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大全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
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有:(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3)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况,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2.《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2)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设幼儿学校;(3)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禁止雇用不满12岁的儿童做童工;(4)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进入这种学校的年轻人(14-16岁)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
《费舍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哈多报告》1924年,英国政府任命了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的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委员会在1926年至1933年间提出了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
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一、教育制度1.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美国实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3.英国的教育制度英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
4.法国的教育制度法国实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
5.德国的教育制度德国实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6.日本的教育制度日本实行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概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等。
2.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3.学校文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4.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
5.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需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校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6.学校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学校文化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的关系1.教育制度对学校文化的影响教育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学校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反作用学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的互动发展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各国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的特点1.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中国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学校文化建设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学校文化美国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学校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外国教育史 7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5)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2.洛克论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教育体系的人;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白板说”,“感觉说”,“经验说”;
(2)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必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教育不能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家庭教育;
(3)1782年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该委员会颁布《国民教育章程》;
2.乌申斯基论教育——“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科学教育的创始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教育应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3)绅士教育的内容:①健康教育或体育②德育(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③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外国教育史-10《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美国)》
2、教育分权制的确立——美国教育管理
实行地方分权制,由州政府管理,这种体制 在19世纪逐步建立起来 1837年,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成 立“州教育委员会”。 首任秘书贺拉斯· 曼推行公立教育运动, 创立教育税制,创办师范学校,被称为州教 育领导体制的首创者
6
3、公立教育运动——从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人们
12
贺拉斯· 曼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 发展上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 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其 普及教育、师范教育思想深刻地影 响了美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而且 在国际教育界也产生的巨大的反响 。
13
外国教育史
欧阳宇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 的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概况
英、法、德、 俄、美、日
当时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3
第五节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独立前 教育分权制 公立教育运动 独立后-南北战争 学术型大学 莫雷尔法 南北战争后:教育总署
8
5、《毛雷尔拨地法》(《莫雷尔法》)
——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是农
工学的兴起。 1862年,国会通过上述法案,决定拨地办 学,为农、工学院提供经费,培养工农业发展 所需人才。
“赠地学院”
9
二、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
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其教育思想
主要是普及教育思想和师范教育思想,对美国影响 甚大,并具有国际影响。
政治教育方面——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所要履行的责
任方面的知识,共和国的公民——统治者与被统治 者都要有政治知识;
外国教育史-07《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法国)》
9 为法国初等教育发展确立了方向,国家在
二、教育思想
