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

蜀相杜甫
蜀相杜甫

[标签:标题]

篇一:《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6、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7、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品评人物形象:

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2、联系时代背景揣测:处于人生落魄阶段中的杜甫最羡慕诸葛亮哪点?为什么?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1、阅读咏史诗的关键,一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二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三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咏史类诗歌在写作上通常会采用典故、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本诗前四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四、自主诵读,体会风格。

沉郁顿挫。

五、课堂小结: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寄托个人的情思,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现实社会,借古讽今、感怀兴衰等。

六、课堂检测

1、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_________ _________。”这两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2、《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 ________慨叹。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B、“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

C、“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5、课外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歇后语

《蜀相》导学案答案

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现实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一、1、咏史诗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3“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点拨: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侧面写诸葛亮“隆中对策”。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游俊题三顾堂

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刘备与诸葛亮会面的房屋已在明朝遭到破坏,现在的三顾堂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频烦——多次。频繁天下计:隆中对策。

(还可以联想他一生的功绩和才德来全面了解有为的政治家形象。如: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地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地少民族的系促了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篇二:《蜀相》公开课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

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

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幻灯片2)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四、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全班齐读这首诗。

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这首诗,大家觉得读的好不好?(各抒己见)。那我们评价诗歌朗读的好不好一般以什么为标准?(感情)所以,我们刚刚没读好的原因是(感情不到位)。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注意“柏”、“好”这两个

字的读音,“bǎi”、“hǎo”。)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放录音)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五、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补充:为什么这里不用“蜀相”,要用“丞相”呢?明确:亲切)(师:所以,本诗的首联该怎么朗读呢?生: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比较理解:

①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诗:这句诗该怎样朗读呢?生:缓慢、伤感。)

(2)、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篇三: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

课题杜甫诗《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课堂类型欣赏课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吟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方法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程(一)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教师活动: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背几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登高蜀相

介绍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诗圣”、“诗史”、“李杜”)杜甫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1、漫游时期(731-745)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赵。《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744年与李白相识

2、长安时期(746-755)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

3、任左拾遗和流亡时期(756-759)

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职,被贬,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760-770)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定居下来。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中任参谋,由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出川,在今湖南岳阳、长沙、衡阳一带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途中。

历代对杜甫的评价: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学生活动: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二)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感性的比较: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指名回答,实话实说。)理性的比较: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蜀相登高

创作时间760年767年

季节春天秋天

抒情特点借古人抒怀抱(咏史诗)借登台遣郁闷(咏怀诗)

情景关系乐景写哀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三)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讨论: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平,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设计意图: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四)迁移训练——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设计意图: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诵读四:集体诵读两首诗。

投影:杜甫肖像: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堂小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分类作业A类:背诵全诗

B类: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预习布置预习《书愤》。

板书设计见上

课后反思

蜀相全文注释赏析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

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

杜甫《蜀相》全诗意思翻译及赏析

杜甫《蜀相》全诗意思翻译及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文解释: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词语解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是一首七律。这两句精炼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两朝功业——三顾茅庐,累次烦劳,筹划着建国和统一天下的大计;开创大业,挽救艰危,呕尽了老臣的一片赤胆忠心。上句写诸葛亮的智略才识,下句写诸葛亮的勤劳忠诚。字字千钧,沉挚悲壮,见识卓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出师句: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师伐魏,据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②英雄:指千古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仁人志士。 这两句是赞颂诸葛亮忠贞蜀汉,出师未捷,鞠躬尽瘁精神的千古名句。是说,诸葛亮带兵伐魏,出师尚未胜利,人先死去,长使后代的英雄们,为他的壮志未酬而泪落满襟。诗句评价了诸葛亮的精神品格,表现了后人对他的追念和景仰。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两句诗内容深刻,影响深远。 诗文赏析: 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

