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论文草稿)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论文
国家继教项目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丛志强,李文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图分类号:R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64(2000)08-0011-03 现今认为重症肌无力(MG)是随意肌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即由于血中抗AchR抗体对受体的占领、封闭使它不能与乙酰胆碱(Ach)有效地结合;抗体与受体的复合物在补体C3的参与下可溶解受体;杀伤T细胞及淋巴因子并破坏受体;辅助T细胞可促进B细胞合成抗AchR抗体,这种抗体的大部分在胸腺内合成, 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致敏,可引起MG的自身免疫反应的始动抗原(即肌样细胞)也存在于胸腺。
现今治疗的目标基本是针对抗体、淋巴细胞和胸腺组织。
1 抗胆碱酯酶剂这是一组能与AchR抗体竞争受体的药物。
该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Ach的浓度增加,使MG的症状获得一过性改善。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虽然该药只能暂时改善症状而不能抑制免疫,治标而不能治本,但对有严重四肢无力、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吞咽和呼吸困难的患者仍有重要的治疗价值,它可暂时改善症状,勉强维持生命,争取进一步进行免疫治疗的时间,该类药物目前常用的有溴吡斯的明,每片60mg,可持续4~6h,应在饭前30~40 min服用,为避免清晨危象的发生,夜间应再服1次,对吞咽极度困难而无法口服者可暂时给予硫酸新斯的明1mg肌注,1~2h后当该药作用尚未消失时继以溴吡斯的明口服。
效果不佳时可逐渐增加剂量,但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严重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流涎和肌抽搐等副作用。
甚至还可引起胆碱能危象。
用免疫治疗当肌无力症状改善后溴吡斯的明的剂量应逐渐减少,甚至停用。
眼型患者不必使用该药,更不应长期服用。
近年来发现该类药物若长期大剂量应用会促进乙酰胆碱受体的破坏,使肌无力症状越来越重。
肾上腺皮质激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本病已长达半个多世纪了,现今是世界各国公认有效的常规疗法。
重症肌无力(论文草稿)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综述)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指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包括自身免疫、被动免疫(暂时性新生儿MG)、遗传性(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及药源性(如D-青霉胺等)因素等。
临床特征为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表现出具有波动性和易疲劳性的肌无力症状,通常眼外肌受累最常见,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眼外肌无力所致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双眼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可以见于80%以上的MG患者,可出现交替性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但瞳孔大小正常。
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或呈面具样面容。
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
咽喉肌受累可以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
颈部肌肉受累以屈肌为著。
肢体各组肌群均可出现肌无力症状,以近端为著。
呼吸肌无力可以导致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发绀等。
MG的治疗原则包括:(1)提高NMJ传导安全系数:主要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加NMJ的乙酰胆碱(ACh)释放及肌肉反应性,尽快恢复患者的功能和减少不良反应;如有低血钙应予纠正;避免使用ACh释放抑制剂如肌松剂等。
(2)免疫治疗:包括胸腺摘除及手术后胸腺放疗、抗胸腺淋巴细胞血清、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等,以及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血浆置换(PE)、胸导管淋巴引流、淋巴(细胞)置换、诱导抗个体基因型抗体等降低血清AChR-Ab水平。
(3)根据患者的临床分型及表现采取个体化治疗:可采用Osserman改良的MG分型,例如,单纯眼肌型可用糖皮质激素门诊治疗,全身型早期患者应用激素治疗过程中症状可能加重,如出现呼吸肌麻痹应住院治疗。
1.药物疗法1.1 MG的对症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是MG治疗的一线药物,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NMJ突触间隙ACh含量而改善症状,但不能影响疾病进展,可用于除MuSK抗体阳性的MG(anti-MuSK antibody posi-tive myasthenia gravis,MMG)以外的所有患者[1-2]。
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肌无力2例
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肌无力2例摘要】目的:探讨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肌无力2例,以提高临床诊断率,减少误诊率。
方法:分析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肌无力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分析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过程。
结果:2例患者发病均以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构音不清为首发症状;1例有典型的上眼睑下垂,肢体无力症状,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另1例无明显上眼睑下垂及复视,首诊以“会厌囊肿”收入我院耳鼻喉科,后考虑为进行性延髓麻痹可能遂转入神经内科,经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确诊为重症肌无力。
经系统治疗后,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结论: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中,吞咽困难可能是唯一症状,呈现病态疲劳、晨轻暮重,临床可通过新斯的明试验确诊,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误诊;吞咽困难【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43-02重症肌无力(migraine,MG)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眼睑下垂,运动障碍,症状波动为主要表现[1]。
