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症肌无力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王翠娣)
重症肌无力的鉴别诊断
一 MG常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眼外肌麻痹征象,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 线粒体肌脑病; 2 GBS(Fisher综合症);3 先天性眼睑下垂;4 Horner征 5 动眼神经麻痹;6 糖尿病性眼外肌麻痹;7 眼睑痉挛、Meige综合症;8 Graves眼病 9 Tolosa-Hunt综合症;10 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等。 二表现为四肢无力的其他神经疾病: 1 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症);2 GBS ; 3 周期性麻痹; 4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5 运动神经元病;6 线粒体肌病;7 脂质沉积性肌病; 8 糖尿病性肌萎缩征;9 甲亢性肌病; 10 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等。 三表现为延髓型麻痹的其他疾病: 1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 假性球麻痹;3 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等。
最重为8分
下肢疲劳试验的计分
绝对计分 0 1 2 3 4 计分标准(秒) >120 61-120 31-60 11-30 0-10
最重为8分
面部表情肌无力的计分 绝对计分 0 1 2 3 4 计分标准 正常 闭目力差,埋睫征不全 闭目力差,能勉强闭上 眼裂,埋睫征消失 闭目不能,鼓腮漏气 噘嘴不能,面具样面容
最重为8分
最重为8分
最重为8分
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计分法
咀嚼、吞咽困难的计分
绝对计分 0 2 计分标准
呼吸肌无力的计分
绝对计分 0 2 计分标准 正常 轻微活动时气短
能正常进食 进普食后疲劳, 进食时间延长, 但不影响每次进食量 进食后疲劳, 进食时间延长, 已影响每次进食量 不能进普食, 只能进半流质 不能进半流食, 只方法
胆碱酯酶抑制剂:仍是重症肌无力的首选经典用药 吡啶斯的明:胆碱能副作用小,半衰期长,因此比新斯的明应用更
重症肌无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
疲劳感:患者可能出现疲劳感,导致活动 后疲劳加剧或早晨起床困难
症状:肌肉无力、疲 劳、吞咽困难等
诊断标准:根据症状、 检查结果和病史进行
综合判断
检查:肌电图、神经 传导速度、血清学检
查等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早期治疗可以改善预
后,提高生活质量
血清学检查:检测抗AchR 抗体、抗MuSK抗体等
干细胞治疗:目前尚处于研究 阶段,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症
状
新型药物:正在研发针对重症肌无力的新型药物,有望提高治疗效果。 免疫疗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 基因疗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导致重症肌无力的基因突变。 干细胞疗法:利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的肌肉细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PART TWO
免疫抑制剂:如 环孢素、他克莫 司等,用于抑制 免疫系统,减轻
症状
胆碱酯酶抑制剂: 如新斯的明等, 用于改善肌肉无 力和疲劳
皮质类固醇:如 泼尼松等,用于 减轻炎症和免疫
反应
免疫球蛋白:如 静脉注射免疫球 蛋白等,用于提 高免疫力,减轻
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手术目的:改 善肌肉无力症 状,提高生活 质量
电生理学检查:神经传导 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等
肌肉活检:肌肉组织病理 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胸部CT、 肺功能检查等,排除其他
疾病可能
CT扫描:观察肌 肉和骨骼的变化
MRI扫描:检测肌 肉和神经的异常
超声检查:评估 肌肉和神经的功
能
核素扫描:检测 肌肉和神经的代
谢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
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肌无力危象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药物治疗方面,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并改进现有治疗方案;免疫治疗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寻找针对自身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研究注重通过康复训练和理疗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手术治疗研究探索手术干预在某些情况下的有效性;综合治疗研究尝试综合利用多种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肌无力危象治疗的新进展,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并展望了临床应用的前景。
该研究对于提高肌无力危象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肌无力危象、治疗研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综合治疗、新进展、未来研究、临床应用、肌无力、关键词1. 引言1.1 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肌无力危象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急性加重的阶段,常常表现为呼吸肌肌无力,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危险情况。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在药物治疗研究方面,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酯酶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
针对肌无力危象患者的不同病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免疫治疗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康复治疗研究则侧重于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研究主要针对严重的肌无力危象患者,通过手术干预来解决患者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综合治疗研究则是将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整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肌无力危象治疗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肌无力危象的治疗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药物治疗研究药物治疗一直是肌无力危象患者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重症肌无力诊疗现状进展荟萃(2024年)
