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优秀9篇)《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吴承恩及其小说相关的文学常识。

2、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真君的过程,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了解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的特点。

3、品味赏析文章语言,感受幽默机智的表达,体味古典名著的魅力。

【学习重点】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真君的过程,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了解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的特点。

【学习难点】品味赏析文章语言,感受幽默机智的表达,体味古典名著的魅力。

【学法指导】默读要求:1、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

3、通过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及本文背景资料。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前五回故事梗概: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觅得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

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讨得金箍棒,后大闹天宫。

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

于是,观音推荐小圣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故事即从这里开始。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自主梳理(独学):分钟学法指导:1、速读课文,能快速掌握文章大意。

2、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背景资料。

1、问题生成:2、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掣棒() 吆喝()钉住()青鹞( )鹚()鹳()铁钳() 花鸨()鲂鱼()高擎( )翎()幌()鳜鱼()鹭鸶()愕然()哪吒()撺()淬()蓼汀()窗棂()提防()嗛()木木樗樗()(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法天象地:②弄喧:③告病:④良愿:二、质疑释疑(对学):分钟1、你从课文标题“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文标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关于“小圣”,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合作探究(群学):分钟1、大圣与小圣的变化争斗共几处?分别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到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概述:《小圣施威降大圣》讲述了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遣去降服大圣的故事。

在大圣的威势面前,小圣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降服了大圣,使其归顺观音菩萨。

2. 人物分析:孙悟空、观音菩萨、小圣等。

3. 主题思想:勇敢、智慧、善良战胜邪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对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选取故事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孙悟空、观音菩萨和小圣等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入分析,领悟勇敢、智慧、善良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探讨孙悟空、观音菩萨、小圣等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和特点。

2. 分析《小圣施威降大圣》中的象征意义,如大圣代表邪恶势力,小圣代表正义力量等。

3.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战胜困难和挫折。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孙悟空、观音菩萨、小圣等人物的认识。

2. 提问:故事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受到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3. 小组竞赛:请同学们分组进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问答比赛。

八、课后作业2. 选择《西游记》中的另一个故事,进行分析,下节课分享。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小圣施威的故事情节;(2)通过分析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主题;(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孙悟空和小圣施威的人物形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2)对孙悟空和小圣施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理解;(2)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及主要人物;(2)引起学生对孙悟空和小圣施威故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故事中的趣味之处。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解答学生疑问;(2)引导学生分析孙悟空和小圣施威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5. 情景再现:(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节;(2)教师点评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孙悟空和小圣施威。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2. 写一篇关于孙悟空和小圣施威的人物评价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了解《西游记》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故事情节。

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体会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勇于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特点,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神话想象的丰富奇特,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字词、文学常识、故事情节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的相关视频片段,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吗?他可是神通广大的人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讲述的就是孙悟空和二郎神之间的一场精彩较量。

”2、初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强调。

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整体感知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划分。

4、人物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机智灵活:多次变化身形,与二郎神周旋。

勇敢无畏:面对强敌,毫不退缩。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一部经典的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遣去收服九尾狐妖的故事。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向学生传达勇气、智慧和正义的主题。

1.2 教学目标了解《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学习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语文水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介绍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遣去收服九尾狐妖的故事,重点突出孙悟空的勇敢、智慧和正义品质。

2.2 成语解析讲解故事中出现的成语,如“神通广大”、“调皮捣蛋”等,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3 品德教育通过故事中孙悟空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勇敢、智慧和正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梗概、成语解析和品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2 互动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故事情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成语理解和品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

4.2 小组表演评估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表演进行评估,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创意发挥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小圣施威降大圣》故事文本、成语解析和相关品德教育资料。

5.2 教具黑板、投影仪、PPT课件等。

5.3 辅助材料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游记》的图片或者播放相关片段,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故事《小圣施威降大圣》。