本病在耳鼻咽喉部位的表现主要为咽喉肌无力引起的说话鼻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喝水呛咳,咀嚼肌无力引起的咀嚼困难,面肌无力引起的表情不自然,笑时呈哭笑面容,颈部肌肉无力则抬颈困难,甚至需要手托下巴[2]。
但本文中2例患者均以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为首发症状,临床较为少见,较易误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现对此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
1.临床资料例1,男,52岁,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1月伴双眼睑下垂2周”入院,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伴有肢体无力,2周前出现双眼睑下垂,伴有视物模糊,晨轻暮重,休息后可减轻,并出现活动后气促,曾于外院行头颅MRI检查提示脑白质变性,胸片结果正常,门诊诊断“重症肌无力”收入院,入院查体:双眼睑位置在(3,9)方向,眼球运动正常,伸舌无偏斜,无舌肌萎缩,未见肌束震颤,软腭上抬及咽反射减弱,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眼肌疲劳试验及肢体疲劳试验均阳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的预防护理论文解读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的预防护理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的预防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的预防策略及护理策略。
策略通过对36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预防护理策略的总结归及归纳总结。
结果 36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中IIA型患者无发生误吸,IIB型及III型患者均发生轻度误吸1例,经处理后无出现窒息,无因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
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误吸、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关键因素。
【关键词】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误吸;护理干预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14-01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ra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因乙酰胆碱受体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为特征,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是重症肌无力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病情严重者可累及延髓所支配的吞咽和呼吸肌群,表现为吞咽困难、咀嚼无力、进食呛咳和呼吸困难等。
误吸是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引起吸人性肺炎的诱因之一,也是死亡的重要理由。
误吸是指进食(或非进食)时在吞咽过程中有数量不一的液体或固体食物(甚至还可包括分泌物或血液等)进入到声门以下的气道,而不是像通常一样的全部食团随着吞咽动作顺利地进入到食管。
误吸的程度各异,轻者仅一阵呛咳,重者可引起致命性的气道堵塞或加重下呼吸道感染,严重者甚至窒息而死亡[1]。
因此误吸的预防很重要,是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治愈成功的关健,我区对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预防误吸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颇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策略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7月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36例,其中IIA型25例,IIB型9例,III型急性重症型2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17-42岁,平均年龄34.94岁,所有患者均伴有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其中鼻饲3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溴吡斯的明及激素。
重症肌无力作文
重症肌无力作文
哎呀呀,我最近听说了一个叫重症肌无力的东西呢,哈哈。
我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这是啥呀,嘿呀,后来听爸爸妈妈说才有点明白。
哎呀,原来有这种病的人呀,他们的肌肉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呢。
我就想呀,那他们是不是拿东西都很费劲呀,嘿呀。
我觉得这可真不好呀,要是我没有力气拿我喜欢的玩具,那该多难受呀。
我问爸爸妈妈:“那得这个病的人怎么办呀?”爸爸妈妈说有医生会帮助他们治疗呢。
哎呀,我希望那些得重症肌无力的人都能快快好起来呀,哈哈,这样他们就能和我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玩耍啦。
嘿呀,我也会为他们祈祷的哟,嘿嘿。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标题:中医药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简称MG)成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传统药物治疗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效果不佳,因此借鉴中医药治疗MG的经验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论文通过探究中医药在MG治疗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1. 引言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和疲劳。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是MG的主要手段,但存在副作用多、疗效不稳定等问题。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可能为MG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方向。
2. 研究问题及背景2.1 研究问题中医药在治疗重症肌无力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
2.2 研究背景描述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目前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3. 研究方案和方法3.1 临床研究方案介绍通过临床实验的方式,观察中医药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包括临床试验设计、参试患者招募与分组等。
3.2 实验研究方案阐述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实验设计及其方法,包括动物模型的建立、中药制剂研究、有效成分筛选等。
