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册

拓展延伸一、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系和解题步骤1.化学计量数在中学化学中,化学计量数实际上就是化学方程式(包括离子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前面的数字。
任意物质B化学计量数的符号νB。
在中学化学中,以前一直将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叫做系数。
2.化学计量数(ν)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
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即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例如:H2+Cl22HCl(1)化学计量数ν之比(2)粒子数之比(3)物质的量之比从上述例子中不难看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因此,将物质的量(n)、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浓度(c)等概念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通过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的量与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能使化学计算变得更加简便。
3.基本步骤根据课堂内容进行知识的提升。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系和解题步骤分析,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用的理论,把零散的认识升华到系统认识。
4.实例现有1 L 1 mol/L的盐酸与50 g NaOH样品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则该样品中NaOH的含量为多少?例题训练例1.把足量的铁粉投入到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粉末的质量与原加入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H+与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A.1∶4 B.2∶7C.1∶2 D.3∶8例2.用足量H2还原80 g氧化铜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固体质量减少8 g,此时消耗H2 22.4 L(标准状况下),求生成Cu的质量。
例3.在含有15.0 g NaI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的质量为9.51 g,则参加反应的NaI的质量为(已知反应Cl2+2NaI=2NaCl+I2,且碘易升华)(A)A.9 g B.7.5 g C.6 g D.3.51 g 例题分析、分组讨论,集中评讲通过针对性例题训练,巩固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认识科学探究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的探究在标准状况下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学习目标】1.基于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变化;2.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环节一:温故知新,承前启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可以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
2Na+2H2O=== 2NaOH+H2↑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2 ∶ 2 ∶ 1扩大6.02×1023倍2×6.02×1023∶2×6.02×1023∶2×6.02×1023∶1×6.02×1023物质的量之比____ mol ∶____ mol ∶___ mol ∶___mol 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______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环节二:实例切入,新知突破例题:250 mL 2 mol·L-1的硫酸与足量的铁屑完全反应。
计算:(1)参加反应的铁屑的物质的量;(2)生成的H2的体积(标准状况)。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环节三:运用计算,思维发散医疗上颇为流行的“理疗特效热”,就是利用铁粉缓慢氧化成Fe2O3并放出均匀、稳定的热,使患处保持温热状态。
若56 g铁粉完全氧化成氧化铁,则需要消耗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多少?牛刀小试:某化学实验室准备用一定量的Fe与足量的1 mol/L的H2SO4溶液反应来制取H2。
若要制得2.24 L H2(标况),试计算:(1)参加反应的H2SO4的物质的量。
(2)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
(Fe:56)把一定量的CO还原Fe2O3生成的C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得10 g沉淀,那么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 g。
(CaCO3:100 CO:28)即时小练:用足量的CO还原Fe2O3,将所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为60 g,则Fe2O3的质量是( )A.16 g B.32 gC.64 g D.80 g环节四:归纳总结,习题巩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1)审题并设有关物理量(n、m、V)(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在方程式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下方标出相关物理量注意:注意左右比例相当,上下单位一致(4)列出正确比例式求解【学习效果】一、单项选择题1.标准状况下,2.7 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a L的氢气,化学方程式比例关系正确的是()A.2Al+ 6HCl =2AlCl3 +3 H2↑2 mol 67.2 L2.7 g a LB.2Al+ 6HCl =2AlCl3 +3 H2↑27 g 22.4 L2.7 g a LC.2Al+ 6HCl =2AlCl3 +3 H2↑54 g 67.2 L2.7 g a LD.2Al+ 6HCl =2AlCl3 +3 H2↑54 g 3 mol2.7 g a L2.有关反应2Na+2H2O===2NaOH+H2↑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中Na与NaOH的质量相等B.反应中H2O和H2的质量相等C.反应中H2O和H2的质量比为2∶1D.反应中Na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相同质量的两份铝,分别放入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出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为( )。
高《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 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2) 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
(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析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课堂反馈习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
(3)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
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过渡]既然讲到了物质的量,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1、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1)n=N/N A(2)n=m/M(3)n=V/Vm(4)n B=C B V[板书]2、依据[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
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
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υ的关系。
[板书]例如:2Na +2H2O == 2NaO H + H2↑化学计量数之比: 2 ∶1∶ 2 ∶ 1扩大×1023倍:2××1023 ∶×1023 ∶2××1023 ∶×1023物质的量之比:2mol ∶1mol ∶2mol ∶1mol[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
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
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
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
