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_(2014版中国麻醉学的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_(2014版中国麻醉学的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l- )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 (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围术期液体治疗

围术期液体治疗

ASA推荐在以下情况可使用低温 沉淀物 :
①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病人的围 术期和围生期; ②VWF病的出血病人; ③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浓度 <0.8~1g/L的微血管出血病人。
⑶Ⅷ因子浓缩物
原料来自大批献血者的混合血浆,易 被污染。(而冷沉淀取自为数很少的献血 者,传染疾病的危险性较小)
⑷凝血酶原复合物
输血浆的剂量取决于适应证及病 人的临床状况。输入10~ 15mL/kg的FFP通常可使凝血因子 增加至正常的30%。只要维持各 凝血因子在正常值的30%以上, 就不会因缺乏凝血因子而致大出 血。必须使用FFP时,须达到 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 FFP作为扩容剂,禁止用FFP促进 伤口愈合
(4)失血量的体液补充 视失血多 少而定补液的种类及补入量。
①若失血量不足全身血量的10%,单纯 用乳酸林格液或生理盐水即可补充。 补充量视失血量而定,失血量<5%时, 以等量液体补人,失血量<10%而>5 %时,须补入3倍的失血量。同时测 血细胞比容,若其值不足25%~30%, 应适量补血。 ②大量失血
围术期液体治疗
河池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术中输液的目的
1.保持血管内容量(因术中有失血及丢液) 2.左室充盈压的正常维护 3.能有合适的心排出量 4.使血压保持正常 这些目的实施的最终效益,是使组织有 合适灌注,以保持这些组织的正常功能。输 液不足,手术病人可陷人休克;输入过量, 又易致急性肺水肿的发生。这说明,术中输 液的重要性
(1978) 6% HES 200/0.62
(1979/80) 10%, 6% HES 200/0.5 (1999) 6% HES 130/0.4
不同胶体之间的差别
人工胶体的扩容强度与持久度主要与胶体的分子量和半 衰期密切相关

临床诊疗指南 输液 输血与自体血回输 ppt课件

临床诊疗指南   输液  输血与自体血回输 ppt课件
50%等多种。 (2)生理盐水:适用于扩容,输入过多可致高氯性酸中毒。 (3) 0.3%、0.4% NaCl:可治高钠血症。 (4)7.5% NaCl:治疗严重低钠血症,补钠量(mmol/L) = 血清钠下降值
( mmol/L)×体重(kg来自×0.6 ( 1g钠=17mmol)。 (5)复方氯化钠液(林格液):用于纠正低血容量和治疗腹泻、烧伤等
4.局部血肿或肿胀。
第十二章 输血与自体血回输
一、适应证 (一)出血 1.失血量小于全身血容量20%,血红蛋白大于100g/L 时,
可仅输电解质溶液,代血浆维持循环血容量正常。 2.失血量超过血容量30%,血红蛋白低于70g/L 时,必须
同时输血,保持血细胞比容(Hct)不低于0.25。 3.失血量达50%时,应输全血。 4.失血量超过血容量80%时,需输新鲜全血和补充凝血
三、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可提高输血效果,减少输血并发症,节约用血,避免 浪费。
(一)红细胞制品 1.浓缩红细胞(p-RBC)适用于失血量在1500ml以上的病人;
贫血只需增加红细胞数,增强其携氧能力的病人。 2.洗涤红细胞(w-RBC)适用于严重过敏性输血反应,免疫能
力低下,器官移植,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尿毒症及血液透析的 病人。 3.冷冻红细胞(F-RBC)用于稀有血型的红细胞输血,其他同 洗涤红细胞。 4.少白细胞的红细胞(LP-RBC)适用于多次输血后产生白细 胞凝集素,且有发热反应的贫血病人,或待做异基因骨髓移植 的病人。 (二)血小板制品 浓缩血小板(PC) :适用于血小板功能正常而血小板数量减少 者。 (三)血浆制品 新鲜冷冻血浆(FFP) :用于缺乏凝血因子的渗血,扩充血容量。
(eryoprecipitate)、新鲜冰冻血浆(FFP)或浓缩抗血友病球 蛋白(AHG)。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和Cl-)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公式表示:Jv=KhA[(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完整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完整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完整版)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负荷易出现全心衰。

