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试验室检查及分析

合集下载

溶血实验原理

溶血实验原理

溶血实验原理
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于检测血液抗体活性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基于红细胞在受到特定抗体作用下发生溶解的现象。

在溶血实验中,通常使用的是正常人血清或已知特定抗体的免疫血清。

首先,试验者将待检测的血清或抗体与已知溶血性质的红细胞混合。

这些红细胞通常来自于动物(如羊、鸡等)。

接下来,将混合物进行适当的孵育,让红细胞与抗体充分反应。

在孵育过程中,如果混合物中存在能与红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的抗体,那么这些抗体将和红细胞发生特异性的反应。

若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会激活免疫系统中的补体系统,导致溶血反应发生。

补体系统会引起红细胞溶解,释放出溶血物质,使红细胞溶解。

最后,通过观察溶血反应的程度来判断待检测的血清或抗体中是否存在抗原-抗体反应。

通常使用光密度计或肉眼观察红细
胞的溶解程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溶血实验可用于检测各种疾病的诊断,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前的血型鉴定等。

同时,通过此实验还可以评估血清或抗体的效价,以及研究红细胞膜的抗原特征。

简述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简述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简述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本文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即输血时发生的溶血反应以及处理溶血反应的措施。

以下是可能的概述内容:概述: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救治患者、补充血液及其相关成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溶血反应,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溶血反应是由于输血过程中输血者和受血者之间存在不匹配的血型抗原导致的一系列反应,其临床表现多样且严重。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溶血反应的定义、原因、症状和分类。

针对溶血反应,我们还将阐述处理溶血反应的基本原则以及常见的处理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溶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溶血反应,从而确保输血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接下来,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然后讨论目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和目标。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子标题,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写作目标。

首先,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情况。

然后,文章结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最后,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标,即探讨处理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措施。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标题:溶血反应的定义和原因,以及溶血反应的症状和分类。

在2.1 溶血反应的定义和原因部分,将详细介绍溶血反应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首先,会对溶血反应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含义和特点。

接着,将探讨导致溶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包括输血血液的不匹配、抗原抗体反应等相关因素。

在2.2 溶血反应的症状和分类部分,将详细描述溶血反应的症状和不同类型的分类。

首先,会列举常见的溶血反应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黄疸等,并解释其发生机制。

随后,将介绍溶血反应的不同分类方式,比如按照抗体类别、血型差异、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分类。

急性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的症状

急性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的症状

急性溶血反应(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摘要】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称为急性溶血性反应,多见于输血后立即发生。

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A2亚型;Rh血型不合,抗D抗体、抗E抗体、抗C抗体以及抗Du抗体等;Duffy血型不合,存在Fya、Fyb血型抗体;Kell血型不合,存在Kpa Kpb Jsa、Jsb等血型抗体。

【关键词】急性溶血反应血型血清学检查新鲜冰冻血浆混合血浆病因探讨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

因输血出现酱油色尿伴高热3天后入院。

入院前3天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输血300ml后约10小时出现酱油色尿,伴高热,手术伤口处广泛渗血。

1. 原因(1) ABO 血型不合:出现血型不合输血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高度的责任心,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而引起配血或输错血液;也有技术或其他方面造成血型鉴定错误。

(2) O 型血:异型受血者红细胞溶血。

因为30%-40%勺O型人具有免疫抗A及抗B抗体,免疫抗体可引起受血者A B或AB型红细胞破坏溶解,发生溶血现象。

一般情况下,输血要求同型相输,避免输异型血。

(3) 输注不相容性血浆:当输入不相容性血浆量较大,或血浆中抗体效价较高时,均可引起受血者红细胞溶解破坏。

(4) 献血者之间血型不合:主要见于大量输血或短期内相继输入不同供血者的血液。

(5) Rh 血型不合:Rh血型抗体天然形成的IgM抗体占少数,绝大多数的抗体是由于输血或妊娠而获得的免疫IgG抗体。

IgG抗体可发生溶血性反应。

(6) 其他稀有血型不合:如Kell、Kidd、Duffy、Lewis、MNSS等血型,可引起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7) 试验方法不敏感:如盐水交叉配血法,IgG抗体在该试验中不反应,不能发现ABO血型抗体以外的抗体。