4.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4.1 临床研究数据分析分析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后的临床数据,包括症状改善情况、药物副作用、生活质量等指标。
4.2 实验研究结果呈现呈现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结果,包括中药制剂的药效评价、机制研究等。
5. 结论与讨论分析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总结中医药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为中医药在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结语本论文通过对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医药作为重症肌无力治疗的一种新思路,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安全的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
(以上为个人创作,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格式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分析48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治疗与护理体会论文
分析48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48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与护理,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结论通过分析48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与护理,治愈效果明显,其中48例患者成功治愈出院的38例。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危象;治疗方法;护理措施重症肌无力危象主要是指患者的肌无力症状突然的加重,致使患者出现呼吸机、吞咽肌进行性无力或者麻痹,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治疗和护理起来很麻烦,所以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治愈率不是很高,下面我就向大家做一下我院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的48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把我院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的48例重症肌无力危象随机的分为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6例,年龄在49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8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4例,年龄在54到87之间,平均年龄为63.4岁。
1.2 方法随机的将这48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常规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基本无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预防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患者一定要给与充足的睡眠,要适当的运动,不要太过劳累,并且活动的时候要选择在清晨,适当的休息之后,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自我调节活动量,原则上是要不感到乏力,患者肌无力如果比较明显的时候,要指导好患者的基础生活护理,保持好患者的口腔和皮肤清洁,防止患者患上外伤和感染等并发症。
饮食指导: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要给与患者高蛋白、高热量还有富含钾、钙的半流质和流质饮食,不要吃一些辛辣、干硬等刺激性的食物,还有患者进食的时候要慢,如果遇到患者呛咳或者咀嚼无力的时候一定要暂时停止饮食,如果患者的症状频繁出现时,要及时的与患者本人和家属沟通,及时的进行鼻饲饮食。
重症肌无力的护理大学论文
重症肌无力的护理一、概念: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因乙酰胆硷受体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的自家免疫性疾病。
本病少数可有家族史。
见于任何年龄,约60%在30岁以前发病,女性多见。
发病者常伴有胸腺瘤。
除少数起病急骤并迅速恶化外,多数起病隐袭。
二、病因病理1、近年来根据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本病主要是突触后膜乙酰胆硷受体(AChR)发生的病变所致。
2、很多临床现象也提示本病和免疫机制紊乱有关。
三、临床分型1、Osserman分型:被国内外广泛采用,便于临床治疗分期和预后判断。
I型:眼肌型(15-20%),仅眼肌受累。
IIA型:轻度全身型(30%),进展缓慢,无危象,可合并眼肌受累,对药物敏感。
IIB型:中度全身型(25%),骨骼肌和延髓部肌肉严重受累,但无危象,药物敏感性欠佳。
III型:重症急进型(15%),症状危重,进展迅速,在数周至数月内达到高峰,有呼吸危象,药效差,胸腺瘤高发,常需做气管切开或借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死亡率高。
IV型:迟发重症型(10%),症状同III型,但从上述I型发展为IIA型、IIB型,经2年以上的进展期逐渐发展而来。
Ⅴ型肌萎缩型,即在起病半年内即开始肌萎缩。
2、重症肌无力的其他分型⑴青少年型和成人型:重症肌无力常见于20-40岁。
85%-90%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可发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单纯眼肌型发现率为50-60%⑵新生儿重症肌无力:约有12%重症肌无力母亲的新生儿有吸吮困难、哭声无力、肢体瘫痪,特别是呼吸功能不全的典型症状。
生后48小时内出现症状,持续数日至数周,症状逐步改善,直至完全消失。
四、临床表现1、临床临床特征晨轻暮重2、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在活动后加重,体息后减轻3、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为眼外肌麻痹,可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
4、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症状除眼外肌麻痹外,可出现其它部位肌无力,表现为咀嚼无力,说话声音减低、带鼻音或嘶哑,吞咽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危象。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以下简称MG)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的功能障碍。
该疾病的临床特点是肌无力、疲劳和易感染感冒等症状。
MG患者的病情通常是进展性的,但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本文将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详细分析。
一、治疗目标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目标是改善肌肉弱点和预防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进一步损害。
