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隋唐制度的革新

合集下载

4-4隋唐制度的革新(课用)

4-4隋唐制度的革新(课用)

3、影响:
①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②是封建国家利用其所掌握的无主的荒地, 使广大丧失和缺少土地的农民同土地重新结 合起来,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 同劳动者分离的问题。 ③统治者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力役、 兵役的来源。 ④在此基础上,隋唐政府得以实行府兵制度 和租庸调制。
四、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㈠府兵制: 1.开创:西魏:兵民异籍 ⒉改革(隋文帝) ①内容: 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 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②特点: 兵农合一,与均田制结合。 A 有利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税收 ③影响: B 扩大了兵源,壮大军事实力 C 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频繁,府兵不能定期轮换,甚至出现“壮龄应募, 华首未归”的情形。
材料:自高宗、武后起,由于边境士兵白 天做苦工,夜晚入地牢;能够活着回乡的,十无 二三。大量府兵逃亡,有权势的千方百计逃避兵 役,或行贿免役,或请人代役。
生产发展 生活安定
朋党之争
募兵制
均田制破坏
藩镇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 衰落
两税法
农民负担沉重
思维拓展: 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 两大基本矛盾:
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
思维拓展:
2)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②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 生产时间有了保证,荒地被开垦,人口增殖;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 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 • • •
7、弊端: (1)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2)大地主隐瞒财产,向农民转嫁负担 (3)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严重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唐时期,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隋唐制度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一、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即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个部门。

这一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对各项事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具有历史意义。

1.中书省:隋唐时期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考核各级官员的工作,同时也是各部门的协调机构。

中书省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全国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2.门下省:隋代设立,唐代发展完善。

门下省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包括宣布法令、文件、草拟上奏表章等等。

门下省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处理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

3.尚书省:负责处理文书、文书录用等事务,是道路交通的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设立,使得文官草拟奏章、修改文书等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文书的质量和效率。

4.吏部:负责官职任命、考核等事务,是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机构。

吏部的设立,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5.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儒学传授等事务,是国家文化教育的管理机构。

礼部的设立,使得儒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普及。

6.兵部:负责军队组织、军事训练等事务,是国家军事管理的机构。

兵部的设立,使得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7.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刑狱管理等事务,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管理机构。

刑部的设立,使得司法体系更加规范化、公正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8.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运输等事务,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构。

工部的设立,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畅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9.户部: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是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机构。

户部的设立,使得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利益。

第四章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四章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收标准 农民时间有了保证;赋役负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和 意义 担相对减轻; 增加赋税收入; 进步;人身控制松弛;过渡到 巩固府兵制) 实物地租为主。 作用 荒地被开垦,人口增殖,国 家富强,巩固了唐政权。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地主 把新增赋税转稼给农民,阶级 矛盾仍末解决。
2、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①措施 ②唐朝府兵制的利弊 3、府兵制的崩溃 ①原因 ②时间 开元年间
(二)募兵制
1、募兵制的兴起 2、募兵制的利弊
(三)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
三、经济方面:
1、租庸调制 ①隋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以庸代役 ②唐朝的租庸调制 ③隋唐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2、两税法
①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②两税法的目的、时间、人物、内容
③两税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3、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
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与职能 皇帝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尚书省 (行政)
中书省 (政令草拟)
工部 (工程)
刑部 (刑法)
兵部 (军政)
礼部
户部
吏部
(礼仪) (户口、赋税) (官吏考 核、任 免)
府兵制、募兵制对比表
区别 士兵性质 器粮来源 兵将关系 影响
府兵制 兵农合一 士兵自带 兵将分离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一、政治方面
1、三省六部制度由确立到完备。
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时,进一步完备, 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一制度。
2、科举制度由创立到完善。 (1)科举制形成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庶族地主的兴起,士 族门阀的衰落 (2)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①隋朝兴起科举制 隋文帝: 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考点隋唐制度的革新一政治制度的革新中央官制知识讲解

