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通过创新的手段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探究通过创新的手段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摘要: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教学手段显然无法发挥高效作用,难以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教学要求落实各项教学举措,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就数学教学中“演”“展”“理”有效应用要点以及措施详细探究,通过创新的手段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演”“展”“理”;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较为丰富多样,为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高效的方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
将“演”“展”“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不同的教学角度落实各项数学课堂教学举措,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演”“展”“理”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主动探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突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
但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能发现,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低效的原因是多样的。
分析教学低效的原因,对运用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一)未能采取适当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数学课堂低效效果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提问以及反馈方面存在的低效问题,课堂提问比较低效,提问缺乏思考性,提出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不足。
而在课堂反馈方面也存在着低效问题,反馈没有做到及时,反馈偏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反馈没有做到位。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策略选择方面没有结合实际,造成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对新的教学形势缺乏全面认识,制定教学策略时缺乏针对性。
(二)教师对教学认知薄弱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没有从学生角度进行全面思考,造成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就必然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中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的教师,如何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当学生在求解数学问题时候,不少学生上课时往往是被动的听讲和学习,不能很好地发扬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发现、总结数学规律,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教材选取、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中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以学生为本,确定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选择适宜的教材对于学生能否发扬主观能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以学生为本,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简单、易懂、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教材。
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设置不同的丰富的问题,以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引介数学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实物教具,让学生通过手、眼、脑的有机结合来概念感受,较好的起到学习数学算术运算的效果。
设计特殊问题,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思考,比如根据图形测量其面积和周长,使学生了解图形表达数学概念的方式,进行探究证明。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中,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发现、总结数学规律。
1.参加群体活动:让学生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如小组活动、班级竞技等等。
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协作完成任务,集思广益,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提高。
2.开展小学一年级探究性实验教学: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续很长时间,实验可以让学生从感性发现到理性探究,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化、发掘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闯关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闯关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有一定压力又有趣味性的情况下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
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能动性的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能动性的策略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
能动性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学习及讨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动性,下面介绍一些策略: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讲授某一知识点之前,可以先引入一些有趣的例子或场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可以引入足球场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特性。
二、采用小组教学小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小组内,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学习和帮助。
小组内的学生可以共同完成任务,并在班级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在小组内还可以设置一些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
三、采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某一知识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将会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发现知识点的规律和特性,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和理论化。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自主探究出知识点,如:让学生发现图形的对称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特性时,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定义和特性。
情境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采用游戏化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点。
此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并能够在游戏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写游戏题目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点。
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
表明了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主动者,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起主导作用,那么研究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为现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数学课程中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
课标指出“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问题,人的思维将会有方向的运转,自主探索就有了动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对探索知识的渴望使得他们不断解惑,不断进步,这在其将来的发展道路起主导作用。
合适的数学问题情景,不仅仅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乘法分配律对于简便计算相当重要,我在四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问题情境“学校买校服,衣服一件72元,裤子一条28元,那两套校服一共要花多少钱?”3分钟后,请同学们举手回答计算结果和列式方法,不少同学回答:“我是按照72×2+28×2得出结果。
”也有部分同学回答:“我是按照(72+28)×2得出结果。
”还有同学补充回答:“买两套校服的钱是一个数,说明两算式得数相等。
”我便说:“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有学生回答:“72+28的和乘2等于72乘2加28乘2。
”我说:“好的,那请大家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有什么发现?”。
接下来学生就纷纷举例,提出猜想,逐步验证,在思维运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规律,得出乘法分配律。
课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一特例提出猜想——验证——建立模型——巩固应用,让他们自主探索,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便于发现新的知识规律。
二、组织生动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解答数学习题过程中创造与挖掘不同的解题思路给自己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崭新问题,并为我们指出了努力方向。
1.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
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思维才能活跃。
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数学。
教师的催化、启动、加速功能突出表现在教师如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钻教材,把握重难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语,自制一些直观的教具,借助录像、投影、演示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充分运用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2.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活动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不同。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向 学 生 介绍 富 有 教 育 意 义 的 数学 发 展 史
数 学 家 的故事 例如
,
趣 味数 学 等
等
前
,
通过 兴 趣 的 诱 导
n
、
激发 和 升 华
,
使 学 生 形 成 学 好 数 学 的动机
1 +
,
在讲解 等 差 数 列 的
,
项 和公 式时
。
,
介 绍 历 史 上 关 于 高斯 解 答
,
2
+
3 十 … … +
。
组织竞 赛
使 学 生 充分 显 示 自 己 的才华
。
问题 的愉 悦