(一)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主要派别——法国唯物主义者的重要成 员之一。
–智力平等论,人人生而智力平等 –教育民主化,抨击了“天赋不平等”、等级制度 – “教育万能”论,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否 定遗传因素的影响 –教育世俗化:要求彻底改革旧学校,由国家创办世 俗教育 –终身学习论,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指出 人的终生都在学习和受教育中 –主张爱护身体,重视体育
10
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源于感官→ 人人生而平等→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 与环境→教育万能(救国、救社会)→ 历史唯心
11
(二)狄德罗的教育思想
法国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教育实施应正视人与人之间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展人的优良禀赋和素质,抑制不良的发展倾向
–否定了“教育万能论,教育不能超越个人先天禀赋 –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国家 政府管理
从知识和教育的巨大作用的角度说明了国家办教
育的必要 国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公民,教育首先应 考虑国家利益 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严谨、有道德、会教书 提倡自然教育,要让儿童多观察自然事物,强调 课本的重要性
13
(四)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中心:强调教育和社会的联系 – 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个人使其具备作为社 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须的身心状况
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通过改革,建立 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特点是:
–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帝国大学: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 力部门——教育行政机构;
–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规划管理; –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须得到国家的批准; –一切公立学校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第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近代教育概况1.慈善教育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
17 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贫困现象突出,一些属于非国家、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创办慈善学校,推动了慈善教育的发展。
慈善学校不收学费。
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使儿童勤劳守法。
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
当时出现了各样的“免费学校”、“贫困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
2.文法学校和公学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
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5 年。
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3.学园17 世纪,在英国出现,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
4.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
星期日学校最初仅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18 世纪90 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相互教学制“。
“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 人,再制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
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所取代。
5.国家干预教育开端19 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
1833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 2 万英镑支柱发展初等教育,开了通过拨款形式国家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汇编
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以适应知识综合化和 职业多变化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特别加强高校内部专业化 的管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以承担更多的社会和 经济课题。
开辟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促进学生学习,以 减轻国家负担。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 现代教育制度汇编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25
第一节 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 内容及意义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18《费舍教育法》 内容及意义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1924年工党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
内容: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各类中学之间建 立对等关系的重要性,把《哈多报告》中双轨的教 育方案扩展为三轨: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 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该报告还提出了在同一所中学设立兼有文法 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特点的多科性中学的设 想。
路漫漫其悠远
4.《1944年教育法》(《巴特勒法》 )
路漫漫其悠远
(三)师范教育的改革
1972年发表《詹姆斯报告》,提出了一 个全新的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计划 ,即“师资培训三段法”,把师资培训 分成由个人高等教育、职前教育专业训 练和在职进修革
1.《雷沃休姆报告》
1981—1983年,在雷沃休姆基金会资助下,英国高 等教育研究会连续发表了10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 报告,被称为《雷沃休姆报告》
号
路漫漫其悠远
《哈多报告》内容
小学教育应当重新称为初等教育(11岁之 前)
儿童在11岁之后所受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 被称为中等教育。(四种类型的中等学校)
外国教育史-11《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
–精神独立主要表现为言行一致,思想与 行动、理论与实践的一致。 –道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同时,还必须由 学校协同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来实施
11
4、论体育——
–体育锻炼的目标,旨在使人健壮无病 ,精神活泼、愉快,从而克服社会上的 各种艰难而独立生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育锻炼无固定的方式,应列为必修 课
12
19世纪欧美和日本教育的共同特 征:教育权基本完成了从教会向政府 的过渡,教育反映国家一定政治、经 济、文化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迅速 发展,建立了国民教育制度,教育实 行双轨制,产生教育心理学化倾向, 教育内容逐步从人文走向科学。