考点隋唐制度的革新一政治制度的革新中央官制知识讲解
5.《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 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 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 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 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 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
回答:①材料1和材料3的征税标准是什么?为何出现这一变化?从 材料1中能找出什么依据?②指出材料2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 其目的和效果。③材料1中“庸”和材料3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 用?④材料4和材料1有何关系?这种兵制有何优点?
9.①前者以人丁为主,后者以土地、财产为主。原因:因为土地 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 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材料1中规定世业回归私人所有,从 法律上为土地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②变化趋势:丁男中男的起岁推迟,而“老”的年龄提前。减轻赋 役,有利于广大民众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 的规定使商业合法化,且量亦较合理,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④授田者要服兵役。兵农合一,有利于军队自给,可避免武将专权 割据。
皇帝诏令→中书省(草拟和颁发)→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 行)→六部(分管) 3、影响: 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
了中央统治力量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历朝基本沿袭三省六部制度,中央官制基本定型,是中国官制
史的重大变革
4、特点:三省分工又合作,互相牵制监督;相权一分为三,三省 长官品级较低
①创武举、殿试②始建进士科③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官员④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⑤任用高官主持考 试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④①⑤ C⑤④③②① D③②④⑤①

《隋唐制度的革新》课件

《隋唐制度的革新》课件

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矛盾尖锐。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民族 融合加速,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
社会基础。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思想活跃 ,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思想支持

02
隋唐制度的革新内容
政治制度的革新
总结词
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中央 集权、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等方面。
历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度革新是 历史的必然选择。
统治者明智决策
隋唐统治者具有远见卓识,顺应历史 潮流进行制度革新。
05
隋唐制度革新的特点
创新性
隋唐制度革新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 ,如官制、法制、土地制度、赋税制 度等。这些创新为后世制度建设提供 了重要借鉴。
隋唐时期在法制方面也有所创新,如 《唐律疏议》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 完整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法制建设产 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士 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士子提 供了上升通道,提高了官员素质。
全面性
01
02
03
04
隋唐制度革新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全面
性。
在政治方面,隋唐时期对官制 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三省 六部制,完善了监察制度等。
在经济方面,隋唐时期推行均 田制和租庸调制,保障了农民
阶级关系调整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对 政治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 。
民族交融推动
各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 促使制度向更为包容和开 放的方向发展。
外部原因
周边文明影响
吸收外来文明优秀成果,如佛教 、摩尼教等,为制度革新提供了 思想资源。
战争与征服刺激
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与交往,促使 隋唐统治者反思并改进制度。

拓展延伸:隋唐制度的革新

拓展延伸: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秦汉:三公九卿制弊端:丞相专权;分工不明隋朝在中央设三公、三师、五省,其中五省为内史、门下、尚书、秘书、内侍。

五省中秘书省悠闲,而内侍省全是宦官,五省实为三省。

三省中内史掌决策、草拟,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掌审议与封驳,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掌政务的执行,长官为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掌官吏的考核与任免;礼部掌国家礼仪制度,如封禅、册封太子、后妃等;兵部掌握军事;工部掌工程建设等;度支掌国家赋税与财政;都官掌刑狱词讼。

图示如下唐朝沿袭之,并进一步完善。

其中内史省改为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2人)下设中书舍人辅助起草政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2人);尚书省长官为左右仆射[2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长官议事于政事堂,三省长官地位显赫,一般不轻易授人,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扩大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派一些年轻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

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往往要加上“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号,也为宰相。

这样以来,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人数增加,权限缩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在政务执行程序上。

中书省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决议之事交给中书舍人起草诏令。

中书省起草好诏令后转交门下省,门下省发现中书所拟诏令有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省重拟,即“封驳”。

中书省所拟诏令经门下省审议合格并获皇帝认可(“画敕”)后,转交尚书省执行,由尚书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具体执行。

三省六部间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程序既定,既分工合作有互相监督牵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因此,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二、地方行政体制:1、道的设置:在地方上,唐朝实行州、县二级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淮南、江南、岭南、剑南、陇右十道。

玄宗时复分为十五道。

道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同汉武帝时的13州一样作为监察单位,但州后来则升格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而道自始至终都是监察区,皇帝派出巡察使、按察使巡行各道、州、县,检查工作,进行监督,这样以来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社会经济

