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绚丽动画]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 “文化工业的绝对规则不再与自由有任何共同之点。它宣示于众的是:你应
• 6、文化工业使工具理性完全凌驾于价值理性,使使用价 值彻底臣服于交换价值。在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商 品要保持纯粹使用价值的幻想,就必须被纯粹的交换价值 所取代。文化工业不仅把对于效用的精确计算放在首位, 而且充分利用拜物教使文化商品笼罩上一层厚厚的偶像光 晕。凭借偶像化这一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手段,在文化商品 的交换过程中达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
三、新意识形态的形成
•
•
1、文化工业给与人们某种暗示,使他们觉得生活本来就应该遵循媒
介讲述的模式进行,久而久之逐渐丧失自己的理性思考,人民完全变成 了社会为行使某种职能而不断培训或肯定的产物。 2、文化工业把自己造就成蛊惑权威的化身,造就成不容辩驳的既存 秩序的先知。因此人们往往因为先看见了媒介的讲述,而产生先入为主 的印象,认同媒介的讲述,进而放弃身体力行。 3、在文化工业建立的有关组织系统里,每个人的自由在形式上都得 到了保证,每个人都没必要堂而皇之地回答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人们的 生活标准与阶级和个人同系统的结合程度有关。 4、在文化系统的压制下,现实生活使大众丧失了道德,他们只能通 过强加给他们的行为方式来展现文明。正是在他们的软弱中,社会发现 了自己的伟大,并赋予每个人以力量,人们只有逆来顺受,才能有所依 靠。 悲剧的消失意味着个性已经被祛除掉了。
•
•
•
•
• 在文化工业中,个性是一种幻象。社会里所依凭的每个人 ,都带上了社会的烙印,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 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 • 文化工业仍然是一种交易,一旦廉价的大众奢侈品被生产 出来(暗指电影),就会产生大量的骗子(暗指利益集团 ),艺术商品本身也就变了质。 • 某些法西斯主义者希望利用文化工业能够提供各种“礼物 ”的规训手段。
西马-阿多诺

3.对“文化工业”特征的研究
许多学者在总结他的思想后给出了自己理解的“文化工业”内涵。虽然具体 定义各不相同,但实质内容大同小异。衣俊卿教授认为,“文化工业是指凭 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 系”。他还指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化、欺骗性、操控性和统治性特征。 对于这些特征,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赵勇教授认为,“文化工业 的商品化特征是商品拜物教的表现形式,文化商品被抽去了所指(使用价值) 而变成了没有实际意义指涉的空洞能指,从而进一步具有了马克思所谓‘幽 灵般的’特征”。有的学者就从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内 容具体展开来分析商品为何具有神秘特征的整个过程进行研究。而有的学者 从操控性和统治性特征入手,认为“文化工业”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维持其 统治现状的软性策略,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其中还对文化无论是艺术还是 反艺术形式都与幸福有关进行了探究。
5.对阿多诺思想存在局限性的研究
有的学者对阿多诺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过分强 调技术和技术理性的作用;没有对新的文化生产形式产生的必然性给予必要 的肯定;无法解释新的文化现象;存在对大众文化的歧视。赵勇教授认为, “阿多诺在特殊语境下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具有悲观主义色彩,同时也打上 了他本人那种‘上流文化保守主义’的烙印。这样,此种理论也就不可避免 地具有了某种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这也正是它后来遭人质疑、为人 诟病的地方。”但也有学者从阿多诺的后期文本分析,认为他的思想还是存 在着积极性,并且从四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阿多诺大众文化具有历史性特 征;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否定、超越的特质;大众文化自身存在着 “解毒剂”;大众不易控制并且有选择能动性。有的学者指出,“一般认为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思想主张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大众已被大众文化牢牢控 制。
文化工业究竟是如何欺骗大众的?———《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再思考

【博导新论】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5年11月(第11期,总第223期)Nov.,2015(No.11,General No.223)收稿日期:2015-09-18作者简介:王晓升(1962-),江苏射阳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工业究竟是如何欺骗大众的?———《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再思考王晓升(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具有一种意识形态特征。
从表面上来看,文化工业是一种艺术,而实际上它是与其他工业品一样,是一种消费品;从表面上看它给人带来快乐,而实际上是控制人的。
从表面上看,文化工业是一种娱乐产业,而实际上它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成为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再生产的一个部分。
文化工业确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关键词:文化工业;意识形态;艺术;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11-0014-06在讨论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中,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向,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表现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精英主义文化倾向。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弄清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本来意义。
在我看来,在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确实潜在地具有精英主义的文化倾向,但是,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的目的不是要劝告人们去追求高雅文化,放弃大众文化,而是要揭示文化工业的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所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与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与艺术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别。
