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的洪流》教案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导入新课
教师下载并播放歌曲《国民革命军》
首先请同学们听一首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为什么人民会发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呼声呢?什么是国民革命?什么历史事件成为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
1926年5月,叶挺奉命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从肇庆挺进湖南。同时,第七军第八旅一部由桂林出发,从而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组织讨论
北伐军首先在两湖战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转战孙大的胜利?
(1)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学生甲(国民革命军总领导):同志们,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是讨论和制定一下北伐战争的战术方针。大家都知道,我们革命军总共有8个军,10万人。而我们的敌人:吴佩孚有20万,控制着湖北、湖南、河北和河南地区,孙传芳也有20万,控制着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江西五省,张作霖控制着东北三省及京津地区,有兵35万。也就是说,我们的10万军队要对付敌人75万,形势对我们很不利,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战术,才能打好这场仗。
学生丙:这样也不行。因为,如果我们先攻打吴佩孚,而孙传芳却挥师来攻打广州,来一个围魏救赵,我们的后方就会有危险。况且,还有张作霖,如果他们联合起来,那怎么办?
学生丁:不用怕。因为吴、孙、张三派军阀之间为各自利益,已是矛盾重重了;如果我们把主力放在打吴佩孚,然后用一小部分兵力进入江西、福建牵制孙传芳的兵力,等消灭吴佩孚的主力后,再把这部分主力挥师向东进入江西,配合先行的小部分兵力,消灭孙传芳,最后再挥师北上,消灭张作霖。***********
2.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国民革命的洪流

12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基本技能。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资源】①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
②图片:孙中山的头像;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③自制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校门对联;《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关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讨论题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一个判断说明题;吴、孙、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关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及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北伐战争期间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四段材料;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相关材料;自制知识网络图。
国民革命的洪流 教案

灌云县光裕中学八年级历史教案2013年月日主备人施建峰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课题第十四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教学目标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史实。
2、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革命时期先烈们的英雄壮举,学习先烈们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历史责任感和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北伐战争的结果教学流程备注一、教学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在前一节课上的完美表现,老师历历在目,今天,你们准备好了吗?(生答)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请坐!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学案上的一些问题走进课本,一起去分享搏击知识海洋的乐趣!二、走进课本1、学生自主学习(15分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提出疑问(当提示时间将近结束时,直接由组长写在黑板上)2、教师行间辅导,捕捉信息,矫正反馈3、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注意让学生点评、矫正。
小组成员自觉站起来交流,不足的同组成员立即补充内容一阅读课前提示与69页小字材料,了解:1、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2、国民革命运动的时间:3、国民革命中的主要事件:和内容二关于“黄埔军校的创建”,关注以下问题:(1)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创立者、组织领导机构、学员来源。
(2)孙中山为什么要创立黄埔军校?(参阅教材中孙中山的原话和小字材料)(3)你觉得黄埔军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它与旧式军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后展对联,说明革命性)(4)黄埔军校的创立有何历史影响?内容三关于“光荣北伐武昌城下”,思考以下问题:(1)北伐战争开始的时间、主力及直接打击的目标是什么?(2)北伐战争进程中,国民革命军制定的战略方针以及进军路线?(3)北伐战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你认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要指出当时的力量悬殊)内容四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思考以下问题:(1)四一二政变的发动者是谁?(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何时?其性质?它的成立有何重要历史影响?三、感悟文本,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探究一教师引导学生解答疑问,困难时教师给予解答探究二P69页图(让学生先看图,然后思考—讨论—交流)1、请用简短概括性的语言给图片作说明2、图中所示学校的创立者是近代中国产生的第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巨人。
第14课_国民革命的洪流【教案】

