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犯罪故意过失习题
刑法练习题答案
刑法练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2. 刑法中的“故意”是指行为人:A.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决意使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C.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D. 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实施的行为答案:A3. 以下哪种情况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为了逃脱,将乙推倒,导致乙受伤B. 甲在看到乙正在盗窃自己的财物时,用棍子击打乙,以制止盗窃行为C. 甲在与乙发生争执后,趁乙不备,用砖头击打乙头部D. 甲在乙已经停止攻击后,继续对乙进行攻击答案:B4. 以下哪种行为属于犯罪预备?A. 甲购买了用于盗窃的工具B. 甲已经进入被盗窃的场所C. 甲正在实施盗窃行为D. 甲已经成功盗窃了财物答案:A5.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多少?A. 14岁B. 16岁C. 18岁D. 20岁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未遂?A. 甲准备了一把刀,准备去杀乙,但在前往的路上被警察抓获B. 甲在实施盗窃时,被保安发现并抓获C. 甲在实施抢劫时,由于乙的反抗而未能得逞D. 甲在实施诈骗时,被乙识破并报警答案:ABCD2.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共同犯罪?A. 甲和乙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起盗窃案B. 甲指使乙去盗窃,但甲没有参与实际的盗窃行为C. 甲和乙各自独立实施了盗窃行为,但事先没有通谋D. 甲在乙实施盗窃时提供望风帮助答案:ABD三、判断题1.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对)2. 正当防卫的限度是制止犯罪行为所必需的,但不得超过必要限度。
(对)3.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4. 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5.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且产生了法律规定的结果。
犯罪测试题及答案
犯罪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社会危害性B. 刑事违法性C. 行为人主观恶性D. 法定性2.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未归还D. 酒后驾驶机动车辆3. 下列哪项不是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行为人年龄D. 行为人精神状态4.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行为B. 结果C. 行为人身份D. 所有上述要素5.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6. 以下哪种情形下,犯罪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A. 行为人在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B. 行为人在遭受合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C. 行为人主动攻击他人,随后遭受反击D. 行为人在遭受侵害后,进行报复性攻击7.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什么?A. 犯罪行为的完成B. 犯罪行为的实施C. 犯罪行为的准备D. 犯罪行为的终止8. 以下哪种情形下,犯罪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紧急避险?A. 行为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行为B. 行为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行为C. 行为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采取的行为D. 行为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报复他人而采取的行为9. 犯罪既遂是指什么?A. 犯罪行为的完成B. 犯罪行为的实施C. 犯罪行为的准备D. 犯罪行为的终止10.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别在于?A. 犯罪行为是否完成B. 犯罪行为是否被公安机关发现C. 犯罪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实际损害D. 犯罪行为是否被法院判决答案:1. C2. C3. C4. D5. C6. A7. C8. B9. A 10. 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行为B. 结果C. 行为人身份D. 行为人主观恶性2.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故意B. 过失C. 行为人年龄D. 行为人精神状态3.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A. 行为人在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B. 行为人在遭受合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C. 行为人在遭受侵害后,进行报复性攻击D. 行为人在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4. 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紧急情况下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他人的合法权益C. 采取的行为与避免的损害相适应D. 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5.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别在于以下哪些方面?A. 犯罪行为是否完成B. 犯罪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实际损害C. 犯罪行为是否被公安机关发现D. 犯罪行为是否被法院判决答案:1. A B2. A B D3. A D4. A B C5. A B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行为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主观方面习题
1. (单选题)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块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的稻谷,结果轧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个精神病人,对精神病人的死亡司机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属于()。
A. 间接故意B. 疏忽大意过失C. 过于自信过失D. 意外事件【答案】D【解析】参考答案:D答案解释:D。
解析:根据《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这就是刑法理论上的意外事件。
本题中汽车司机属于正常行驶,其不能预见在公路中间的塑料布下有人,所以该事件属于意外事件。
因此,答案为D。
2. (单选题)王某为表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将马路边一堆枯草点燃后再去救火,但火势越来越大无法控制,王某虽奋力扑救,但仍造成大片农作物被烧焦,损失10余万元,自己也被烧伤。
王某的行为属于()。
A. 间接故意B. 直接故意C. 意外事件D. 过于自信的过失【答案】D【解析】参考答案:D答案解释:D[解析]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所谓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所以,王某的行为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3. (单选题)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是()。