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的是,治疗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方法来控制症状,而不是消除免疫异常导致的疾病。
治疗的成功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治疗的效果、副作用和成本效益,并与患者共同决定治疗方案。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首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酯酶药、免疫抑制剂和胸腺肽。
抗胆碱酯酶药可以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来增加肌肉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强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这类药物包括新斯的明、吡格列酮和吡哆醇等。
免疫抑制剂可以通过减少免疫系统的激活来减轻患者的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和甲泼尼龙等。
胸腺肽可以通过提高抗体的清除和免疫调节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其副作用较多。
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胸腺摘除和胸腺切除。
胸腺是钾离子通道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产生和清除的场所,因此胸腺摘除可明显改善重症肌无力的症状。
研究显示,在接受胸腺摘除的患者中,有70-80%的病人经过2-5年的随访后,获得了显著的症状改善。
胸腺切除则是在开放手术的基础上,使用屏蔽器或钳子来切除胸腺。
与传统的胸腺摘除相比,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出血和手术创伤,但术后恢复时间稍长。
四、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是通过提供对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支持来减轻症状,常用的支持性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呼吸支持和心理治疗。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营养状况通常较差,营养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肌肉力量。
一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例分析
一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例分析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失去功能而导致肌肉无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例。
患者,男性,55岁,既往健康。
主诉两周前开始颅后肌群痛,局部红肿,以及面部表情僵硬。
近日开始出现吞咽障碍,以及运动疲乏感和肢体无力。
他还注意到视力模糊,特别是疲劳时。
早晨起床后症状最轻,逐渐加重到晚上。
患者进行了一些初步检查,包括下面的项目:1.神经系统检查:患者出现肢体无力,特别是四肢的近端肌肉。
刺痛时患者感到疼痛,但疼痛并未影响力量测试。
面部肌肉出现纹渍状红斑,进行面部表情测试时颈部和咽喉的肌肉都出现无力。
2.血液检查:血液生化学参数未见异常,包括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甲状腺功能和钙离子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
3.免疫检查:患者进行了抗核抗体(ANA)、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和MuSK抗体检测。
结果显示AChR-Ab阳性,MuSK抗体阴性。
根据上述检查和临床症状,该患者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
他的症状显示为运动无力、肌肉痛、面部表情僵硬和眼部症状(视力模糊)。
血液检查显示AChR-Ab阳性,进一步支持了该诊断。
治疗方案为口服抗胆碱酯酶药物,如吡拉西坦。
该药物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增加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浓度,缓解肌无力症状。
治疗开始时,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但还需要适应药物剂量,并配合咀嚼困难的饮食调整。
随访检查中,患者出现肌无力恶化的迹象。
颈部和咽喉肌肉无力进一步加重,导致吞咽困难。
患者的抗体水平监测显示AChR-Ab持续增加,但MuSK抗体仍为阴性。
考虑到情况的严重性,治疗方案调整为特殊免疫治疗,包括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和/或血浆置换。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无力感减轻,吞咽困难缓解。
随访期间,患者的病情保持相对稳定。
他继续维持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并根据需要进行特殊免疫治疗。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中医科治疗病历书写范文模板【一般资料】患者,女,35岁。
【主诉】反复四肢无力、双眼睑下垂1年。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四肢无力、双眼睑下垂,晚上明显,清晨可有减轻,于某省级医院就诊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支持重症肌无力诊断,新斯的明试验阳性,AChR抗体阳性,胸部CT检查提示胸腺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为"重症肌无力"。
口服澳毗斯的明60mg , 3次∕ d ,病情好转。
1个月后患者病情加重,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加服醋酸泼尼松片50mg , 1次∕ d ,顿服,症状稍有缓解;3 个月后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先后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甲泼尼松冲击疗法、环磷酰胺免疫抑制等对症支持治疗, 呼吸、吞咽困难缓解后出院,出院后继续予澳毗斯的明60mg,口服,4次∕ d ,醋酸泼尼松片60mg,口服,1次∕ d ,顿服,维持治疗。
3 d前患者自行将醋酸泼尼松片逐渐减量致45mg ,加之受凉,出现四肢无力、双眼睑下垂症状加重,今晨伴呼吸困难,因家庭经济困难, 患者拒绝去省级医院治疗。
【刻诊】患者双眼睑下垂,眼球活动不灵,全身无力,呼吸困难,吞咽费力,伴四肢欠温,怕冷,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萎症(阳虚气弱)【治法治则】温阳益气患者病情加重,急予漠叱斯的明90mg , 口服,4次∕ d ,醋酸泼尼松片60mg,口服,1次∕ d ,清晨顿服。
方拟补中益气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黄葭60g ,党参40g ,白术15g ,云茯苓15g ,升麻10g , 柴胡10g,陈皮10g ,麻黄10g,细辛15g ,制附片30g (先煎半小时),仙灵脾15g,仙鹤草30g ,炙甘草6g o7剂,水煎服,1剂∕ d ,分两次温服二诊2030年8月17日,患者诉服用上药后第3天即感觉呼吸困难、吞咽障碍明显减轻,今日已无明显呼吸、吞咽困难,但仍双眼睑下垂, 觉四肢乏力,前方有效,嘱患者继续上述治疗方案,予原方10齐山三诊2030年8月28 ,患者诉双眼睑下垂、四肢乏力明显好转,治疗期间未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四肢转温,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疾病机制的研究与治疗