《蜀相》赏析

《蜀相》赏析 山东淄博市博山经济开发区万杰朝阳学校张传海 《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游成都武侯祠,却为什么要题作《蜀相》?写蜀相的“两朝开济”,为什么要先提到刘备的“三顾茅庐”? 古人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妨寻踪觅迹,来探寻一下“诗圣”的心迹。 为什么要题作《蜀相》? 一种解释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见人教版《教师用书》)。这似乎有些道理。但游记也可以涉及到有关的人物,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也是顺理成章,这种解释当然有些牵强。所以,这其中,应该还有些其他原因。 大唐自“贞观之治”,中间经过高宗、武后朝,至玄宗当政迎来了“开元盛世”,人口至“安史之乱”前增至五千余万,国力空前强盛。但是,随着玄宗的老迈,李林甫、杨国忠两位奸相先后把持朝政,将一个好端端的“开元盛世”葬送了。随着安禄山起兵,各种矛盾突然如决堤泄洪,奔涌狂突,形势急转直下。兵连祸结,哀鸿遍野。杜甫舍妻弃子,亲历了战乱,其间耳闻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人民的痛苦,能不忧心如焚吗?痛定思痛,他对治国贤相倍加思念,渴望能有一位诸葛亮式的人物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救黎民于水火。于是,在成都刚刚安定下来,他就寻来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写专程寻访武侯祠,这是“起”。开篇一问一答,一个“寻”字,迫不及待之情毕现。而“柏森森”三字,一言祠堂清冷寂寞,一言诸葛亮没世已久。五百多年过去了,诸葛武侯已经托体山阿,到哪里去找这能安邦定国的奇才大贤呢?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杜甫参谒武侯祠,一不写殿宇,二不写塑像,却写什么碧草和黄鹂,虽然一植物一动物,一碧一黄,一静一动,一视觉一听觉,对仗极是工稳,但这未免有些偏题——捡芝麻漏西瓜了。前四句,以一半的篇幅,写老柏,写碧草,写黄鹂,是何道理? 我们不妨臆测一下: 老柏森森,终岁不凋,成为武侯祠的忠实守望者;碧草无情,年年逐春风而绿;黄鹂无心,日日隐深林而自得其乐。它们寄身在武侯祠,知道武侯何许人也?一个绿得满阶满院,一个唱得婉转悠扬。但这些在满腹心事的少陵野老眼里,都是些无知无心的东西。只有我杜甫才可以和武侯谈一谈。“千秋万代名,寂寞身后事”老杜也是知道的。但武侯祠的荒凉、落寞还是令他惊心。 诸葛亮不但忠心耿耿,而且多智多谋,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联吴拒曹,入川建国,之后,把个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只有贤相,就能成就大业吗?想那诸葛亮,结庐于隆中,躬耕于垄亩,是谁三顾草庐之中,请他出山?诸葛亮当时不过二十余岁的小青年,白面书生,乳臭未干,是谁力排众议,给他施展才能的空间?又是谁,给了他无限信任,使他敢于尽心竭力?历代历朝,缺过能臣良将吗?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玄宗一朝可谓人才济济,但一个李林甫,口蜜腹剑,取得玄宗信任后,弄权使诈,闭塞言路,同时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从而使得玄宗与贤臣阻隔,其后杨氏姐妹,

蜀相-杜甫(带拼音、注音、精校)

蜀shǔ 相xiàn ɡ 唐tán ɡ 代dài :杜dù 甫fǔ 丞chén ɡ 相xiàn ɡ 祠cí 堂tán ɡ 何hé 处chù 寻xún ,锦jǐn 官ɡuān 城chén ɡ 外wài 柏bǎi 森sēn 森sēn 。 映yìn ɡ 阶jiē 碧bì 草cǎo 自zì 春chūn 色sè ,隔ɡé 叶yè 黄huán ɡ 鹂lí 空kōnɡ 好hào 音yīn 。 三sān 顾ɡù 频pín 烦fán 天tiān 下xià 计jì ,两liǎnɡ 朝cháo 开kāi 济jì 老lǎo 臣chén 心xīn 。 出chū 师shī 未wèi 捷jié 身shēn 先xiān 死sǐ ,长chán ɡ 使shǐ 英yīnɡ 雄xión ɡ 泪lèi 满mǎn 襟jīn 。 注zhù 释shì 1、蜀shǔ 相xiàn ɡ :三sān 国ɡuó 时shí 蜀shǔ 国ɡuó 丞chén ɡ 相xiàn ɡ ,指zhǐ 诸zhū 葛ɡě 亮liàn ɡ 。 2、锦jǐn 官ɡuān 城chén ɡ :现xiàn 四sì 川chuān 省shěnɡ 城chén ɡ 都dū 市shì 。 3、自zì :空kōnɡ 。 4、三sān 顾ɡù :指zhǐ 刘liú 备bèi 三sān 顾ɡù 茅máo 庐lú 。 5、两liǎnɡ 朝cháo :刘liú 备bèi 、刘liú 禅chán 父fù 子zǐ 两liǎnɡ 朝cháo 。 6、开kāi 济jì :指zhǐ 帮bānɡ 助zhù 刘liú 备bèi 开kāi 国ɡuó 和hé 辅fú 佐zuǒ 刘liú 禅chán 继jì 位wèi 。 译yì 文wén 何hé 处chù 去qù 寻xún 找zhǎo 武wǔ 侯hóu 诸zhū 葛ɡě 亮liàn ɡ 的de 祠cí 堂tán ɡ ? 在zài 成chén ɡ 都dū 城chén ɡ 外wài 那nà 柏bǎi 树shù 茂mào 密mì 的de 地dì 方f ɑnɡ 。 碧bì 草cǎo 照zhào 映yìn ɡ 台tái 阶jiē 呈chén ɡ 现xiàn 自zì 然rán 的de 春chūn 色sè , 树shù 上shàn ɡ 的de 黄huán ɡ 鹂lí 隔ɡé 枝zhī 空kōnɡ 对duì 婉wǎn 啭zhuàn 鸣mín ɡ 唱chàn ɡ 。 定dìn ɡ 夺duó 天tiān 下xià 先xiān 主zhǔ 曾cén ɡ 三sān 顾ɡù 茅máo 庐lú 拜bài 访fǎnɡ , 辅fú 佐zuǒ 两liǎnɡ 朝cháo 开kāi 国ɡuó 与yǔ 继jì 业yè 忠zhōnɡ 诚chén ɡ 满mǎn 腔qiānɡ 。