A. 直接故意B. 疏忽大意的过失C. 过于自信的过失D. 间接故意【答案】D【解析】【答案】D。
解析: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A. 行为B. 犯罪动机C. 犯罪结果D. 犯罪主体答案:B2.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A. 正确B. 错误答案:A3.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种情形不构成犯罪?A. 过失犯罪B. 正当防卫C. 紧急避险D. 无罪推定答案:B4. 刑法中规定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A. 正确B. 错误答案:A5.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A. 正确B. 错误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盗窃C. 贪污D. 故意伤害答案:A、B、C、D2.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且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A. 正确B. 错误C.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 犯罪结果已经发生答案:A、C、D3.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利益D. 为了保护他人利益答案:A、B、C、D4.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A. 正确B. 错误C.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D. 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答案:A、C、D5.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紧急避险?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利益D. 为了保护他人利益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都属于犯罪行为。
()答案:正确2.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不构成犯罪。
()答案:正确3.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结果的发生。
刑法 犯罪主体 故意 过失相关题目
犯罪主体及其故意与过失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犯罪行为能力的主体,即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受到法律制裁的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主体分为公民和单位两种类型。
1. 公民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在犯罪活动中,公民作为犯罪主体,需按照《刑法》规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构成的社会组织。
《刑法》规定,单位作为犯罪主体时,其法定代表人、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等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在犯罪行为中,犯罪主体的故意和过失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却有意地实施该行为,达到犯罪目的或是明知可能会造成犯罪后果而有意地放任其发生。
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疏漏或轻率大意而造成了违法行为,尽管没有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疏忽等原因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三、犯罪主体的故意行为特征分析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和行为结果的性质和可能性明知并且愿意接受的心理状态。
在故意犯罪中,犯罪主体的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主观方面的明知性:犯罪主体主观上能够明知其行为构成犯罪,明知其行为结果可能带来的后果。
2. 主观方面的有意性: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和行为结果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并且愿意接受其带来的后果。
3. 客观方面的实施性:故意犯罪行为通常是具有行动性的,即犯罪主体通过积极的、有目的的行为来实施犯罪。
四、犯罪主体的过失行为特征分析与故意犯罪相对应的是过失犯罪,其行为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方面的疏忽性:犯罪主体因疏忽、疏漏或疏忽造成的行为,而对其行为结果没有认识到和预见到。
2. 客观方面的被动性:过失犯罪行为通常是无意的、被动的,犯罪主体并无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只是由于疏忽等原因造成了犯罪行为结果的发生。
3. 行为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过失犯罪行为的行为结果通常是无法预见和评估的,犯罪主体在进行行为时并没有预见到可能带来的后果。
刑法练习题(打印版)集
刑法练习题(打印版)集# 刑法练习题(打印版)## 一、选择题### 1.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行为?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据为己有D. 未遂的犯罪行为### 2. 某甲因不满公司裁员,故意破坏公司设备,造成重大损失。
甲的行为构成:A. 故意伤害罪B. 故意毁坏财物罪C. 职务侵占罪D. 贪污罪### 3. 某乙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推倒了路人,造成路人受伤。
乙的行为构成:A. 故意伤害罪B. 过失致人重伤罪C. 故意杀人罪D. 过失杀人罪## 二、判断题### 1. 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的,过失不构成犯罪。
()### 2. 未成年人犯罪,根据刑法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3. 正当防卫过当,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三、简答题### 1. 简述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
### 2. 何为“正当防卫”?请简述其构成要件。
### 3. 描述“紧急避险”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
##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某甲因欠债,伪造了一份合同,诱使乙向其支付了10万元。
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是何种犯罪?### 案例二:某乙在超市购物时,因忘记付款而将一瓶饮料带出超市。
超市保安发现后,乙立即表示愿意补交货款。
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案例三:某丙在夜晚回家途中,发现有人正在盗窃邻居的财物,于是拿起一块砖头将盗窃者击伤。
丙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五、论述题### 1. 论述刑法中“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别及其法律后果。
### 2. 论述“共同犯罪”的概念、特点及其刑事责任的分配原则。
注意:请在答题纸上作答,保持字迹清晰,条理分明。
(本文档为模拟练习题,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以实际法律法规为准。
)。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898篇)