坚持这 样做
、
,
可 以 逐 步 强 化 学 生 的参与 热 情
二
、
通 过观 察
。
思考
、
讨论 等形式 诱导学 生参 与知 识 形成 发展 的全过 程
,
尽可 能 增 加学
生 的 参与 机会
在数 学教 学 中
,
促 使学 生 眼
,
、
耳
、
舌
、
蒲 峪 学 刊
19 9
年
第
4 期
浅 谈在 数 学教 学 中如 何 发挥 学生 的 主 观能动性
周
静
张义 清
数学 是 一 门 重要 的 基 础 学 科
生 的 主 观 能 动性
,
。
做 为一 名 数学 教 师
,
,
在 数 学 教学 过 程 中
:
,
如 何 充分 发 挥 学
,
是 教 学 研究 的 一 个 重要 课 题
,
得 出结 论
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要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他们面对所学的知识或现象应该提出“我所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这样的机会。
如在教学引入中常常让学生说一说:“对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写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经常性的提问练习,使他们觉得自己被尊重,讨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就会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步。
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有针对性地根据所教的课堂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回答解决。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考虑问题的思路,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有信心,自尊心受到尊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这样的归纳整理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有帮助的。
例如,在讲授黄金分割这个知识点时,教师提出“晚会演出主持人应该站在舞台的哪一个位置最有美感?”然后就学生的回答再引导学生提出相类似的问题。
比如,女孩子的腰带扎为什么要扎在腰部?绘画时画面的主体为什么不是在画纸的正中间?学生定然能够就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这样一些相关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让学生能够将书本的数学知识与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讨,去学习数学。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
而学生能够提出一个创造性的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创造性价值的问题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他们不断地创新、前进。
在讲授数学题目时,教师便可以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大脑不要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
众所周知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创新思维的一个实例。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在小学数学教改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 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 而不是在教师 的
讲授中被动的进行 回答 和学 习。这样 的引导过程有 利于发挥学生
二、 创新 教 学 方法 。 引 导 学 生 主 动 思 考
教 学方 法 的创 新能够 为单 一的教学 课堂 注入新 鲜活 泼的气 的主观能动性 , 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 育园地
新课 程 N E W C UR R I C U L U M
在 小学 数学教 改 【 l 1 如 何发挥学 生的主舰鹾动胜
刘 洪
( 重庆 市 江 津 区 长冲 小 学校 )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 学生数 学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 径。然而传 统 的教学方 式限制 了学生主观 能动性 的
一
析 问题 的方 式 , 从 而 激 发 学 生 主 动性 的发 挥 。 三、 尊 重 学 生 的 主体 作 用 , 鼓 励 学 生 主 动 参 与 教 学
、
创造和谐 的师生关 系, 搭建师 生交才是真 正有 意义的课堂 。课
学生主观能 动性 的发挥 主要依 赖于对学生 主体地位 的尊重 。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 的深入推进 ,学生在学 习中的地位逐渐 得 B两 地 之 间 的 距 离 是 多 少 ? ” 教 师 让 两 个 同 学 站 在 不 同 的地 点 , 然
直到两个学生相遇。 这 时 到重视 ,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促进 教学 实效 的重要 因素。 在数学 后 让 两 个 学 生 分 别 保 持 匀 速 的 方 式前 进 , 教 学过 程 中 , 只有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观 能 动性 , 引 导 学 生 成 为教 学 活 动 候可 以让学生计算一下 自己走过的路程。 经过这样的演示之后 , 引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主观能动性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摘要:小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培养他们学会从自身特点出发,来选取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教师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想;孩子们也要转变原来那种被动接受的学习心态。
只有这样,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才能得到有效调动。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使孩子们学习过程不断优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转进教学方式和转变教学理念,留给孩子们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进而有效培养孩子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转变教学模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高兴地参与到课堂求知的过程中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营造“问题情境”要能够很好地使他们产生探求新知的心理。
我们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力求有趣与新奇;问题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这样才能把孩子们有效地引入到问题情境中来。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足就是所有孩子做同样的一件事,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主本地位,抑制了他们的求知欲。
我认为要根本上改变这种教学弊病,首先就得要求我们教师立足于孩子们学习的实际,科学地选取教学模式,选择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
例如“课堂情境”、“小步走”的教学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教学方式,使孩子们容易接受;我认为这种一步一步走,一步一个台阶的教学设计更适用于大部分学生,大家都跟着老师预设一步一步的学习,因而,孩子们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并且都会有不小收获。
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选择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力求使它发挥出最大功效。
二、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后,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了。
如何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摘要: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本能和创造潜力,让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发展”。
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做到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有效性。
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呢?关键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做课堂的主人。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所谓主动学习,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自觉、自愿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学生的主动学习首先有赖于教师做到“四个转变”: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探索者”;由问题的“提出者”变为学生问题提出的“发动者”;由学生知识教育的“权威”变为学生的“朋友”;由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教师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和定向作用,从“情”和”法”两放面下工夫,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性为出发点,依“学情”定“教情”,善于有针对性地选题、出题及编题。
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动精神,其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一)情——情感、情境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肥沃的土壤。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你、认可你,从而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后进生也不例外。
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能够及时地进行肯定和赞赏。
即使学生出了偏差,教师不但能够进行客观如实地分析,又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同情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体察和感受,能够友善地容纳学生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能够满腔热情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且认为这些偏差能够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学生在充满欣赏、期待和激励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不但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还潜移默化地学会理解和欣赏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学会体谅、赞美和宽容,师生之间的彼此和谐、愉悦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高一数学教案分享: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一数学教案分享: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才能深刻领会到其真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只是听、记录、背诵,在课堂中缺乏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数学的兴趣不大,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这些数学教师必须持续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创设合理的课堂环境教室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氛围,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比如,通过开放性的课堂讨论,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自由思考、展示自己的看法、互相学习与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运用分析思维及解题技巧,让学生参与到探究中去,提升其主观能动性。
