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放射病讲解

合集下载

外照射急性及亚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及亚急性放射病

3、生化检查:血尿淀粉酶增加、尿中氨基酸含量增加、肌酸,过氧
化氢酶排出增加等。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
受3Gy照射猴骨髓切片,可见骨髓腔内出血明显
受3Gy照射给予造血因子IL-11治疗的猴骨髓切 片,可见有核细胞增多
受3Gy照射给予造血因子IL-11治疗的猴,可见 巨核细胞增多,约有11个
肺切片,已无肺泡,充满红细胞及组织液
选用各种综合治疗的措施。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以造血损伤为中心,
采用分期、分度,有指征的选用综合治疗的措施。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治疗(1)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治疗(2)
治疗措施
1. 消毒隔离、周密护理; 2. 早期使用抗放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3. 极期抗感染、抗出血; 4. 刺激造血机能
苯甲酸雌二醇:10mg/ml,照前15天或照后1天内,im10mg。 中药提取物茜草:100mg/片,照后18h内、第4、9天各300mg。 523片(硫辛酸类):10mg/片,照前2天30mg,
照后立即20mg+1天内再10mg。 碘化钾片:100mg/片,事前或接触后4h内100mg,必要时重复。
RBC,Hb,PLT均减少。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严重的感染
特点:
早期--口腔G+球菌为主: 牙龈炎,咽峡炎,扁桃体炎 晚期--G-杆菌为主: 肺炎,尿路、肠道感染
缺乏炎细胞性的炎症反应,红肿不明显, 而出血坏死严重,渗出少。
感染是引起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可加重出血。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明显的出血
短时间(数日)内连续或断续受到 高剂量率的照射,累积剂量在0.5Gy以上。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分度、分期

13 外照射急性及亚急性放射病解析

13 外照射急性及亚急性放射病解析
外照射急性及亚急性放射病
放射医学系 周美娟
外 照 射 急 性 放 射 病 (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
ARS) :机体在短时间(数秒-数天)内受到大剂量 (>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
sub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在数周至数 月内,累积照射剂量大于 1Gy ,剂量率小于急性 放射病而明显大于慢性放射病,临床以造血功能 再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总之,凡是利用核能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ARS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
反应堆概况: 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堆,堆芯由直径12m,高7m,重约 1700tn的石墨砌体、金属铀燃料和压力管等组成。反应堆内共装 设1659根燃料棒,其输出热功率为3200MW。 该反应堆的主要缺点: ‡ 运行时石墨砌体温度达700℃,易燃、遇水产生易燃气体; ‡ 冷却剂存在相的转化有可能形成空泡正反应性效应; ‡ 在堆的金属构件和石墨砌体中积累大量能量,紧急停堆 时热功率下降较慢; ‡ 没有安全壳。
严重感染 明显的出血 严重的物质代谢障碍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造血功能的严重障碍
造血功能障碍是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特征,也是 出血和感染的基础。 骨髓相:极度衰竭,有核细胞减少,反而网状细胞、 浆细胞、脂肪细胞等造血支持细胞的相对数增加。 血象:WBC达最低值、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相对数 增加、RBC,Hb,PIT均减少。

入院50d内较平稳地度过了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 整个病程未发热、无明显感染和出血,从宏观上看不出有极 期表现,这样顺利的经过在国内外同类患者病史上是罕见的。