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
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
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师讲解】那如果我将问题改为得到氧气的物质的量为?或者得到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多少?这又将如何计算呢?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同一物质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进行不同物理量之间的换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不同物质间建立关系进行量的换算【环节三】思考讨论,发现规律【教师提问】看到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方程式,同学们还记得一个化学方程式代表的意义吗?【学生活动】对于此反应方程式,我们能得出最直观的信息就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进一步得出,56份质量的一氧化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二氧化碳,还能得出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
【PPT展示】【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微粒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同温同压下各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体积之比。
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量( 如质量、体积) 与微观量(如粒子数目)的桥梁和纽带,是计算的核心。
要紧紧抓住“物质的量”这个计算的核心,牢固建立把“其他物理量转化为物质的量”的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各量的相互求算。
【环节四】以例促学,思维建模【教师讲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例题对上述结论进行应用,【学生活动】对比初中学过的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总结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PPT展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环节五】首尾呼应,解决问题,可以【教师讲解】最后,我们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实验室加热6.3g KMnO4得到氧气的物质的量为?得到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加热6.3g KMnO4【教学反思】1.关注社会热点,巧妙引入课堂。
该节课使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情境素材,既激发民族自豪感,还很自然引出实验室如何获取一定量的氧气,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知识学习。
2.对比学习,由旧知迁移到新知,回顾初中学过的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本节新的内容,逐渐过渡,顺利突破难点。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公开课 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及其比例关系。
2、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3、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
4、学会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逐步健全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之间关系的知识网络。
技能目标:在审题、析题和解题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 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 使学生明确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强化自我探索的动机。
【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间存在定量关系:H 2 + Cl 2 ======= 2HCl微观 分子数 1 1 26.02×1023 6.02×1023 2×6.02×1023物质的量 1 mol 1 mol 2 mol宏观 质量 2 g 71 g 73 g体积 (STP ) 22.4L 22.4L 44.8L 【结论】①恰好完全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系数之比 ②恰好完全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式量之比。
这个结论与我们在初中时学习的理论是保持一致的。
【例1】1克氢气和足量的氯气完全反应可生成多少摩尔氯化氢?解法1:根据结论②解题,设生成氯化氢为X 克,H 2 + Cl 2 ======= 2HCl质量比(g ) 2 731 XX / 1=73 / 2 X =35.5生成的氯化氢的物质的量为 n (HCl )= m (HCl )/ M (HCl )=35.5g/35.5g·mol -1 = 1mol 解法2:根据结论①解题, n (H 2)= m (H 2)/ M (H 2)=1g/2 g·mol -1 = 0.5mol设生成氯化氢为X 摩, H 2 + Cl 2 ======= 2HCl物质的量比(mol ) 1 2 X /0.5=2/ 10.5 X X = 1 mol解法3:设生成氯化氢为X 摩, H 2 + Cl 2 ======= 2HCl2(g ) 2 (mol) Xmol / 2mol = 1g / 2g 1(g ) X(mol) X = 0.5 mol【例2】练习使用多种方法计算以下题目。
有关物质的量计算的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课题: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第1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及其比例关系;(2)初步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与解题格式;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题多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2)通过课堂反馈习题,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计量数的意义、物质的量等概念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点:物质的量等概念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讲练结合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讲述]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了解物质的性质、了解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时也需要知道变化了多少,这就需要解决定量计算的问题。
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的表示出化学反应中微粒之间量的关系。
初中阶段,我们也已经学习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下面,我们练习一道题。
[练习] 把5.6g Fe 放入足量稀盐酸中,Fe 完全反应。
实际参加反应的HCl 物质的量是多少?[学生活动] 学生板书计算过程解:设实际参加反应的HCl 的质量为mFe + 2HCl=======FeCl 2 + H 2↑56 2×36.55.6g mmg 5.3626.556⨯= 则m=7.3g∴n(HCl)=m/M=0.2mol答:实际参加反应的HCl 物质的量是0.2mol 。
[讲述] 那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呢?当然有,这个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即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之中。
在学习这种方法之前,我们需要一起来弄清楚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结合第一章所学公式,回忆一下物质的量与其他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C.64 g D.16 g
2.物质在相互反应时( )
A.它们的质量一定相等
B.它们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C.它们的质量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D.它们物质的量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3.23g金属钠与水反应后得到500mL溶液,求:
(1)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2)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下)?