–在智育的具体实施上,应向学生传授一些 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经世致用之学。
9
3、论道德教育:明辨独立,言行一致
–反对向学生灌输忠臣、孝子、义士、节妇等 封建伦理道德,强调学生独立品质的培养, 强调学生独立品质的教育 –认为独立是个人所拥有的重要道德品质,独 立分为“有形的独立”(物质方面的独立) 和“无形的独立”(精神方面的独立,一是 人的内心摆脱物质的奴役和束缚,二是个人 凡事有主见,不受他人意见所左右,包括不 羡慕他人的物质财富,不模仿他人的生活方
概况
教育法令——《学校令》1886
思想:福泽渝吉
4
一、日本近代教育概况
1、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
1)1871年,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 文化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
2)1872年,颁布《学制令》,具体确立了日 本教育领导体制——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 全国分8个大区,各设大学一所,每个大学 区又分为32个中学区,各设中学一所;中学 区又各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设小学一所 。
外国教育史
欧阳宇
外国教育史-09《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俄国)》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 的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概况
英、法、德、 俄、美、日
当时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3
第四节 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彼得一世改革 + 莫斯科大学
5
2、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18世纪后半叶, 1786年,颁布《国民学校章程》,规定: 1)各地设立国民学校,由当地政府领导,聘请 校长管理 2)办学经费由当地政府、贵族、商人共同承担 3)对学校学制形式、课程内容、师生品德、教 学乃至生活及宗教信仰提出出严格要求 俄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 正式法令,奠定了近代俄国国民教育的基础。
7
4、亚历山大二世(60年代改革)——19世
纪中叶,废除农奴制,开始了教育上的改革: 1)1860年,《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俄历 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2)1863年,《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很大程 度恢复了大学的自治权,使其有较大学术自由 3)1864年,《初等国民学校章程》、《文科中 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扩大了国民学校办 学主体的范围,规定允许男女同校,完善初等 学校的管理体制;可招收各阶层的儿童。
8
19世纪70年代,沙俄为抵制革命运动,教育
上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政策,加强教育管制, 增强教育宗教性和等级性的教育措施,教育 再次走向倒退:
–废止学校委员会选举制度
–政府拨款资助教会所办堂区学校的发展,加强 宗教教化力量 –限制地方自治机构创办学校的权力 –提高神学知识在学校教育内容中所占比重
9
欧美日近代教育制度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
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
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
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
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
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
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
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
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
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
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
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
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
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
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三俄国、日本)
明治政府十分重视高 等教育的发展。 1877 年, 1886年《师范 东京大学的创办成为新 学校令》的颁布规 大学运动的开端。这一 范和引导了师范教 时期,较为重要的大学 育的发展。 还有庆应大学、早稻田 大学、明治大学等。
庆应义塾大学
(Keio University) 盛产著名企业家, 2015年世界大学排 名中第34名(日本 第三)
(一)概况 (二)福泽谕吉教育思想
导课:时代人物之彼得一世
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 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他看到了许多 作为王子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 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 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 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 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彼得认为俄国东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彼得成功地 对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彼 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 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三)乌申斯基教育思想
乌申斯基(1823——1870年)是19世纪俄国 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家,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 师”,“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代表作为 《人是教育的对象》。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论教育的目的和教育作用,乌申 斯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一方面,对沙 皇政府及其政策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他主 张用和平改良的手段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第三,论道德教育。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 作用,他认为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 爱劳动、追求真理、公正、诚实、谦虚、尊重他人、信 仰上帝等。他认为,热爱祖国是一个人身上最强烈的感 情,它能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在德育方法 上,教师善于运用说服、强制、表扬、鼓励、警告和惩 罚等方法。
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重视创建新型大学,主张把大学 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1810年,他在任期间创建的柏林大学提倡学习和教学自 由,建立讲座教授制度和习明纳制度,强调科学研究, 从而一举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
第一节 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学前和初等教育 1802年,利佩-德摩尔特创建了接收2-4岁儿童的