如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低,但仍易发生心衰。

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

婴儿体内液体不足时,易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渗性脱水。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左云霞、朱波、庄蕾、连庆泉(负责人/共同执笔人)、肖玮、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倪诚、康荣田、曾睿峰(共同执笔人)、潘志英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表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体液分布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体液总量80706555~65细胞内液35404040~45细胞外液45302515~20间质液40252010~15血浆5555(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小儿体液成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渗透浓度(mmol/L) 290~310 290~310阳离子(mmol/L)155155Na+ 138~142 10K+ 4.0~4.5 110Ca2+ 2.3~2.5Mg2+ 1.520阴离子(mmol/L) 155155Cl- 103HCO3- 2710SO42-55PO42- 1.5有机酸6蛋白质(mEq/L) 1640(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
凝血因子、血小板的丢失及处理 快速输注的液体须加温,以避免术中低体温,须及时补充钙剂,避免枸橼酸中毒,同时还应预防空气栓塞。
维持术中平稳正常 (5)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度,帮助准确判定心脏前负荷和心脏功能。
“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 “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
维持术后平稳恢复 30),麻醉后可以采集患者的一定量血液,室温下保存,同时补充等容量的胶体液,使 Hct 降至 0.
体液总量 (占体重60%)
细胞内液(ICF) (40%)
细胞外液(ECF) (20%)

血液(PV) (4%)
组织间液(IFV) (16%)
•细胞内液以K+为主 细胞外液以Na+为主 •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成人的体液组成(成年男性70KG为例)
总体液量TBW 细胞内液ICF 细胞外液ECF 组织间液IFV 血浆溶液PV
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 动脉血气、电解 质、血糖、胃黏 膜Ph(pHi)及 血乳酸
• 血红蛋白(Hb) 和红细胞压积(Hct)
• 凝血功能
目前临床上尚无简便而直接测定血容量的方法,因此 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 断。
1.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 (1)心率(HR):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 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早期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 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 原因进行鉴别。
肺动脉楔压(PAWP) (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30,待出血操作完成后,将所采集的患者血液再回输给患者,后采集的血液先回输,以减少异体血液的输注。
• 围术期液体治疗50多年 很多一致 • 分歧不少
“胶体液或晶体液” “血容量监测和判断” “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

麻醉期间循环管理指南

麻醉期间循环管理指南

循环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01 早期阶段
早期的循环管理主要依靠医护人员的经验和直觉, 缺乏科学依据和精准监测。
02 发展阶段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循环管理的理念和技术不 断更新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03 现代阶段
现代的循环管理更加注重科学监测和精准干预, 强调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为主的原则。
麻醉期间循环管理的基本原
实践经验总结
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享,不断 完善和提高个体化循环管理的理论 和实践水平。
循证麻醉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01
02
03
循证实践
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制定和完善麻醉期间循环 管理的指南和规范,指导 临床实践。
临床研究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对循证实践进行验证和优 化,推动循证麻醉管理的 进一步发展。
详细描述
对于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麻醉 期间应加强心电图监测,评估心脏功能,谨慎使用对心血管 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同时,应保持适当的血容量,调整输液 速度和种类,以维持血压和心率的稳定。
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管理
总结词
对于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麻醉期间应特别注意呼吸管理,以维持适当的氧合和通气。
目标
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供,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等循环障碍,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
循环管理的重要性
01 保障手术安全
循环管理能够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 稳定,降低手术风险。
02 提高手术效果
良好的循环管理有助于保证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手术效果。
03 减少并发症
通过有效的循环管理,可以预防和及时处理围手 术期并发症,降低患者术后恢复难度。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

全身麻醉药使用指南为加强我院全身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根据《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制定本管理规范。

按照作用范围,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通常是大型手术,都会使用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是指患者机体暂时失去知觉与痛觉的药物,根据给药方式,全身麻醉药又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两种类型。

