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六单元《诗四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诗四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
一、积累字音与词语
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二、思考问题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
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
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三.领悟诗歌的内涵美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课后小结
课上小结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学习《使至塞上》
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二.领悟诗歌的内涵美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吗,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三.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
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主题概括: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课后习题
背诵默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李白、陈与义的诗作《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课堂实录
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教师范读,把握节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