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2012年卷二5题,单选)A、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B、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闻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C、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D、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故意犯罪。
A项,首先,自杀者跳楼,因为其他人对此没有支配力,属于自我答责范畴,其他人不会因此承担刑事责任。
其次,基于共犯从属性理论中的实行从属性,实行者无罪,帮助者和教唆者也无罪。
围观者的叫喊至多是促使自杀者坚定了自杀决意,起帮助作用。
当自杀者不构成犯罪时,帮助其自杀的人当然无法成立犯罪(除非刑法将此种“帮助”行为实行行为化,独立规定为犯罪),更不用说成立故意犯罪。
故A项错误。
B项,虽然交通肇事者违反交通规则往往是故意的,但是对危害后果的主观认识被认为是过失。
司机故意违规闯红灯,但不是为了2.关于管制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管制是我国的主刑之一B、管制的刑期,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C、管制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2年以下,最长不可能超过2年D、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满,由人民法院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宣布解除管制>>>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0章>第1节>管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管制这种刑罚的理解。
管制是我国的主刑之一;管制的刑期是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超过3年:被判处管制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对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应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管制期满。
执行机关应即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
3.对于连续犯或继续犯追诉期限的起算,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从实施犯罪预备行为时起算B、从着手实行犯罪时起算C、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算D、从犯罪行为既遂时起算>>>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3章>第2节>追诉期限的计算【答案】:C【解析】: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连续犯或继续犯追诉期限的起算,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算。
刑法练习题二(已审)
刑法练习题二一、判断题1、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按《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3、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对国家或公民犯罪,按《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4、刘毛毛过14周岁生日那天,和朋友喝过酒后去舞厅,在晚上九点时和另一人发生争吵,拿起刀把对方捅死,刘毛毛应负刑事责任。
()5、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6、死缓不是死刑,而是介于无期徒刑和死刑之间的刑种()7、张三1980年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11年,2010年又犯危害国家安全罪,因距上次释放时间超过5年,张三不是累犯。
()8、李四犯故意伤害罪判处15年,犯诈骗罪判处9年,犯盗窃罪判处3年,有人说总和刑期超过20年应判无期徒刑()9、王五因犯罪被判处11年有期徒刑,后因重大立功表现减刑,服刑5年即被释放。
()10、赵六制售假电蚊拍,生产3000把,每把20元,卖出2000把时事发,赵六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二、单项选择题1、犯罪嫌疑人张某采用爬窗入室的方法潜入一居民住宅,窃得人民币500元后,见女青年宋某某单身睡在床上,顿生强奸的念头,即对宋采用卡脖子、按肩膀等暴力手段欲对宋实施奸淫。
由于宋极力反抗,一时未能得逞。
宋为不被奸淫,即向张哀求,并提出让其摸摸的“建议”。
张自感宋极力反抗,无法强奸成功,即侧身睡在宋的身旁,对宋进行猥亵后离开。
犯罪嫌疑人张某的行为属于强奸罪的哪种形态?()A、犯罪的预备B、犯罪的未遂C、犯罪的中止D、犯罪的既遂2、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杀人罪,对甲应如何处理?()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D、直接驱逐出境3、我国刑法第13条“但是”,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4、张某(男,1989年1月1日出生)与李某(女,1989年10月5日出生)系同学,二人从2001年7月起开始谈恋爱。
刑法故意和过失试题答案
刑法故意和过失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社会危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故意犯罪?A.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导致他人死亡。
B. 行为人为了谋取财产,明知对方无能力偿还,仍然故意诱导对方签订借款合同。
C. 行为人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因疏忽大意未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D. 行为人故意隐瞒事实,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
答案:C2.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的________。
A. 行为方式B. 对结果的态度C. 犯罪动机D. 犯罪目的答案:B3. 下列哪种情形可能构成过失犯罪?A. 行为人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B. 行为人在商场内吸烟,引起火灾。
C. 行为人因工作疲劳,在家中不慎引发火灾。
D. 行为人故意在公共场合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故意犯罪?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触犯法律,但为了个人利益仍然实施该行为。
B.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不甚了解,但仍然实施了该行为。
C.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受伤,但认为受伤的可能性很小,结果导致他人重伤。
D. 行为人因为疏忽大意,未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按照一般人的标准,应当能够预见到。
答案:A、C2.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 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C. 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法定的危害结果。
D. 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A、B、C、D三、判断题1. 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持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正确)2. 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一无所知。
犯罪故意过失习题
犯罪故意过失习题ID(1824):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