一、吸入性麻醉药吸入性麻醉药多为挥发性液体(如乙酸、氟烷等),少数为气体(如氧化亚氮),均可经呼吸道迅速进入体内而发挥麻醉作用,其麻醉的深度,多随脑中麻醉药的分压而变化;麻醉的诱导和苏醒的速度,取决于组织中麻醉药张力的变化速度。

在药物方面,其在血中的溶解度则是影响麻醉作用的主要因素,因其血/气分配系数影响血中药物的分压,也影响在脑中的分布,终至影响进入麻醉的速度和深度。

七氟烷:为含氟的吸入麻醉药。

其最小肺泡内浓度(MIC),在氧及氧化亚氮的混合气体中为0.66%;在纯氧中为1.7%;与恩氟烷者相似,为氟烷者的l∕2o其半数致死浓度(LC)/MAC比恩氟烷者大。

诱导时间比恩氟烷、氟烷者短,苏醒时间三50者无大差异。

麻醉期间的镇痛、肌松效应与恩氟烷和氟烷者相同。

本品的呼吸抑制作用较氟烷者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比异氟烷者小;对脑血流量、颅内压的影响与异氟烷者相似。

本品不引起过敏反应,对眼黏膜刺激轻微。

以2%-4%浓度进行诱导麻醉、以3席维特时,吸人后10-15分钟血药浓度达稳态,约360umol∕L;停药5分钟后则约为90umol∕L,停药60分钟后为约15umol∕L o血浆消除t 呈三相,分别为2.7分钟、9.04分钟、30.7分钟。

血/1/2气分配系数为0.63(恩氟烷者为1.9,氟烷者为3.2)。

本品主要经呼气排泄,停止吸入1小时后约40%以原形经呼气排出。

它在体内可被代谢为无机氟由尿排出,按尿中氟量计,其代谢率为2.89%,比恩氟烷者(0.96%)高,比氟烷者(15.7)低。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麻醉科对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指导与规范麻醉科对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指导与规范是为了确保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适当的液体平衡,维持体内稳定的生理状态。

准确合理地进行液体管理对于手术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液体管理的意义、围手术期液体平衡的原则、指导与规范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意义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麻醉科重要的工作之一。

合理地管理液体可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维持血流量、血压和组织灌注的正常水平,保护内脏器官功能。

同时,适当的液体平衡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手术成功率。

二、围手术期液体平衡的原则1.个体化:液体管理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合并症等因素,进行精确的液体计算和制定液体管理计划。

2.保持正常生理状态: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目标是使患者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包括正常的血容量、心率、血压等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和种类。

3.平衡水和电解质:手术期间,患者会因为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等因素导致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丢失情况进行相应的补液。

注重维持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避免电解质紊乱。

4.注意肺水肿的防治:围手术期液体管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液体过负荷,以免引起肺水肿。

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肺静脉压力等指标来调整液体的输注速度和总量。

三、指导与规范1.术前评估:麻醉科在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指导与规范中,首先需要进行术前评估。

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理指标。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液体管理计划。

2.术中监测与调整: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液体输注速率和量,维持患者的液体平衡。

3.合理使用液体:麻醉科医生在围手术期液体管理中要合理使用不同的液体。

常用的液体包括平衡盐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容量治疗与血液保护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容量治疗与血液保护
大量使用也可引起高氯血症以 及有引起凝血障碍的危险。