只有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的第一部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从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定位。
这个定位表明,文化工业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部门,是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部门。
文化工业 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读书笔记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读书笔记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是一个备受争议和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我们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化产品、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文化工业,探究其影响和作用,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本文还将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及对该主题的回顾性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文化工业的定义文化工业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者阿道夫·赫勒(Johann-Adolf Müller)于1927年首次提出,他认为文化工业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达到商品化的一种现代工业形式。
后来,这一概念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在对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研究中。
文化工业包括电影、电视、音乐、广播、出版、互联网等领域,这些产业以其规模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生产模式,不断地为大众提供各种文化产品和娱乐节目。
二、文化工业的影响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无疑对社会、经济、政治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文化工业不仅是一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塑造,它不断地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文化工业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例如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娱乐嗜好以及社交互动等方面。
三、文化工业的反思面对文化工业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和评估。
我们应当审视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内容,关注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需要反思文化工业对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愚弄和欺骗。
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在文化工业的发展中,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倡多样化、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培养公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文化工业既是一种商业行为,又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活动。
何谓文化工业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何谓文化工业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阿多诺(Theodor Adorno)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讨其对于“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理解、批判及其背后的哲学和社会学意义。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当代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阿多诺及其文化工业理论的基本框架,然后重点分析他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观点,最后探讨这一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和对大众文化的细致观察基础上形成的。
他认为,文化工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传播标准化的文化产品,操纵和控制着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其商品化、标准化和操纵性等方面,他认为这些特点导致了文化工业的堕落和文化的贫瘠。
本文将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出发,分析他对文化工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揭示其背后的哲学和社会学意义。
我们也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文化工业理论对于理解和应对现代文化现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阿多诺(Theodor Adorno)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认为,文化工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造和传播,而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高度标准化和机械复制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以大众消费为目标,通过大规模复制和传播相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阿多诺强调,文化工业产品的特点是其均一性和缺乏原创性。
文化工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倾向于生产那些易于被大众接受和消费的文化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摘要:西奥多·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针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高度商业化、世俗化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商品性和虚假性等特点,尖锐地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试图唤醒被“异化”,甚至自愿“异化”的人们的自由和个性。