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她来接。
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
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就是正确的?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正确答案:C评析:考察知识点: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主观形态解析: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如果行为人就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现的,这种情形就称为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注意不能把作为与不作为的划分与故意与过失的划分相混淆。
作为与不作为就是危害行为在客观上的两种基本形式,而故意与过失就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主观心理态度的两种基本形式。
决不能认为作为都就是故意,不作为都就是过失。
实际上,作为与不作为都就是既有故意,也有过失。
例如,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都可以由作为方式实现,也都可以由不作为方式实现。
ID(1825): 请问下列关于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说法正确的就是A、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就是将代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为直接故意B、丈夫与太太吵架,丈夫一气之下,就往太太的被窝里放一眼镜毒蛇,孩子睡在旁边距离较远的一张床”,结果毒蛇不仅咬死了太太,还咬死了孩子,问丈夫对孩子的死亡所持态度就是直接故意C、贾某持枪要射杀尹某的贵狗,尹某不让,而且用自己的身体加以遮挡,贾某非常生气,喝令尹某躲开,尹某就就是不让开。
贾某就朝狗射击,击中了尹某,尹某受了重伤。
贾某对尹某的重伤后果的犯罪态度就是直接故意D、两个蜘蛛人(高楼清洁工)拴在一根缆绳上,在20层高楼搽玻璃,一罪犯只仇恨其中一人甲而已,另一个蜘蛛人乙罪犯从来没见过,但她砍断了缆绳、导致两个蜘蛛人甲乙都摔死,罪犯对另一个蜘蛛人乙的摔死所持态度就是直接故意正确答案:A,C,D评析:考察知识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解析:如何判断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标准,有一个简单扼要的公式:第一步顺序:瞧行为人就是否意识到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假如就是,就直接定直接故意)第二步顺序:再瞧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持何种态度,就是期盼还就是放任。
刑法测试题
刑法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哪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盗窃他人财物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2.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是指: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决意使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在行为时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C. 行为人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D.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3. 以下哪项行为属于刑法中的“过失犯罪”?A. 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B. 故意杀人C. 故意放火D.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4. 刑法规定,以下哪种情况下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A. 自首B. 犯罪未遂C. 犯罪中止D. 所有以上情况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构成“贪污罪”?A.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C.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D. 以上都是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6.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7.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8. 犯罪预备是指犯罪行为的准备阶段,不构成犯罪。
()9.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在完成之前自行停止。
()10.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1. 简述刑法中“共同犯罪”的定义及其特点。
12. 简述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条件。
13. 简述刑法中“紧急避险”的条件。
14. 简述刑法中“自首”的定义及其法律效果。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张三在一次聚会中,因酒后失控,殴打了李四,造成李四轻伤。
请分析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
16. 王五是一名公司会计,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了公司资金10万元用于个人投资。
后因投资失败,无法归还。
请分析王五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刑法学作业四
一、判断(共计50分,每题2.5分)1、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明显而坚决。
()A. 正确B. 错误错误:【B】2、刑法理论上将事前避险和事后避险统称为“避险不适时”,避险不适时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紧急避险。
()A. 正确B. 错误错误:【B】3、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派生的一种辅助性权利,它不仅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公力救济的不足,其目的具有合法性。
()A. 正确B. 错误错误:【A】4、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而间接故意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A. 正确B. 错误错误:【B】5、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A. 正确B. 错误错误:【A】6、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仅限于人的不法侵害。
()A. 正确B. 错误错误:【B】7、对于同一犯罪人可以对其仅适用主刑,也可以对其同时适用主刑和附加刑,但不可独立适用附加刑。
()A. 正确B. 错误错误:【B】8、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废止旧法,但因为旧法的规定和新的刑法规定相抵触,所以旧的刑法自然废止。
()A. 正确B. 错误错误:【A】9、张某欲杀李某,于是用枪对着李某瞄准,突然发现李某和王某肩并肩、手拉手走着。
张某心想:我一定要打死李某,可千万不能打死王某。
结果子弹还是打着了王某。
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A. 正确B. 错误错误:【A】10、未遂的教唆犯又称教唆未遂,其与被教唆者有共同犯罪关系,他应当对实行犯的犯罪未遂负刑事责任。