(8) 其他一些物理因素:血液贮存超过保存期、血液运输剧烈震荡、高温(40 C以上)或低温(0 C以下)或化学因素所致等均可造成红细胞破坏,如果一次大量输注这样的血液,可出现溶血性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分析

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分析

输 血 治疗 是 现 今 临床 上 不 可 替 代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抢救 和 防治疾 病 的重 要手段 之 一 , 但 随之 而来 的 输 血 反应 也越 来越 受 到 我们 的 重视 , 溶血 性 输 血 反 应 有 急发 性 和迟 发性 , 急发 性 大多见 于 A B O血 型不 合 造
2 0 1 2 5 7 0 3 ) 。
成 的血管 内溶血 , 而我们发现的 1例是 由 R H血型系 统存在的同种抗体合并有 自身较高效价的冷抗体引发 的血管 外 溶血 反应 , 报告 如 下 。
1 病 历 资料
2 . 2 血型复核结果 患者血清中含有较高效价 的冷 凝 集素 , 3 7 ℃ 水浴 1 0 mi n后 冷凝 集 消失 , 可定 为 B型 ,
C C D e e 。见表 1 、 2 。
表I A B O 血 型 系 统 定 型 结 果
患者 , 女, 5 4岁 , 患骨 髓 纤 维 化 多年 , 并 因“ 贫血”
多次 接 受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7 3 8 6 . 2 0 1 4 . 0 3 . 0 5 9

输 血 研究

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及 分 析
时卉 丽 赵倩 王康丽 李 玉秋
【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自身冷抗体; 同种抗体鉴定 【 中图分类号】 R 4 5 7 . 1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3 8 6 ( 2 0 1 4 ) 0 3 — 0 4 4 7 — 0 2
r e c t a n t i g l o b u l i n At e s t i n g i n a c o mmu n i t y h o s p i t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Ar c h

输血检验技术实验报告

输血检验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输血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液凝固、溶血等检验技术的操作步骤。

3. 提高对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输血检验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血液凝固、溶血、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

通过这些检验,可以判断血液质量、防止输血反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实验材料1. 试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抗凝剂等。

2. 仪器:离心机、凝血分析仪、血型鉴定仪等。

3. 样品:新鲜血液、抗凝血、血清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凝固检验(1)PT检验:取抗凝血,加入PT试剂,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固时间。

(2)APTT检验:取抗凝血,加入APTT试剂,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固时间。

(3)纤维蛋白原测定:取血清,加入纤维蛋白原试剂,用凝血分析仪测定浓度。

2. 溶血检验(1)直接溶血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凝剂,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解。

(2)间接溶血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体,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解。

3. 血型鉴定(1)ABO血型鉴定: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A、抗B试剂,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2)Rh血型鉴定: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D试剂,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4. 抗体筛查(1)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2)抗体鉴定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特异性抗体,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检验(1)PT:15秒(2)APTT:30秒(3)纤维蛋白原:3.0g/L2. 溶血检验(1)直接溶血试验:阴性(2)间接溶血试验:阴性3. 血型鉴定(1)ABO血型:A型(2)Rh血型:Rh阳性4. 抗体筛查(1)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2)抗体鉴定试验:阴性六、实验分析1. 血液凝固检验结果显示,患者的PT、APTT、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良好。

2. 溶血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无溶血现象。

检测溶血的实验方法

检测溶血的实验方法

检测溶血的实验方法
溶血是指红细胞受到外界因素(如某些化学物质、高温、低温等)的作用而发生破裂。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溶血实验方法:
1. 准备两个试管,标记为A和B。

2. 向试管A中加入一定量的溶血试剂(如甲醇、乙醇、高渗
盐水等),并标注所加入试剂的浓度。

3. 向试管B中加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4. 从被检测样本中获得一定量的红细胞悬液,并将其分别加入试管A和B中,使红细胞浓度保持一致。

5. 轻轻摇匀试管A和B中的溶液,并放置在适当的温度条件
下(如37°C,室温等)孵育一段时间。

6. 孵育结束后,观察试管A和B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和透明度。

7. 如果试管A中的溶液发生明显的变色和混浊,而试管B中
的溶液保持不变,则说明红细胞发生了溶血。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溶血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可以同时进行多个试验,采用不同的溶血试剂和温度条件,并对照对照组进行比较。

此外,也可以通过测定溶血程度的方法(如测定溶血率、半溶血浓度等)来定量评价溶血情况。

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

问题分析
(4)为什么病人术后的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结 果是混合外观凝集?