对于当今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国文化发展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军人物,他受家庭影响自小受到严格的音乐知识训练,受勋伯格无调音乐所蕴含的对总体性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的推崇的启发,在二战法西斯猖獗的大背景下,对受同一性思维操控而异化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批判。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形成背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
阿多诺生活的时代消费主义现象蔓延,再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带来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复制技术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产品不再具有神圣性和高雅性,成为普通的消费商品。
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为文化工业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掌权,为了保证对国家的高度控制,纳粹党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实现高度的一体化。
通过监控和打压与纳粹主义者持不同观点的作家、记者等知识分子,焚烧“非德意志”的书籍著作,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建立各种纳粹社团、节日等方式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同一性和高度一体化。
其次,阿多诺亲眼见证性了即使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高度发达、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也是在宣传为政治目的以及商业利益服务的、缺乏文化应有的自明性精神和自律性的“大众文化”,其实质也是对人性的同质化,是对个性的破坏。
再加上阿多诺受卢卡奇、韦伯的支配理论、本雅明的“星丛”理论等的影响,他对受同一性逻辑支配的文化“文化工业”提出了激烈的批判。
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主要内涵文化,自古以来就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被看成是纯洁人的精神、丰富人的个性的力量。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一种关于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工业生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即大众所接受的文化产品是由文化工业制造的,这些文化产品被广泛传播、消费和滥用,最终导致人们对真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降低。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一、文化工业的定义和特点阿多诺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中将文化工业定义为“一种独立的工业部门”,它以大规模、序列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而被大量制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娱乐和消遣的目的。
文化工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序列化、商业化,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以获取商业成功。
二、文化工业的影响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即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产品是标准化的、毫无个性的,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二是文化产品导致的消极影响,文化产品的娱乐性质导致人们的文化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下降,此外,它还引诱人们追求短暂而低俗的快感,使人们变得趋向于贪婪、表面化,放弃了真正的思考。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文化工业的产品只是被生产出来以满足商业需求。
文化工业不关心文化的创新与深度,而更重视它是否会销售。
因此,文化工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商业化,是对文化质量的恶化。
四、文化工业与彼此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与彼此之间,主要是建立在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
文化工业制造的文化产品对大众来说,就像是一种商品,生产和销售与任何其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什么不同。
从此角度来看,文化工业与制造其他商品的工业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以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形式存在。
综上所述,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商业化的产业,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了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
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和序列化的方式,制造出同构化的文化产品,并通过大规模传播和广告推广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传媒社会学

绪论●一、相关概念的厘清及其学术构建●1、概念厘清●2、对传媒社会学学术的构架●二、传媒社会学发端及与社会学的学科关系幻灯片3一、相关概念及学科关系的厘清●1、概念厘清●①传播(communication)●②媒介(media)●③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也称“大众媒介”或“大众传媒”。
幻灯片4传媒无处不在●列举:身边的传媒幻灯片51、概念厘清●④社会学●社会学的各种表述,比较其中异同●社会学是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态度、实际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为人们积累认识社会和安排社会生活的科学知识的学科。
幻灯片6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
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