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学科,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
其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以用一些独特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方式。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探究,提高他们的自我创新能力。
三、加强互动式教学互动教学是创造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比如,运用小组活动、课堂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交流并展员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体现出其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进行不同的课堂设计和调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充分地被发挥出来。
四、采用启发式学习启发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仅强调学生的“知道”,更注重于学生的“理解”和“能够”。
启发式学习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掘问题思考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思考和帮助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问题,学生才能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发掘探究的乐趣,激发更高的主观能动性。
在数学课堂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杜)
在数学课堂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房县实验小学杜秀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吸取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全面发展。
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营造具有亲和力的课堂及心理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与心理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
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
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新型民主、平等的关系,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期望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探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进的,它是满足的源泉。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
把游戏作为学习的重要策略,可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有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
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数学是教育体系中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已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
在社会生活中,科学、经济以及文化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个信息化、科学化、数学化的时代,数学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本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展开相关探讨与研究。
1.理解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其心理及生理方面均发生巨大的变化,周围的社会环境及交际环境均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不良的影响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波动,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开始厌倦学习,即使仍坚持学习,也多是为考上优秀的大学被动地学习。
基于这种现状,教师应该积极了解与分析学生的心理,不仅做好学生的学习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学习数学的动力,然后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2.突出学生的地位,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传统的灌输模式,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教师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建立起自身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朋友,多赞扬、多鼓励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
3.简化数学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了避免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感与乏味感,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点进行一定的简化,特别是在知识点集中且概念繁杂的章节中,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教师还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一直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唯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开展良好的学习。
但是习惯的培养关键看教师,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得学生能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在练习过程中能够及时进行验算,同时还能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与归纳学习方法。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标准》中对主观能动性是这样定义的: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数学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个尴尬的场面:教师在演算着抽象的数字,讲到口干舌燥,学生却昏昏欲睡。
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无法使他们能思考,会创造。
下面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思考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关键。
马芯兰老师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摸、摆、拼、画。
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空间”,要给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其间教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上“为所欲为”,决不是机械的“接收器”。
例如,一列火车长152米,它的速度每秒17.6米,一个人与火车相向而行,全列火车从他身边开过用了8秒钟,这个人步行每秒多少米?学生对这道题起初束手无策,我便启发学生拿出自己的笔、直尺和橡皮擦等文具,试着演示题中的情景,这时学生饶有兴趣地拿出直尺当火车,橡皮擦当人,演示着人与火车擦肩而过的情形。
通过反复演示、观察,有好几位学生发现了火车与人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其实是人与火车尾相遇的过程,突破了这一点可以说这道题已经解决了一半。
我再因势利导:相遇时人与火车所行的路程之和是多少?这时学生继续演示,观察得更认真,已不难发现人与火车所行的路程之和正是火车本身的长度。
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
我采用了现成的简单教具,让学生在操作中去观察,在实践中去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这样的做法比教师机械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二、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探究。
教学改革要求数学教学彻底摆脱“一题、一例、一解”的处方化的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上要以学生发展为主,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把一味的灌输变成不断的发现;为此,我认为要使我们的课堂时刻充满探索的乐趣和创新的“火花”,只有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下面就让我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我的观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景探索实践交流主观性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可见,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发挥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我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模拟乘坐公共汔车上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这样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知识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内化。
又如,在“买文具”一课中,由于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已有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教学中不忽视学生原有的经验。
一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无需再由我去讲,而由学生叙说,师生共同倾听,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变得异常活跃。
为此,我认为我们只要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产生认知的冲突,感受学习知识的需要与乐趣,就能有效激活课堂教学。
二、提出质疑,引导探索“学源于思,思起于疑”。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其有提出问题、探索未知、发现规律的机会,从而形成探索的意愿。
对那些有新奇大胆的念头、别处心裁的想象的学生给于赞扬和肯定,还要及时引导,使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精品文档
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前言高中数学的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这对于很多的高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以老师的讲解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的学生由于听不懂老师讲解的内容而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因此,激发高中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变得非常有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原则(一)以学生为本原则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是针对于学生提出的教学思路,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思想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漏洞,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有所提高。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数学课堂之中,老师的作用由原来的一味灌输转变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中变得不重要,而是教学的角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二)互动性原则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两面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字面的异地理解在于学生这一个层面,但是却和老师在课堂上的知道是分不开的。
