifier) • 标示了“由凝乳制成的食物”这一概念 (所指,signified) • 这对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没有任何固有的理 由。
• 例2: • Ambrosia(仙果)和nectar(甘露):即神的食 物和神的饮料 • 见过?吃过? • 只是从语言上熟悉“Ambrosia(仙果)和 nectar(甘露)”以及“gods”(神)----享用 这些东西的人。 • 因而,我们理解这些词,知道在怎样的语 境下可能用到这些词。
• 关于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1.把语言学作为自己研究的蓝图,接受其基 本框架结构和核心概念。 2.关注同时代的语言学家,如奥斯丁、赛尔、 皮尔斯、格莱斯、弗斯、韩礼德等人的语 言学理论,应用于其翻译研究。 3.他运用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 )的理论
• the concept, the meaning, the thing indicated by the signifier. It need not be a 'real object‘ but is some referent to which the signifier refers. • Features: A signifier without signified has no meaning, and the signified changes with person and context.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is arbitrary (任意性). In French, 'mouton' means both 'mutton' and a living 'sheep', whilst the English does not differentiate.
对翻译的不同语言层次进行描写研究,采用统 计方法对所观察到的对等现象进行归纳,相当 细致周密。“论翻译转换” (Translation Shift) 一文就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典型表现。
• • • •
Catford的主要翻译理论观点: 一. 翻译的性质 二. 翻译的类别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语言学
二. 翻译的分类
1. 根据翻译的范围(extent),翻译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指原文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语文本的材 料来替代)和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指原语文本 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是未翻译的,只需要把它们简单 地转移并掺合到译语文本中即可)。 根据翻译的层次(levels),即语法、词汇、语音、词形 等,翻译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指原语的 语法和词汇被等值的译语的语法和词汇所替换)和有限 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指原语的文本材料仅在一 个层次上被等值的译语文本材料所替换)。 根据语言的“等级”,即词素、词、短语或意群、分句 或句子,翻译可分为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是建立在单词“级”上的等值关系)、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不受限制,可以在上下级阶变动, 总是趋于向较高级的等级变动,甚至比句子更大)和意 译(free translation,介于逐词翻译与意译之间)。
翻译的语言学派
对等与等效
contents
Time: 1950s-1960s Representatives: • 1. Roman Jakobson’s (雅可布森) 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 2.John Catford (卡特福德) (伦敦学派) • 3.. Nida(奈达) • 4.. Newmark(钮马克)’s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语义翻译与交际 翻译)
1.罗曼· 雅可布森 (Roman Jakobson)
• 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和翻译理论家 • 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 国籍。 • 1959年,发表著名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 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与翻译、翻译的 重要性及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被奉为 翻译研究的经典论著。
Roman Jakobson‘s (雅可布森) equivalence
• Central idea of Jakobson’s equivalence: ‘substituting messages in one language not for separate code-units[signifier] but for entire messages[signified] in some other language’ • (以一种语言的讯息来代替另一种语言的讯息, 而非个别代码单位。) • Equivalence is achieved at the level of signified rather than signifier
这一分类方式是对翻译本质的高度概括。
雅克布逊:关于“意义对等”
• 关于语际பைடு நூலகம்译层面上,词语意义对等: “代码单位之间通常不存在完全对等。” (Jakobson) • 例如: • cheese(乳酪)≠ syr(俄语)或Käse (德语) 理由:代码单位“syr”并不包含“农家鲜 乳酪”(cottage cheese)的概念。
翻译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并借用韩礼德系统语 法对语言的描述分类,应用层次、范畴以及级阶的语 言学理论作为论述语际转换的理论根据,力求科学地 对翻译中转换规律、翻译等值、等值的条件和方法进 行阐述。
• 翻译的界定
•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 关键词:对等语 • 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defining the nature and condition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确定对 等语的性质和条件)
2.
3.
他认为意译是打破原文级阶上的限制,在更高级阶 上求得等值。由于意义是“关系的总网络”,翻译必 须考虑形式关系和语境关系。
形式关系(formal relations)—— 同一语言中一种形式条目与 其他形式条目之间的关系,而种种形式关系构成其形式意义 (formal meaning)。 语境关系(contextual relations)—— 语法或词条与这些条目 所处的文本语境的语言上的相关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特定的 语言形式有关的情景因素的范围,就构成了该形式的语境意义 (contextual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