学塾。1891年,瓦德蔡克在柏林设立最早的托儿 所。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成立,标志着世界上 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1763年,普鲁士曾颁布《普通学校规程》,强迫 5-13岁或14岁的儿童入学。这时的教育内容主要 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
其次,规定教师资格。
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2.实科中学
到18世纪,德国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 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得到 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 机构。
实科中学主要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 识,实科中学的毕业生最初不具备升大学 的资格,直到1870年才获得这一权利。
(三)高等教育
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洪堡 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提出了学术
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教学技能
的教授。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的首任校长。 再次,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认
为大学的职能是探索真理、创造知识。 降低神学的地位,将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同
二、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一)第斯多惠的生平简介 (二)第斯多惠的教育著作 (三)第斯多惠的“全人类教育”思想 (四)第斯多惠的教学论 (五)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思想 (六)评价
中外教育史
德国 1.几乎没有专门的师范机构,
英国 1.一开始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担
任教师,教会学校则一般由僧侣担任 教师。2.非国教派信徒兰卡斯特和国 教派传教士贝尔各自创立了“导生制 ”。3.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凯·沙图华兹。以个人名义创办了一 所旨在培训贫困儿童教学的巴特西师 范学院,也称圣约翰学院。1844年, 该学校转由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管 理,主要致力于制造业和采矿区地区 培养师资,成为英国师范教育的开端 。
导体制
的形成
和演变 俄国 1.1649年颁布《会典》。
2.1786年,俄国颁布了第一个《国民 学校章程》。3.1802年,成立教育部 。4.1817年,成立了“宗教事务与国 民教育部”。5.1835年,沙俄政府颁 布了新的《大学规程》。6.19世纪60 年代,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沙俄政府废 除了农奴制。
堂,高等教育也不架设贵族和上层阶 作主要是组织考试和授予学位。2.大学 洪堡德在费希特等人协助下创建了柏林
级的特权,广大资产阶级子弟拥有了 开始朝着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 大学;教育目的是大学应该在学术研究
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在新大学运 方向发展。如语文成为了独立的专业, 方面有所建树,从而为国家发展创建出
传和识字教育,免费入学。4.1833年 关的知识。此外,还规定必须经过专门 堡德按照人文主义思想对各级学校进行
英国政府通过第一个工厂法。5.1870 训练,得到国家证书后,才可重任教师 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5.1854年,
年教育署长W.F.福特斯提出了《初等 。2.1881年~1882年,法国教育部部长 普鲁士颁布了一个教育法案。6.1872年
俄国 1.1632年成立的基辅莫吉拉学
外国教育史-06《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英国)》
人类活动 直接保全自己
课程 生理学、解剖学
获得生活必需品, 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 间接保全自己
抚养、教育子女 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 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习 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俗、文化) 闲暇休息、娱乐 文学、艺术
16
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它包 括: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 到抽象。 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 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类似“复演说”) ③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直 观→抽象) ④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 重视实物教学
外国教育史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 的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概况
英、法、德、 俄、美、日
当时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3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4种教育形式 教育概况 3件大事
14
课程设置
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 开设以下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 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类: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 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 能的基础。 第三类: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履行 父母责任,扶养、教育子女必须的知识。 第四类:历史。有利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维 持正常社会关系的知识。 第五类:文学、艺术等。闲暇时用于满足爱 好和各种感情的知识 15
(P380)
欧美各国及日本17-20世纪教育法规汇总
17C-18C 19C初等:慈善性质:(免费、贫儿、星期日学校)初等:19C上: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1833《工厂法》童工2h教育私立收费:(妇学校19C下:1870《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9-12岁强迫初等教育英国:中等:文法学校:(5年古典、体、军、绅士)中等:19C上:文法学校和公学为主公学:(贵族、伊顿、温切斯特、圣保罗)19C下:1861-1864克拉雷顿委员会调查九大公学高等:国教派: 牛津1167、剑桥大学1209 高等:19C: 新大学运动:(始于1828伦敦大学学院:重科学、无宗教)非国教派: 大学推广运动: 19C40d 全日制大学讲座非全日制19C17C-18C 《基佐法案》:政府教会共同发展初等教育;进行宗教、道德教育初等:宗教教育为主、读写算、班级授课制初等:《法卢法案》:加强教会势力中等:耶稣会、圣乐会为主、历史、古典语《费里法案》:确立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三原则并具体化1881 法国:高等:巴黎大学、专业技术学院(法兰西科学院)中等:《法卢法案》:使中等教育发展受到教权势力冲击女子:教育家芬乃龙、蒙台纳推动1802法律规定设立医学院、法学院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创立宫廷:贵族、培养官吏高等:1808法律规定每大学区设5所学院:神医法文理学院(神学下降)17C-18C 19C初等:巴西多创立“泛爱学校”;卢梭“适应自然”原则学前与初等:1840福禄培尔幼儿园成立—世界第一所《初级读本》被誉为18C《世界图解》;《教育方法手册》1805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4R;1809首创“柏林师范学校”德国:中等:文科中学为主要类型;实科教育(哈勒学园)中等:洪堡新人文主义;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骑士学院:培养高官(外语、自然科学)高等:1694哈勒大学—先进理念大学雏形高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181737哥廷根大学重视科学研究19C17C-18C 