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常,读准字音。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重难点:读准字音,顺畅朗读。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学习过程:一、自学检测1、文常。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著名诗人、散文家。
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2、解释题目: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记”是古时的一种文体。
3、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二、诵读课文。
1 领读。
2小组相互检查诵读情况。
3展示。
三、本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检测。
小组互检读书情况。
五、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默写课文第一段。
《桃花源记》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第一段字义和译文。
2.感知、理解第一段内容。
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重点:准确掌握第一段字义和译文。
学习难点:感知、理解第一段内容。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背诵并默写第一段二、自主探究1、疏通第一段段文意。
(安排一至两个组展示)提示:小组内师徒对译,在书上划出重点字词并写好解释。
(展示组对照大屏幕,准确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
)2、“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哪些内容?3、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4、这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检测。
重点词义:重点句义:四、作业。
1、对译第一段。
2、熟读并背诵第二段。
《桃花源记》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第二段字义和译文。
2.感知、理解第二段内容。
3.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重难点:准确掌握第二段字义和译文。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1、第一段重点词语和句义。
2、背诵并默写第二段。
二、自主探究1、疏通第二段段文意。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课2、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5、迁移探究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
《桃花源记》学案
1周第1课时《桃花源记》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措施: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措施:结合作者当时的初会背景加以理解。
一次备课(一磨)二次备课(二磨)一、导入新课(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自主学习(一)字词梳理缘溪行()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遂与外人间隔()()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二)走近作者,组内交流(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节奏合理。
2.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查准字音,读准节奏。
3.同桌互读,组内轮读,班内朗读。
4.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找出疑难词句。
三、合作探究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12.本文的绕索是什么?据此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试概括大意。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四、课堂小结1.由本课演化下来的成语。
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味道)新鲜今义:指运输事业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今义:连词,不管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不充足,不满3.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教学程序:一、课前导入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即: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孙犁的《芦花荡》,西蒙诺夫的《蜡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及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这些作品的题材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以战争为题材。
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明确:世外桃源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
(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a、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
(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
(课件展示)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词语。
实词“属、要、扶、向、诣、遂、规、寻、津、悉-并-咸-皆”等;虚词“之、其、乃、焉”等;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2、能提炼本文记叙的顺序、线索;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背诵全文、默写重点。
3、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一、课前预习指导(一)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又名,字,自号,(朝代)时浔阳柴桑人,著名。
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二)熟读并背诵全文,按课文原句默写。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2、土地平旷,,。
,鸡犬相闻。
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尝试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忘路之远近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5、不足为外人道也6、后遂无问津者(四)借助课下注释和字典自主学习,完成文言积累。
《桃花源记》学案 文档
《桃花源记》学案邵2015-09-07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学习用时:四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1、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黄发垂髫.()豁.然()俨.然()阡.陌()便要.还家()间.隔()诣.太守()刘子骥.()2、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3、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B、你能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吗?①落花从树上纷纷飘下()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③老人和小孩()④妻子儿女及同乡人()⑤田间小路互相通达()⑥(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C、翻译下列句子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二、复习巩固:复习译文,准备听写。
附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小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主备:刘承新二备:陈伟波李建中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第一课时授课过程:课前教学: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2)俨.然()(3)阡陌..()()(4)问津.()(5)邑.人()(6)诣.太守()(7)垂髫.()(8)发髻.()(9)两鬓.()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B.便yāo()还家C.yuán()溪行D.xún()病终E.欣然ɡuī()往F.后suì()无问津者2、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
(包括背景)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2、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三、合作探究学习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
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屋舍俨然古义:今义:缘溪行古义:今义:3、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4、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3)写出渔人的行踪:四、课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桃花源记》教案7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教学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
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
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桃花源记》学案
25 《桃花源记》学案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熟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确定词义的习惯,掌握文言诵读翻译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
1、关于作者:陶渊明,名_____,字_______。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________,别号__________。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____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夹()岸豁()然俨()然阡()陌()垂髫()怡()然咸()来问讯邑()人间()隔叹惋()造诣()刘子骥()5、请你流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二、疏通文意。
1、解释重点字词。
第一段:①缘.溪行()②夹岸..()③落英.()④缤纷()⑤异()⑥穷()第二段:①豁然()②开朗()③俨然()④阡陌()⑤黄发()⑥垂髫()⑦怡然()第三段:①具()②要.()③咸.()④问讯()⑤乃()⑥具言()⑦延()第四段:①扶()②向()③处处志之()④诣()⑤高尚()⑥规.往(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一、新课导入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
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
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
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
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这时候,他41岁。