6.2 讲授故事梗概教师生动讲述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遣去收服九尾狐妖的故事,重点强调孙悟空的勇敢、智慧和正义品质。

6.3 讲解成语和典故教师讲解故事中出现的成语,如“神通广大”、“调皮捣蛋”等,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小圣施威降大圣》,学习作者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2.体会文中对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细致描写,感受故事中的智慧与勇气,培养学生观察和描写事物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如何围绕“智勇双全”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如变化、对话、环境等)对孙悟空和二郎神之间的斗法进行生动描写;-学习文中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特别是对人物心理和动作的刻画。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多视角来表现主题的技巧,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应用;-如何让学生在描写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体验,使文章更加真挚动人。

三、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资源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及其背后的意义。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段落或场景的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4.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经典动画片段(视频中展现两人变幻无穷的打斗场面),同时播放激昂的背景音乐。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段视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初步印象,如变幻莫测、智慧较量等。

2.教师引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经典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场精彩的斗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如“金箍棒”、“变化”等词,可以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

2.教师提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斗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斗法的特点,如智慧与力量的较量、变化多端等。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小圣施威降大圣》是文言神魔小说,字词难度很大,文章很长很乱,学生在预习朗读和梳理文章情节的过程中叫苦不迭、深感凌乱。

针对学生及时的问题反馈,我也多次调整了预学活动单的设计,争取快乐地阅读,情趣地品味,将它定义为一堂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启蒙课。

这节课引发了课堂的辩论风暴,在第一回合变身的演绎过程中,学生就原文中出现的“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展开了文章妙处的品读。

在“吆喝”一词上,学生们争执不下,有的说“六兄弟骄傲得意”,有的说“无奈失落、虚张声势”,这时老师应该在最后给出明确的小结,顺便教授学生赏析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词的引申义,在这点上,我没有做到位,一直在附和学生的观点,导致久争不下,陷入肤浅而无意义的口水战。

这一处,学生对“走了这猴精也”品读不深,甚至没有发现,老师应该倾情提醒,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此问的深思,如:“同学们请看这一处,为什么不说‘这猴精跑了’呢?”对比阅读的欠缺是我课堂模式的一大漏洞。

学生的西游变身秀是本堂课的亮点。

表演精彩处,老师要适当表扬以示激励。

初一学生有无穷的无处安放的热情,投其所好,绝对是学习的绝佳助益,因此我结合当下流行的“中国好声音”赛制,设计了变身之秀的游戏规则,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演一演,使其在阅读原著时收获真诚投入之乐。

经典之悟是本文主旨的升华,在我原来的“学生发言+教师发言”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抛出一问:为什么大人小孩都喜欢读《西游记》呢?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既涉及到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个性十足、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是否还能请学生讲讲神话故事的特点呢?这与我们第六单元的主题“幻想世界”不谋而合,也为后面几篇神话的学习打下铺垫。

学本课堂的建立绝非朝夕之功,每组学生打乱平均分配,确立中心发言人,小组内解决部分问题。

从这一个多月的实践来看,预学活动单在课堂呈现上是成效惊人的,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等能力皆有极大的提升,是我该坚持的正确道路,且做学生背后的老师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6 小圣施威降大圣》优质课教案_1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6 小圣施威降大圣》优质课教案_13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速读,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节,体会本文大胆超常的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怀。

二、教学过程(一)巧导入孙悟空拜师求艺归来,自称“美猴王”。

便去东海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

又去阴曹地府,把自己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

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

玉帝再派天兵天将捉拿他,本文节选部分就是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场景。

【设计意图】学生从小就爱看《西游记》,由学生熟悉的的情节,自然导入本课,还可起到与本课内容自然衔接的作用。

(二)知作者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吴承恩的资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能让学生积累、拓宽相关的文学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理情节教师启发:(一)孙悟空前后变了哪些形象?相应地,二郎神分别有哪些变化?请在文中句首含“变作……”的相关语句后用数字序号标识。