幻灯片7附关于社会学●社会学学派●历史社会学派●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社会统计学派●芝加哥学派幻灯片8附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定量·定性·计算·民族志●社会学学派●历史社会学派●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社会统计学派●芝加哥学派幻灯片9附关于社会学●主题和分支●城市·阶层·犯罪·文化·越轨人口·教育·经济·环境·家庭性别·健康·工业·医疗·流动知识·法律·政治·民族·种族宗教·科学·军事·互联网·传播理性化·世俗化·社会分层社会性网络·社会心理学幻灯片10附关于社会学●相关学科●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生物学媒体研究·文化研究●统计学·系统科学幻灯片11附关于社会学●社会学理论●古典社会学理论大致可被归纳为四个理论框架●结构功能主义●社会被看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被看作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是宗教和文化的遵奉者,没有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就难以生存。
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一、本雅明:20世纪罕见的天才
• 瓦尔特·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
• 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 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 主义文学批评家。
• 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曾 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 学。
• “自从有声电影迅速崛起以后,这种原则通 过机械化再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真实 生活再也与电影分不开了。
• “有声电影远远超过了幻想的戏剧,对观众 来说,它没有留下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观众不能在影片结构之内作出反应,他们尽 管会偏离精确的细节,却不会丢掉故事的主 线;就这样,电影强迫它的受害者直接把它 等同于现实。
• 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 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 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略论
探究大众文化的“问题意识”萌生
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会给艺术作品、 艺术生产以及艺术与人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强调现代技术介入艺术生产会改变艺术的性质以 及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构成本雅明讨论大众文 化问题的基础,也是他确定大众文化价值所在 的准则。
• 机械复制技术:
• 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概念
• “一种既不需观众全神贯注也不要观众有多少 智商的热闹场面。
• “除了能给人带来有朝一日会成为好莱坞明星 这一荒谬可笑的幻想外,它既不能拨弄出心中 的火花也不能唤醒任何希望。”
• “我已经不能思考自己到底在思考什么了。运 动的形象已经取代了我的思想。”
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文化工业究竟是如何欺骗大众的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再思考

其次,启蒙通过意识形态实现其欺骗。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启蒙的意 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式。这种意识形态宣扬个人自由、平等和民主,然而 实际上却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人民的自由,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是因为,这种意 识形态在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同时,却忽略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使得一部分人能 够通过权力、财富等手段控制另一部分人。
基本内容
阿多诺,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 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生 产现象。他指出,“文化工业”是指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文化生产 体系,这个体系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被严格地规范和控制,以满 足市场的需求和利润的最大化。
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详细阐述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认为,文化工 业是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即文化工业是资产阶级控制和利用的 工具,用于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同时隐藏了其真实的意图。这一观点的提出, 实际上是对启蒙辩证法的深度思考和批判。
启蒙辩证法,简单来说,就是指对启蒙运动进行批判的一种思想。启蒙运动 主张理性、自由和平等,但在阿多诺看来,这些理念并未真正实现。相反,他认 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被文化工业所操控,成为了一种欺骗和操纵的 手段。
最后,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理性看待文化工业的影响。一方面,我们不能完 全否定文化工业的存在和发展,因为这会忽视其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 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因为这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大众文化的浅薄化和商业化的过度化等。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控 和管理,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和健康发展。
阿多诺的文艺思想

摘要阿多诺的文艺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文化产业批判,对文化产业商品化倾向、文化产业技术和文化产业导致主体性沦丧进行批判;倡导艺术的否定性,艺术应扬弃和谐外观,对现实事物远离和彻底否定,从而拯救社会,拯救人性。
关键词阿多诺文艺理论文化产业批判艺术的否定性阿多诺(Theodor W.Adorno 1903-1969)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竭尽数年功力撰写了《美学理论》,此书使他成为了美学现代主义的代表。
同时《启蒙辩证法》(与霍克海默合著)、《否定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等著作也渗透了他对美学和艺术问题的思考。
阿多诺继承并把由霍克海默创立的社会批判理论发扬光大,以其激进的色彩在西方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
阿多诺的文艺理论建立在他的“否定的辩证法”基础之上。