病人手术后的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混合 外观凝集反应,表明存在二群细胞,一 群可能是输入的Jka抗原阳性的供血者红 细胞,在病人体内受到抗-Jka的致敏,导 致延迟性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群红细 胞的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阳性;另一群 为病人自身细胞,不受抗体致敏而直接 抗球蛋白试验为阴性。
病例2 IgG抗Lea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病例 抗 (一)病例简况 病人陈某,女,45岁,怀孕三次,生 育二胎,无输血史。病人因子宫肌瘤而入院治 疗,在行子宫切除术后给予盐水交叉配血相合 (未作其它能有效检出IgG抗体的配血方法) 的400ml同型B型全血输注,当输注约300ml 血液后,病人出现腰痛、胸闷、畏寒、酱油色 尿等症状,立即停止输血。为了查明输血反应 原因,进行了有关血型血清学检查。经实验检 查,证实为由Lewis血型系统的抗Lea引起溶血 性输血反应。因病人贫血,输入经酶及抗人球 蛋白法配血相合的Le(a-)B型全血200ml,无不 良反应发生。


两种快速的检查方法能帮助鉴定A型 红细胞是否携带“获得性B结构”: ①用单克隆抗B血清检测病人的红细 B 胞,大多数不与“获得性B结构”反 B 应; ②将病人的红细胞酸化至pH6.0,酸 化后,抗B不与“获得性B结构”的 受体反应。
当发现A型病人红细胞获得B抗原后,病 人可输用A型血,即使病人是AB型,输 注A型红细胞依然是相容的。有人建议在 这种情况下,给病人输O型红细胞,能预 防因“获得性B结构”而产生输入红细胞 的转化。
o o 2+ 2+ 2+ 2+ o 2+ 2+ 2+ 1+mf

输血科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输血科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输血科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I目的为了规范室内质控的管理,特制定此制度。

II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工作人员。

III制度一、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生产商或供应提供)。

二、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由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抗原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二)自制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

排除冷凝集、自身抗体、异常蛋白干扰等情况。

三、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四、实施质控的频次常规试验应该在每天试验开始前进行,试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试验,特殊试验应在每次试验前进行。

五、质控前准备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恢复到室温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及室内温度、环境均应符合要求。

六、质控品选择基本要求每次质控试验应至少选择1个阳性对照质控品,1个阴性对照质控品。

七、过程控制(-)ABO,Rh(D)血型鉴定。

1.一般选择两个质控标本;2.要求1个标本A型,1个标本B型;3.同时选择两个标本Rh(D)不同型,即一阴一阳。

(二)不规则抗体筛查。

1.IgG抗体组:1个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质控标本作为受者;选择两个与受者ABO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要求两个供者标本中,一个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另一个不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三个质控标本直抗均为阴性。

2.IgM抗体组:选择3个已知血型分别为A、B、O质控标本,选A或B作为受者,其余两个为供者;3个质控标本直抗均为阴性。

八、试剂控制(-)抗A、抗B血清与反定A、B、。

细胞:1.可以采用互相验证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即同时对A、B、O细胞进行正定型;2.也可以采用过程控制使用的质控品,并遵照过程质控的要求进行操作。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按照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可将输血反应分为急性反应及迟发性反应,发生于输血24小时内的称为急性反应,发生于输血24 小时之后的称为迟发性反应。

按照输血反应有无免疫疫因素参与,又可将输血反应分为免疫性反应及非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包括许多我们通常所说的输血反应,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常由血制品物理效应所致,还包括输血传播疾病。

表12-1 为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一、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FNHTR发生率约为0.5%--1.0%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约占总输血不良反应的 52.1%。

FNHTR在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妇女中尤为多见。

有FNHTR病史者,第二次输血时约15%再次出现FNHTR。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致热原它是指任何可以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杂质、采血或输血器上残留的变性蛋白质等。

随着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的广泛应用,灭菌条件的改善,制药技术改进和热原检测水平的提高,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已较为少见。

