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1(肾小球肾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病例与感染有关,又有感染后肾炎 (postinfectious GN)之称。 本型多发于儿童,成人少见。 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预后良好。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增生性肾炎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 病原微生物感染为发病的主要因素。 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是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 球菌中的致肾炎的菌株(12、4和1型等) 引起。 非链球菌性肾炎由肺炎球菌、葡萄球菌 及病毒感染引起。
1、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大部分病 例肾小球损伤主要由免疫机制引起。 根据免疫学和病理学检查可分为Ⅰ(抗肾 小球基膜性)、Ⅱ(免疫复合物性)和Ⅲ (免疫反应缺乏型)型。
2、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
双侧肾脏肿大,色苍白,皮质表面常有点 状出血,切面皮质增厚。
镜下观察
特征性病变为多数(通常在50%以上)肾小球内有 新月体形成。 早期为细胞性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 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淋巴细胞、 红细胞和纤维素。以后新月体中纤维成分增多, 形成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最终新月体纤维化, 成为纤维性新月体。 病变严重者,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性坏死。
物沉积状况和部位
1、肾小球细胞增多
基 本 病 变
2、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3、炎性渗出和坏死 4、玻璃样变和硬化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以下术语常用于表明肾小球肾炎病变分布 的范围:
弥漫性(diffuse):指绝大多数(超过50%)肾小球 受累。 局灶性(focal):指病变仅累及少数(50%以下)肾 小球。 球性:指一个肾小球的毛细血管袢全部受累。 节段性:指一个肾小球的毛细血管袢部分受累。
2、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进展快。 出现血尿和蛋白尿等改变后,迅速出现 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引起急性肾 衰竭。 病理类型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3、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性肾小 球肾炎;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膜 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 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肾 病 综 合 征
(3)临床表现和预后
肾病综合征,尿内蛋白成分主要是小分子的白蛋 白,属选择性蛋白尿。 本病多发生于2一6岁之间,有时发生于呼吸道感 染和预防免疫接种后。 儿童患者预后佳,皮质类固醇治疗对90%以上的 病例有效,但部分病人可复发。
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5、无症状性蛋白尿或血尿(隐匿性肾小 球肾炎):持续或复发性肉眼血尿或镜 下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 病理类型为IgA肾病;部分系膜增生性 肾小球肾炎
四、常见的原发性肾炎的病理类型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4、转归
多数预后好,尤其是儿童。少数患者(多 为成年人)发展成慢性肾小球肾炎。 极少数患者症状无改善,转化为快速进 行性肾小球肾炎。
(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RPGN)
为一种病情急速发展的肾小球肾炎 病理学特征为多数肾小球球囊壁层上皮细 胞增生形成新月体(cresent)又称为弥漫性新 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为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如不 及时予以适当治疗,常在数周至数月内因肾 衰竭而死亡。
①大量蛋白尿:每天3.5g以上
②严重水肿
③低蛋白血症,每升血浆白蛋白含量低于30g
④高脂血症和脂尿
4、慢性肾炎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 压等临床表现迁延不愈超过一年以上,逐渐 出现慢性肾衰竭的各种表现(夜尿、多尿、 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 症)。 病理类型为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李明超 赵彦恒
重点介绍的内容 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肾 脏 的 正 常 解 剖 结 构
肾脏的正常组织结构
近曲小管曲部 肾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曲部 肾单位 系膜 系膜细胞 基质
血管球
基膜
肾 脏
集合管
肾小球
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
肾球囊 脏层细胞 壁层细胞
滤 过 膜
肾间质
系膜细胞
基膜 毛细血 管内皮 细胞 肾小球囊
三、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肾小球肾炎分类较复杂,各种分类法也有一 定的差异。主要介绍病理形态学分类及与临 床分类的关系。
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表现为明显的 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和水肿,并出现高血 压。重症可有氮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 病理类型为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型的颗粒状荧光。
(2)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3)预后
膜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程长,对肾上 腺皮质激素不敏感,近半数病人持续出现蛋白尿, 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出现慢性肾衰竭。
2、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minimal change glomerulonephritis) 因光镜下肾小球改变不明显,而肾小管上皮细胞 内 有 大 量 脂 质 沉 积 , 又 称 脂 性 肾 病 (lipid nephrosis) 本型肾炎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Biblioteka Baidu
膜性肾病
膜性肾炎(PASM染色)
电镜观察
1、显示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有大量 电子致密沉积物。 2、沉积物之间基底膜物质形成钉状突起,之后钉 突向沉积物表面延伸,覆盖沉积物,其中的沉积 物逐渐被溶解,基底膜呈虫蚀状,以后虫蚀状空 隙由基底膜物质充填,毛细血管壁增厚。
免疫荧光检查: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呈典
2、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
双侧肾脏轻到 中度肿大,包 膜紧张,表面 充血,称为大 红肾。有的病 例肾脏表面及 切面有散在粟 粒大小出血点, 又称为蚤咬肾。
大红肾
显微镜下观察
双肾绝大多数肾小球广泛受累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 并有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使肾小球体积 大,细胞数量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甚至闭 塞。严重者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腔内 有血栓形成,大量红细胞进入肾球囊,部分病例壁 层上皮细胞增生。