他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调和性,提出彻底否定一切的“否定的辩证法”。
他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用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反对统一,反对整体性,认为以往的哲学在强调普遍和统一的同时忽略了个别和特殊性,他强调差异,特殊性和世界的运动变化。
以否定一切来批判一切,与现实拉开距离,从而对世界实现更好的审视、批判和救赎。
阿多诺对文艺理论的研究是一种泛文化研究,从大众文化和现代艺术入手,融哲学、美学、音乐、文学等为一体,分析独到,见解深刻。
他的文艺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对文化产业的批判;二倡导艺术的否定性。
一、对文化产业的批判关键词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也译成文化工业。
它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取代性术语,阿多诺用文化工业代替的大众文化与我们平常使用的大众文化有很大区别。
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在思考》中说:“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
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种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赞同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发地产生出来的文化的问题。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理论研究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凌海衡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阿多诺的总体思考角度———如何抵抗同一化思维、最终达致“完整的自由”———出发,理解他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本文解读了阿多诺对于文化工业的图式化运作及其对消费者心理操纵的分析,剖析了阿多诺关于个体意识抵抗文化工业和物化世界的可能性的思考,指明了他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始终犹豫不决的原因。
关键词 阿多诺 文化工业 抵抗 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理论家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中国学界来说,似乎是耳熟能详的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以精英主义的高姿态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标准化及其对受众的操纵和欺骗,揭示了受众所处的消极被动、任其摆布的地位。
但是,阿多诺作为始终坚持非同一性的否定辩证法的哲学家,他对文化工业的思考远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更为复杂,更为辩证。
事实上,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态度有时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其间有诸多的犹豫、含糊,乃至矛盾。
如今,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正方兴未艾,重新阅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理解他对文化工业的那种犹豫、矛盾心态的根源,一定会对我们的文化研究有所助益。
在正式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之前,有必要先对“文化工业”这一术语略作分析。
阿多诺选择“文化工业”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他的考虑的。
他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一文中说,在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的初稿中,他们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一词,但后来又采用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个术语,其目的在于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当代流行文化形式,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
①在这里,阿多诺明确界定了他的研究对象。
很明显,他并没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所有的大众文化。
单向度的传播

第一章、单向度的传播——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一、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观”1.工具理性导致人的异化而沦为工具。
何为“工具理性”?①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其中工具理性是一种用来创造和实现某种目的的方法的理性。
它还把其他东西变成工具,包括人。
②工具理性和科技愈是发展,它对人的控制就愈是细致和严厉,那种要求平衡而和谐的内心世界观,在工具理性的渗透下,也变得工具化,被物化了。
2.媒介失去理性,成为被工具的、主观的理性纳入技术统治下而被操纵的典范,尤以纳粹德国的战争宣传和美国的大众文化为例。
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1.早期法兰克福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
(1)“否定”是指文化应该从根本上具有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即文化必须超越现实,对现实始终保持一种批判的距离,以求艺术性地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2)“对幸福的承诺”,指文化应该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世界,与以生存作为目标的现实世界有着本质不同的世界,探索和追求人们达到这个完美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向人们描述一个“乌托邦世界”,以及它存在的无限可能,始终是文化的职责。
2.马尔库赛认为,文化的本质是“异化”。
(1)“人的异化”指工业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不自由,而且还不自知。
(2)“文化的异化”是指文化中应包含与社会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相互排斥而不是相互调和的成分。
“文化的异化”帮助人们摆脱人的“异化”;文化的同化最终导致人的异化。
(3)在后工业时代,文化产品沦为商品,文化中的异化因素被商业化取代,我们的思想变成“单向度”的,我们拥有的也只是“单向度”的文化。
【异化的媒介世界】(补)“异化”是指人创造的工具和事物反过来控制了人,人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
支离破碎的媒介信息和五颜六色的媒介产品充斥着现代人的精神和生活,媒介营造的“仿真环境”成为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新的异化力量,“媒介真实”代替了“社会真实”。