备案:大圣与小圣的斗智变法:1、麻雀——饿鹰;2、鹚老——海鹤3、鱼儿——鱼鹰;4、水蛇——灰鹤5、花鸨——(用弹弓打)6、土地庙——(捣窗棂、踢门窗)7、二郎君摸样——(劈脸就砍)8、两人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后打到花果山,美猴王被众天将围绕。

(二)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可以分成哪三个阶段?(教师加强速读方法的指导)备案:(1)孙悟空变活物,二郎神相应地变作其克星来对付;(2)孙悟空变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使了个隐身法,逃跑了。

(3)孙悟空变二郎神,二郎神赶回来,二人又缠斗了起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四)悟写法知识链接: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人教版初中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能够分析和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思考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写作和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勇气和智慧。

通过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趣爱好。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2.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人物形象的认识和描述。

寓意和道德观念的解读和思考。

3.1 导入:通过引入孙悟空的形象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的特点和行为。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分析和解读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故事寓意和道德观念的解读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描述。

对故事寓意和道德观念的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课文文本。

5.2 图片资料:与故事相关的人物和场景的图片资料。

5.3 视频资料:与故事相关的动画片或电影片段。

5.4 学习工具:词典、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工具。

6.1 课前活动:学生展示自己对孙悟空的调查研究,如孙悟空的背景、特点、故事等。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孙悟空的形象和故事,引发学生对《小圣施威降大圣》的兴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3、情感和观念:欣赏文中准确传神体现形象的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语言的谐趣俏皮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教学难点: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检查《西游记》的作家、作品常识;2、提问“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3、通过课出题,检测重要字词的形、音、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概括情节1、打开计时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2、用课出题,要求学生在扼要复述的基础上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并理出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过程。

(堂上书面作业)3、用课出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不写大小二圣一下子就拿出最高强的法术一两个回合便分出胜负?从而让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文喜见山不喜平)(口头作业)三、体会想象,学会想象1、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神奇的想象,用课出题,让学生从下列角度思考:(堂上书面作业)(1)神奇的角色。

(2)神奇的形貌。

(3)神奇的法术。

(4)神奇的法器。

2、引导学生理解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堂上笔记)神话想象是超现实的创造性想象,其本质和方法是将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合成具有神奇的形貌、神奇的法术和神奇的法器的人类、神仙、佛道、妖魔、鬼怪,赋予它们人、神、物的属性、特点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的依据和原则。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一、些许收获1、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有单元意识。

《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所以,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初步了解想象的方法,激活想象力。

(2)能根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并说出人物形象。

2、课堂教学做到高效务实。

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目标,层层推进。

首先,通过解读题目,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小圣和大圣的7次变身斗法,既熟悉了文本又落实了学习目标1。

接着,还是多次投影7次变身,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课本中圈点勾画,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非常有必要。

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二、一个遗憾既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激活学生想象力”,那么怎样才能检测学生的想象力在这节课确实被激发了呢?本来是设计了一个堂上的练习,即“假如你是吴承恩,你会把大圣变作什么?”只是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当堂展示。

三、两个不足1、师生互动显单一。

整节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采用比较传统而单一的问答式,过分强调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时,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到位,急于将学生引导到老师预设的问题中,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

这节课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跟着老师自己走。

2、生生互动不充分。

老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其实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那样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3这篇文章是新选进初一教材的,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可能是新的。

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很熟悉的。

在没有学这篇文章时,我觉得这篇学起来一定是比较容易的。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故事,理解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和人物关系。

2.分析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故事,分析孙悟空的战斗策略。

2.教学难点:分析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策略,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引导学生谈论对孙悟空的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还有一次与哪吒的战斗吗?这次战斗中,孙悟空是如何应对哪吒的呢?(二)故事讲解1.讲解《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介绍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起因。

2.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讲述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孙悟空的战斗策略。