ME&MG是一项在美国、加拿大开展的开放分散研究,其中纳入了199名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gMG)患者,均使用ME&MG openTM数字工具完成每月的问卷调查。本次EAN大会上公布了基 于该研究的电子患者报告结果(EPROS)和潜在影响因素描述的gMG给患者造成的影响。199名参 与者中有65%为女性,平均年龄57±16岁。结果显示,在所有参与者中,PHQ-8(6.5±5.1)、ISI (9.0±6.0)、慢性疼痛(2.5±2.4)、MG-ADL(5.2±3.7)、MG QOL-15R(12.0±8.0)基线评 分可表明gMG对患者生活有显著影响。当疾病控制不充分时,PHQ-8(9.8±4.0,P<0.05)、MGADL(10.6±3.2,P<0.0001)、MG-QOL-15R(21.0±6.0,P<0.01)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工 作或失业患者相比,不能工作患者的PHQ-8(10.0±5.0,P<0.05)和MG-QOL-15R(20.0±5.7, P<0.001)评分显著增加。这与此前报道保持一致,未来将继续通过纵向分析确证ME&MG openTM数字工具收集EPROS的可靠性。
2023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
2023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摘要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中存在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从而损害肌肉收缩,并导致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出现各种肌肉缺陷,包括眼睑下垂、视力模糊或复视、呼吸急促、吞咽困难、四肢无力。
重症肌无力被称为老年男性和年轻女性的疾病,但与全球情况相反,在印度,重症肌无力在男性中占主导地位,比例为2.70:1o虽然这种疾病已经研究了几个世纪,但我们仍然无法找到疾病的真正原因及其病理生理学。
但是,分子生物学和诊断工具的最新进展使我们能够确定许多药物治疗和早期诊断的靶点。
因此,改善了患者的发病率和生活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该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肌肉障碍,免疫障碍,治疗引言免疫力是人体抵抗生物或非生物病原体的攻击及其有害影响表达的能力。
因此,免疫通过对抗、中和和清除这些病原体,来维持人体的完整性和功能。
一个由屏障、器官、细胞成分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免疫系统。
抗体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时特殊细胞产生的。
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这些抗体开始攻击自身的细胞,导致各种免疫介导的疾病。
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例子是重症肌无力(MGI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由攻击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NMJ)中的烟碱(胆碱能)受体或在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中起作用的其他蛋白质(突触后膜中的功能相关分子)的自身抗体引起。
在美国,重症肌无力(MG)的患病率每100,000人中增加了约20人。
患病率和发病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MG导致无痛性肌无力和自发性肌肉疲劳,这是唯一的疾病表现。
1672年,ThomasWi11is首次在医学上记录了重症肌无力,当时他指出患者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肌肉疲劳,尤其是四肢肌肉疲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疲劳会缓慢增加。
Da1e.Otto1oewi和Fe1dberg对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的运动终板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这在重症肌无力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进展-精选文档
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进展2 临床治疗胸腺切除治疗MG有效的机制尚不清楚,手术可能去除了启动自身免疫的胸腺肌样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抗原(AchR-Ag);去除了胸腺生发中心AchR-Ag致敏的T细胞和分泌AchR-Ab的B细胞;切除了胸腺素的来源及可能异位脂肪组织的胸腺。
胸腺切除最初用于治疗MG仅基于患者胸腺切除后症状改善的实验性观察,目前其惟一绝对适应证是胸腺瘤。
目前医学专家多倾向于抗AChR抗体阳性且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全身型MG 患者可选择胸腺切除治疗。
也有人推荐对抗AChR抗体阴性患者行胸腺切除,目前已有70岁左右的非胸腺瘤型MG患者接受胸腺切除的报道。
2.1 经颈胸腺切除术(标准和扩大) 分别称之为T-1a和T-1b。
标准经颈胸腺切除术(T-1a)清除胸腺组织约40%-50%。
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和死亡率低;但该法手术技术要求高,出血危险性大,难以清除胸腺下极,易残留纵隔内胸腺组织,手术效果欠佳,故目前此种手术方式已被放弃。
扩大经颈胸腺切除术(T-lb),能够清除约75%-80%的胸腺组织。
周克海等[4]治疗63例患者,术后缓解31例,无效6例,恶化8例,危象l5例。
2.2 经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标准和扩大) 分别称之为T-2a和T-2b。
标准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术(T-2a)一般只清除单侧胸腔的胸腺和纵隔脂肪,清除约80%-85%的胸腺组织,一般不清除纵隔胸膜和心包前脂肪。
扩大的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术(T-2b)一般是双侧探查,常规清除胸腺和胸腺周围脂肪,颈部切口暴露喉返神经清除颈部胸腺组织,但一般不切除纵隔胸膜。
陈秀等[5]使用da Vinic S机器人系统,仰卧位右胸垫高30。
,连续完成胸腺及胸腺瘤切除并进行胸腺周围脂肪组织清扫术l1例,结果11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发生,未增加小切口,术中机器人未发生任何机械故障。
王勇等[6]对9例MG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VATS)行胸腺切除手术,全组均在VATS下完成,无中转开胸者。
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
