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在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一、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心态
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爱不爱”学习。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数学教学设计得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
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以接收式的为主,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需要教师的培养,学习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教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至始至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尽管人们对“愉快教育”有不同看法,但它是针对当前学生厌学、苦学的现状提出的,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是有益的.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
新颖有趣的课堂的设计,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有许多的原因,为父母、为老师、为升学求职……这些都是在客观压力下产生的,是被动的。
兴趣则不然,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使人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爱学”呢?要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内容,实现训练目标。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设计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很难圆满答出。
于是学生的兴趣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初中起始年级数学一个难点。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教师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2个,结果全场赢球7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5个,结果全场输球1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
教师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5)+(+2)=+7 (+4)+(-5)=-1教师马上给以首肯与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过程,供学生使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学习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知识,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在学习“简单空间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
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
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
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
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
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
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留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等,去发现规律,学会知识。
请看下面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任意画些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然后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所画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被老师一一猜中。
大家被老师的“法术”深深吸引,强烈的好奇心已被“猜角游戏”激发,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
这时老师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同学们齐声答道:“想。
”从而让他们有一种急于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有多少度的一种欲望,这样发现与探求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然后,启发学生的思想去寻找规律,在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学生动手探求规律,于是我就从特殊开始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问内角和多少度?(学生知道一个直角是90°,正方形有四个直角,所以是360°)。
老师马上将正方形纸对折,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问一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180°);学生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又问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抽几个学生回答,答案各说不一,有些疑惑,这时适当点拨,做实验——让学生拿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沿虚线剪下三个角拼在一起,刚好可以得到一个平角等于180°,这时学生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发现了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等于180°,解决了刚才的疑惑;在此基础上,我又问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能证明吗?它是否也是180°?学生从锐角三角形内角和的“发现”中找到了方法,很快他们通过剪拼也发现了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用“折”、“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规律。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予,创造课堂讨论氛围
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讨论数学的氛围。
课堂讨论是学生获取新知,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
讨论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学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锻炼学生的概括、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互助合作,广泛交流信息,而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能有效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潜力。
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体验主动参予的成功感。
教师要努力优化练习设计,做到前有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
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用途,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
例如:我在教几何初步知识部分,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数线段
①出示线段图,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②说说你是怎么数的?看看有什么规律?
③引导归纳数线段的方法:分类有序
④把上面的线段图马上转化成三角形图,数一数有多少个三角形?
学生发现:方法与以上相同
⑤再引伸一步,在图中添一条线段,这时图中又有多少个三角形?
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规律,很快就化难为易了。
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予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内化为学生心理和
行为上的遵循法则。
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后经教师多次找她个别谈心启导,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尔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
在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x3+2x-3分解因式,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x-1)(x2+x+3),使大家大开眼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为他们打开思路,激发潜能奠定基础。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孩子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
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讨论数学的兴趣。
四、要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能力
如果说树立正确的参与观念,才能使学生投入表现,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参与成功必备的内功。
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主观能动性。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
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往往导致表现失误。
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
例如,初一代数有这样一道补充题:x 的倒数等于它本身,y的相反数是0、1的倒数,负数z的绝对值是8,求代数式4x-y+3z 。
由于此题构思较曲折,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程度不同的产生了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
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参与,却又无把握,不敢参与,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散难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x、y、z,三位学生先后举手,轻松地求出:x=±1,y=-10, z=-8。
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
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强化学好数学的基本知识,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
,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快转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克服灌输式教学方法,既要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学生人数、教师精力、授课时间、统一的课程进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不可能给学生很多的参与机会,也不利于因材施教、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教学时,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应用课件进行学习。
在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平时小测时,教师可以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三个层次从题库中组三份试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别用A卷、B卷、C卷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测试。
经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练习、测试,可以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对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
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主观能动性必须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主观能动性作为一种欲望支配的自觉行为,排除心理障碍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严
重地阻碍和抑制表现行为和表现效果。
初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大致有:有些问题思路正确但怕运算出错,有损面子,因此宁可沉默观望;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不谦虚,因而不敢表现;缺乏表现的勇气,患有表现恐惧症等。
教师应针对上述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适当地疏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化解,从而使学生的表现欲处于自然、活跃状态,这无疑会使表现成功的概率较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是否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主人的问题,是否认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21世纪新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