()A. 正确B. 错误错误:【B】11、抢劫公私财务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A. 正确B. 错误错误:【B】12、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认为自己供述的是犯罪的事实,只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并结合其供述的事实能够认定其行为构成犯罪的,都属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在具备自首其他条件时,就成立自首。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991篇)
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甲意欲跳楼自杀,在犹豫的过程中,听到围观者乙某大喊“怎么还不跳”,遂毅然跳下,后抢救无效死亡。
关于乙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故意杀人罪B、不构成犯罪C、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罪D、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故意。
跳楼是他人的自主行为,不是围观者逼迫下的行为。
这种情况下,围观者即使有让他人跳楼的故意,也不是杀人的故意。
如果围观者亲自上楼将他人推下楼,则围观者构成故意杀人罪。
2.甲预谋前往乙处杀害乙,但到达后,发现乙处有人,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
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可罚的不能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2节>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区别。
甲只是为杀人行为做准备,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
3.下列哪一犯罪人可能被假释?( )A、甲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并领导该组织对他人进行伤害,被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15年有期徒刑B、乙犯投放危险物质,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C、丙犯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D、丁犯诈骗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但前罪被认定为累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2章>第2节>假释的条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假释主体条件的记忆。
《刑法》第81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刑法试题类型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类型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哪项行为构成犯罪?A. 甲因生活困难,盗窃他人财物,但数额不大B. 乙因自卫,不慎致人轻伤C. 丙因过失,造成他人财物损失D. 丁因醉酒,误入他人住宅答案:A解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他人财物,不论数额大小,均构成盗窃罪。
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选项C中丙的行为属于过失行为,不构成犯罪;选项D中丁的行为属于误入,不构成犯罪。
2. 下列哪项行为属于故意犯罪?A. 甲因疏忽大意,造成他人财物损失B. 乙因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C. 丙因过失,致人死亡D. 丁因报复,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答案:D解析: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选项A、B、C均属于过失犯罪,而选项D中丁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构成共同犯罪?A. 甲、乙共谋盗窃他人财物B. 丙、丁共同实施抢劫行为C. 戊、己共同贩卖毒品D. 庚、辛分别实施诈骗行为,但事先并无共谋答案:A、B、C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选项A、B、C中的行为人均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选项D中庚、辛虽实施了诈骗行为,但事先并无共谋,不构成共同犯罪。
2. 下列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自首?A. 甲在犯罪后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B. 乙在犯罪后被公安机关抓获,但在审讯过程中主动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同种罪行C. 丙在犯罪后被公安机关抓获,但在审讯过程中主动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他种罪行D. 丁在犯罪后被公安机关抓获,但在审讯过程中拒不供述自己的罪行答案:A、B、C解析: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选项A中甲的行为符合自首的条件;选项B、C中乙、丙的行为虽然被抓获,但在审讯过程中主动供述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也符合自首的条件;选项D中丁的行为不符合自首的条件。
法考《刑法》易错题库(故意犯罪形态1)
法考《刑法》易错题库第五章故意犯罪形态(一)1.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B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C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D未完成罪仅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答案解析:【答案】AC【考点】犯罪停止形态【解析】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对于过失造成危险状态的行为,也例外地作为犯罪予以处罚,如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2. 下列哪些行为成立犯罪中止A甲放火之后,在独立燃烧之前,喊了一声救火啊!随后立即离开了现场,后被群众扑灭B乙对仇人王某猛砍10刀后离开现场。
1小时后,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C丙为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将一块巨石搬上铁轨,但在火车即将到来之前,丙由于害怕被处罚,于是,又将石头搬开D丁一直想杀害胡某,某日向胡某的食物里投放了毒药,胡某食用之后痛苦万分,丁见状顿生悔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在医生的救治下,胡某没有死亡,但是终生残疾答案D解析: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有四个:第一,时间性;第二,自动性;第三,客观性;第四,有效性。
时间性条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危险犯的中止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危险犯一旦着手实施,便乙既遂,因此,之后排除危险的,不能认为是犯罪中止。
另外,中止的有效性是指没有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而不是没有发生任何结果。
中止的客观性要求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
3. 以下所列选项哪些情形不属于犯罪中止?A某甲于某夜按照预先观察好的路线进入仓库行窃,在搬东西时,碰翻了堆放在仓库中的水桶,水桶出巨大响声。
某甲心中恐慌,急急忙忙按预先观察好的路线逃走B某乙于某日晚11时许,行至一小路岔口处,看到在他前面有一妇女单身行走,便起歹意,遂从后面冲上去,抓住该妇女的皮包就往回跑。
刑法练习题集
刑法练习题集刑法练习题集一、引言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全。
对于学习刑法的人来说,练习题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