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肌无力危象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疾病,患者会出现肌肉无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关于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将对这些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1. 丙种球蛋白疗法丙种球蛋白是由多个供体的血浆提取的一种混合蛋白质制品,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在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中,丙种球蛋白疗法也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肌肉无力和其他症状,对于一些肌无力危象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 高剂量甲泼尼龙治疗甲泼尼龙是一种常用的激素类药物,对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在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高剂量的甲泼尼龙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肌肉无力和疲劳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其他免疫调节药物除了丙种球蛋白和甲泼尼龙,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如环孢素A、硫唑嘌呤等也被用于肌无力危象的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肌肉无力和其他症状。
1. 机械通气肌无力危象患者常常伴随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在这种情况下,机械通气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随着呼吸支持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通气治疗在肌无力危象中的应用得到了更好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体外膜肺氧合对于一些肌无力危象患者,尤其是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常规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可以为这些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呼吸支持,降低呼吸肌的负担,减少对呼吸系统的损伤,提高生存率。
1. 个体化治疗方案肌无力危象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疾病,不同患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能有很大差异。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论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论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肌肉无力、疲劳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肌肉病。
该病常见于年轻女性,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中西医均有其针对该病的临床实践和治疗经验,本文将介绍这些临床进展和治疗方法。
一、西医治疗进展1.1 临床分型和分级:临床上,根据重症肌无力病情表现分为肢体型重症肌无力、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和肢体-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三种类型,另外还有一些难以划分的中间型病例。
各型病例的重要病情指标也因病情表现而不尽相同,例如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病人以眼肌疲劳为主要表现,而肢体-眼肌型则主要表现为肢体的无力和疲劳。
因此,临床分型和分级是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
1.2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物包括抗胆碱酯酶药、免疫调节剂和维生素制剂等。
抗胆碱酯酶药是目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首选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改善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转移,增加肌肉收缩力和肌肉耐力。
常用的抗胆碱酯酶药物有:氨咖黄啶、吡拉西坦、新斯的明等。
免疫调节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这些药物均可抑制免疫力的反应,减缓疾病进展。
1.3 精准靶向治疗:在治疗中,个体差异很大,药物疗效亦有巨大差异,因此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某些病人,神经肌肉接头抗体的滴度很高,而对于另一些病人,则可能滴度很低。
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施目标治疗,同时减轻副作用。
二、中医治疗进展2.1 中医病理认识:在中医的认识中,认为本病属于“虚证”范畴。
肝主筋,肝气不足则经筋失养,失养则失充,就会出现筋脉不舒,表现出肌肉无力、疲劳等症状。
故中医治疗应从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入手。
2.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以补气养血、激发机能为主。
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者三七、当归等,这些药物均含有活血祛瘀、益气健脾、养血生津之功效,对于改善病人的免疫力和缓解疲劳症状具有一定效果。
2.3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对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重症肌无力治疗新进展
重症肌无力治疗新进展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和疲劳。
目前,针对MG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
近年来,对MG的治疗出现了一些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新药物的出现:近年来,针对MG的新药物不断涌现,其中包括生物制剂、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等。
免疫调节治疗的深入:免疫调节治疗是MG治疗的核心,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
近年来,免疫调节治疗的针对性越来越高,例如针对胸腺相关抗原、B 细胞等的治疗策略正在发展。
精准医疗的应用:MG患者的遗传背景、临床表现、药物反应等差异性非常大,精准医疗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MG治疗的新进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但是MG的治疗仍然面临挑战。
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历程与现状