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疾病机制的研究与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肌肉无力和疲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该病的患病率为15-179/100万人,主要发生在20-40岁的妇女和50-60岁的男性。
本文主要讨论MG的免疫病理机制以及最新的治疗方法。
1、MG的免疫病理机制MG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免疫疾病,即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正常组织或细胞。
在MG的病理过程中,免疫系统的T细胞识别和攻击了肌肉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它通过AChR传递到肌肉,并导致肌肉收缩。
当AChR遭受攻击后,乙酰胆碱无法成功传递到肌肉,最终导致肌肉的无力和疲劳。
此外,除了AChR之外,MG患者中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自身抗体,例如抗MuSK抗体和抗LRP4抗体。
这些抗体目标是AChR之外的其他肌肉受体,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导致病理过程的方式与AChR抗体相似。
2、MG的治疗方法MG的治疗主要有两种类型: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2.1药物治疗针对MG的药物通常被分为三类:(1)胆碱酯酶抑制剂(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ChEIs):胆碱酯酶是一种酶,它可以分解乙酰胆碱,此类药物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增加了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合处的含量和作用时间。
ChEIs常用于病情轻微的MG患者,以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增加体力。
(2)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对AChR的攻击。
这类药物分为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美托洛尔等。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并定期进行检查。
(3)生物制剂:包括腺苷脱酸酶(ADA)和莫马利库替毒素(Rituximab)等。
这类药物可以安全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统,从而减轻MG患者的病情。
2.2手术治疗对于MG患者,手术通常用于卡氏肌功能抑制剂和激动剂疗效不佳或难以耐受的患者。
关于重症肌无力的讨论
关于重症肌无力的讨论引言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肌肉易疲劳和无力。
该疾病主要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冲动不能顺利传导到肌肉,从而影响肌肉的收缩和运动。
本文将探讨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大多数病例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研究发现,约80-9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的自身抗体。
这些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上的AChR结合,干扰乙酰胆碱的正常作用,从而导致肌肉不能正常收缩。
另外,约10-15%的患者中存在MuSK(Muscle-Specific Kinase)抗体。
MuSK是神经肌肉接头的另一种关键蛋白,与AChR在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患者无AChR和MuSK抗体,被归类为“双阴性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多样化。
最常见的症状是肌肉无力和易疲劳。
肌肉无力一般开始于眼睑和眼外肌,患者常表现为眼睑下垂或双眼难以同时转动。
随着病情的进展,肌无力可波及颜面、咀嚼、吞咽、言语、呼吸和四肢等肌肉群。
其中,呼吸肌肉群的受累是重症肌无力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肌肉无力和易疲劳外,重症肌无力的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重力感、双视、眼球震颤、说话困难、吞咽困难、咀嚼困难等。
由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有时会较为困难,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判断。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重症肌无力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肌肉电生理学和实验室检测。
下面是常用于重症肌无力诊断的几个方法:1.肌肉疲劳测试:通过反复刺激神经肌肉接头,观察肌肉的反应变化,以诊断肌肉功能障碍。
2.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AChR抗体或MuSK抗体。
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历程与现状
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历程与现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传递功能,导致肌肉无力、易疲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本文将回顾MG的研究历程,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MG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人们对该病的认识还停留在“重症肌无力”的层面。
随着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MG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免疫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MG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MG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攻击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的病变。
临床特征主要包括肌肉无力、易疲劳、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
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
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治疗副作用大、复发率高、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等。
近年来,MG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免疫治疗方面,针对AChR、MuSK等自身抗原的免疫治疗策略正在研发。