胶体溶液
常用的胶体有天然胶体和人工合成胶体。 天然胶体
白蛋白(分子量68,000道尔顿), 从人血浆中提炼, 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1g白蛋白可扩容13~14ml, 过敏反应明显低于羟乙基淀粉外的其他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
生理需要量计算
例如:病人70kg,禁食8h后的液体缺少量为
(10×4+10×2+50×1)ml/h×8h=880ml
由于肾脏对水的调节作用,实际缺少量会
少于计算量。
围术期体液的改变
麻醉手术前,部分病人存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
如: 呕吐、利尿、腹泻等。
麻醉前要注意一些不显性失液
如:过度通气、发热、出汗等。
根据需要补充血小板制剂。
血小板缺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
冷沉淀主要补充Ⅷ、ⅩⅢ、vWF和纤维
蛋白原,不需ABO配型。
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
血小板<30×109/L 血小板 30~50×109/L 血小板<50~80×109/L 自发性出血 常无自发性出血
但不宜手术
应备有血小板,
术中有异常出血应输血小板
主要目的之三:
维持机体凝血功能 目前临床主要凝血因子的补充方法: 补充新鲜冰冻血浆(FFP)、浓缩血小板 (PLT)和冷沉淀。 另外也可考虑使用一些止血药 如:去氨加压素、纤溶亢进抑制剂、重组 活化凝血因子Ⅶ等。
维持机体凝血功能
补充FFP的意义是补充凝血因子,纠正
重度血液稀释所致的低凝状态。
维持血容量以及对症处理
输注白蛋白(Albumin)


5%白蛋白—100%血浆增量效力。

小儿围术期液体与输血管理的指南(2017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与输血管理的指南(2017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左云霞、朱波、庄蕾、连庆泉(负责人/共同执笔人)、肖玮、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倪诚、康荣田、曾睿峰(共同执笔人)、潘志英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表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体液分布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体液总量80706555~65细胞内液35404040~45细胞外液45302515~20间质液40252010~15血浆5555(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小儿体液成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渗透浓度(mmol/L) 290~310 290~310阳离子(mmol/L)155155Na+ 138~142 10K+ 4.0~4.5 110Ca2+ 2.3~2.5Mg2+ 1.520阴离子(mmol/L) 155155Cl- 103HCO3- 2710SO42-55PO42- 1.5有机酸6蛋白质(mEq/L) 1640(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全文)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全文)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全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目录概述小儿液体管理特点围手术期输液围手术期输血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内容:1、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2、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3、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4、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35-1)。

(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35-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 5%~15%。

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表35-3)。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荷易出现全心衰。

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 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小,但仍易发生心衰。

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

ERAS的围术期管理

ERAS的围术期管理

术中保温
维持机体中心温度 大于36℃
并发症预防
1、多模式预防术后 恶心呕吐(PONV) 2、多模式镇痛和非 阿片类药物镇痛可缩 短术后肠麻痹时间
血糖控制
控制高血糖 预防低血糖
术前
术前评估与宣教
术前评估可以对即将实施麻醉的风险作出初步判断,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术
前宣教可以缓解患者悲观、焦虑的心理应激,是ERAS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步骤。
术中麻醉管理——体温控制

持续2 h以上的手术患者都会出现体温降低

复温过程中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释放,加剧机 体对手术的应激反应,损害凝血机制以及白细胞功能,术后切口感染率 上升3倍 Ann Surg,2002,236(5):643-648
增加心血管负担,术后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维持术中正常的体温是减轻手术应激和降低术后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措 Arch Intern Med,2002,162:63 施 为了避免低体温的发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如:(1)术 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应用暖水袋、电热毯等对患者头部及下 肢保温;(2)保持温暖环境,提高手术室温度;(3)加强供氧;(4)加强体温 监测,对低温者,采用能测量35 ℃以下的体温计,测直肠体温;(5)对静 Br J Surg,2006,93(7):800 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加温等
术中麻醉管理液体管理补液量确定补液过少补液过多低血容量导致重要脏器低灌注引起并发症肠道水肿增加肺间质体液量导致并发症每搏变异量svv动脉脉压变异度ppv目标导向容量治疗液体选择平衡液与生理盐水没有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使用人工胶体在临床转归方面优于晶体液与平衡晶体液相比输注过量09盐水会导致肾水肿降低肾动脉血流速减少肾皮质组织血流灌注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中麻醉管理液体管理术中平衡液的发展乳酸缓冲体系乳酸缓冲体系醋酸缓冲体系醋酸缓冲体系血乳酸乳酸不易清除清除能力弱者易患高乳酸血症易清除半衰期短干扰医生对患者判断休克组织缺氧脓毒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程度的指标乳酸不干扰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工业产物为混悬体dld型不为机体代谢具有细胞毒性禁用于婴幼儿的食品中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没有细胞毒性物质对婴幼儿没有影响缓冲能力缓冲能力弱于醋酸缓冲体系碳酸氢盐前体物质醋酸根和葡萄糖酸根酸碱缓冲能力为正常血浆值的2倍术中输注的平衡液应该具有接近生理的缓冲体系术中麻醉管理液体管理代谢乳酸全部经肝脏代谢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肝肾功能受损患者不宜使用代谢途径广泛适用于肝肾功能受损患者乳酸代谢率低易蓄积醋酸的代谢率快2倍不易蓄积有利于循环障碍患者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醋酸盐仍可以被有效的代谢而乳酸盐则不能理想的平衡液应该同细胞外液组分类似成分gssalinerslrsarsecfna15414713114014014541mg151113游离钙2326总钙量cl15415611198115117glucose51缓冲体系乳酸醋酸醋酸hco2827252327渗透浓度778286311255273294304310术中麻醉管理液体管理术中麻醉管理血糖管理高血糖与手术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血糖较高的患者术后发生严重感染的危险度与血糖较低患者相比增高57倍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快捷)1 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手术中患者需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量以及麻醉和手术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改变和液体缺失,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内环境稳定,避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伤。