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应该由单向教学向双向教学进行过渡,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重点是注重老师的引导,老师应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领路人的作用。
(三)和谐师生关系原则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在老师的影响下形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加发散自己的思维,这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对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可以积极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路径(一)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心理高中阶段的学生承受着很大来自高考的心理压力,加之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得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课程产生了严重的畏难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在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一、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心态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爱不爱”学习。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数学教学设计得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
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以接收式的为主,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需要教师的培养,学习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教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至始至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学习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尽管人们对“愉快教育”有不同看法,但它是针对当前学生厌学、苦学的现状提出的,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是有益的.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
新颖有趣的课堂的设计,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有许多的原因,为父母、为老师、为升学求职……这些都是在客观压力下产生的,是被动的。
兴趣则不然,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使人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爱学”呢?要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内容,实现训练目标。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设计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很难圆满答出。
于是学生的兴趣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初中起始年级数学一个难点。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教师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2个,结果全场赢球7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5个,结果全场输球1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
教师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5)+(+2)=+7 (+4)+(-5)=-1教师马上给以首肯与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过程,供学生使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学习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知识,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在学习“简单空间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
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
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
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
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
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留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等,去发现规律,学会知识。
请看下面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任意画些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然后请几位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所画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被老师一一猜中。
大家被老师的“法术”深深吸引,强烈的好奇心已被“猜角游戏”激发,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
这时老师问“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同学们齐声答道:“想。
”从而让他们有一种急于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有多少度的一种欲望,这样发现与探求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然后,启发学生的思想去寻找规律,在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学生动手探求规律,于是我就从特殊开始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问内角和多少度?(学生知道一个直角是90°,正方形有四个直角,所以是360°)。
老师马上将正方形纸对折,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问一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180°);学生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又问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抽几个学生回答,答案各说不一,有些疑惑,这时适当点拨,做实验——让学生拿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沿虚线剪下三个角拼在一起,刚好可以得到一个平角等于180°,这时学生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发现了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等于180°,解决了刚才的疑惑;在此基础上,我又问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能证明吗?它是否也是180°?学生从锐角三角形内角和的“发现”中找到了方法,很快他们通过剪拼也发现了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用“折”、“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规律。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予,创造课堂讨论氛围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讨论数学的氛围。
课堂讨论是学生获取新知,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
讨论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学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锻炼学生的概括、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互助合作,广泛交流信息,而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能有效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潜力。
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体验主动参予的成功感。
教师要努力优化练习设计,做到前有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
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用途,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
例如:我在教几何初步知识部分,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数线段①出示线段图,数一数有几条线段:②说说你是怎么数的?看看有什么规律?③引导归纳数线段的方法:分类有序④把上面的线段图马上转化成三角形图,数一数有多少个三角形?学生发现:方法与以上相同⑤再引伸一步,在图中添一条线段,这时图中又有多少个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规律,很快就化难为易了。
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予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内化为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遵循法则。
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后经教师多次找她个别谈心启导,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尔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
在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x3+2x-3分解因式,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x-1)(x2+x+3),使大家大开眼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为他们打开思路,激发潜能奠定基础。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孩子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
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讨论数学的兴趣。
四、要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能力如果说树立正确的参与观念,才能使学生投入表现,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参与成功必备的内功。
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主观能动性。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
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往往导致表现失误。
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
例如,初一代数有这样一道补充题:x 的倒数等于它本身,y的相反数是0、1的倒数,负数z的绝对值是8,求代数式4x-y+3z 。
由于此题构思较曲折,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程度不同的产生了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
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参与,却又无把握,不敢参与,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散难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x、y、z,三位学生先后举手,轻松地求出:x=±1,y=-10, z=-8。
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
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强化学好数学的基本知识,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