(3)如果是离子反应,可以根据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
(4)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利用电子转移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例3:用一定量的Fe与足量的1moL H2(标准状况),试计算:
(1)参加反应的H2SO4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
(2)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
教学思路及教学流程
备 注
知识温习
1、物质的量的桥梁网络
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一、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原理
2、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1)根据题意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3)对应化学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原理
二、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1)根据题意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3)对应化学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弄清应注意的问题
(1)单位问题: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2)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3)如果是离子反应,可以根据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
3.1.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参考教案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学习目标】:1、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
3、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思考】2CO + O 2 == 2CO 2 这个反应方程式表示哪些意义?1. 每2个CO 分子和1个O 2 反应生成2个CO 2分子2. 每2摩CO 分子和1摩O 2 反应生成2摩CO 2分子3. 每28gCO 和32个O 2 反应生成88CO 24. 在同一条件下,每2体积CO 和1体积O 2 反应生成2体积CO 2【复习】: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等。
2、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N÷N A ×N A ÷V m ×V m ÷V ×V÷M×Mn C m V (气体)【讲述】我们知道物质之间的发生化学反应是按一定微观粒子数目关系进行的。
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表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
隔就是化学计算数的关系。
如:2H 2 + O 2 2H 2O 点燃化学计算数之比 2 : 1 : 2扩大6.02×1023 2×6.02×1023 : 6.02×1023 : 2×6.02×1023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气态物质体积比 2 : 1 : 2总结:从以上例子的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
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我们可以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导言】1. 引出话题: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阐述重要性: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和摩尔数之间的联系。
3.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设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该知识?【正文】一、认识物质的量1. 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包含的基本粒子(原子、离子、分子)的数量,通常以摩尔(mol)为单位表示。
2. 摩尔的概念:1摩尔的物质含有6.02×10^23个基本粒子,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3.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物质的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
根据不同物质的摩尔质量可以换算出不同物质的质量。
二、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计算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2. 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可以通过系数表示,系数的大小代表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关系。
3. 物质的量计算的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已知物质的量计算出其他物质的量。
三、教学设计1. 立足实际案例: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案例,如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等,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计算其他物质的量,并进行实际运用。
3. 系统化知识点讲解: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计算方法等知识进行系统化讲解,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识。
4. 合理安排练习:设计一定难度的物质的量计算练习题,包括单一化学方程式和复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实验结合:组织相关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理解。
6. 互动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并进行答疑,增强互动,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结论】1. 总结重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在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利用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通过一个例题把在第二章里学习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分散了第二章集中学习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在初中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有重要意义。
三、素养目标1.【教学目标】: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及相关物理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2.【评价目标】:通过从简单到复杂,善于把问题分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来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难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六、教学设计思路物质的量那部分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十分紧密,可以通过对粒子数目、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之间关系公式复习进行导入。
以氢气与氧气的反应为例,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从宏观的物质质量以及微观粒子数目切入,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在此基础下,通过例题“250mL2mol/L硫酸与足量的铁屑完全反应”,使学生掌握运用物质的量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初步计算。
高一化学上学期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课设计讲课课题: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讲课课时:一课时讲课形式:新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课目的: 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共计算能力。
教课要点: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课难点: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课过程:一、【复习引入】初中已学过化学反响式中反响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能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相关质量的计算。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讲堂练习】把克 Fe 放入足量的盐酸中,铁完整反响。
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
【发问】依据氢气的质量计算出氢气的物质的量和标准情况下的体积各是多少【师】怎样把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中呢二、新授【板书】2Na + 2H2O =2NaOH+ H21化学计量数之比2:22:物质的量之比2 mol:2 mol2 mol:1 mol【师】由此能够看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可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板书】例:把克 Fe 放入足量的盐酸中,铁完整反响。