霍格海默与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2)

启蒙的自我摧毁
• 理性和技术启蒙精神没有能够兑换自己的承诺,人类并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迄今为止受自然和神话奴役的历史,超越自在自发和异化受动的存在 状态,没有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一致 的理性的世界。启蒙精神并没有完全兑现自己的承诺。他们认为,在理性 普遍统治的世界中,“人类不是进入到真正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 一种新的野蛮状态” •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启蒙的世界不是一个人性全面发展的世界, 而是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他们指出了启蒙精 神的异化现象,即启蒙的“自我摧毁”的具体表现。
• Ⅰ、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万能,理性至上,用知识取代神话,把人类 • 从迷信和愚昧中解救出来。 • • 启蒙精神认为,人们想从自然界学到的东西,都是为了运用自 然界,完全掌握自然界和人的,除此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 • 《启蒙辩证法》强调了理性原则在启蒙精神中的核心地位,在 书中,他们指出,“过去启蒙的纲领曾今是使世界清醒,启蒙想消 除神话,用精神来代替想象”
启蒙的辩证法
• (1).技术理性批判: • Ⅰ启蒙精神的基本内涵 • Ⅱ启蒙的自我摧毁
• (2).大众文化批判: • Ⅰ本真的文化(艺术):自由与超越 • Ⅱ大众文化:欺骗与操控
技术理性主义
•
作为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的技术理性主义, 直接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是传统理性主义同文艺复 兴的人本精神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构成了理性主 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理性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
古典理性主义在中世纪解体后,通过与自然科学联盟,转换出支撑现 代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 技术理性主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万 能论,它根植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无限潜力与无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它 不再关心宇宙的起源是神创的还是天然的。它相信,人不仅可以通过理性 和科学而把握宇宙的理性结构,而且可以通过日益改善的技术手段去征服 自然。 技术理性主义文化信念,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推动了人类社会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存的面貌。然而,以功利目 的和技术手段的技术理性却孕育着内在的深刻危机。科学技术开始走向自 律,走向异化。开始成为独立的制约人的统治力量。人从自然的主人沦为 技术的奴隶。技术理性主义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连同人们对科学技术的 迷信,无可挽回的动摇了。
_文化工业_的审美乌托邦_读阿多诺_美学理论_一书的思考_陈文旭

摘要:阿多诺认为技术理性统治下的整个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丧失了艺术对社会本应具有的批判性,自律性消解、真理性内容缺失、虚假审美娱乐感以及对艺术操纵等已成为现代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反”艺术,文化工业蜕变为审美乌托邦,不具有任何审美价值。
阿多诺关于文化与工业、文化工业与艺术审美等关系论述,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化工业;自律性;真理性内容;虚假审美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4)02-0072-04“文化工业”的审美乌托邦*———读阿多诺《美学理论》一书的思考陈文旭(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阿多诺晚年除了撰写《否定的辩证法》(1966)哲学著作外,还应好友彼得·苏尔肯普之邀,致力于撰写《美学理论》(1970)一书。
诚如马丁·杰所说,阿多诺的美学论述在这部内容丰富、构思宏远的遗作中“达到了顶峰”。
[1]阿多诺自己评价该书旨在再现“思想中的精髓”。
在《美学理论》一书中,阿多诺依据他一贯主张的文化批判主义方法,深入剖析了古典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揭示出现代艺术的社会职能与真理内容,同时努力探寻当代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路径。
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反艺术等重要文化现象的批判,充满许多具有前瞻性、启示性和后现代性的论述。
《启蒙辩证法》(1947)、《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是阿多诺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三部学术著作。
詹姆逊评论称,《美学理论》与《启蒙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之间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它们或者从艺术中介的角度,或者从概念思考的角度,试图拯救现代生活中由于人类真实理性的丧失而导致的悲观命运。
其中,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西方传统的工具理性进行了激进批判;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反对总体化的同一性哲学;而在《美学理论》中着重探讨美学与艺术问题。
有学者指出,在阿多诺《美学理论》中论述最多的是些乌托邦东西,由于他没有能力把进步解放趋势置于历史现实中,被迫到审美领域中去查找力量的替代性源泉。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读《启蒙辩证法》

作者: 臧衍杰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思政系,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时代经贸
页码: 20-2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8期
主题词: 文化工业 异化 欺骗
摘要:从理论上讲,艺术活动是最能发挥人的创造性、最能体现人的自由领域,但是,在发达工业社会或技术社会之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艺术在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同时,却开始失去自身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开始沦为非创造性的、商品化的大众文化,成为欺骗人、统治人的异化的文化力量。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八章r

第八章传播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具体的说,就是媒介的各种产品,如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音乐节目等等。