通过解答练习题,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刑法练习题,并对其解答进行探讨。
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1. 张某在酒吧内与他人发生争执,情绪激动之下将酒瓶砸向对方,导致对方受伤。
请问,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还是过失伤害罪?解答: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某种后果,却决心实施该行为。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某种后果,但是应当预见到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造成了该后果的发生。
在这个案例中,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对方受伤,因此他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 李某开车时因为接打电话分心,导致撞倒了正在过马路的行人。
请问,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还是过失伤害罪?解答:根据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某种后果,但是应当预见到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造成了该后果的发生。
在这个案例中,李某因为接打电话分心,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撞倒行人,但是作为一个合理的驾驶员,他应当预见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因此他的行为构成过失伤害罪。
三、共同犯罪与从犯罪1. A、B两人共同实施了一起盗窃案。
A在实施过程中使用了暴力手段,而B只是负责看守。
请问,A和B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还是从犯罪?解答:根据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各自承担犯罪责任。
从犯罪是指在共同犯罪中,有的人参与实施犯罪行为,有的人只是在旁协助或者提供帮助。
在这个案例中,A和B共同实施了盗窃案,A 使用了暴力手段,而B只是负责看守,因此A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而B的行为构成从犯罪。
2. C请D帮助他销赃,D同意并提供了销赃的渠道。
请问,C和D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还是从犯罪?解答:根据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各自承担犯罪责任。
司法考试刑法常考点中犯罪故意问题
司法考试刑法常考点中犯罪故意问题司法考试刑法常考点中犯罪故意问题:
范某极为讨厌同学赵某,意图将其杀死。
某日,范某看到赵某在打篮球,便趁赵某不注意在其茶杯中投放了剧毒物质,然后准备递给赵某饮用。
此时,韩某走了过来,说“给我喝一口吧”。
范某怕引人注意,就将水杯递给了韩某,韩某饮用后当场死亡。
对于韩某的死亡,范某的心理状态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犯罪故意。
如果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则成立直接故意,而非间接故意或过失。
就本题而言,范某向茶杯中投毒虽然主观上是要毒死赵某,但是当韩某要饮用时,其明知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却不制止,此时其对韩某的死亡所持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
学员问:这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是间接故意啊?
法律教育网老师回复:如果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则成立直接故意;因为这里如果喝毒药,是必然死亡的。
【答疑总结】
按照意志因素的不同,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明知+希望)。
例如,甲在乙的饭菜中下毒,希望杀死乙。
如果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则成立直接故意,而非间接故意或过失。
2.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明知+放任)。
例如,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刑法试题类型及答案分析
刑法试题类型及答案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故意犯罪?A.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B.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C.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D. 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有义务预见并避免答案:D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情形不构成犯罪?A. 行为人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为B. 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刑法所规定的损害结果C. 行为人的行为没有造成刑法所规定的损害结果D. 行为人的行为虽然造成了损害,但损害结果不是由刑法所禁止的行为造成的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情形属于刑法中的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反击B.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而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反击C. 为了保护他人人身安全而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反击D.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而对已经结束的不法侵害进行反击答案:ABC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犯罪?A. 盗窃他人财物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D. 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刑法中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答案:正确2. 刑法规定,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后,如果主动投案自首,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犯罪未遂”的概念。
答案:刑法中的“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行为,或者犯罪结果未能发生的状态。
2. 简述刑法中“共同犯罪”的特征。
答案: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且各自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都负有责任。
高铭暄《刑法学》(第6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八章~第十章【圣才出品】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一、概念题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武大2006年研)答: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是构成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一切故意犯罪在主观认识方面必须具备的特征。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就是构成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犯罪故意中的两项有机联系的因素,在认定构成犯罪的故意中缺一不可。