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历程与现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传递功能,导致肌肉无力、易疲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本文将回顾MG的研究历程,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MG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人们对该病的认识还停留在“重症肌无力”的层面。
随着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MG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免疫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MG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MG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攻击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的病变。
临床特征主要包括肌肉无力、易疲劳、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
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
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治疗副作用大、复发率高、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等。
近年来,MG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免疫治疗方面,针对AChR、MuSK等自身抗原的免疫治疗策略正在研发。
基因治疗方面,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改善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传递等途径进行基因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
药物治疗方面,针对免疫反应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传递过程的关键分子进行药物研发,为M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MG的研究将朝着早期诊断、无副作用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向发展。
同时,开展临床试验,验证新型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任务。
针对MG的基础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以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重症肌无力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免疫学、神经科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以推动MG治疗的个体化和精细化发展。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享研究资源和成果,将有助于推动MG研究的更快发展。
重症肌无力治疗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肌病。
以受累骨骼肌易疲劳,经休息和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缓解为其临床特征。
患病率约为人口的5/10万。
近20年来,由于对MG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疗法的开展及应用,使该病的病死率从70年前的35%降至今天几乎为零。
且有75%~85%的患者经治疗后可获得显著改善或完全缓解。
现就MG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MG治疗、展望。
1 发病机制研究现状1960年simpson及Nastuk等首次提出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注意到患者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ab)增加。
此后,对MG患者血清抗体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约有85%的MG患者血清AchRab阳性,AchRab与MG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呈因果关系。
80年代后期,人们清楚地认识到MG时免疫应答的特异抗原就是AchR,AchRab就是针对靶器官神经肌肉接头(NMJ)处的突触后膜的AchR 的循环抗体,并应用患者或实验动物的血清以及免疫活性细胞制成本病的被动转移或应用AchR主动免疫的模型。
进而明确了MG是一系列免疫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细胞免疫应答占有明显和重要的地位。
AchRab损害NMJ的主要途径为:①抗体直接封闭。
AchRab与NMJ处的AchR结合引起受体构象改变而导致受体对配体失敏感;②由于Fab片段与受体交键,受体内在化率增加,影响AchR代谢;③由补体介导下的破坏,抗体与受体的复合物在补体C3参与下可融解受体,破坏 AchR,引起肌无力。
2 MG治疗的现状2.1 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此类药物是治疗MG的传统和第一线药物。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降解,使乙酰胆碱增多,肌力获一过性改善。
适用于除胆碱能危象以外的所有MG病人。
近年来发现该类药物若长期大剂量应用会促进AchR的破坏,特别在AchRab存在的情况下,这种破坏作用更大,故不宜长期单独应用。
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
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肌无力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会出现由于肌肉无力所导致的肢体乏力、活动困难以及呼吸肌肉无力等症状。
而肌无力危象是肌无力症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常需要紧急治疗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肌无力危象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就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免疫疗法的进展免疫疗法是肌无力危象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少免疫异常反应,从而缓解肌无力危象的症状。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中,可以迅速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缓解症状,同时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些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也被用于肌无力危象的治疗,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
这些进展为肌无力危象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肌无力危象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希望。
二、新药的研发除了免疫疗法,一些新的药物也被研发用于肌无力危象的治疗。