1864《初等国民教育章程》:社会各团体及个人可办初等学校17C改革:封建农奴社会;1632兄弟会创办初等:1867《初等国民学校规程》:政府管理学校各项事业;加强神学俄国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基辅莫吉拉学院1864《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古典文科中学+实科中学俄国:彼得一世改革:17C末:农奴子女接受教育中等:1871《中等学校规程》:所有中学改为古典中学提出科学院设想1872《实科学校章程》:开办职业性实科学校叶卡捷琳娜改革:1786颁布《俄罗斯帝国国民学校章程》1804《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六大学区下设堂区、县立学校、文科中学——最早的国民教育制度正式法令高等1828《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确立双轨制,农民子弟只接受初等1835《大学章程》:取消大学自治权、严格管理1863《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恢复某些自治权女子:1860《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俄第一次建立女子学校6或3年制17C-18C 19C初等读写学校“乡镇学校”初等:公立教育运动: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公民初等:巡回学校:“学区制的萌芽”1725马萨诸塞州均享受的免费教育;1852马萨诸塞州《义务教育法》堂区学校:宗教意识、读写算中等:文实中学为主要形式:升学就业兼有;专科性质;职业性美国:中等:拉丁文法学校1635:最早中等学校哈佛预备学校公立中学:英、数、自然科学文实中学:弗兰克里1751费城,标志入新阶段1819“达特茅斯诉讼案”强调私立大学合法性高等:哈佛学院:北部清教徒培养牧师美洲第一所高校高等:1862林肯《莫雷尔法案》(赠地法案)创办农工学院/机械工艺学院威廉玛丽学院:培养入英国教会教育管理:1789马萨诸塞州确立学区制合法地位;但由于经费不足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行合并改革17C-18C颁布《学制令》确立日本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的教育领导体制;《教育令》废除大学区制初等:寺子屋和乡学1872《学制令》实行8年普及义务教育1886《小学校令》4(义务教育)+4(收费制)中等:幕府时代:藩校、私塾、寻常中学、高等中学、农业中学日本:1872《学制令》设立6年中等学校1886《中学校令》寻常中学、高等中学;实业、升学基础教育《实业补习学校令》、《实业学校令》、《高等女子学校令》高等:福泽谕吉“庆应义塾”;1877东京大学(帝国大学)《帝国大学令》师范:《师范学校令》东京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寻常师范学校——小学毕业阿博茨霍尔姆1889 英国雷迪乡村寄宿学校欧洲“新学校”新教育运动的开端英国巴德利贝达尔斯学校男女合校19 C 新教育运动法国德莫林罗歇斯学校法国第一所新学校“小家庭式”“运动学校”20末德国利茨乡村教育之家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乡村教育之家运动”欧美1921“新教育联谊会”《新时期的教育》1966 “世界教育联谊会”终结教育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思潮概况:兴起阶段:19C末~一战前;发展阶段:一战后~1929;转变阶段:1929~1940;尾声:《进步教育》停刊及实1896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改进初等教育七原则;八年教育;《进步教育》停刊验进步教育运动实验:1.帕克“昆西教学法”(进步教育之父)2.约翰逊“有机教育学校”(生活班);3.沃特“葛雷制”(双校制、二部制)4.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5.华虚朋“文纳特卡计划”6.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制度
中等教育: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1611年成立耶稣基督圣乐会(从事中等教育 的新教团体)
高等教育:巴黎大学(教会控制)
二、十八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 法国大革命时期,先后执政的党派都非常重 视国民教育问题。如康多塞、雷佩尔提、拉 瓦锡等。
4.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
三、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培养个人具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 情感,形成追求真理、公正、诚实、谦逊、 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道德品质。
的精神和人生问题。
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教学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
教学应包括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两方面。
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又要发展 学生的各种能力。 2.课程设置 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实科教育,主张开设实 科课程。 3.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依据)
19世纪初,俄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
亚历山大一世推行教育改革,实行学区制。
1802年成立教育部,1807颁布《国民教育暂行 条例》,1804颁布《大学规程》《大学所属学 校规程》,规定了大学的作用和职责。 形成俄国第一个各级学校相互衔接、上下沟通 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教区学校 县立学校 中学 大学
教育万能论:否认遗传因素的影响,把人
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人的形成完全
是教育的结果。
爱尔维修论教育
2)改变教会控制学校的状况,由国家 举办世俗性的教育
3)重视道德教育
17-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洛克、斯宾塞、涂尔干、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二、17—19世纪的法国教育
Radom text here
(一)17—18世纪中期的法国教育 1.天主教会的教育活动 2.新教教会的教育活动
(二)18世纪中后期(大革命前后)法国的教育 (三)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2.初等教育的发展 3.中等教育的发展 4.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德行重于学问。
2. 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斯宾塞的一生正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1840年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生产蓬勃发展,经济空前繁荣,跃居世界工业化国 家之首。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尤为突出,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在此之前,英国固守古典主义教育的传统,自然科学被 排斥在课堂之外,重文轻理现象极为严重。
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使人“社会化”。
*论教育功能
(1)教育促使年轻一代实现系统的社会化,促进个人实现由“个体我”到“社 会我”的转变; (2)教育促使个体的潜能得以显现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体遵守社会秩 序、服从政治权威等品质; (3)教育还可以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间的传递。
第二节
{ 17-19世纪欧美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家 和日本的教育}
一、17—19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17—19世纪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1.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 2.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公学) 3.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确立