(二)免疫反应66%~88% FNHTR由HLA 抗体、HNA抗体或 HPA抗体引起。

多次输血或妊娠,受血者逐渐产生这些同种抗体,其中以HLA抗体最为多见。

通常在多次输血者体内产生HLA 抗体频率约为54.70%。

当再次接受输血,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白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导致 FNHTR。

(三)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予FNHTR 发生率随血液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可能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予有关。

在贮存血特别是(22士2)℃保存的血小板中,含有大最的细胞因予包括IL-1β、IL-6和 TNF-a等。

随着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这些细胞因予的含量逐渐增多,并与其中的白细胞数量成正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1、核对献血者的血样、受血者的血样和血袋标签是否同型;
2、立即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观察血浆颜色,溶血后游离血红蛋白立即升高,1~2小时达高峰;
3、重作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液标本ABO血型与RhD血型、抗体筛查;
4、重做受血者与血袋内剩余血液的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酶和抗人球等方法),若抗体筛查发现抗体,要做抗体鉴定。

若患者血浆中找不到与受血者不合的抗体,要对血液制品做抗体筛查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加作小交叉试验;
5、检测受血者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肉眼及生化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及尿胆原;
6、血浆结合珠蛋白与间接胆红素测定;
7、溶血反应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浆结合珠蛋白、尿含铁血黄素。

此外,受血者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现象
8、立即对受血者血样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在溶血反应发生时常为阳性反应;
9、立即将受血者血液做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细胞碎片;
10、若非免疫造成溶血,要调查输血的技术。

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一、目的为确保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的规范运行,维护患者输血安全,提高检测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

三、职责和权限1.实验室主任负责本实验室的设备维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实验室人员管理和培训等工作。

2.实验室技师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执行检测工作,保证每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实验室质控人员负责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4.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文件管理、信息统计和工作协调等工作。

5.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四、实验室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1.样品接收和处理:(1)样品应于3小时内处理,若不能及时处理,应保存于2~8℃环境中。

(2)样品应屏蔽患者姓名、住址等信息,并与样本编号相互对应。

(3)加样质量必须严格控制,保证反应体系的准确性。

2.检测方法:(1)检测操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检测方法操作规程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2)各种试剂必须标明生产日期、有效期和批号等信息,在使用前应认真检查。

(3)仪器设备必须定期加强日常维护管理,确保设备质量和性能的稳定。

3.结果分析和判读:(1)分析和判读结果必须依据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不得超出规定的检验范围和报告要求。

(2)分析和判读结果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结果判读应由两名技师独立进行,如有争议应第三人复核。

4.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1)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检测流程和操作程序。

(2)实验室必须定期召开质量控制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和交流。

(3)实验室必须定期进行质量评价,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记录,确保质量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五、安全管理和事故处置1.安全管理:(1)实验室必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

(2)实验室必须保证安全设施的完好和正常使用,确保实验室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操作规程

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操作规程

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操作规程 SXYJ-GZ-0220
1目的判定有输血反应症状的患者是否与血型及交叉配血相关。

2适用范围输血中、后出现输血反应症状的患者。

3职责检测者负责依据此程序进行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操作。

4材料与设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试剂;实验室常规应用的耗材备品准备充分、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5操作方法
5.1待检标本的准备及要求
5.1.1患者标本:输血前、后血液标本(抗凝血和不抗凝血);
5.1.2供者标本:配血试验用血样、停止输血后剩余血液。

5.2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几项:
5.2.1患者输血后血浆中胆红素和血红蛋白数值、病人输血后尿液颜色改变(由临床医生
及患者家属提供信息);
5.2.2患者输血后红细胞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方法参见SXYJ-GZ-0210);
5.2.3复核患者输血前、后血样及供者血样分别进行ABO、RhD定型及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参见SXYJ-GZ-0202、 SXYJ-GZ-0206、 SXYJ-GZ-0221);
5.2.4对患者输血前血样及供者血样分别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方法参见
SXYJ-GZ-0216);
5.2.5如果是在本实验室检测的应彻底核对申请单、记录单、报告单等信息。

