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翻译中特殊句式(教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特殊句式落实要到位

文言特殊句式虽然在江苏卷中不是每年必考,但是临场事实上无法回避。不少考生因缺少特殊句式意识而出现强行翻译的情况。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最需要在翻译的“老君炉”中不断炼就准确判断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重点解决那些临场翻译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句式问题。

【知识回放】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除对特别明显的句式能译出外,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

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省略句。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别。

3、临场翻译最需关注并落实到位的七类特殊句式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有例外,就是不带任

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

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种类较多,用法复杂。除常见的类型外,特别要关注易忽略、易错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做结构助词不译。其实,它是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掌握这种句式,一要抓标志“之”“者”“……之……者”;二是如在翻译过程中要译成“……的”人中“有……的”,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数量短语作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较特殊,但特征较明显,好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5)相对较冷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位置相对灵活的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通常

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把它提前,放在动词之前。但它用法较灵活,有时也有例外。

(6)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等一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使文意通顺的关键。

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判断省略句呢?怎么准确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

译出省略成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是根本。例如:2 0 1 2年大纲全国卷译句“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是“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经略使”,怎能“颁示诸路”呢?所以,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

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主要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c.省略介词“于’’或“以”字。(7)固定句式。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①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或“该不会……吧”。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

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手段)——《师说》)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9、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怎么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怎么办《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愚公移山》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鸿门宴》)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

头时改变心情呢?(《滕王阁序》)

②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

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报任安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