抽象的说,就是经过符号再现的信息。
信息的三个层次:大众传播内容的特点:大量化、复制化1、综合性2、公开性3、开放性4、大众性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1,信息娱乐:Infortainment西方传统将大众传播内容分为信息与娱乐现在,两者不再泾渭分明新闻领域:丹·拉瑟的“后院篱笆原则”例: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戴安娜王妃诞下小王子——如何排序?与“黄色新闻”有历史渊源更是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对大众传播侵蚀的产物2,低级趣味内容德弗勒:低级趣味内容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广泛传布并拥有广大受众的内容,例如强调暴力的犯罪电视剧,有线电视,录像带和电影中公开的色情、日间电视剧、供认隐私的杂志、犯罪漫画、挑逗性音乐,或其他被广泛认为起到降低情趣、败坏道德或刺激社会所不容许的行为的作用的内容。
“低级趣味内容”是美国大众传播系统的核心,能维持系统的稳定吸引大量受众,增加视听率,实现经济利润“从系统的观点看,理想的内容应能够获取受众成员的注意力,说服他们购买货物,同时又保持在道德准则和趣味标准范围之内,以便不引起管制机构的反对行动”——德弗勒西方学者对大众传播内容的分析结论:1,内容经过高度选择和抽样;2,相当大量是娱乐性的,而非消息性的。
分散而非集中人们对重要问题的关注;3,形式上简单,内容上通俗平易,以满足最大量受众的需要。
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一、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目的:1、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媒介分析结合起来,可以探索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技巧,为传播者更好的进行传播内容的制作服务。
2、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控制分析结合起来,可以透过最终的信息产品分析传播者的意图和观念。
3、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分析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能够对哪些受众产生怎样的效果和影响。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一)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一)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论文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日益商业化与工业化,使人们丧失了对现存社会反抗的能力,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这一理论是当前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它也存在着某些缺陷,有待重构。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曾对大众文化进行过深人批判,其中的“文化工业论”是他们的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
霍克海姆与阿多诺于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把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与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联系起来,指出启蒙的核心就在于用科学化的、综合化的、工具化的理性来控制自然,把自然从神话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人们对这种理性控制的盲目崇拜,将启蒙精神推至极端,使理性成了用来制造其它一切工具的一般工具。
启蒙理性为了达到对自然的统治,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把一切都归到了纯粹的量,消除了物质的差异。
数字成了启蒙的规则,从而把思维与数学混淆起来,剥离了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启蒙精神在依靠知识对自然的统治过程中,技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技术成为知识的本质。
技术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而且成了人统治人的工具。
这样,启蒙理性对自由、公正、平等的追求却导致了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扭曲,甚至为了效力于现存制度而疯狂欺骗群众。
这样,启蒙理性也就成为新的统治人的工具。
不仅如此,启蒙理性还造就了人们的顺从意识,使人们形成了程式化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象机器一样生活。
由于工具理性盛行,资本主义的文化也堕落成为商品文化,这种文化受价值原则的支配,成为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复制的特殊商品,文化的创造变成了文化的生产,导致了文化工业的产生。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姆与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所创造出的“大众文化”,已经完全丧失了文化本身应具有的特点,使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也就是说,文化被商品化了,文化工业所创造的化关系状态。
文化工业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按“标准化”、“一律化”模式大批量制造,结果必然是文化产品丧失其应有的创造性和个性,个性的迷失则带来了“伪个性化”的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3—1969)
西奥多· 西奥多·阿多诺
作者简介
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 的创始人,于1895年生于斯图加特。 主要著作:《真理问题》(1935)、《传 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启蒙的 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理 性之蚀》(1947)、《对西德社会科学的 审视》(1952)、《论自由》(1962) 等。
标题解读
文化工业激起了人们的欲望,不但没有使 其升华,反而压抑了这种欲望。受众不断 地从大众文化中获得新的许诺,但是在现 实中,这些肥皂泡又无情地破灭。人们将 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或命运。这些幻想 掩盖了真相,维护了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 稳定。
标题解读
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
技术世界中,文化丧失本质规定, 呈现商品化趋势,艺术创作者更多 关心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 主动迎合疲惫的人民的需要,提供更多的 承诺和娱乐消遣来消解人民内在的超越维 度和反抗维度,人民逃避现实,认同现在。
(1895~1973)
马克斯• 马克斯•霍克海默
作者简介