6结果判定根据凝集强度(方法参见SXYJ-GZ-0202: 5.2.1.6)对结果进行判读。

7报告发放根据检测结果形成报告,报告发放至检验申请送检人。

8相关记录
输血相关免疫学检测会诊申请单(JL-SXYJ-0501-1)
输血反应检验记录(JL-SXYJ-0106)。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2024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2024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引言: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溶解增加引起的血液疾病。

实验室检测在诊断和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时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以便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正文:一、红细胞指标的测定1. 血红蛋白测定:通过测定全血或血清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

2. 红细胞计数: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确定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的减少情况。

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分布情况,帮助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疾病。

二、血清标志物的测定1. 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来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可区分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2.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高乳酸脱氢酶水平提示溶血性贫血进展较严重,可协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间接胆红素水平,推测血红蛋白溶解释放的胆红素量。

三、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1. ABO血型与Rh(D)血型测定:确定患者血型,为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2. 抗人球蛋白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清对人类红细胞的球蛋白反应,判断溶血性贫血存在的机制。

四、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1. 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类型贫血的区别。

2. 骨髓涂片检查:观察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情况和异常,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五、其他辅助检查方法1. 血培养:筛查溶血性贫血与感染相关的细菌或寄生虫。

2. 自身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帮助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红细胞指标测定、血清标志物测定、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

通过这些检测手段的组合使用,能够准确诊断溶血性贫血的类型和病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疾病的监测提供依据。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处理

8.输血传播疾病
临床表现
异体输血主要传播疾病: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 毒、丙型肝炎病毒
处理措施
1、联系市中心血站质量管理科对供血者血液做病毒 标志物检测 2、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启动传染病调查
32
病例
例1 患者因“肝硬化 凝血异常”,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400ml,输注150ml时,患者出现头颈部皮肤瘙痒,面 部、颈部可见4~5个风团。无发热、呼吸困难等其他不 适 轻度过敏反应
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
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发热持续18~24h或更长,应考虑其他原因所致
6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机制
1.致热原:现已少见。蛋白质、死细菌、细菌产物,存在 于输血用具、制剂中。
2.免疫反应:HLA抗体、血小板抗体引起,释放内源性致 热源,比较多见
例2 患者因“胃溃疡并出血”,申请输注红细胞2U, 输注5分钟后,突然出现畏寒,发热、胸背痛、胸部压 迫感,伴解酱油样尿1次 急性溶血反应
36
谢 谢!
2、静脉利尿 3、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滴氢化可的松200~400mg/d,
或地塞米松10~20mg/d 预防:妊娠3次以上的女性不宜作献血者。
30
7.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24小时内输库存血量相当于患者的总血容量 大量输血的反应:
➢ 循环超负荷 ➢ 枸橼酸中毒 ➢ 出血表现 ➢ 肺微血管栓塞 ➢ 低体温 ➢ 空气栓塞
13
3.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
发生迅速,只要输入10~50ml,即可引起溶血反应
症状 与
体征
主要表现:畏寒、寒战、发热、头痛、腰背疼痛 腹痛、胸前压迫感、呼吸因难、发绀、血红蛋白 尿等

溶血性输血反应病例分析

溶血性输血反应病例分析

文献复习与讨论 (续)
其它检查: RBC形态一般正常,可见轻度大小不一和异型红 细胞(lesser degrees of anisocytosis and poikilocytosis.)WBC和PLT通常正常,可有轻度 胆红素血症,网织红与溶血程度呈正比。发生DIC 等则可有相应阳性实验室指标。
FFP1600ml。
手术后第三天:洗涤红4U,FFP400ml以后未再用血。
病例介绍(病情和治疗经过)
(续)
病情要点: 1) 女,41岁,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前处于活动期; 2) 本次在寒冷季节全麻手术,手术苏醒室环境温度偏低,用 血后发生急性溶血反应,血尿,出血不止,DIC,肝功受损; 3) 急性溶血反应后,肾功能一直良好,Cr,BUN基本正常,病 情危重时小便量仍在2000ml左右/日; 4) 抢救期间出现DIC,休克,浮肿,感染,高烧,ARDS等凶险 征象,采取提高环境温度(ICU室温22-24 ℃ ),补液输 血预温,成分输血,止血,抗休克,抗DIC,抗感染等综合 措施,最终出血仃止,病情好转; 5) 实验室检查:术前标本抗筛(-)直接COOMBS (-)。出现溶 血即时血标本室温条件下(16-18 ℃ )冷凝抗体(+++), 37 ℃水浴需2-3分钟冷凝才完全消失,直接COOMBS (+++) (IgG-, C3d+),冷热溶血试验阴性 。溶血停止6小时后 直接COOMBS (±)(IgG+C3d),第二天直接COOMBS(-)
病例介绍(病情和治疗经过)
用血情况:
溶血前和溶血时: 悬红4U。
(续)
手术后12小时内:悬红4U,洗涤红13U,少白红4.5U,共
计21.5U,机采血小板30U,冷沉淀38U,病毒灭活血浆 1050ml,FFP1600ml,共2560ml。