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社会经济

展 ②前期统治者推行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的政策;
原 ③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 民族政策 ;
因 ④政府实行较为 开放 的对外政策
①地面江积南增土加地;资源 得到进一步开发, 水稻 产量提高;耕
农②
的发展和农具现化程曲度辕提犁高;: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
2.
4.租庸调制
(1)形成
①北魏实行租调制。 ②隋开始部分推行 以庸代役 的制度。
③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2)内容 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 租”。 ②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 调”。 ③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 庸”。
(3)作用 ①农民 生产时间 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②政府的 赋税收入 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
民族融合
(2)募兵制兴起 ①背景:开元年间,随着均田制破坏,
府兵制 崩溃。 ②特点:士兵以当兵为 职业 ,兵将之间
有隶属关系。
③影响: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生产发 展,军事力量增强,导致了军阀割据 的形成。
[辨析比较] 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不同 (1)来源:府兵是农户按规定出丁,临时从 各地征发而来;募兵是自由应募,以当兵为职 业。 (2)待遇:府兵自备武器、粮食等;募兵的 衣食由国家供给。 (3)兵将关系:府兵制下的士兵与将领是分 离的,只在发生战争时才被临时征调在一起, 因此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募兵制下的士兵是 职业兵,将领长期统领一支军队,兵将间形成 较为固定的隶属关系。 (4)影响: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募 兵制的最大弊端是产生军阀割据。 [拓展升华] 1.
减轻。
[易混易错] 两税法使农民的负担 更加沉重而不是减轻。从法律上来讲 ,农民的负担是减轻了。但由于土地 兼并严重,实施过程中对税法的歪曲 ,地主官僚转嫁负担等因素,使农民 苦不堪言。

隋唐制度革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隋唐制度革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隋唐制度革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023年了,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回到隋唐时期,看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制度革新。

隋唐制度革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那个时代的变革,不仅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从隋唐制度革新的历史背景、制度革新的过程及对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1.分裂的北方众多少数民族的迁徙使得中原地区再次陷入内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就是其中代表。

2.唐代经济繁荣,但社会问题日益增加,土地兼并、农民负担、兵役制过重等问题,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高的赋税负担逐渐成为贫富分化和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3.文化的盛世,尤其是莫高窟、敦煌等石窟艺术独具特色,随着玄奘东渡将汉传佛教带回中国,佛教文化影响逐渐深入。

以上历史背景导致唐代社会矛盾尖锐,成为隋唐制度革新的原因之一。

二、制度革新的过程1.政治制度的改革唐玄宗采用借用历代制度、吸收外族学术、遵循儒家道德等方式,维护政治稳定,加强政府的管控,重新实行科举制度,加强地方招募,限制世袭门阀,强化皇权,压缩官员的特权和豪华生活。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减少了割据势力的出现,维持了唐朝的整体稳定。

2.经济制度的改革唐代的经济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商业和货币等方面。

唐玄宗时期视地方资源情况而分别实施“均田制”、“三段制”、“六租制”,改善了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商业和货币上,唐玄宗时期先后发行过“肥郎钱”、“开元通宝”、“大历通宝”等货币,加强了货币统一,以此提高了这个时代的经济效益。

3.文化制度的改革唐代是一个以文化为主导的时代。

隋唐制度革新的过程中,大力鼓励学术发展,通过文化的冲击手段来推动制度的变革。

“大业九年”(613年)唐代创造了科举制度,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学习。

唐代一系列文化改革的推行,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众多璀璨的文化遗产。

三、对历史的影响1.启示制度创新隋唐制度革新参照前代、借鉴外族之长,在吸收历史经验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尝试,也因此成功改革了诸多制度,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制度的革新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制度的革新

创立法典
隋朝颁布了《隋律》和《隋则》,统一了各 地的刑法标准。
推行均田制
隋朝推行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保 障了社会稳定。
加强官制体系
隋朝加强了官制体系,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规范了官员的晋升和地位。
唐朝的制度革新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改革。
1
推广均田制
唐朝推广了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制度。
高三历史课件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隋唐制度的背景
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两个朝代都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制度革新。
官制变革
隋朝时期加强了官制体系,唐 朝时期废除了隋朝的三省六部 制,设立了三省:中书省、门 下省、尚书省。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工艺的精湛
唐朝的工艺水平也是中国历史 上的巅峰,为世界工艺品贡献 了无数珍品。
隋唐制度的特点
隋唐制度革新体现了律法的严肃性和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其特点是:
1 律法严明
隋朝颁布《隋律》,唐 朝颁布《律》、《刑 法》、《考试法》等法 律法规,使得国家治理 更加规范和有序。
2 科举制度
唐朝设立科举制度,使 得人才选拔更公正,有 利于国家精英的培养。
科举制的建立
隋朝废除了租调制,推行均田 制,唐朝进一步确立了均田制, 并开始实行租庸调制。
唐朝推行科举制,明确规定进 士、举人和礼部试的制度,重 新确定考试科目和标准。
隋朝的制度革新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命但重要的朝代之一,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
统一度量衡标准
隋朝实行统一度量衡标准,减轻了商人在交 易中的不便。
3 均田制度