其中,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存在前提,也是犯罪故意成立的基础;意志因素则是在认识因素基础上的发展,是犯罪故意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它对于把犯罪故意客观化即把犯罪思想变为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2.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西南政法2012年研;武大2007年研)相关试题:(1)犯罪的间接故意(中山大学2014年研)(2)间接故意犯罪(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3)间接故意(人大2012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西北政法2007年研;武大2007年研)答: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两者区别包括:①认识因素上,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
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而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②意志因素上,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
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则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③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3.犯罪过失(东财2010年研;人大2003年研)答: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刑法基础常识练习题
刑法基础常识练习题1. 下列哪个行为可以被判定为犯罪?(A) 不义之财的侵占;(B) 合法的自卫行为;(C) 意外伤人;(D) 误伤他人而未及时报警。
2. 在刑法中,故意是指:(A) 主观上预期并希望某种结果发生;(B) 纯属意外而不可预测的行为;(C) 无意识的不当行为;(D) 自卫的一种手段。
3. 以下关于过失犯罪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 过失犯罪不需要证明犯罪人的过错程度;(B) 过失犯罪只包括对他人人身安全的威胁;(C) 过失犯罪必须具有明确的意图;(D) 过失犯罪罪责较轻,通常只处以行政处罚。
4. 对于一起犯罪案件,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只有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才会被定罪;(B) 犯罪同谋只有在实施了犯罪行为后才会被追究责任;(C) 只要参与了犯罪策划,就会被认定为共同犯罪;(D) 犯罪参与者在未实施犯罪行为时不会承担法律责任。
5. 刑法中的累犯是指:(A) 多次实施相同犯罪的行为;(B) 多次实施不同类型犯罪的行为;(C) 首次犯罪后再次实施同类犯罪的行为;(D) 首次犯罪后再次实施任何类型犯罪的行为。
6. 下列哪种情形下可以免除刑事责任?(A) 极度贫困;(B) 自首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C) 犯罪前服用精神药物影响行为;(D) 无法辨认认识犯罪行为的后果。
7. 刑法中的非罪事由是指:(A) 主观上不存在犯罪故意的行为;(B) 按照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可以免除刑事责任的行为;(C) 刑法中未明文规定的行为;(D) 犯罪行为并未对他人造成实际伤害。
8. 下列哪种情形下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刑罚?(A) 承认犯罪并主动配合调查;(B) 未达到构成犯罪的法定年龄;(C) 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D) 触发犯罪的原因属于极端贫困。
9. 刑法中的死刑是指:(A) 最高刑罚,指被判处死亡的刑罚;(B) 被犯罪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C) 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的特殊惩罚;(D) 极其恶劣的犯罪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故意过失习题ID(1824):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
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
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
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正确答案:C评析:考察知识点: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主观形态解析: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如果行为人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现的,这种情形就称为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注意不能把作为和不作为的划分与故意和过失的划分相混淆。
作为和不作为是危害行为在客观上的两种基本形式,而故意和过失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主观心理态度的两种基本形式。
决不能认为作为都是故意,不作为都是过失。
实际上,作为和不作为都是既有故意,也有过失。
例如,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都可以由作为方式实现,也都可以由不作为方式实现。
ID(1825): 请问下列关于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说法正确的是A.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代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为直接故意B. 丈夫和太太吵架,丈夫一气之下,就往太太的被窝里放一眼镜毒蛇,孩子睡在旁边距离较远的一张床”,结果毒蛇不仅咬死了太太,还咬死了孩子,问丈夫对孩子的死亡所持态度是直接故意C. 贾某持枪要射杀尹某的贵狗,尹某不让,而且用自己的身体加以遮挡,贾某非常生气,喝令尹某躲开,尹某就是不让开。
贾某就朝狗射击,击中了尹某,尹某受了重伤。
贾某对尹某的重伤后果的犯罪态度是直接故意D. 两个蜘蛛人(高楼清洁工)拴在一根缆绳上,在20层高楼搽玻璃,一罪犯只仇恨其中一人甲而已,另一个蜘蛛人乙罪犯从来没见过,但他砍断了缆绳、导致两个蜘蛛人甲乙都摔死,罪犯对另一个蜘蛛人乙的摔死所持态度是直接故意正确答案:A,C,D评析:考察知识点: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解析:如何判断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标准,有一个简单扼要的公式:第一步顺序:看行为人是否意识到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假如是,就直接定直接故意)第二步顺序:再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持何种态度,是期盼还是放任。
(假如是期盼就定直接故意,是放任就定间接故意。
注意:假如按照第一步,你已经判断出——“行为人肯定能意识到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就不要再走第二步啦,直接定直接故意就可以啦。
本例里,黄某是知道“单位值班室必然有人值班的,而且放火绝对能致使值班室内的人烧死!”这就足够了,不要走第二步了,定直接故意。
再如“丈夫往太太的被窝里放一眼镜毒蛇,孩子睡在旁边较远的一张床”,结果毒蛇不仅咬死了太太,还咬死了孩子,问丈夫对孩子的死亡持何种态度?分析:第一步顺序:看行为人是否意识到——“毒蛇能咬死孩子的危害结果是否必然会发生?”(这里看来未必会发生)那么再走第二步顺序:再看丈夫对咬死的孩子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何种态度,是期盼还是放任。
(假如是放任就定间接故意。
)根据题意大致可以判断定间接故意,“一罪犯砍断两个蜘蛛人的一根缆绳”、“贾某持枪要射杀尹某的贵狗”也是类似的问题,定直接故意。
综上,只有“被窝里放毒蛇“这个案例定间接故意,其他都是直接故意。