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法 西斯主义在其祖国德国肆虐,极权主义使得个体 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 资本家的崛起,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变成 了机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看到的是 “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由此 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
书目简介
主讲人:XXX
目录 CONTENTS
1 2 3 4
作者简介 标题解读 负面影响 精彩分享
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 家,法兰克福 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 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阿多诺深谙现代音乐, 他的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中最具特色的。 阿多诺一生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启蒙辩 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 《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 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 等。
品味原著
Question
1:
“文化工业” ,最终是 由技术还是经济催生的
a. 整个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 b. 歌德的形式主义还依然期待个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个人完全可以在各种各 样的感性经验和基本概念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然而,工业却掠夺了个人的 这种作用。一旦他首先为消费者提供了服务,就将会将消费者图示化。 c. 一切都来自意识:马勒伯朗士和贝克莱都认为,万事万物皆起源于上帝的意 识;对大众意识来说,一切也都是从制造商们的意识中来的。 d. 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 e. 那些被电影世界以及其中的形象、手势和语言深深吸引住的人, 不再满足 于真正创造世界的东西,不过,他们也不必把生活建立在电影放映的具体机 制上。他们所看到的所有影片和娱乐业的产品,教会了他们要期待什么;同 时,他们也会自动的做出反应。工业社会的力量留在了人们的心灵中。
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齐一化:个性的虚假
由于现代技术发展为背景的大众文化具 有批量生产、无限复制的特征,导致真 正艺术品成为模仿复制对象。
操纵性和统治性
在大众文化的操控下,人们虽然依 旧可以发泄对现存制度的不满和愤 怒,但不能从根本上威胁现存制度。
负面影响
资本已经变成了绝对的主人,被 深深地印在了在生产线上劳作的 被剥夺者的心灵之中。
品味原著
Question
2:
人们是否在“文化工业” 的冲击下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已经被文化工业所俘虏
a. 法西斯主义之前的欧洲也没有跟上文化垄断的趋势。但是,这种滞后却使知识分子和 创造力获得了很大程度的独立性,使他们变成了生存的最后代表,尽管他们显得很凄 凉。 b. 许多不需要进入市场机制的事物进入了欧洲各个国家。德国的教育体制、大学、按照 艺术标准建造的剧院、规模庞大的交响乐团以及博物馆等,都享有国家的庇护。 c. 以前,就拿康德和休谟来说吧,他们在信中经常签下“您最谦卑和恭顺的仆人”等字 样,然而同时却在暗中捣毁神殿和祭坛的基石。 d. 在私人文化垄断下,暴君使身体获得了自由,却把矛头指向了灵魂。统治者不再说: 你必须像我那样思考,否则就割掉你的头;而是说:你可以思考,不用像我那样;你 的生命,你的财产,你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是你的,不过,从这一天起,你在我们中间 就变成了一个陌生人了。 e. 不遵从意味着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软弱无力,意味着“受雇于自己”。当外来人被排 除在外,他就很容易被认为是无能的人。
背景介绍
文化工业
“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标题解读
所谓的标准化就是一种缺少独特的内 容与风格,但适合按照一定的标准、 程序批量生产、机械复制。整个文化 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 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个人 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消融到文化产品的 程式化和齐一化模式的表现中,每一 个体极富有生活情趣的个性特点以及 创造性都因顺从这种齐一化模式而变 成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媒介极 力推崇的样板生活的拷贝。
作为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强化,如果需要的话, 它会以嘲弄的姿态对待古老的梦想、祖先的理想和至深的感受。
精彩分享
深入
a. 利益群体总是喜欢从技术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据说,正因为千百万人参与 了这一再生产过程,所以这种再生产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无论何地都需要用 统一的需求来满足统一的产品。人们经常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为少数的生 产中心与大量分散的消费者之间的对立,需要用管理所决定的组织和计划来 解决。 b. 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自身的强制本性。 c. 文化工业的技术,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 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这一切,并不是技术运动规律所产生的结果,而 是由今天经济所行使的功能造成的。需求不再受中央控制了,相反,它为个 人意识的控制作用所约束。 d. 这些技术机制和人事机构从头到尾都不过是经济选择机制的一部分。
一个人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 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 他的产品。
精彩分享
只有每个人束手就擒,不再对幸福抱有任何希望,每个人才能像这个万能 的社会一样,都充满着快乐和幸福。正是在他们的软弱中,社会发现了自 己的强大,并赋予每个人以力量。人们只有逆来顺受,才能有所依靠。
精彩分享
快乐本该帮助人们忘记屈从,然而 它却使人们变得更加服服帖帖了。
《启蒙辩证法》节选 启蒙辩证法》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卷首语• 志
书籍历来被人们称为“朋友”、“导师”,她替我们打开了 一扇又一扇的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 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培根·《论读书》。 我们第五小组再接再厉,把读书报告会传承下去。 现在,请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启蒙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