计算:(1)参加反响盐酸的物质的量;(2)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情况)【剖析】依据题中所给条件,可直策应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计算出参加反响盐酸的物质的量和生成氢气的体积【板书】解:(1) Fe+2HCl = FeCl2+2 H ↑56 2 moln(HCl)562moln(HCl)= mol5.6g n(HCl)(2)Fe+2HCl=FeCl2+H2↑56g V(H2)5622.4L25.6g v(H 2 )V(H )=答:( 1)参加反响盐酸的物质的量是mol( 2)生成氢气在标准情况下体积是【讲堂练习】g 金属钠投入到必定量水中,完整反响后,计算:(1)生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2)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情况)三、【小结】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步骤:(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列比率关系,单位要求:上下一致,左右相当四、【部署作业】p54 8、9【教课后记】多媒体(幻灯):【讲堂练习】把克Fe 放入足量的盐酸中,铁完整反响。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阐述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的应用。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逐步引导:从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开始,逐步增加难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考试:通过定期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
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分析,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行计算一些化学方程式的物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程度。
2. 练习批改:批改学生课后练习,评估其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能力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物质的量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物质的量在实验操作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包括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确定、物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等。
4. 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中含有的粒子数量的物理量,单位是摩尔。
2. 摩尔质量的概念: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克/摩尔。
3.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升。
4.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通过物质的量的关系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练习法:布置相关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等。
3. 讲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摩尔质量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等。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等。
5. 化学方程式计算案例分析:给出具体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程度、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从容说课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质的量的计算,提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实例。
4.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5. 常见化学计量数的判断与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换算关系。
3. 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判断与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具体应用。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4.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2.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分析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
4. 讲解常见化学计量数的判断与计算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问题解答能力,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关系的理解。
3.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及对教学内容的建议。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有重点突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 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
(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析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课堂反馈习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
(3)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
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过渡]既然讲到了物质的量,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1、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n=N/N A
(2)n=m/M
(3)n=V/Vm
(4)n B=C B V
[板书]2、依据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
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
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υ的关系。
[板书]
例如:2Na +2H2O == 2NaO H + H2↑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1∶ 2 ∶ 1
扩大6.02×1023倍:2×6.02×1023 ∶ 6.02×1023 ∶2×6.02×1023 ∶6.02×1023 物质的量之比:2mol ∶1mol ∶2mol ∶1mol
[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讲述]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讲解例题]课本P52的例题(略)
[归纳]3、步骤
(1)把已知的其他物理量转化成物质的量
(2)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4)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5)列关系式
(6)计算
(7)答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练习来巩固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1、完全中和0.1mol的NaOH需要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分析:本题可先求H2SO4的物质的量,再求H2SO4的质量。
解:2NaOH + H2SO4 = Na2SO4+ 2H2O
2 1
0.1mol n(H2SO4)
解得:n(H2SO4 = 0.05 mol;
m(H2SO4) = 4.9g
答:完全中和0.1mol的NaOH需要H2SO4的物质的量是0.05 mol;所需H2SO4的质量是4.9g。
2、课本P54第8题
把5.4克铝放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解:n(NaOH)=5.4g ÷27g/mol=0.2mol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2 3 0.2mol n(H2) n(H2)=(0.2mol×3)÷2=0.3mol
在标准状况下:V(H2)= 0.3mol ×22.4L/mol=6.72L
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6.72L
3、三维设计P39的第6题。
(略)
[小结]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设计]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n=N/NA
(2)n=m/M
(3)n=V/Vm
(4)n B=C B V
2、依据
3、步骤
(1)把已知的其他物理量转化成物质的量
(2)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4)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5)列关系式
(6)计算
(7)答
[布置作业]三维设计P40的第5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