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阶段,其间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与变革,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隋唐制度革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1.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在隋唐制度革新中,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土地制度一直是有农田和荒地之分的,而这种制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唐朝对土地改革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唐代比较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开府仪式制,这项制度实行了开辟荒地、拨发住房的政策,鼓励民众热爱农业生产。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统一的土地制度和公共土地、官员私有土地的分配制度,使土地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2.官僚体制的改革在隋唐制度革新中,官僚体制的改革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唐朝开始哈达制度,将官位与官职关联,官位与赏赐挂钩,立法者准确规定了官职应当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激励了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同时,唐朝也通过监察检举制度、兵部侍中制度、唐代利民政策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检查,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约束和监督,使官僚体制更为精细。

3.科举制度的改革唐代初年,科举制度以状元、进士和贡士等名次为标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士子。

时至唐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新的改革,主要表现在进士制度、礼部试等方面。

唐朝依照布告原则,完善了礼仪制度,通过完善方庭、调整殿试场所、完善礼制等措施,使唐代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进一步确保社会上千百年来的官僚精英的拔高和选优。

二、经济制度的改革1.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在早先的中国历史中,尽管农业生产繁荣,但由于土地的分配和税赋的压缩,许多农民无事可做,被迫走向了流亡和乞讨。

唐朝明确了土地私有的利益,建筑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而流行多种优秀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革了以往的农业收益、保护性地减税办法,实现了由税赋转向郡荒坝敕以及从利用荒地和富洲开始的整块土地治理,推进了农业的生产力。

隋朝的政治改革与军事制度革新

隋朝的政治改革与军事制度革新

隋朝的政治改革与军事制度革新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一统王朝,执掌权力长达38年,尽管短暂,但却是一个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盛世。

隋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与制度革新,我将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隋朝的政治改革与军事制度革新,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隋朝。

一、政治改革由隋文帝杨坚创立的隋朝,在政治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 中央集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卑微无力,地方上的豪强严重干涉中央的一切统治行为。

因此,隋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化的政策,即强化朝廷在政治上的权威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能力,以保障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大行台,颁布新的军政法令,逐渐削弱地方豪强势力,确立中央领导权。

2. 平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豪强的权力极为猖獗,因此隋朝实行了平权制度,即废除儒家典籍中的士农工商之分,并取消了世族的血统优势,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以选优进用。

而在政治上,实行了士人与僚属并立的制度,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选拔人才。

3. 改革税制隋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措施,如建立均输法,实行统一货币、严格的税收制度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国家的财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军事制度革新隋朝在军事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集权化军制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混乱局面,隋朝对军事进行全面整顿,实行集权化军制,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中央军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军队的管辖,不断加强统一指挥的力度。

2. 平衡兵种为了增加军队的战斗力,隋朝军队对兵种比例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骑兵的比例,以应对突然出现的敌人,形成了以重步兵和重骑兵为主的军队体系,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3. 统一兵器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隋朝军队实行统一兵器制,武器装备相对先进,制造技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还重视军营生活,为士兵提供合理的休息和健康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军事环境。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