麻醉和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虽然历经数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一致的意见;但是在诸如“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胶体液或晶体液”以及“血容量监测和判断”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遵照循证医学方法,参阅大量医学文献,制定本中国麻醉行业指南。

此指南并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推荐应重视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

2 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 C 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 血浆(PV)组成,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术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

3 监测方法临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术中出入量多的患者需常规监测CVP,并重视其动态的变化。

重症和复杂手术的患者还需使用有创监测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1 无创循环监测指标(1)心率(HR)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

(2)无创血压(NIBP)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无创袖带血压,低血容量的表现会出现低血压。

(3)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有效指标,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 ml /(kg.h)以上,但麻醉手术期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机体排尿,故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的变化。

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
危重病的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
• 液体复苏的概念 • 为什么要进行液体复苏 • 如何选择液体复苏的液体 • 如何进行液体复苏 • 液体复苏的终点
• 液体治疗≠液体复苏。 • 液体复苏是ICU临床治疗的基本技术。 • 液体复苏的目的:
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维持血液携带氧的功能
改善微循环及脏器灌注
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减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液体种类:林格 输液速度: 500 ml/30 min 临床终点: MAP 75 mmHg 安全压力: CVP 15 mmHg
基础水平 + 10 min + 20 min
MAP 65
MAP 67
MAP 60
CVP 12
CVP 14
CVP 15
继续
终止
不成功的快速补液
若没有中心静脉压…
• 观察指标
– 心率 – 血压
酸中毒
体位性低血压 动脉血压或每 搏输出量的呼 吸波动 下肢被动抬高 容量负荷试验 结果阳性
容量负荷试验
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 定量反映输液过程中心血管的反应 • 快速纠正液体缺乏 • 避免液体负荷过多的风险
容量负荷试验 – 输液速度
• 确定一定时间内的输液量
– 没有硬性规定
• 使用输液泵
容量缺乏 更为严重
临床上多数休克特征,并非单纯心源性因素,可能 既有低血容量性因素,又有心源因素参与
• 经过积极液体复苏,血压仍不稳定者用血管活性

– 除非明确心脏负荷是足够的,否则液体复苏都是必须 的
– 除心源性休克外
• 血容量不足时,应用血管活性药
– 掩盖低血容量状态 – 不利于改善组织低灌注 – 血管活性药在心脏前负荷充足时,才可明显提高血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指南 (快捷)1 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手术中患者需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量以及麻醉和手术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改变和液体缺失,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内环境稳定,避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伤。

麻醉和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虽然历经数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一致的意见;但是在诸如“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胶体液或晶体液”以及“血容量监测和判断”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遵照循证医学方法,参阅大量医学文献,制定本中国麻醉行业指南。