基因治疗方面,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改善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传递等途径进行基因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
药物治疗方面,针对免疫反应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传递过程的关键分子进行药物研发,为M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MG的研究将朝着早期诊断、无副作用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向发展。
同时,开展临床试验,验证新型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任务。
针对MG的基础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以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重症肌无力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免疫学、神经科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以推动MG治疗的个体化和精细化发展。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享研究资源和成果,将有助于推动MG研究的更快发展。
课题研究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重症肌无力的围手术期护理
临床医学论文重症肌无力的围手术期护理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因乙酰胆碱受体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肢体无力、咀嚼和吞咽困难,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
手术切除胸腺治疗本病,病情缓解率可达80 % 。
我科20xx年入组58 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施行了扩大胸腺切除术,效果满意。
现就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58 例,其中男24 例,女34例,年龄4-65岁,按Osserman 标准分类法;可分为:局限眼肌型34 例,轻度累及全身型16 例,中度全身型8例。
1. 2、手术方法:本组病人均采用气管插管麻醉,行全胸腺切除加前纵隔脂肪组织广泛清扫术。
2 、围术期护理2. 1、术前护理:①术前心理护理:多和患者沟通,向其解释疾病的特点及加重诱因,如生气、过度疲劳、感冒、妊娠等可以加重疾病,列举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使其树立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②术前呼吸道护理:病人的呼吸肌锻炼、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术前准备的重要部分。
每日练习深呼吸,以锻炼呼吸肌力。
如病人吸烟,应力劝病人戒烟。
术前应戒烟2 周,以避免支气管分泌物增多。
如合并呼吸道感染者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
③术前用药的观察与护理:根据医嘱,指导病人准时、准确服药。
为减轻肌无力症状以利手术,通常术前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
但如果用药不规范或不合理,就不能减轻肌无力症状而无法手术。
因此,必须遵守用药三原则:一是要求护士必须掌握此类药物的机理、毒副作用。
二是药物剂量要准确,发药时间要准时,必须是餐前30 分钟发药,从而减轻吞咽困难,以利于咀嚼。
三是发药、送水到床前,必须等病人服下药后方能离开,避免患者遗忘服药。
且抗胆碱能药物一直服用至手术日晨。
如有使用激素治疗患者术前一周要停药,停药要逐渐减量,以防胃出血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如果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出现毒蕈碱样反应,如:瞳孔缩小、结膜充血、流泪、鼻涕和唾液分泌增多,肌无力迅速进行性加重,此时为用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重症肌无力研究报告
重症肌无力研究报告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肌肉无力和疲劳。
它是由于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破坏神经肌肉接头传导神经冲动所致。
MG 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介绍一些对 MG 的相关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一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MG 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抗体,它被称为MG抗体。
这种抗体主要攻击神经肌肉接头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乙酰胆碱无法正常结合,从而干扰神经肌肉传递。
另外,这项研究还发现,在MG患者中,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功能异常。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够识别并攻击外来的细菌和病毒。
然而,在MG患者中,淋巴细胞对神经肌肉接头产生异常反应,增加了乙酰胆碱受体受损的风险。
这项研究的发现表明,MG是一种免疫系统紊乱所导致的疾病。
虽然研究者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为什么免疫系统会攻击神经肌肉接头,但这是抗体和淋巴细胞异常反应的结果。
研究报告二除了免疫系统的异常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对 MG 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项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MG 患者中有相对较高的遗传风险。
该研究发现,与没有家族史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患上 MG 的风险要高得多。
此外,该调查还发现,MG 的发病与一些环境因素的暴露有关。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吸烟和慢性感染是增加 MG 风险的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从而使 MG 的发病几率增加。
然而,尽管存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仍然指出,MG 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
他们表示,目前已有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关于 MG 的重要线索,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完全揭开其面纱。
总结通过最近的研究,我们对 MG 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MG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产生的异常抗体攻击神经肌肉接头所致。