隋唐时期的制度革新与发达的经济、文化

专题2 中国古代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1)秦朝:全面、具体、严密——统一货币、 度量衡;秦律有关条文的规定。 (2)汉代:加重赋税征收;对“市”严格管理; 盐铁官营制度。 (3)唐朝:所有的市都是由朝廷设官管理的官 市,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 (4)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专题3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 (1)耕作工具:牛耕从耦犁到一牛挽犁再到曲 辕犁。 (2)播种工具:如汉代的楼车。 (3)铁农具:如曲柄锄、大镰等。 (4)灌溉工具:如隋唐五代时的立井水井、高 转筒车,宋朝的水转翻车,明清的风力水车等。
3、商业 (1)唐代:水路商运都很发达。陆路:客舍、 邸店、车坊等;水运:如余大娘航船;海运:海 上丝绸之路。 (2)“市”的发展:唐代“草市”普遍,“夜 市”比较繁荣;市有官吏管理,交易时间受到限 制。 (3)商业都会:唐代长安、洛阳最为繁盛,扬 州也是“雄富冠天下”,还有杭州和潮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科学技术 (1)火药 ①发明: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 药”。 ②应用: A.唐末至宋初——火药箭、火炮。 B.宋朝:唐福、石普制作多种火器;《武经总要》记录 了火药武器和火药配方。 C.明朝——地雷、水雷、定时炸弹。 ③外传:12、13世纪,中国→阿拉伯→欧洲及世界各 地。 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 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2)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
3、选官制度——科举制:以考试选官的制度 (1)时间:隋朝创立,清末(1905年)废除。 (2)概念:通过考试,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 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3)评价:使儒学全面影响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 生活。 ①积极方面: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保证了政 府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 气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有益于中国专制主 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②消极方面:考试科目和内容相对狭窄,使儒学教育成 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明朝时的八股取士,走向腐 化;使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 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4、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推行,国家授田给农民, 农民承担赋役。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1 夏商周:世卿世禄(世袭制) 2 战国:军功爵制 3 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征辟制) 4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 隋唐—明清:科举制
趋势:选官标准:家势、财产、门第——才能 选拔方式:严密科学,公开、公平、公正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课堂练习
•1、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
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
• 3)选官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 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
• 4)三合一
• 5)扩大官吏来源,兼顾多个阶层
• 6)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6、评价:
•1)积极作用:
•A.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①冲破…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 • ②庶族地主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 ③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选官制度
•1 含义:
•什么叫科举制?为什么 要创立科举制?此制和以
前的选官制度比较有什么特 点?怎么评价科举制?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作业:P35——24题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走近高考
PPT文档演模板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PPT文档演模板

4隋唐的制度革新

4隋唐的制度革新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 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 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创立与完善
①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 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
(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 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1、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 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 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1.1.421.1.408:41:0008:41:00J anuar y 4, 2021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1年1月 4日上 午8时41分21.1.421.1.4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1年1月 4日星 期一上 午8时41分0秒08:41:0021.1.4
(1)开创 西魏 (2)改革 隋文帝
①内容: 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寓兵于农;
②特点: 实现了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
③评价: 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扩 大兵源,清除分治足迹。有利于国家 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
(3)健全 唐太宗 ①增加府兵的数量; ②实行兵将分离; ③自备武器粮食。
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加重农民负担。
思维拓展:
(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 两大基本矛盾:
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

44隋唐的制度革新精品资料

44隋唐的制度革新精品资料

兵将关系 兵将分离
隶属关系
影响
农民负担沉重 加强集权
农民负担减轻 军阀割据
隋唐制度与隋唐兴衰的关系:
前期 后期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府兵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科举制 募兵制
均田制破坏
两税法
加强皇权 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
繁荣
生产发展 生活安定 朋党之争 藩镇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负担沉重
衰落
1、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
中拟,门审,尚行
唐三彩文官甬
练习: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 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程序是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户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吏部
二、科举制——(选官制度) 科:考试科目; 1、含义: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举:选拔人才
思维拓展:
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基本矛盾: 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
2、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力不断加强。
口答诸经
经 《论语》《尔雅》, 大义十条
每经贴十条
答时务 第三道
选《礼记》或《左传》作诗、赋、
进 之一及《尔雅》
文各一篇
士 每经贴十条
作时务 第五道
1、以上材料bu说明唐代科举 A.实行分科考试 B.侧重对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C.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2、为什么进士科“得人亦最为盛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长官大都由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隋官品最高的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正一品,但无实权,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是三省,其长官虽均贵为宰相,但品级较低。

其中,尚书省“事无不总”,地位极高,权力极大,其长官属二品,副长官属从二品。

与尚书省鼎足而三的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均为正三品。

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

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它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汉魏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士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士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

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

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

为了维护特权,士族过分夸大士庶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机会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

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士族势力强盛,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

实行这种制度,就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

然而,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数比士族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愿望愈来愈强。

况且,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极为不利。

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逐步实行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被废除,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这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