最近一些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改善肌无力危象患者的肌肉功能。
这些药物不仅可以迅速缓解肌无力危象的症状,还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些针对肌无力症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药物也在研发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药物,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治疗的风险。
三、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表明,综合治疗方案对于肌无力危象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营养支持以及心理支持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些研究发现,营养支持对于肌无力危象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加速病情的好转。
心理支持也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方案在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
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肌无力危象(myasthenic crisis)是指由于肌无力的加重而出现呼吸困难、喉部水肿等生命危险的情况。
严重的肌无力危象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本文将对肌无力危象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目前,抗胆碱酯酶药物是肌无力治疗的首选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抗胆碱酯酶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胆碱能受体激动剂。
这些药物能够提高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浓度,从而增加肌肉收缩力。
对于肌无力危象患者,口服抗胆碱酯酶药物的疗效可能受到吞咽困难等因素的影响。
此时,静脉注射抗胆碱酯酶药物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一些病例报道显示,静脉注射新型长效胆碱酯酶抑制剂——普鲁卡因胆碱,对于肌无力危象的治疗效果显著。
普鲁卡因胆碱长效作用的优势在于可维持血药浓度在1-3小时,能有效减少药物频繁注射带来的不便。
但应注意,抗胆碱酯酶药物的使用应注意不良反应,如过度抑制等。
2. 全身免疫抑制治疗针对免疫介导的肌无力,全身免疫抑制治疗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该治疗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肌无力症状。
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目前,国内外对全身免疫抑制治疗的应用进行了许多研究。
英国发表在2016年6月的一篇研究中对比了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口服环磷酰胺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缓解症状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免疫球蛋白治疗可能需要更短的治疗周期。
而国内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严重肌无力患者中,采用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 心理因素疗法肌无力危象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适度的心理支持和护理可以有效帮助肌无力危象患者恢复健康。
采用深呼吸、渐进肌肉松弛等心理因素疗法可以降低患者的抗体水平,改善自身免疫因素介导的病情。
有研究表明,心理支持与正念冥想行为疗法可有效降低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
综合而言,肌无力危象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重症肌无力诊断与
治疗进展综述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疾病,以骨骼肌无力、晨轻暮重、症状有波动为主要临床特点。
近年来老年MG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新发现的一些抗体(anti-MusK和anti-LRP4)能诊断原抗体检测难以诊断的MG,新的电生理诊断方法(单纤维肌电图和双神经刺激试验)能发现常规肌电图不能发现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传递障碍,新涌现的治疗药物(单抗隆抗体和粒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会给MG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本文对近年来的MG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1概述
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学者们过去一直认为MG由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病变所致,中青年女性多见,50岁以后很少发病。
近来发现除突触膜后AchR的病变外,突触前膜受体、位于肌质网终末池的钙离子通道的兰尼碱
受体等病变均可引起肌无力。
老年人群的MG发病率在逐渐增加,这一趋势在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均有报道[1-3],在英国哥伦比亚,初查AchR抗体阳性的老年患者(65岁以上)的病例数从1984-1988年的21.4/年/百万人增加到2004-2008年的52.9/年/百万人[1].根据分类的依据的不同,MG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症状所在部位可分为眼肌型(病变始终局限在眼外肌),球型(病变在后组颅神经支配的肌肉)和全身型(全身骨骼肌均受累);根据抗体的特异性可分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nti-AchR)阳性型,抗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体(anti-MusK)阳性型,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抗体(anti-LRP4)阳性型和血清反应阴性型MG (seroneg-ative myasthenia gravis,SNMG);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儿童型(儿童期发病),早发型(50岁之前发病)和晚发型(50岁以后发病);根据胸腺组织的病理学分可为胸腺炎型,胸腺瘤型,胸腺萎缩型或正常型。
2辅助检查
2.1抗体检测
血清抗体检测对MG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
80%以上MG患者的血清中anti-AchR抗体滴度明显增高,尤其是伴胸腺瘤的MG;眼肌型MG和老年人MG的anti-AchR抗体滴度增高不明显。
50%的眼肌型MG和10%-15%的全身型MG血清anti-AchR抗体阴性,这并不表明这部分患者体内不存在anti-AchR抗体,而是由于这部分患者体内anti-AchR 抗体与受体的亲和力低,在标准溶液相检测不到[4].