此外,研究也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 MG 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重症肌无力80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重症肌无力8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合并症及治疗效果。
结果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年龄平均(32.5±10.8)岁,男女之比为1.1∶1。
发病的诱因以感染为首位,80例病人均采用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达97.5%。
有35 %的病人合并有胸腺瘤、胸腺增生,行胸腺切除术。
结论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药物及胸腺切除治疗均有效。
预防及控制感染是防止重症肌无力反复发作,减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临床特点;胸腺瘤【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 and effects of myathenia gravis(M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age,clinical feature,treatment and affects were held on 80 patients with MG.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MG was (32.5±10.8)years old,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1.1∶1,infection was the first inducement of occuring MG. Eighty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rug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5%. There were 35% patients with thymomas, and the thymomas were excised.Conclusi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MG patients were complex. Drug treatment and thymectomy were effectivetherapy for MG. Prevention and controling infection were the key to reduce the recurrence of MG.【Key words】 Myathenia gravis;Clinical feature;Thymoma重症肌无力(myathenia gravis, 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为8~20/10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综述)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指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包括自身免疫、被动免疫(暂时性新生儿MG)、遗传性(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及药源性(如D-青霉胺等)因素等。
临床特征为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表现出具有波动性和易疲劳性的肌无力症状,通常眼外肌受累最常见,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眼外肌无力所致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双眼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可以见于80%以上的MG患者,可出现交替性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但瞳孔大小正常。
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或呈面具样面容。
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
咽喉肌受累可以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
颈部肌肉受累以屈肌为著。
肢体各组肌群均可出现肌无力症状,以近端为著。
呼吸肌无力可以导致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发绀等。
MG的治疗原则包括:(1)提高NMJ传导安全系数:主要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加NMJ的乙酰胆碱(ACh)释放及肌肉反应性,尽快恢复患者的功能和减少不良反应;如有低血钙应予纠正;避免使用ACh释放抑制剂如肌松剂等。
(2)免疫治疗:包括胸腺摘除及手术后胸腺放疗、抗胸腺淋巴细胞血清、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等,以及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血浆置换(PE)、胸导管淋巴引流、淋巴(细胞)置换、诱导抗个体基因型抗体等降低血清AChR-Ab水平。
(3)根据患者的临床分型及表现采取个体化治疗:可采用Osserman改良的MG分型,例如,单纯眼肌型可用糖皮质激素门诊治疗,全身型早期患者应用激素治疗过程中症状可能加重,如出现呼吸肌麻痹应住院治疗。
1.药物疗法1.1 MG的对症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是MG治疗的一线药物,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NMJ突触间隙ACh含量而改善症状,但不能影响疾病进展,可用于除MuSK抗体阳性的MG(anti-MuSK antibody posi-tive myasthenia gravis,MMG)以外的所有患者[1-2]。
临床应用最广的是溴化吡啶斯地明,起始剂量一般为30~60mg,1次/3~6h,根据症状调整间隔时间。
国内一般最大剂量为480mg/d。
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绞痛、头痛、多汗、流泪、瞳孔缩小和肌肉痉挛等,胃肠不适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用阿托品拮抗,偶可发生影响凝血系统而导致出血倾向。
药物过量可导致肌无力加重伴肌束震颤,甚至胆碱能危象。
肌肉颤搐可明显困扰患者,拉伸练习和控制焦虑有助于减轻症状。
溴吡斯的明常不能改善延髓支配肌如吞咽或呼吸肌功能,主要是由于过多的黏稠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使病情加剧。
因此,对延髓肌或呼吸肌受累的MG患者应减量或间断使用溴吡斯的明,特别是对于上呼吸机的患者,停药常可改善其吞咽困难和呼吸肌麻痹症状。
目前有关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究热点是寻找作用时间更长、对乙酰胆碱酯酶作用更具特异性的新型制剂。
1.2 免疫治疗1.2.1 短期免疫治疗对于急性进展的MG、MG危象或术前准备等情况,常用IVIG和PE进行短期高效的免疫治疗,尽快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
IVIG:可能通过竞争自身抗体,干扰AChR-Ab与ACh结合及干扰T细胞抗原识别等机制发挥作用。
一般于5d内起效,持续时间数周至2个月。
IVIG用于MG急性期或MG危象,作为减少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用量的辅助治疗或尝试用于免疫抑制剂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其疗效已被普遍肯定[3]。
而对于轻度或中度MG患者,有学者认为IVIG并未明显优于安慰剂。