此后历朝都沿袭科举制,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此项选官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由于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严重地妨碍着中央皇权,开皇七年,隋文帝下诏“罢州郡之弊,废乡里之举”,规定所有官员的选任一律须先分科参加考试,然后由吏部录用,按考试成绩的优劣决定其去留和所任官职的品位。

从而开创了科举之途,至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正式形成。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暴君隋炀帝以荒淫无度著称于史,但在科举制的发展史上却是位有贡献的人物。

大业二年(606),隋炀帝在已有诸科中,又特设进士科和明经科,由吏部按“策试”成绩选拔官吏(见《大唐新语》《旧唐书·杨绾传》),科举制形成。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唐初,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至三十人左右。

在贞观的23年中,考中进士的仅205人。

唐高宗、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据不完全记载,进士有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的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了一倍以上。

府兵制的创建西魏时,丞相字文泰根据拓跋鲜卑的早期部落兵制,创立了府兵制。

府兵制以开府为基层组织,故称为府兵。

府兵编入军籍,兵士自备武器,平时参加生产,免除租调力役,战时应征打仗。

府兵训练严格,战斗力较强。

后来,府兵制打破胡汉分治界线,不断扩大招募对象,吸纳了很多汉人。

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增强了西魏的军事力量,也有利于民族融合,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初的兵制,是沿袭北周的府兵制,即从壮年农民中挑选士兵,免除其本人的徭役,平时从事生产,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

这些士兵,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由各级军官率领,且另立军籍,不属州县管理。

其家属随营居住,是军户。

府兵的服役年龄是18~60岁,开皇三年(583),将开始服役的年龄改为21岁。

役龄内的府兵,轮番服现役。

未服现役的府兵,由管理军户的人管辖,平时定期集中训练,有事则应召出征。

开皇十年(590),刚刚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隋文帝,对府兵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改革的核心措施是把军户编入民户,改归州县管理,府兵可按均田制授田。

府兵不服役时,归军府所在地的州县管理。

因此,改革的实质是将“兵农分离”变为“兵农合一”。

而且,这种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是从均田农民中征发来的,服役时的衣粮装备由个人负责,但租调全免。

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唐朝建立之初,李渊父子就着手恢复府兵制。

武德二年(619),开始设置军府,把关中分为12道,每道置军,每军下辖若干骠骑府、车骑府。

每军设将、副各1人,督领府兵耕战。

唐太宗即位后,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使府兵制更加完备。

其主要措施是:一、增加军府数量。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将全国划为10道,共设军府634个(《新唐书·兵志》)。

唐太宗将其中的261个设置在关中地区,约占军府总数的41%,依次为河东(太行山和黄河之间)、河南(东到海,西到函谷关,南到淮水,北到黄河)、河北(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长城以南)、陇右(青海东,甘肃西,新疆)。

这种将强大的武力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做法,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形成外轻内重的局面,从而有利于控制地方性事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贞观十年(636),唐太宗为加强军备,对府兵制进行了整顿。

所有军府均隶属于直隶皇帝的12卫府和东宫六率府。

军府改称折冲府,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1 200人,中府1 000人,下府800人。

府兵的任务是宿卫、镇戍和征战。

至此,府兵制基本定型、成熟。

二、兵将分离。

府兵服役后不脱离本乡、本土,户籍仍归州县,挂籍军府,田地也仍旧杂于农户之中,只有在番上(指轮番抽调府兵到其所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校阅时,才集中于折冲府或番上的场所,过军队的生活。

除番上宿卫外,府兵还有临时征发作战的任务。

府兵的调遣、征发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如有战事,由皇帝下敕书,通过兵部传达执行,朝廷临时点将,让其率领从各地临时征发的府兵出征。

战争结束后,大将回朝廷,府兵回军府,因而有效地防止了将帅拥兵作乱事件的发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府兵制崩溃府兵制以均田制作为推行的经济基础。

唐初均田制顺利实施期间,府兵虽需在服役时自备器械资粮,但他们当时有能力承担。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赋税的加重,均田制被破坏了。

失去土地的农民十分贫困,他们已无力承担“自备甲杖衣粮”的重负。

有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兵役,万般无奈下,只好“自残手足”,府兵制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另外,唐初,府兵轮番到其所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一般都能按规定三年一轮换,而且勋赏也较丰厚,立功官兵,授以勋官,赐以勋田,进行鼓励。