杜甫《蜀相》(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甫《蜀相》(带拼音、注释、译文) 《蜀shǔ 相xiāng 》 作 zuò 者zhě :杜dù 甫 fǔ 丞 chéng 相 xiàng 祠 cí 堂 táng 何 hé 处 chù 寻 xún , 锦 jǐn 官 guān 城 chéng 外 wài 柏 bǎi 森 sēn 森 sēn 。 映 yìng 阶 jiē 碧 bì 草 cǎo 自 zì 春 chūn 色 sè , 隔 gé 叶 yè 黄 huáng 鹂 lí 空 kōng 好hǎo 音 yīn 。 三 sān 顾 gù 频 pín 烦 fán 天 下 tiānxià 计 jì , 两 liǎng 朝 cháo 开 kāi 济 jì 老 lǎo 臣 chén 心 xīn 。 出 chū 师 shī 未 wèi 捷 jié 身 shēn 先 xiān 死 sǐ , 长 cháng 使shǐ 英yīng 雄xióng 泪lèi 满mǎn 襟 jīn 。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出兵。 译文: 到哪里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呢?那就得去成都城外柏树高大而茂密的地方。春色映照在石阶碧草之上,树上的黄鹂鸟隔着树枝婉转地鸣叫。刘备曾三次来茅庐拜访,与诸葛亮一起商讨统一天下的谋略,诸葛亮耗尽心血辅佐两朝。可惜出师伐魏,未获胜利却在军中病亡,使英雄们一想起来就眼泪流满衣裳。

杜甫《蜀相》赏析、练习题及答案(精)

一、诗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三、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四、赏析 《蜀相》是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五、练习题、答案 【试题1】 ⑴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⑵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⑶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杜甫诗作《蜀相》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诗作《蜀相》原文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蜀相赏析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分析颔联中哪两个字与全诗的境界最为密切?本句表现手法是什么? 2.颈联表达的意思? 3.“英雄”指什么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分析技巧型 【例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分析: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

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杜甫诗作《蜀相》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诗作《蜀相》原文翻译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

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杜甫《蜀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蜀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⑴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⑵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⑶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5)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⑴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⑵自和空最好。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 ⑶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4)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2分)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2分)(5).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2分) 相关阅读练习一 6. (1分)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二联最为工整。 7. (3分)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蜀相·赏析·杜甫

蜀相·赏析·杜甫 蜀相·赏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到达成都,定居在了浣花溪畔。次年春,他来到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没有说“蜀相”而是在写“丞相”,显得分外亲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敬慕之情。“寻”字表明诗人不是漫无目的地漫游而来到诸葛祠堂前,是诚心来探访诸葛亮祠堂的。“森森”表现了柏树长得高大而繁密,烘托了一种宁静、庄严的氛围。这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笔力洒脱自然,字句中表

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祠堂的阶梯上长满了碧绿的春草,自成一处春景。诗人看不到黄鹂鸟,只能听见它悦耳美妙的声音。这两句诗人从近处着笔,细致地描写了祠堂的景物。祠堂阶梯上生长了春草,暗示了很少有人来这里。而“隔叶”句呼应“柏森森”,说明黄鹂深藏在柏树间,柏树枝叶繁茂,所以诗人只能闻其声,不见其形。“空”字有徒然的意思,表明武侯诸葛亮千辛万苦缔造历史基业,创造的成就,早已经被后人遗忘了。这两句写景句反映了祠堂的荒寂冷落,同时,诗中含有诗人感怀先哲的庄严和肃穆意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是诗人引用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诸葛亮多次劳神为国家制定策划计谋。“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继承基业,一片赤胆忠诚之心啊。这两句诗人用深沉雄健的诗笔概写了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和他忠心报国、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这也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所在,感情深沉厚重。