(输血)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输血不良反应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危害:
由于抗原抗体反映引起的微血管痉挛和溶血导致的局部微 血管痉挛和微血栓形成,引起肾皮质缺血、缺氧,导致肾小管 缺血坏死及上皮细胞脱落堵塞肾小管,发生急性肾衰竭。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症状: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2)迅速补充血容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贫血严重者,应输O型洗涤红细胞;
(4)严重溶血反应,应尽早实行换血疗法;
(5)尽早利用利尿药物; (6)应用碱性药物;
(7)预防DIC发生;
(8)肾上腺皮质激素; (9)其他治疗:为预防肾功能衰竭可用扩张肾血管药物,如静滴多巴胺或苄胺唑啉。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原因
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 原因和机制
机制:
急性溶血发生后,大量的红细胞碎片和红细胞机制经机体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可引起该系统的阻滞和功能下降,使受 血者易于合并各种感染。
溶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红细胞基质具有凝血活酶样作用,可 激活机体凝血系统,使体内形成高凝状态,并可出现静脉血栓 和微小血管血栓,严重者可激发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C)。
临床症状
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30分钟至2小 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出现畏 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 病解释; 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 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
治 疗
①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给予 对症治疗; ②严重者进行物理降温,伴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 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③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 血压、脉搏、呼吸频率1次。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及预防措施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及预防措施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及预防措施
娄宏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2(2)1
【总页数】2页(P141-142)
【关键词】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病因学;实验室检查;预防
【作者】娄宏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7.13
【相关文献】
1.1例不明原因致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 [J], 韩芳;顾松琴
2.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J], 王世寿
3.综合性护理手段对急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探讨 [J], 张月群; 殷凯铃
4.急性肾功衰合并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 [J], 张祥文;郭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病人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1.病史资料和信息 输血前检查强调输血科 (血库) 工作人员应仔细 阅读输血申请单 。 检查前应尽可能了解,核对病人的有关资料, 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及唯一 性标识码,性别,种族,临床诊断,输血史, 药物史,妊娠史。 凡资料填写不全的输血申请单要退回临床科室 补充,不得迁就,也不能通过电话修改。
三、抗体筛选和鉴定

抗体筛选试验意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血库已 将抗体筛选试验列为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 在交叉配血试验前完成或同时进行。当抗体筛 选试验为阴性,且以往的记录未检出有临床意 义的抗体时,可用盐水法快速配血,确认ABO 血型相容即可输血。如抗体筛选试验阳性,应 进一步作抗体鉴定,根据所鉴定出的抗体特异 性事先选择缺乏对应抗原的献血者血液配血, 以缩短寻找合适血源及配血时间。
如何避免输血前检查用的血标本搞错? (4)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确认盛血试管上 的标签内容与输血申请单上的资料一致。 如果对病人身份确认有疑问,必须重新 抽取标本,不允许经电话询问后就涂改 错误的标签或错误的申请单。 (5)实验室拒收没有标签的标本。 (6) 加强风险意识培训教育。
二、ABO和Rh(D)定型 各血型系中,以A、B抗原性最强,Rh (D)抗原次之,当受者接受了所缺少的 A、B抗原后,几乎每个人都 会产生特异 性同种抗体。 大约有2/3的Rh(D)阴性的人,接受Rh(D) 阳性血液后可产生抗D抗体。 经 一次 妊娠Rh(+)的胎儿后,大约7%的 Rh(-)妇女在6个月内血清学可测到抗D。
Rh定型主要鉴定D抗原,定型时应按抗D 血清试剂的使用说明进行,并注意设立 对照试验系统。 Du型的鉴定及意义 只有病人有抗D以外的抗体时才有必要确 定献血者Rh(D)以外的抗原,选择抗 体对应的阴性抗原血液和病人配血,可 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1. Rh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性质:大部分Rh 抗体属IgG,主要为IgG1和IgG3亚类,部分 属IgG2和IgG4。免疫反应初期,抗体以 IgM+IgG混合出现,以IgM为主。以后 IgM消失,以IgG抗体为主。
(1)没有输血申请单或输血申请单资料填写不全,不 能采集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者必须核对输血申请单上提供的病人 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及唯一性标识码与实际病 人是否一致。如果二者不一致,则不能抽血。 (3)血标本采集者在离开病人床边之前必须在试管上 贴上标明病人姓名、住院号、床号、唯一性标识码及 抽标本曰期的标签;抽血者应在标签上签名,以示负 责 。
一、 病人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1.病史资料和信息 如果病人以前有过试验,则要注意核查病人以 前检查的血清学试验记录及以往输血反应的记 录等。把以前的ABO、Rh血型和抗体检测的解 释同现在的解释及任何异常情况的解答进行比 较。 如既往曾经检出某种血型抗体,即使目前该抗 体检测阴性,也应选择无相关抗原的血液输注。