曾有人用IVIG或安慰剂治疗15例轻度或中度MG患者6周,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标准方案为400mg/(kg·d),连续5d为一个疗程。
不良反应较轻微,如早期出现寒战、肌痛与胸痛,以及头痛、无菌性脑膜炎、高凝状态等,其严重不良反应如肾脏损害少见。
IgA选择性缺乏者可出现过敏反应。
使用前要评估患者状态,疗程中应密切监测肌酐及血尿素氮。
PE:血浆置换包括双重过滤法(double filtration,DF)、免疫吸附法(immunoad-sorption,IA)和血浆交换法等,有人将DF和IA两种疗法进行比较,且以MG评分和血清学改变,即AChRAb滴度、免疫球蛋白浓度及血浆生化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临床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IA法AChRAb清除率高,且IgA和IgM清除率低于DF法[19]。
通过采用健康人血浆或血浆代用品置换患者血浆,从而降低患者外周循环中AChR-Ab水平,促使NMJ 处结合的抗体解离。
通常1周起效,持续作用1~3个月。
PE用于急重症MG患者或手术准备的短期治疗已得到普遍认可[3]。
PE与IVIG的适用范围相似,大多数临床试验认为二者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4],IVIG的不良反应可能更少[4],花费也低,PE对IVIG抵抗的患者可能有效,对MMG患者疗效优于IVIG[2],改善呼吸肌功能效果更好。
通常用法为每次按体质量50mL/kg或2L置换液,每周1~2次,连用3~8次。
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柠檬酸盐所致低钙性感觉异常、静脉穿刺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反复行PE还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近来利用免疫吸附树脂的免疫吸附血浆置换(immunoadsorption plasmapheresis,IA),用对AChR-Ab有特殊亲和力的配体制备的过滤柱,能特异性地去除MG患者血浆中的AChR-Ab。
IA与PE相比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不良反应少且有特异性清除抗体的优势,对AChR-Ab 清除率高而对IgA和IgM清除率低,可使MG症状得到稳定改善[5]。
1.2.2 长期免疫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及非激素免疫抑制剂,通过长期抑制免疫反应治疗MG,达到诱导和维持患者病情缓解的目的。
尽管多为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但目前免疫抑制剂在大多数MG患者疗效较好。
1.2.2.1 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可抑制AChR-Ab的合成,增加突触后膜AChR数量,并对免疫系统有广泛抑制作用,被广泛用于MG治疗。
激素是目前最常用、起效最快的一线药物,用于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能完全改善的或中、重型MG患者,病情迅速进展者或胸腺切除围术期免疫抑制治疗者[3],还可延迟或阻止眼肌型MG向全身型进展者。
患者合并呼吸肌无力或延髓症状时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通常首选激素。
患者需被告知预期的并发症,知晓和签署知情同意书。
如患者不同意接受激素治疗,联合应用大剂量IVIG或PE可视为一种替代方法。
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主要有两类方案:(1)大剂量冲击疗法+小剂量维持:适于住院治疗的重型病例,先给予甲泼尼松1000mg静脉滴注,连用3~5d;随后根据病情可改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连用7~10d;病情稳定后给予泼尼松60~80mg,每晨顿服,当症状基本消失后缓慢减量至隔日顿服泼尼松40mg,维持1年以上。
部分患者在使用激素早期可出现短暂的症状加重,病情恶化出现于治疗的第一个月,一般在前数日内,因此可辅以PE或IVIG等短期治疗方案。
(2)小剂量隔日递增疗法:泼尼松10~25mg,隔日起始,以每周10mg 缓慢递增至隔日60~80mg[3]或获得满意疗效,数个月后再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
此法可避免暂时性恶化,但推迟了起效时间,对非急重症患者推荐此法,且适用于门诊治疗。
MG患者的标准化激素治疗是长期维持用药,选择早晨给药恰符合清晨生理性皮质醇高峰。
大剂量甲泼尼松冲击疗法在无感染的情况下可加快恢复速度,但有一过性加重的可能。
大多数患者在1个月内症状开始持续改善,明显改善通常发生在6个月内,但无论采用何种疗法,最终都要转换为隔日给药方式以减少并发症。
也有学者提倡开始即予100mg泼尼松隔日用药,或认为隔日治疗方案是激素治疗的首选给药方式,但治疗早期通常不建议隔日疗法,待症状缓解后于药物逐渐减量过程中应用隔日疗法更为适宜。
长期使用激素应注意预防类固醇肌病,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双磷酸盐类药物预防骨质疏松,使用抗酸药物预防胃肠道并发症。
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血钾、血糖和血压等,可同时辅助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肝损害患者宜用泼尼松龙代替泼尼松。
1.2.2.2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可抑制CD4T细胞和IL-2受体,从而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抑制核酸合成以干扰淋巴细胞增殖,主要用于激素疗效不佳者或与激素合用作为激素减量剂[3]。
文献报道硫唑嘌呤组治疗失败例数要少于糖皮质激素组[1];另外,硫唑嘌呤作为泼尼松龙隔日疗法的辅助治疗药物,可减少泼尼松龙的维持剂量,减少治疗失败例数,延长缓解时间并减少不良反应[7]。
国外报道,AZA起效慢,4~12个月后起效,最大疗效可能在6~24个月后取得[3]。
若与PE合用,AZA对AChR-Ab阳性MG患者疗效尤佳,有的患者可在4周内出现明显的疗效。
标准用量为1~3mg/(kg·d),分次使用。
可先给予1mg/(kg·d),每隔1~2周逐渐增至有效剂量。
通常患者对AZA耐受性好,不良反应有发热、流感样症状、轻度肝损害、骨髓抑制、增加肿瘤(如淋巴瘤)及致畸性风险,计划怀孕的妇女和男子应停用。
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肝功与血常规,若白细胞<3.5×109/L,需减量直至恢复,若<1.0×109/L 或转氨酶水平上升1倍需暂停使用。
若治疗前或治疗早期即出现明显白细胞减少者应检验红细胞内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3]。
有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可减少眼肌型MG发展成全身型MG的风险[3]。
1.2.2.3 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主要通过阻断嘌呤合成选择性抑制T 细胞和B细胞增殖。
目前,在美国MM已成为治疗MG的常用药物,用于硫唑嘌呤控制不佳或不良反应较大的MG患者[3]。
研究表明MM可减少激素剂量,改善肌无力症状和降低AChR-Ab 水平,单纯眼肌型MG患者应用MM有效且可以耐受。
起效时间通常在6个月之后,激素节省作用出现于12个月后[6]。
标准剂量为750~1000mg,2次/d,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与贫血,也可能有白细胞减少症及恶变风险增加等。
1.2.2.4 环孢素:主要作用与硫唑嘌呤相似,阻断干扰素-2与其受体结合,或干扰相关基因转录,抑制辅助T细胞功能。
可作为二线药物用于AZA不耐受或无反应的MG患者[3],对某些难治性病例亦可能有效[7]。
目前推荐起始剂量为3.0~3.5mg/(kg·d),分2次服;如疗效不明显,2周后可加量至5mg/(kg·d),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