为提高anti-AchR抗体检测的灵敏度,英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人的胚胎肾细胞中,用聚合蛋白(一种被称为缔结蛋白的物质)表达重组的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然后通过免疫荧光可发现抗体和细胞表面的成簇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在2/3的用常规方法检测anti-AchR抗体为阴性的MG患者中,他们检测到了anti-AchR抗体[5].但目前这种实验检测方法尚没有被商业化,不能在临床上
推广使用。
另有部分患者检测不到anti-AchR抗体的原因是体内不存在anti-AchR抗体,这部分患者的自身免疫过程影响的是MuSK和LRP4,血清AchR抗体阴性的全身型MG患者中40%有MusK抗体,部分可以检测到LRP4抗体[6-7].MuSK和LRP4不直接参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但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结构的成熟与稳定起重要作用。
MuSK和LRP4均是聚集蛋白(glycoprotein agrin)受体。
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发育阶段,神经末梢释放的聚集蛋白(Agrin)与突触后膜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RP4)结合后刺激肌管形成AchR 簇,这个过程涉及到MusK.anti-MusK与受体结合后,阻断了MuSK与LRP4的结合,抑制Agrin-LRP4-MuSK系统功能,影响AchR的聚集,从而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而anti-LRP4与受体结合后干扰Agrin与LRP4的结合,阻断Agrin诱导的AchR聚集,导致肌无力的症状[8-9].还有部分MG患者既检测不到AchR抗体,也检测
不到MusK抗体和LRP4抗体,这部分患者称为SNMG.因此,抗体阳性支持MG的诊断,但抗体阴性不能排除MG.
除了上述特异性抗体外,部分MG患者体内还存在其他非特异性相关抗体,如抗聚集蛋白抗体(anti-Agrin)、连接素抗体(anti-Titin)、兰尼碱受体抗体(anti-RyR)等。
这些抗体虽不是MG的特异性抗体,但检测到这些抗体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40岁以下的成年人检测到anti-Titin抗体,提示伴有胸腺瘤,60岁以上的迟发型MG患者anti-Titin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可达60%~80%[10].
2.2肌电图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是诊断MG最为客观、关键的检测指标。
重复电刺激(RNS)操作简单,并可反复多次检查,对诊断突触前膜和后膜病变有特异性的定位意义。
但需注意RNS对不同神经和不同类型的MG的诊断阳性率不同,全身型(GMG)的阳性率在80%以上,眼肌型(OMG)阳性率小于50%,刺激近端神经阳性率高于刺
激面神经。
单纤维肌电图(SFEMG)采用特殊的单纤维针电极,测量同一神经支配的肌纤维电位间隔时间是否延长来反映神经肌肉接头处功能,对RNS检查阴性者,SFEMG 可帮助进一步诊断MG,如果第一块肌肉颤抖值正常,继续检测第二块肌肉(通常为额肌),阳性率可以高达99%,SFEMG还能客观评价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
测试肌肉多首选伸指总肌,面部肌肉的SFEMG对诊断OMG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1],但有视神经疾病和眼外肌肌病时会出现假阳性[12],故诊断OMG时需与其他辅助检查相结合。
最重要的是,SFEMG需要检查者操作技术精准以及患者高度配合,儿童和对疼痛敏感者往往难以配合,难以广泛应用,部分医疗机构尚未开展。
鉴于SFEMG受到操作技术和条件的限制,最为常用的仍是RNS,但RNS对某些MG患者(尤其是伴非典型症状的MG)诊断的阳性率低,于是学者们探索了一系列方法来提高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传递以提高RNS的
阳性率,近来,Mesut Temucin研究了双神经刺激试验(Double-step nerve stimulation test,DSST)对RNS检查阴性MG 的诊断价值,DSST是一种在缺血的情况下进行的重复电刺激技术,结果显示DSST可以准确的区分RNS检查阴性MG患者和健康人,诊断的敏感度达100%,但由于样本量较小,试验结局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验证[13].