二、ABO和Rh(D)定型
这些抗体是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 因。因此,每个病人和供血者除作A、B 抗原定型外,最好还作Rh(D)抗原定型, 然后选择合适的(同型或相容)献血者血 液。 如对血型定型结果有疑问,必须在输血前 妥善解决,否则在输血时很难选到相合的 血液。

(二)、Rh定型和定型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血型血清学试验与安全输血的关系
试验项目 不做任何试验 ABO定型 Rh定型 抗体筛选 交叉配血 自身输血 单项配合率 64.4% 35.0% 0.4% 0.14% 0.01% 100% 累积配合率 64.4% 99.4% 99.8% 99.94% 99.95% 100%
输血前检查的主要程序
患者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ABO和Rh(D)定型 抗体筛选和鉴定 交叉配血试验 已配合血液的标签与发出
输血前检查与安全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血型研究室 罗广平
输血前检查的目的
选择用于患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 输入的成分能在受者体内有效存活,无不 良反应。要求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者体内必 须不凝集和不溶血,输入的血浆不导致患 者自身红细胞显著破反定型 Rh(D)定型 抗体筛检和鉴定 交叉配合试验
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4.Rh抗体的临床意义: 受血者血浆中如含有Rh抗体,在输入 含相应抗原的血液后,将引起严重的溶 血性输血反应。IgG类的Rh抗体由于能通 过胎盘,从而破坏胎儿有相应抗原的红 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因此,Rh抗 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抗体筛选和鉴定

目的是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献血者 血清最好也作不规则抗体筛选,如发现有不规 则抗体就将它排除,不可用于输血,特别是大 量输血时,为了避免输入血液相互间的反应, 对献血者进行抗体筛选具有重要价值。
一、 病人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2.标本的要求 标本必须有正确的标签。如果标本标签上的内 容与血液申请单上的内容不一致或对病人身份 确认有疑问的话,必须重抽一份新的血液标本, 任何人不得对错误的标签进行修改。 所用血标本能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输 血前检查的各项试验必须使用3天内采集的血 标本,反复输血的患者更应注意抽取新的标本 作配血试验,避免因回忆反应而产生的抗体漏 检。
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2. Rh抗体的产生:主要途径有两个 通过Rh血型异型输血免疫产生。 通过母婴Rh血型不合的妊娠免疫而产生。
Rh血型系统的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3.常见的Rh抗体和抗体混合物:除抗D 外,常见的Rh抗体还有:抗E,抗C,抗 c,抗e,抗Ce,抗cE,抗ce,抗CE等。
一、 病人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2.标本的要求 要防止血样的稀释和溶血的产生,溶血 的标本一般不能使用,原因是溶血标本 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以掩盖抗原抗体反应 引起的溶血现象,对试验结果判断造成 干扰。 输血后所有的标本均应妥善保存于2~8℃ 冰箱中,至少一周。
如何避免输血前检查用的血标本搞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