3.讲解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结果,强调孙悟空的智慧和勇敢。

(三)分析讨论1.分析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策略,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在战斗中采取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起到了什么作用?2.引导学生从孙悟空的智慧、勇敢、坚韧等方面进行讨论。

3.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四)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孙悟空与哪吒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战斗会有怎样的变化?2.鼓励同学们发挥想象,创作一篇关于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故事。

2.引导学生认识到,《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古典名著,我们要学会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孙悟空与哪吒战斗的故事梗概。

2.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孙悟空在战斗中的表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故事?2.学生是否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3.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4.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哪吒的战斗故事,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首先,我发现在学生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这可能是因为故事情节复杂,角色众多,学生难以理清头绪。

以后我会在开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份故事梗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的大致思路,并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培养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和期待。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较弱。

当讲解作者的创作手法、主题等时,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他们对这些概念可能也不够了解。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带领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学鉴赏活动,如分析作者的语言运用、角色形象塑造等,通过讨论和讲解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此外,我注意到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虽然我们进行了一些写作练习,但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有时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因此,下一次教学中我会多安排一些写作任务,提供更多的写作指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撰写和修改作文。

同时,我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批改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写作能力。

最后,我还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课堂上,我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教学我对《小圣施威降大圣》这部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初中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良好习惯;(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讨论。

2. 故事情节梳理:(1)学生通过绘图或口头描述的方式,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

3. 关键词语和句式:(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趣味故事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学生分享对《西游记》的了解和阅读体验。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梳理故事情节;(2)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质量;(2)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圣施威降大圣》;2. 教学图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3. 课后练习:配合课文内容的练习题;4. 参考资料:关于《西游记》的相关资料或读物。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教师通过播放《西游记》电视剧片段或音乐,营造学习氛围;(2)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小圣施威降大圣》【学习方针】1.堆集字词。

2.整理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3.赏析情节,感触幻想之美。

4.充分发挥幻想力,再造情节。

教育要点:整理故事情节,感触幻想之美。

教育难点:充分发挥幻想力,再造情节。

【学情剖析】这是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为文言文文言小说节选,学生在言语了解上有必定的妨碍,教育时有必要予以打扫。

这是篇小说,对学生来说自身具有必定的吸引力,吴承恩把一场一般的打架写得十分弯曲逼真,能够在学生的爱好上顺势引导他们快速阅览课文,自行整理巨细二圣变身斗法的经过,领会故事情节的弯曲多变,跌宕起伏。

且,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幻想国际”,教育时经过赏析情节,让学生领会幻想之美,并发挥学生的幻想力,再造故事情节。

【教育内容剖析】本课我把教育要点放在“幻想”这一主题上。

之所以放在“幻想”上,是由于本单元的教育主题即为“幻想”,而且吴承恩把一场一般的打架写得如此弯曲逼真,依托的是奇特的幻想力。

本课争夺一课一得,不求八面玲珑,由于本课太长,可讲的东西太多,假如八面玲珑或许一面都不到。

【学习方法】朗读法、扮演法、评论法课时:一课时【学习进程】课前预习1.学生经过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2.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注音。

3.查阅材料,了解作家著作及本文前五回故事。

前五回故事梗概(见课文P147)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流浪为商人的宗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着笔立成。

”但他科考晦气,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时刻靠卖文补助家用。

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漆黑,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弥补本文的写作布景:吴承恩日子的弘治万历时期,正是明代统治阶级荒淫迂腐,社会矛盾日趋尖利,政治上十分漆黑的时期,市民的思维意识逐步趋于生动,针对其时的糜烂和世风的蜕化,吴承恩表明悲愤,并给与尖利的揭穿和批判。

人教版初中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课文中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3)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比喻、象征手法的理解;(2)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3)课文内涵的挖掘和拓展。