ID(1829): 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正确答案:B评析:答案及解析:B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愿。
但直接故意是行为人希望发生危害结果,危害结果不发生就违背了行为人的意愿。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不希望发生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
本题中李某明知私拉电网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在自己的花房周围拉电网,并且未采取任何防止结果出现的措施,对出现电人的结果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所以是间接故意。
故选B.ID(1834): 李某为灌溉麦田,用潜水泵从麦田南侧的沙河引水。
为避免大堤上过往车辆和行人碾压电线,李某将电线分别挂在大堤两侧距地面约2米高的树上。
一日晚,由于风吹树摆,电线从树上逐渐下垂。
恰逢村民张某驾驶无灯光的农用机动三轮车中速经过此地,行驶中张某被垂下的电线挂住脖子,导致翻车事故,张某当场死亡。
李某的主观心理态度是()A.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属意外事件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正确答案:C评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态度。
前半段在理论上称之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后半段在理论上称之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李某将电线挂在行人通行的大堤两旁的树上。
他应当预见该电线可能被风刮下或者自行松动下垂,影响行人通行。
特别是在晚间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交通事故。
但是,李某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最终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认定为疏忽大意的过失ID(1844): 夏某在封闭的高速公路行使时,突然一行人横穿马路,夏某刹车不及,将该行人撞死。
夏某的心理态度属于:A.过于自信的过失B.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D.没有任何过失正确答案:D评析:[参考答案] D[测试点] 有关犯罪主观心理状态如何界定。
[解析]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夏某不可能知道会突然有行人横穿马路,所以C不对。
应当说,夏某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行使,是可以合理信赖不会有人横穿马路的,这时不能将遵循交通规则的行为认为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以本题答案为DID(1877): 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
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正确答案:B评析:【答案】B【考点】间接故意【解析】朱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属于间接故意。
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
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
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
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
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过失致人死亡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D.故意杀人罪正确答案:C评析:犯罪构成的认定本题首先分析甲的行为在刑法意义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甲将乙推倒的行为和用石头砸乙的行为是在两个犯意的支配下分别实行的行为,显然在刑法意义上是两个独立的行为。
前一行为已符合刑法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构成。
后一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因经法医鉴定甲在砸乙时乙己死亡,故甲的行为在当时情况下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既遂,属对象不能犯未遂。
本题中甲的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应数罪并罚。
1998年,甲购买高压汽枪一支,改制成能发射小口径子弹的枪支后,与50发子弹一起藏匿家中。
2002年5月,甲怀疑其妻与单位负责人乙有不正当两性关系,打电话将乙叫到家中质问。
因乙否认有此事,甲取出私藏的改制枪支和子弹,返回客厅向乙的头部开枪射击,致乙开放性颅脑损伤而死亡。
甲见乙死在自己家中,心中害怕。
甲妻回家后,甲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和乙妻打电话,谎称来家中借枪,自己摆弄枪支时走火受伤。
甲的朋友和乙妻来到甲家后,甲与他们一起将乙送往医院抢救。
之后,甲与其他人一起来到公安机关报称,乙在自己家中摆弄枪支走火致死。
在公安机关做了枪痕、枪支鉴定,证明乙的枪弹伤不能自己形成后,甲才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请根据案情回答:下列关于甲致乙死亡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甲的行为系直接故意杀人B.甲的行为系间接故意杀人C.甲的行为系故意伤害致死D.甲的行为系过失致人死亡正确答案:A评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是犯罪主观方面。
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故意伤害致死场合,伤害他人是出于故意,而造成他人死亡,则属于过失。
本案中,甲明知开枪向人的头部会造成死亡的结果而决意为之,对甲的死亡显然不属于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
故CD两项首先被排除。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在司法实践中区分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的关键是看行为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抱有什么样的心理态度。
从本案来看,甲系在室内近距离向被害人头部开枪射击。
他明知在这样近的距离向人头部开枪射击,会击中人的要害部位并致人死亡,仍决意为之。
这反映出甲主观上是追求、希望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并非是对可能发生的致人死亡后果持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
这种主观意志的确定性与客观行为和行为结果的一致性,充分说明甲的行为构成直接故意杀人。
故选A。
下列关于甲的定罪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处罚B.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储存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C.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D.对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制造、储存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正确答案:D评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是一罪与数罪。
区分一罪与数罪,应当以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为标准。
行为人以一个故意或过失,实施一个行为,具备一种犯罪构成的,就是一罪。
实施两个以上行为,具备两种以上犯罪构成的,就是数罪。
甲的枪支弹药犯罪和故意杀人犯罪,是出于两种故意,实施两种行为,具备两种犯罪构成,因而属于数罪。
且该数罪不属于不适用数罪并罚的情况,因而A应当首先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