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文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2)古今异义:①交通绝境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②妻子鲜美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③无论如此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④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够(3)一词多义:①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②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③志:做标志,“处处志之”标志,“寻向所志”④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桃花源记》教案15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第9课《桃花源记》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一、内容理解(一)初步研读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第一节:发现桃花源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4、渔人的心理活动是怎么变化的?5、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第二节:进入桃花源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一3、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第三节:访问桃花源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2、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3、讨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皆叹惋”?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1、渔人离开桃花源怎么做的?2、他为何没有答应桃源里人的要求?3、结果如何?作者为何这样写?四、研读课文,深入探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课文小结:全文以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 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 民的意愿。
(二)深入研究故事确有传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
仔细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产生奇的 感受?(1)入源经过奇。
(2)桃源中人奇。
(3)桃源消失奇。
(三)感受桃源之美,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二、当堂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俨然()阡陌(诣太守()邑人(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③阡陌交通:⑤追太守,说如此:2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桃花源记-学案
⑹“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 的生活图景?“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 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 生活图景。
⑺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 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 (黄2020/发2/24 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
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 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 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 人断绝了来往。
2020/2/24
⑵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 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桃源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 时乱 ⑷表现桃源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⑸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渔人甚异之。 2020/2/24
20问20/2/24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
⑾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
(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⑿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教案4篇
桃花源记教案4篇桃花源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尝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的社会抱负。
【学习重点】: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笔下的抱负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1理解所寄予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奇颜色,结尾又不知所踪都示意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解释,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解释。
2、读课文,结合课下解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3、朗读课文,2—3遍。
(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语速适中,语句流畅,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读课文,依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⑴渔人的行进路线: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_____桃花源。
5、查阅资料,介绍一下陶渊明,制成学问卡片。
了解的写作背景。
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怀疑写在下面,课堂上沟通。
【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陈思思的音乐视频《梦入桃花源》,老师导入新课:陈思思的一首《梦入桃花源》把我们带到如痴如醉的桃源梦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抱负中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始终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期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欢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二、检查预习状况。
请同学上讲台来介绍陶渊明哪位“小老师”了解陶渊明?请向“同学”介绍。
之后要问他从哪里猎取的学问。
历史课本有对他的介绍;语文课本上夜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下面注解中有“陶渊明”一条;网上也有(有同学上网搜寻到有关学问,请他拷贝下来向大家展现如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闻名诗人。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
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
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
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学案
品读课文
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绮丽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景色环境优美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愉悦安宁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10、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主题
1、归纳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关键词:向往、不满。
2、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3、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课后练习
1、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是,时著名诗人。
课文以为线索,写渔人、、、桃花源的情形。
2、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又名,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浔阳柴桑人。
(朝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二、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
..间.隔
..然阡陌
黄发垂髫.便要还
..家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解释下列加点重点词语
第一段
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
....:甚异.之:欲穷.其林:
..:落英缤纷
第二段
仿佛
..:桑竹之属.:
..:俨然
....:平旷
..:便舍.船:豁然开朗
阡陌
..:
..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
...髫.:怡然
第三段
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妻子
..:
..:邑人
绝境
..:延.至其家:语.云:为.外人道..:乃.不知:无论
第四段
既.出:扶向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寻向.所志.:遂.迷:第五段
欣然规.往:寻.病终:问津
..:
3、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言知识
①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③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欲穷其.林: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既出,得其.船:
武陵人捕鱼为.业:忘路之.远近:
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甚异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之.,欣然规往:
④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交通: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不足:如此:
三、理解课文
1、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理解其意思。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豁然开朗:1.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2.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一下子转为明朗;
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再寻桃源)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