1. 导入新课:(1)简介《西游记》及本文作者吴承恩;(2)引导学生回顾《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字词障碍;(3)小组合作,探讨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3)解释文中一些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4. 课堂活动:(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情感;(2)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深入阅读《西游记》其他章节,了解孙悟空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西游记》相关章节;2. 参考书:关于《西游记》的解读、分析类书籍;3. 网络资源:关于《西游记》的音频、视频资料,相关讨论区、论坛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七年级上学期的一篇妙趣横生的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生动,文中主要描述了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过程,情节紧张,语言诙谐。

整堂课的设计,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完成的也还不错。

在整个教学中,我牢牢把握住小说这个文体特点,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一一探求其人物的有趣和情节的生动。

分析人物形象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学会把握文章中的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大圣的机智聪慧、随机应变、德性顽劣等;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读出战斗的激烈和紧张,同时体会短句子的表达效果。

培养学生利用想象,体会人物形象和战斗画面的阅读水平。

在把握情节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跳读文章,找出大圣和小圣的几次变身,完成“巅峰变身”的表格,并请了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完成表格。

利用表格直观明了的特点,既协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又做到了全员参与。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创作环节,创作出大圣小圣还可能出现的变化。

希望学生利用想象,学习吴承恩将故事讲得一波三折且合情合理。

此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亮点颇多,让人实在是惊喜不已。

举例来说,当大圣变为麻雀钉在树上之时,小圣变做一只饿鹰。

“收”、“撇”、“卸”、“摇”四个动词,足以看出小圣变化之有条不紊、从容淡定,感觉与孙悟空赌变化,实属小事一桩。

但一堂课,还是又很多缺陷。

首先,因为是录像课,学生表现略显拘谨。

其次,我一直遵循什么样的文章,就应该上出什么样的味道,故选择以评书的语句导入和过渡,但苦于自己文学底蕴还不够厚实,希望以后能多接触中国文化,多练习一些“中国功夫”,让语文课堂更有味道。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 “掣、鹚老、嗛、淬、猢狲、蓼汀、木木樗樗” 等字词,理解其含义。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够复述精彩片段。

3.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精读文本、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感受名著的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孙悟空反抗权威、机智勇敢、神通广大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 《西游记》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反抗精神和创新意识。

2.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明确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过程,理解其中变化的奇妙与精彩。

2.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人物形象,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如孙悟空的多次变化和二郎神的应对之策,把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白话小说中部分生僻字词和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其韵味和魅力。

2.深入探究孙悟空和二郎神形象的文化内涵,以及他们在整个 《西游记》故事体系中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 《西游记》相关影视片段,营造出神话故事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孙悟空为什么要和二郎神斗法?”“孙悟空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二郎神是如何应对孙悟空的变化的?” 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人物形象、斗法情节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比较分析法:将课文与原著其他章节或影视改编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版本在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原著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little Saint Shi Wei Jiang Da Sheng"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
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
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对于一名年轻老师来说,上一节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虽然会累掉一层皮,但却可以换来自己在学科教学的成长与进步。

以下便是我对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些许收获
1.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有单元意识。

《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七
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训练学生
快速阅读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

第二个
学习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
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所以,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初步了解想象的方法,激活想象力。

(2)能根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并说出人物形象。

2.课堂教学做到高效务实。

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目标,层
层推进。

首先,通过解读题目,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小圣和大圣的7次变身斗法,既熟悉了文本又落实了学
习目标1。

接着,还是多次投影7次变身,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
课本中圈点勾画,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非常有必要。

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
难点又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二、一个遗憾
既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激活学生想象力”,那么怎样才
能检测学生的想象力在这节课确实被激发了呢?本来是设计了一个
堂上的练习,即“假如你是吴承恩,你会把大圣变作什么?”只是
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当堂展示。

三、两个不足
1.师生互动显单一。

整节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采用
比较传统而单一的问答式,过分强调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时,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到位,
急于将学生引导到老师预设的问题中,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
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

这节课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而
不是学生跟着老师自己走。

2.生生互动不充分。

老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能力。

其实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那样往往
可以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