此指南并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推荐应重视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

2 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 C 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 血浆(PV)组成,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术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

3 监测方法临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术中出入量多的患者需常规监测CVP,并重视其动态的变化。

重症和复杂手术的患者还需使用有创监测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1 无创循环监测指标(1)心率(HR)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

(2)无创血压(NIBP)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无创袖带血压,低血容量的表现会出现低血压。

(3)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有效指标,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 ml /(kg.h)以上,但麻醉手术期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机体排尿,故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的变化。

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也是术中判断血容量的有效指标。

(4)灌注指数(PI)灌注指数(PI)是围术期的重要监测项目,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波形描记随呼吸变化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

(5)超声心动图 经食道超声(TEE)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度。

3.2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1)中心静脉压(CVP)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指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CVP 监测,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荷试验。

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或正压通气)记录,应重视CVP的动态变化。

(2)有创动脉血压(IABP)是可靠的循环监测指标。

连续动脉血压波型与吴新民 于布为 薛张纲 徐建国 岳云 叶铁虎 王俊科 黄文起(执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120呼吸运动的相关变化可有效指导输液,若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13%,或收缩压下降≥5 mmHg,则高度提示血容量不足。

(3)肺动脉楔压(PAWP)是反映左心功能和左心容量的有效指标。

(4)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是目前临床判断心脏容量的有效指标,EDV=每搏量(SV)/ 射血分数(EF),左心EDV测定采用超声心动图,右心EDV测定采用漂浮导管。

(5)FloTrac是临床监测血容量的有效方法,采用每搏量随正压通气而变化的幅度预测循环系统对输液治疗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

3.3 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1)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糖、胃粘膜p H (pHi)及血乳酸pH对于维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注不足时需及时进行动脉血气监测。

电解质、血糖和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BUN)、肌酐(Cr)等的变化也需进行及时的监测。

血乳酸和胃黏膜CO2(pHi)监测是评估全身以及内脏组织灌注的有效指标,对麻醉手术患者的液体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围术期尤其大手术应常规测定Hb和Hct,以了解机体的氧供情况。

(3)凝血功能大量输血输液以及术野广泛渗血时,均应及时监测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性描记图(TEG)和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

4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4.1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需要量(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2)术前禁食所致的液体缺失量或手术前累计缺失量;(3)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4)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5)术中失血失液量。

重视麻醉手术期间患者的液体需求量。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液体治疗,达到维持有效血容量和确保氧转运量、凝血功能、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以及血糖正常范围。

4.2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4.2.1 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麻醉手术期间的生理需要量应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计算,直至手术结束送返病房。

麻醉手术期间的生理需要量主要采用晶体溶液。

人体的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见表1。

4.2.2 术前累计缺失量患者术前禁水禁食后,由于机体的正常需要量没得到补充,存在一定程度的体液缺失,累计缺失量主要采用晶体溶液。

此部分缺失量的估计可根据术前禁食的时间进行计算:以禁食8小时,体重70 kg的患者为例,液体的缺失量约为(4×10+2×10+1×50)ml/h×8 h=880 ml,由于睡眠时基础代谢降低以及肾脏对水的调节作用,实际缺失量可能会少于此数值。

部分患者术前存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如术前呕吐、腹泻、利尿及麻醉前的不显性过度失液,包括过度通气、发热、出汗等,也应视为术前液体丢失量。

麻醉手术前的体液丢失量都应在麻醉前或麻醉开始初期给予补充,并采用与丢失的体液成分相近的液体,故主要选择晶体液,并根据监测结果调节Na+、K+、Mg2+、Ca2+、HCO3- 的含量。

4.2.3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麻醉手术期间存在体内的液体再分布,血管内部分液体的转移可导致血管内容量明显减少。

手术操作可引起血浆,细胞外液和淋巴液丢失;炎症、应激、创伤状态下大量液体渗出至浆膜表面或转移至细胞间隙,一般为肠腔、腹腔、腹膜后腔和胸膜腔(通常量121不多),这部分进入细胞间隙非功能区域内的液体将加重血容量丧失和组织水肿,均须正确评估和对症处理。