2.3新斯的明实验和滕喜龙试验
新斯的明试验和滕喜龙实验也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成人一次性肌肉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 1.5 mg(儿童剂量酌减),10~20 min后症状明显减轻为阳性。
若效果不明显而仍怀疑MG时,可改用腾喜龙试验,滕喜龙是短效的胆碱酯酶抑制剂,静脉注射滕喜龙后30 s至10 min内即可观察到肌无力症状有快速而明显的改善。
但需注意,通过这两个药理试验很容易观察到上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症状的改善,肢体无力改善则不容易观察,且anti-MuSK阳性MG患者对滕喜龙实验不敏感,甚至会引起严重的肌肉痉
挛[14].另外,这两个试验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如多发性硬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患者会呈阳性;肌无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因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破坏过重而致试验结果阴性;由于不同肌群受累程度不同,药理试验时出现某些肌群已显示胆碱酯酶过量,而另一些肌群仍处于用量相对不足的状态。
因此,不能单凭药理试验确定或者排除MG诊断,需结合其他检查。
此外,药理试验可能会导致胆碱药物中毒症状,如心动过缓,腺体分泌增加(尤其是老年人MG患者,腺体分泌增加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吞咽困难和呼吸功能不全)[4].
3共病
人体的大部分免疫抗体由胸腺产生,MG与胸腺关系密切,80%的MG患者有胸腺异常,其中65%有胸腺增生,10%~20%有胸腺瘤,故怀疑MG时一定要明确胸腺有无异常,这不仅可以协助诊断,还可以指导治疗。
增生胸腺的B淋巴细胞可产生anti-AchR抗体,anti-AchR抗体阳性的
MG患者常有胸腺增生或胸腺瘤,而anti-MuSK阳性的MG患者胸腺正常或者轻度受累,很少有胸腺生发中心,即使有也特别小[15-16].40岁前发病的MG且血清anti-Titin抗体阳性常提示有胸腺瘤[10].CT 或者MRI是目前检查胸腺是否有异常的重要方法[4].
MG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胸腺炎、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共存的情况很常见。
最新研究报道了anti-AChR阳性的MG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之间的关系,NMOSD好发于女性MG患者(尤其是在儿童期或早年起病的女性),伴NMOSD的MG病情发展较缓慢,胸腺切除可能是随后发展成NMOSD的危险因素[17-18].因此,如果患者伴有视神经症状,应检测水通道蛋白4抗体以明确是否患有NMOSD.MG患炎性肌病的风险比一般人群多[19],日本一篇900多例MG的报道中,3例伴发心肌炎,6例伴发肌炎[20].心肌炎往往在MG发病13月
~211月后发生,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肌炎往往发生在MG之前或者同时发病,影响肢带肌和椎旁肌。
若MG患者出现呼吸短促和运动不能耐受等症状时,特别是在MG临床症状加重期,临床医生除考虑MG加重外,一定要排除心肌炎的可能,尤其是用抗MG治疗效果不佳时。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标签:重症肌无力治疗上一篇:糖尿病患者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对肾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