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提升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提升探讨
【摘要】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直接决定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认同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概念梳理;第二部分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三部分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提升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当前竞争压力很大的就业形势下,人们不仅仅看重能不能上大学,而且还看重学习的专业。在大学生当中更是如此,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直接决定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认同,则学习积极性高;反之学习兴趣低。由此大学生专业认同成为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提升做了相关探讨。
1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概念
专业认同指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感到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愿意接受专业及职业规范,希望把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等,这些层面的和谐统一称之为专业认同。大学生专业认同是大学生个人(认同主体)对自己的专业(认同客体)的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最终和该专业达到“同一”状态[1]。大学生专业认同包括认知、情感和持续等三个因素。首先是一种认知上的认同,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这是产生其产生专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情感性专业认同,即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最后,这种内在的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会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2]。
2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2.1 专业的就业前景
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就业。在当前的形势下,就业前景已经成为大学生对专业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社会需求大、就业待遇高的专业,该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相对较高;对于所谓“冷门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就业似乎比“热门专业”的学生要难得多,因此造成了“冷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较低。
2.2 专业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持的兴趣是维系其学习的动力。当学生把对专业的学习当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时,便会对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即使学习中
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而专业兴趣不太浓的大学生一旦在专业学习中受挫,便很容易对其产生怀疑甚至否定所学专业,使自己的专业认同降低。所以对于抱有专业学习兴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专业认同度会更高。
2.3 专业教师水平
对任课教师的认同也影响到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水平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评价。大学生们理想中的老师应该是具有博学、风趣、儒雅的形象,而现实中许多老师讲课是照本宣科,教学枯燥乏味。在调查中发现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程度显著高于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水平不高的大学生。
3 专业认同对大学生的影响
3.1 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所学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其内在学习动机较强,能以主动积极的情绪投入学习活动中去。而当大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现在所学的专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在该领域发展时,这种举棋不定的态度必然会大大降低学习的热情,自然难真正地进入学习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由此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动机,进而减少了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积极性[3]。
3.2 影响大学生个人成长
专业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对专业的不同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学习中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这种情感有益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若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认同,就不会有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会导致对专业的厌恶,若处理不好则会处于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最终会影响到大学生成长的过程。
4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4.1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基础,以抓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为补充,以活动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素质教育为基础,坚持教育引导和规范管理相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努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为真正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具有“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网上评课、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反馈给任课教师,从而更好的服务学生。
4.2 营造以学生为本的学风氛围
每年新生入校伊始,学校应选派专业优秀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励新生刻苦学习,并培养他们追求真理、求实创新、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学生在校期间,各教学单位还结合专业实际,开展具有特色的学风建设活动,如社会实践、学术讲座、兴趣小组、专业成果展览、论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根据年级确定学风建设目标。大学一年级重在打基础,抓上课出勤率,督促学生学习,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养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学二年级狠抓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考试的通过率,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考研目标或就业的努力方向;大学三年级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资质考试通过率,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研或就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四年级抓就业率,要求毕业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积极投身到就业工作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3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高校应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高校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育人功效。教学单位建立健全了教研活动规章制度,按照计划“定期有活动、次次有主题、人人都参与、每次有记录”的要求,确保教研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教学单位应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听课,并进行研讨,以期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逐步提高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同时,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大学教师需要注意对专业难度进行评估的尺度与介绍的方式,既不能让大学生感觉到专业是非常容易的,也不能让大学生感觉到专业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让大学生既觉得专业有挑战,又觉得自己是能够应对这挑战的,才能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4.4 重视以学生为本的专业建设
一是,制定人才培育模式。有机结合专业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二是,加强课程建设。表现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重视教材建设工作,规范教材选用制度,鼓励自编教材,建设精品教材;努力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和提高。三是,重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强化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竞争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宏,龙喆.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52-153.
[2]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学园,2008(2):32-34.
[3]大学生专业认同形成机制及适应策略[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