肾小球囊 脏层上皮
肾小球囊 壁层上皮
足突细胞 基膜 内皮细胞
系膜基质
系膜细胞
滤过隙膜
外疏松层
1、足突 2、基膜(致密层) 3、内皮细胞
内疏松层
肾脏的生理功能
1、通过排尿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 2、调节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3、内分泌作用,分泌红细胞生成素、肾素、 前列腺素及1,25-二羟胆骨化醇等生物 活性物质。
(1)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双肾肿大,色苍白,称“大白肾”。
显微镜下观察:
早期改变不明显,之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出现弥漫性增厚。PASM染色见毛细血管基膜 外侧有许多钉状突起,形如齿梳状。晚期毛 细血管壁明显增厚,管腔逐渐由狭窄发展到 闭塞,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脂变和玻变,晚期 肾小管萎缩消失。
(1)病因和发病机制
不清,迄今尚未发现有免疫复合物形成。 与免疫功能异常尤其是T细胞功能异常有关,免 疫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因子释放和脏层上皮的损伤。 实验研究显示肾小球滤过膜阴离子丧失,电荷依 赖性屏障功能的丧失可能与蛋白尿的形成有关。 最近研究显示编码nephrin蛋白基因的突变可能 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电荷中性的复合物沉积在系膜区
电镜观察:为高电子密度的沉积物 免疫荧光检查:可显示沉积物内的免疫球蛋白,荧 光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或抗补体可显示在肾小球病 变部位有颗粒状沉积物。
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抗体与肾小球本身的抗原或植入肾 小球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抗肾小球基 膜性肾炎
免疫荧光: 连续的线性 荧光
(三)肾病综合征及相关的肾炎类型
1、膜性肾小球病 (membranous glomemlopathy)
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主要病变特点是弥漫性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由于肾小球炎性改变不明显,故又称膜性肾病 (membranous nephropathy) 约85%的病例原因不明,属原发性膜性肾小球肾炎。
1、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是引起肾小球肾炎的主要机制
免疫复合物形成方式
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补体和白 细胞介导
2、细胞免疫性肾炎
炎症介质引起肾小球损害
3、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4、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抗体与非肾小 球性可溶性抗 原结合形成免 疫复合物 阳离子复合物沉积在上皮细胞下 阴离子复合物沉积在内皮细胞下
(一)引起肾小球肾炎的抗原
肾小球本身的抗原:基膜抗原、内皮细胞膜抗原、 系膜细胞膜抗原、足突抗原等。 非肾小球抗原:核抗原、DNA抗原、 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等 生物性病原体感染产物:(细菌、病毒、寄生虫、
1、内源性抗原
2、外源性抗原
药物: 类毒素、异种血清:
真菌和螺旋体等)
(二)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基膜断裂
3、临床病理联系
主要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早期血尿常较 明显,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压和水 肿。 由于大量肾小球内出现新月体,球囊腔阻塞, 病人迅速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和肾衰。
4、预后
预后与新月体形成的数量和比例相关。 出现新月体的肾小球比例小于50%者预后较好, 超过80%则预后不佳,低于80% 可发展为慢性 肾炎。 严重病例需进行长期的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
(glomerular disease)
又称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和改变为 主的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分为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遗传性肾炎
通常所说的肾炎一般指原发性肾炎, 也是本节主要的讨论内容。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大量肾活检的病理检查和实验性肾小球肾炎研 究表明大多数肾炎由免疫机制引起。
正常肾小球
急性肾炎肾小球
正常
轻度
重度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 性,肾小管管腔内可出现由蛋白、 细胞等集聚而形成的圆柱状的管型, 如蛋白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 管型和颗粒管型。 肾间质充血、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 浸润。
免疫荧光检查
肾小球内有呈颗粒状1gG、1gM和补体C3的沉积
电镜观察
Heymann 肾炎
电镜观察: 上皮下高电 子密度的沉 积物 免疫荧光: 弥漫颗粒状 免疫球蛋白 和补体沉积
抗体与植入 抗原的反应
免疫荧光: 散在的颗粒 状荧光
抗肾小球基膜性肾炎
颗粒状荧光
二、基本病理变化
HE染色 光镜 肾穿刺组织病 理检查方法 PAS染色 PASM染色 Masson染色 免疫荧光: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 透射电镜:检测超微结构和免疫复合
肾小管上皮细胞早期可出现变性,可因蛋白的 吸收而出现细胞内玻璃样变。晚期肾小管萎缩、 消失。 肾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后期间质纤维组织 增生。
细胞性新月体
纤维细胞性新月体
新月体抗纤维素染色阳性
电镜观察
肾小球基膜缺损和断裂 可见新月体 部分病例可见电子致密物(Ⅱ型)。
免疫荧光检测
结果因类型而异,可分别出现线形荧光(I型),不 连续的颗粒状荧光(II型),很多病例则没有阳性 荧光反应(III型)。
(2)病理变化
光镜下观察
肾小球基本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 大量脂质空泡和玻璃样小滴,肾小管腔内可见蛋 白管型。
电镜观察
主要改变是弥漫性足细胞肿胀、胞质空泡变性, 足突融合、消失,又称为足突病。基膜形态正常, 无沉积物。足细胞的改变属可复性,用皮质类固 醇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肉眼观察:
两肾肿胀,色苍白或发黄,切面皮质因肾 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着而出现黄白色条纹。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脏层 上皮细胞和GBM之间可见散在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在基底膜表面呈驼峰状或小丘状。也可位于内皮 细胞下、基膜内或系膜区。
3、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常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1)尿的变化:少尿,严重者可无尿,导致 氮质血症。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2)水肿: 因水钠潴留,加之变态反应引起的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病人出现轻到中 度水肿,眼睑等疏松部位较为明显,严 重者波及全身。 (3)高血压: 主要原因可能是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 引起。血浆肾素水平一般不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