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对比预设与生成看新的课程教学观

课程教学观决定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其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往往不同。在教案的反思与再研究中,我们可以对照预设与生成的一致程度,反思我们的课程、教学观,调整修正我们的基本观念。

一、我的教案预设体现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教学观的基本类别

当前,中小学教师持有的教学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一,类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观,集中体现为:1()以讲台为中心,旨在同步教学的古典式配置,是典型的教师中心的教学;(2)以教科书的内容为中心,严格执行教科书内容;3()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其中,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话,几乎是变相的不能容忍的。

这种教学观下,教师与学生是不平等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换言之,在这种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强制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记忆背诵这些现成的知识。

以学生发展为中的教学观主,张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师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教学观关注课堂中的师生生态的平衡期,望师生在认知、思维、情感、人格等方面获得发展,期望师生在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达到理想状态。

(二)不同的教案预设往往体现着不同的教学观念

不同的教学观,必然造就不同的教案预设,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教案设计者的教育理念。例如,在小学周长的教案设计时,教科书是这样呈现有关内容的:

教科书首先呈现八张图形这,里面既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既,有生活中的图形,又有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通过八张图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境直接引出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教科书借助情境图向大家展示了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这画样面的,呈现方式背后的意思是想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经历动手测量的过程,感知数学的美。

一位小学教师是这样理解这节课的教案设计①的:

原来的《大纲》下的教科书没有叶子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直,接导入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而现在的新教科书一开始并没有这个公式,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通过动手测量计算。然后在慢慢的练习中逐步感受这个公式的简明性。我觉得改动稍微大了一点点,如果保留老教科书上一些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散到生活中会好一点,这会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我认为,可以保留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八张图片、定义、小组讨论这个过程我觉得挺好的。如果再在前面加上一个生活中的情境,然后把周长的含义提前,而后再出现这八张图片和学生讨论的各种方法。应该把这个周长的公式拿出来放到周长定义之前。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把公式拿出来的话,很多学生虽然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了图形的周长,但是,他就是认为自己的方法最简便了。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科书(及其课程标准)的真正意图,这里的周长概念,其实是期望学生“从一般化的不规则图形引入周长并,在学生具体的操作活动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而颠倒了学习活动与周长定义的顺序,误解了教科书的设计意图,究其原因,在于这位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停留在知识传授“周、长的概念就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学生理解”。

二、我的教案预设体现了怎样的课程教科书观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不同的课程教科书观教,案的设计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教师风格设、计理念,例如②:

在“课程是知识”的知识本位的课程观下课,程、教科书体系应该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课程、教科书内容从相应的学科中根据社会的发展需学要生、身心发展水平精心选择因,而,应该“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在“课程是经验”的课程观下,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即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体验。学生的学习绝对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程也不是把知

识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的方式。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与学习者的经验相联系,课程要遵守学习者的心理序列进行设计,反对按照学科逻辑体系组织课程、教科书体系。

在“课程是活动”的课程观下,课程是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这种课程观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学习者以兴趣、需要、能力、

经验为中介来实现课程的作用,提倡教、学、做三种因素的有机统一。

例如,不同的教科书设计风格往往体现了不同的课程教科书观:

【案例呈现】对平行四边形不同糠科书呈现方式对比③

教科书呈现方式1 :罗列学生以前曾经学过关于四边形的一些例子,例如.…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含义)以及有关概念的说明;提供一些旨在复习相关概念的例题、练习。

教科书呈现方式2:提供一个有挑战性问题情境(数学的或有现实背景的),或者

一个有趣的游戏、可以动手操作的活动(如,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做成的活动衣架。)学

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接触“平到行四边形”;列举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提出若干供学生思考、交流的问题,意在帮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等活动去获得“平行四边形”关键特征(定义);叙述平行四边形的含义与相关概念。

显然,前者是以一种“范本”的形式出现的:直接向学生呈“现平行四边形”的含义(定义),以及相关的概念,一些旨在熟悉这些概念的例题、和用于模仿例题的习题;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如何识别平行四边形以及进行有关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后者则主要向学生提供了若干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趣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求解的经历,思维空间,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意在于:首先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产生的”、让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动手操纵、归纳与概括,思考与交流等)去获得平行四边形的基本含义,同时,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习一些认识新事物的基本方法,发展一般能力。

因而,在教案的设计中,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设计出来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吗?其优缺点如何?符合学生实际的这种设计方案属于哪种理念?例如,

一、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

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为什么要强调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推动进、课堂教学改革呢?我们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

来理解: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其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式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组织研制发、布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具体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中小学教育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以及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等研制并印发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随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性、时代性、适宜性、可行性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进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情况的大面积调研,拟于近两年内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主要通过各学科课程标准来体现的。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教学人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