(二)洛克与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Radom text here
1.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2.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
• 191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文教大臣费舍尔提名 的教育法案,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 制度,称《费舍教育法》。
• 内容: 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教育委
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地方当局为2-5儿童开办幼儿学校。 义务教育年限延伸至5-14岁
《费舍教育法》
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 改革考试制度 为超龄青少年设立继续教育学
共同主张
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剥夺教会对教育 的领导权。
主张实行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 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给予保护。
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 科学化。
专门学校的建立 高等教育: 1794年巴黎理工学校 巴黎师范学校
三、19世纪法国的教育制度(P173)
19世纪末的法国政权频繁更替,带来教育制度的 不断变更
2.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
公学
3.高等教育(新大学运动)
1)产生
2)筹建
1828年,汤玛斯·凯普贝尔 伦敦大学学院
1829 年,国教派 院的建立
国王学院 伦敦大学地方学
3)牛津、剑桥大学的改革
英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4.英国师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840年 巴特西师范学院
训练学院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教育的发展
2.《巴尔福教育法》
1902年议会通过了首相A·J·巴尔福提出的教育法案, 称为《1902年教育法》,也称做《巴尔福教育 法》
省议会和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 地方教育局的各种权利 《巴尔福教育法》结束了英国教育的长期混乱的状
态,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英国以 地方教育局为主体,议会、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 育局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
►提出国民教育思想。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 教育应由国家管理。
►国家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3.拉夏洛泰论教育
在《论国民教育》中阐述国民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权属于国家而非教会,批判教会教育,主张
教育世俗化。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而非“为天主教培养教士” 强调知识与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
高等教育:巴黎大学(教会控制)
二、十八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
法国大革命时期,先后执政的党派都非常重 视国民教育问题。如康多塞、雷佩尔提、拉 瓦锡等。
《康多塞方案》1792.4 P171 《雷佩尔提方案》1793 《拉瓦锡方案》P172
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人的形成完全 是教育的结果。
爱尔维修论教育
2)改变教会控制学校的状况,由国家 举办世俗性的教育
3)重视道德教育 主张以资产阶级的道德取代宗教道
德教育
2.狄德罗论教育
►重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 用。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认为 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 良自然素质。
用。 主张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近代德国的教育制度
一、17、18世纪的帝国教育 1.德国的社会状况 ❖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经济政治落后于英法等
国 ❖ 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 封建贵族实力强大,资产阶级软弱 2.教育状况 ❖ 初等教育:巴西多 “泛爱学校” ❖ 泛爱:即尽可能地爱儿童
1.《初等义务教育法》(1870年) 1870年,教育署长W·F·福斯特提出初等教育法案,又
称《福斯特教育法》 国家拨款补助教育,设立公立学校 全国划分学区 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教会办的学校不能从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助 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
《初等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形成了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 等教育制度,国家化的教育制度终于在英国形成。
中学 大学 劳动人民的子女 初等学校(高等小学) 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
四、代表性的教育思想
• 卢梭 • 爱尔维修 • 狄德罗 • 拉夏洛泰
1.爱尔维修论教育
1)智力平等说与教育万能论 智力平等说:人生来智力都是平等的,人
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进行学习。 主张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万能论:否认遗传因素的影响,把人
3.中等教育的发展 拿破仑时期 中学 国立中学(中央政府)
市立中学(地方办) 中学增加实科课程的教学,设立实科教育中学 4.高等教育 专门学校:巴黎理工学校、巴黎师范学校、巴黎女
子高等师范学校 大学:巴黎大学
近代法国教育的特点
教育行政管理权为中央牢牢控制 明显的双轨制 统治阶级子女 家庭教育(预备学校)
教育 ►19世纪法国的教育制度 ►代表性的教育思想
一、17、18世纪法国教育概况(P167)
17、18世纪,法国的初等教育受天主教派控 制
1682年 成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1684 兄弟会开办了训练教师的讲习所,附
设“练习学校”(欧洲最早的师范教育设施)
中等教育: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1611年成立耶稣基督圣乐会(从事中等教育 的新教团体)
1.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拿破仑时期) 帝国大学及《帝国大学令》 大学区制 1850《法卢法》(P176) 2.初等教育的发展 1833 《基佐教育法》 (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
19世纪法国的教育制度
1881、1882《费里教育法》(确定了国民教育的 义务性、免费性、世俗性三原则)
校 《费舍尔法案》初步确立了一个
包括幼儿学校、小学、中学和 各种职业学校的公共பைடு நூலகம்校系统。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国家长期不管理、不过问教育,教育 大权旁落。
明显的双轨性质(劳动人民、资产阶 级贵族)
教育中的古典主义、经院主义、重文 轻理的传统根深蒂固。
第二节 近代法国教育概况
►17、18世纪法国的教育 ►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
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近代英国 近代法国 近代德国 近代俄国 近代美国 近代日本
第一节 近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慈善教育(贫儿学校、乞儿学校) 2.学园 二、工业革命时期 1.初等教育 1)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P151) 2)《工厂法》的颁布(P154) 3)慈善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P153) 幼儿学校(欧文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