《国民革命的洪流》课堂教学设计
广岩中学叶秋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理解她与旧式军校比较所具有的最大特点。
2、弄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对象,运用《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观察进军所经过的
省份以及识记一些著名战役。
3、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黄埔军校的有关知识,了解她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
2、通过观察《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运用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概括总结为什么国民革命失败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雄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之志,做现代文明人。
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教学难点:
学会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及理解两个问题:①“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一个政府?②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教具: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电影剪辑、动态地图、音频、图片、文献史料等)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探究课,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史料、形势图和人物肖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
其间穿插教师的情景引导、分析讲解、多媒体辅助、图表教学、史料研讨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竞赛,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等学习活动。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教案)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两件事。
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展示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创建逼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
三、情感态度与世界观:使学生认识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敢为人先的英勇行为,培养学生报效祖国,做现代文明人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全面了解国民大革命的两件大事。
教学难点:(1)北伐战争取得重大成功,但大革命却失败,正确理解好。
(2)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黄埔军校的创建:1、创建:孙中山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
2、性质:国共合作的成果。
3、特色: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4、贡献:培养了…(书本)二、北伐战争:1、北伐的主体:国民革命军10万将士。
2、对象:三股军阀。
3、历史背景:大革命的高潮事件。
4、记住一个名将:叶挺5、战果:攻克武汉三镇,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消灭。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及其性质。
四、知识脉络:1924年1月→→1924年5月→→1926年7月→→1927年4月12日→→1927年4月18日国共合作→→创建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革命前提→→革命发展→→革命高潮→→转折→→革命失败五、问题解答:1、与旧军校比较,黄埔军校有什么特点?2、南京国民政府代表什么人的利益?3、北伐第四军为什么被称为“铁军”?六、《导学全程练》部分题目的指导及课外练习布置。
教学反思(后记):。
8年级上历史第14课教案

国民革命的洪流
课型
新授
姓名
学科
八年级历史
教学内容
3、结果:胜利 4、胜利原因: (1)、战略方针 (2)、官兵奋战 (3)、工农群众的支持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4、18)
教师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点拨 补充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学生参照 培养学生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 知识目标 学 目 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识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用具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材中的小字、插图
芳、张作霖 2、力量对比:
分析问题
识图能力 14分
的建立 (1927年4月18)
意义: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插图、小字 分析能力 讨论完成 进行价值观 教育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国民政府成立 3、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 阶级利益 教师提供史实
学生了解 6分 学生分析]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 分析能力 进行价值 观教育 学生归纳 培养学生 归纳能力 学生讨论完成培养学生 评价能力
教 教学内容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6分
4分
合作知新: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924年5月) 1、原因:创造自己的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合作 军队,挽救民族危亡 适当补充 完成,发表 见解 2、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 训练并重 3、作用: 教师补充史实 学生根据 进行分析 史实分析 二、北伐战争(1926、7) 1、对象:吴佩孚、孙传 指导学生看图 学生看图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教案

巩固通过当堂的选择题和《同步
导练》,加深对本课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
出示题目和要求,学
生思考回答,再出示
答案给予讲评。
认真思考,结合老师
的学法指导,回答有
关问题。
当堂训练检测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学习的苏联红军建军经验是( C )
A.自任经理
B.军事课程与文化课程并重
C.设立党代表
D.注重学员的选拔
2.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不包括( B )
A.吴佩孚
B.冯玉祥
C.孙传芳
D.张作霖
3.下面的示意图反映的是( A )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4.下列关于国民革命失败的理由,表述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D )
A.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B.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C.国民党转而镇压革命群众
D.“打倒列强,除军阀”目的未实现
作业
布置
完成《同步导练》P43-44
板书设计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办: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
2.性质: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3.组织机构
职务军校总理校长党代表政治部主任人物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4.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5.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教案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第十四课国民革命的洪流47中学孙丹玉教学活动标题|:第十四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所属学科:历史适于年级:八年级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来源于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本课教材讲述的是1924——1927年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没落和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历史。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合作,领导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高潮,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部分。
本课重点: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本科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北伐战争的结果二、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培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教材、历史读物、史料的能力,初步掌握读图识图和运用历史地图表述说明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就教材内容而言,通过影视作品等学生对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等有所耳闻,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但更喜欢感性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识图的能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史实,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与黄埔军校有关的历史资料,观看北伐战争的影视录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形势图、小字、史料、人物肖像图等,使历史知识生动鲜活起来,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感悟大革命的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大革命时期先烈们的英雄壮举,学习先烈们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历史责任感和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不断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外收集资料、阅读教材、识读历史地图以及观看录像等感受体会并理解历史史实,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