杜甫诗词《蜀相》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蜀相》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词句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师:出兵。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白话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

蜀相杜甫

[标签:标题] 篇一:《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6、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7、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品评人物形象: 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赏析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赏析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最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 诗的题目叫“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但诗以“蜀相”为题,却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 《蜀相》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的春天,就是公元760年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庙时所作。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持续了五年还没有平定下来,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正如杜甫描写的那样:“六合人烟稀”,“园庐但蒿藜”。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亮庙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这也许就是诗人自己说的“情在强诗篇”吧。 很明显,这首诗的主题就是歌颂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想上有一个很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他不再“自比稷与契”,而向往于诸葛亮。他写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并公然说:“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意思就是说,他殷切期望的是吕尚、诸葛亮这类英雄人物,再也不梦想周公和孔子了。这首《蜀相》诗,便正是他“凄其望吕葛”的具体表现。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段:上四句写丞相祠堂,下四句写丞相本人。但这两段,并不是可以分开的两截。因为在对丞相祠堂的描写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内。 开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丞相祠堂,就是现在的“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现在已经辟为“南郊公园”。武侯,是武乡侯的简称。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值得注意的,是“何处寻”的“寻”字,它饱含着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有时为了适应诗句的需要,也简称为“锦城”,如杜诗“锦城丝管日纷纷”。“柏森森”三字也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为这森森的高大茂密的柏树,不只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而且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杜甫在夔州时写有一首《古柏行》的诗,专门描写孔明庙前的一棵老柏树。其中有这么两句:“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不言而喻,成都的丞相祠堂之所以能出现“柏森森”的景象,同样也是由于“人爱惜”的缘故。联系到古老的《诗经》里那首《甘棠》诗:“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意是说,老百姓出于对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砍伐,因而长得茂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知道: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三四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进而描写祠堂内的景物。但描写景物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心情。表面上是写景,骨子里却是抒情。关键在于“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由于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已

杜甫的七律诗词《蜀相》赏析

杜甫的七律诗词《蜀相》赏析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 智者的代表人物。历代咏赞诸葛亮的作品繁多,而杜甫的这首七律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堪称绝唱。 首联一问一答,吐露心中不平之气。上句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 又饱含崇敬;“寻”字刻画出诗人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下句点出武 侯祠所在之地的环境,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颔联纯属写景, 但景中蕴藏情感。“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等景物,色彩鲜明, 有声有色,恬淡自然,展现出春色之美好。而“自春色”、“空好音”则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忧伤之情。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 一生。一写诸葛亮之济世雄才,一写其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短短两句,便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匡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了 对诸葛亮功业未就而病死军中的深深哀悼之情。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 怀坦诚;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 失所。诗人心急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来匡扶社稷,整顿乾坤,

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寄托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期盼与憧憬。唐代永贞革新首领王叔文以及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说明了这两句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共同感慨,这也是它成为绝唱,经久不衰的原因。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许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长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扩展阅读:杜甫的文学特点 语言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

杜甫《蜀相》赏析

杜甫《蜀相》赏析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他在诗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崇备至,有着深刻的寓意。“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东汉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以诸葛亮为丞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方找寻?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高大的地方。首联点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西晋末年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在今成都市内,与刘备合庙而祀。“寻”字,使得一问一答、一开一合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急切瞻仰的心情。杜甫在巴蜀地区寻访过多处诸葛亮的遗迹,留下了多首诗篇。“森森”,形容柏树的茂密高大,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古柏行》说:“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锦官城”,指今四川省成

都市。成都以产锦著名,三国蜀汉时在此设官专理此事,故曰锦官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掩映台阶的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藏在密叶间的黄鹂徒劳地婉啭鸣唱。颔联写诗人步入诸葛亮祠堂的所见所闻,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自”、“空”二字极为传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一片诗心,全凝于二字。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不永暗相对照。黄鹂:也称黄莺,是一种鸣声动听的小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频频咨以天下大计,你为先主开创基业,又为后主匡济救危,献出老臣的一腔忠诚。颈联由颔联的感物转为思人,上句写智识才能,见出其匡时雄略;下句写勤勉忠诚,见出其报国之忱;两句正好包括了他的事业自三顾茅庐始,而以辅佐刘禅终的全过程。“频烦”,再三劳烦。“两朝”,蜀汉皇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即开创基业,匡济时危,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国,又帮助刘禅撑持危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啊,出师伐魏,还没取得胜利,你便病亡军中,永

杜甫《蜀相》鉴赏

杜甫《蜀相》鉴赏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

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