术中的液体再分布量采用晶体溶液进行补充。

4.2.4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需及时评估和处理。

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区域阻滞和全身麻醉等)均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通常在麻醉开始即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及时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达到相同的扩容效果,胶体液的用量明显少于晶体液。

4.2.5 术中失血量手术失血主要包括红细胞和凝血因子丢失及血容量减少,需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精确评估失血量可采用称重法,切除的器官和组织会影响失血量的估计。

(1)红细胞丢失及其处理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与氧结合,以保证维持组织的氧供。

人体对失血有一定代偿能力,当红细胞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需给予补充。

临床研究证实,手术患者在Hb100 g/L或Hct 0.30 以上时可安全耐受麻醉手术。

麻醉手术期间的重症患者(心肌缺血、肺气肿等ASA Ⅲ-Ⅳ级),应维持Hb >100 g/L(100~120 g/L)。

当患者的Hb<70 g/L(或Hct <0.21)时应及时补充浓缩红细胞。

麻醉手术中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的补充量: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实际观察值×55×体重)/0.60。

(2)凝血因子、血小板的丢失及处理各种原因引起凝血因子减少并伴有明显手术创面渗血时应输注FFP、冷沉淀或相应的凝血因子。

术中大失血所致凝血功能紊乱的处理主要是针对不同原因治疗,以维持机体凝血功能正常。

凝血因子、血小板的补充主要依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和血小板(PLT)。

据北美洲、欧洲的资料,体内仅需30%的正常凝血因子或5%~20%的不稳定凝血因子即可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但国人尚无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还需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血浆中所有的蛋白成分和凝血因子,其主要治疗适应证包括:①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治疗;②华法令等抗凝药物的逆转替代治疗。

每200~250 mlFFP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因子,即如患者使用10~15 ml/kg的FFP,就可以维持30%的凝血因子。

FFP也常用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的患者。

FFP需加温至37℃再输注。

血小板明显缺少(≤ 50×109/L)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时,应补充浓缩血小板。

大量失血补充FFP后,术野仍明显渗血时,应输注浓缩血小板。

每单位浓缩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增加(7.5~10)×109/L。

术中血小板浓度低于50×109/L,并出现明显创面渗血时应输入浓缩血小板。

冷沉淀主要含有VIII因子、XIII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

一个单位FFP可分离出一个单位冷沉淀,不需行ABO配型,溶解后立即使用。

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 mg纤维蛋白原,使用20单位冷沉淀可使纤维蛋白原严重缺乏患者恢复到必要水平。

(3)血容量补充术中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需要输注血液制品和晶体液和(或)胶体液,补充血容量不足。

部分失血患者不需要给予血制品,依靠晶体液和(或)人工胶体液维持血容量。

5 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5.1 治疗液体的选择可供选择的液体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

输液的成分将影响液体的分布,如5%葡萄糖液经静脉输入后仅有1/14可保留在血管内,而且术中血糖增加、高血糖以及对缺血性神经系统的不利影响都限制术中使用葡萄糖溶液。

5.1.1 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经静脉输入后大部分将分布到细胞外液,仅有1/5可留在血管内。

高张氯化钠溶液的Na+浓度在250~1 200 mmol范围内,使用量通常不能超过(7.5%)4 ml/kg,过量使用会因高渗透性引起溶血。

5.1.2 胶体溶液重视人工胶体溶液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

胶体溶液主要适用于(1)有效血容量严重不足的患者;(2)麻醉期间需扩充血容量的患者。

人工胶体主要有:明胶和羟乙基淀粉。

122① 明胶由牛胶原水解而制成。

改良明胶具有扩容效能,血浆半衰期2~3小时。

常用4%明胶,分为琥珀明胶和尿联明胶两种制剂。

其对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影响较小,应注意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② 羟乙基淀粉羟乙基淀粉由支链淀粉羟乙基化而制成,可有效扩容。

平均分子量、取代级、C2/C6比这三项参数直接影响羟乙基淀粉的容量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