因此,许多富人将当府兵视为求取功名利禄的捷径。

但自高宗、武后起,由于边境地区战争频繁,府兵不能定期轮换,甚至出现“壮龄应募,华首未归”的情形(《唐大诏令集》)。

府兵地位急剧下降:唐玄宗时,戍卫京师的士兵,往往被驱作权贵们的奴仆;戍边的士兵白天做苦工,夜晚入地牢。

能够活着回乡的,“十无二三”。

在这种情况下,府兵大量逃亡。

有权势的千方百计逃避兵役。

他们或行贿免役,或雇人代役,造成兵源严重不足,番上制度也遭破坏。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折冲府无兵上番的局面,府兵制名存实亡。

募兵制的兴起及其与府兵制的不同点府兵制破坏后,唐朝转而实行募兵制。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走投无路的唐玄宗采纳了宰相张说的建议,下令实行募士宿卫的新办法,从京兆、蒲、同、歧、华等州选募13万士兵,分隶诸卫,每卫万人,分六番服役,称为“长从宿卫”。

开元十三年,改称为骑。

骑免征赋役,并分给土地,官给资粮。

户籍由兵部、州县和卫分别管理。

骑的产生,标志着募兵制的兴起。

开元二十五年(737),又召募长驻边镇者为兵,听家口自随,官给田地屋宅,称“长征健儿”。

至此,征兵制已改为募兵制。

天宝八年(749),唐玄宗宣布停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至此废除。

募兵与府兵有着显著的不同。

府兵是由农户按规定出丁,而募兵则是自由应募;府兵已有田亩,募兵是应募后授田;府兵不但担任宿卫任务,还要负责征战,而募兵则专门负责宿卫;府兵自备资粮,募兵则由官府发给,这比府兵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府兵制下的士兵与将领是分离的,只在发生战争时才被临时征调在一起,因此兵不识将,将无常兵。

募兵则是职业兵,因此,将领长期统领一支军队,兵将间形成较为固定的隶属关系。

募兵制在当时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从兵役制度上看,也是一种改进。

武则天时,战事频繁高宗、武后时,边境形势较为紧张,战争较为频繁:一、西北方面,高宗永徽二年(651),西突厥强盛起来,唐朝与之连年交战,直至657年才将西突厥击灭。

唐朝还与吐蕃争夺青海,终于在692年平定了吐蕃贵族于679年发动的战乱。

二、北方的东突厥贵族降众在高宗、武后统治时发动叛乱,直到开元初年才结束。

武则天时,契丹人又起兵反唐,并在河北大肆掠夺,唐朝派军队前去镇压。

三、高宗时,唐以新罗求救为借口,派兵攻灭百济。

后百济又起兵反唐,日本派兵援助百济。

唐打败日军,重新征服百济。

百济灭亡后,唐与新罗对高丽形成包围之势,并于668年灭高丽。

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受田百姓须承担国家赋役。

依照开皇二年(582)和三年的法令,男子21岁为丁,算是全劳动力;一夫一妻叫“一床”,作为纳税单位。

“一床”每年缴纳租粟3石,调绢1匹(4丈)或布1端(5丈),还有绵3两或麻3斤(产桑地区调绢、绵,产麻地区调布、麻);单丁和奴婢等,按半床缴纳租调。

丁男每年给政府服役的时间从1个月减至20天,未服役的丁男纳绢代替,称为“庸”。

以后又规定年满50岁者,免役收庸。

户调绢1匹(4丈)减为2丈。

开皇十年(590),隋朝规定:丁男50岁以上者一律免役收庸,即用布帛代替力役,开始把力役税改为实物税,表明“以庸代役”制度在我国开始部分推行。

均田令在实施中并未能完全贯彻。

开皇年间,在地少人多的狭乡,每丁授田20亩,只相当于规定授田额的1/5。

这是由于贵族官僚广占土地和应授田户增加所造成的。

唐朝赋役制度的改革──租庸调制唐朝在均田制基础上制定的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2石;户调随乡土所产,绫(或绢、shì)2丈,绵3两,或纳布2丈5尺,麻3斤;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闰年22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纳绢3尺,称为庸。

若政府额外加役,则加役15天的免调,加役30天的,租调全免。

额外加役,不得超过50天。

唐代的庸,正式把部分力役税转变为实物税。

唐代租调也由前代的按户征收改为按丁征收。

如遇自然灾害,可部分或全部免租庸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