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
持续时间: 2周左右
极期 critical phase
先兆:
①一般状况再度变差 ②出现明显脱发; ③皮肤或粘膜出现小出血点; ④白细胞数降至2×109/L; ⑤血沉加快。
极期 critical phase
典型临床表现均可出现 全血细胞减少; 局部或全身感染; 不同部位的出血;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主要死亡原因: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感染和出 血。
恢复期
recovery phase
造血功能 体温, 出血, 精神和食欲好转, 体重增加, 毛发
性腺及其功能恢复较慢, 病人的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 多半需要2~3年时间。。
恢复期
recovery phase
恢复期进入时间:照后5~7周进入。
骨髓造血功能:受照后第4周末开始恢复; 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逐渐回升; 白细胞数:照后50~60天可(3~5)×109/L以 上。
②开始出血与发烧间隔时间可标志伤情轻重 出血早于发烧(中、轻度) 近于或晚于发烧则为重度
③出血后果取决于出血部位及程度。
(三)感染 Infection Complication
①体表屏障功能破坏 ②吞噬细胞数量减少和吞噬活性下降 ③非特异性体液因子作用减少 ④特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
感染的表现
全身反应
分型
根据照射后的基本损伤、临床表现和预 后,可分为骨髓型、肠型、脑型急性放射病。
骨髓型 造血损伤突出 病程2月以内
肠型 肠损伤为主 病程20天左右
脑型 脑、神经损伤
病程2-3天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
分型
骨髓型
肠型
脑型
1Gy
亚临床
10Gy
50Gy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射性核素的吸收和沉积,如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应即刻服用碘化钾或碘化钠;放射性锶进入 体内,应服用褐藻酸钠磷酸三钙。必要时应用缓泻剂,加速肠道内容物的排出。
2.尽早开始应用特效药物进行加速排出治疗。如放射性铯进入体内,应服用普鲁 士兰;镧系和锕系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应使用螯合剂(如二乙烯三胺五乙酸,螯核羧酚等); 钋进入体内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等等。
受照剂量的确定除依据物理方法测定的剂量外,尚应参考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和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25—500拉德准确性较好)估算的剂量值。对受中子照射的人
员还应测量感生放射性估算剂量。必要时安排事故模拟。
2.受照射后引起之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依受照剂量大小,受照部位
和范围之及人体情况而异。可根据表1、表2做出分型和分度诊断。
开始时间(天)立即
3~6
<10
15~25 20~30 极 期 不 明

口咽炎
-
+++~+
++~-
++

-

最高体温 ↓
↑或↓
>39℃
>39℃ >38℃ <38℃

脱发
-

++~-
+++~+ +++

++~+ -
出血
-
++~- +++~- +++ ++~+ -
柏油便
-
++~- +++
++
-
-
血水便
+~-
++
-
-
-
-
腹泻
+++
+++
+++
++
-
-
拒食



±
-
-
衰竭

什么是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什么是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什么是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外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其病程一般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接触机会与健康危害:在战时,未来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中的核武器爆炸可致大量平民受到不同剂量的外照射而引起急性放射病。

在平时,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多见于核试验、核事故,如核反应堆、核燃料回收装置、放射源及其他辐射装置发生事故,以及在处理放射性事故中,应急行动救护人员均易受到严重辐射而导致发病。

另外,在放射性治疗中,有时需要作全身或大面积的大剂量照射,由此可能会引起医源性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治疗原则: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1、轻度: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采取对症处理,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对症状较重或早期淋巴细胞数较低者,必须住院严密观察和给予妥善治疗。

2、中度和重度: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保护性隔离措施,并针对各期不同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极重度:可参考重度的治疗原则。

但要特别注意尽早采取抗感染、抗出血等措施。

及早使用造血生长因子。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可保留Hickman导管插管,持续输液,积极缓解胃肠和神经系统症状,注意防治肠套迭。

在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要注意霉菌和病毒感染的防治。

一般对受照9Gy以上的病人,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合适供者时,可考虑同种骨髓移植,注意抗宿主病的防治。

二、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1、对轻度肠型放射病病人尽早无菌隔离,纠正水、电解质、酸硷失衡,改善微循环障碍,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积极抗感染、抗出血,有条件时及时进行骨髓移植。

2、对于重度肠型放射病病人应用对症治疗措施减轻病人痛苫,延长生命。

三、脑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存活时间。

可积极采用镇静剂制止惊撅,快速给予脱水剂保护大脑,抗休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对症治疗。

放射病(急诊医学)

放射病(急诊医学)

放射病1.详细询问病史很重要,发病原因主要为核辐射事故、医疗事故、治疗性照射。

2.急性放射病(radiation injuries)和慢性放射病均为全身性疾病,后者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

3.根据接触放射线剂量、基本病理改变和临床特点,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的放射病,且病程呈阶段性发展,可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恢复期四个阶段。

后两种类型的放射病分期不明显,病情进展快,多死于循环衰竭、休克。

4.尽早住院,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不容忽视。

5.肠型放射病预后较差,对于病情较轻者应及时调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禁食,尽早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进行严格的无菌隔离,积极抗感染、抗出血,有合适供者行骨髓移植。

病情较重者,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及延长生命。

6.骨髓型放射病分期明显,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7.脑型放射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并且发病很快,病情凶险,多在1~2天内死亡。

8.感染是急性放射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重度患者或腹部接受大剂量射线照射者可出现肠套叠、肠梗阻。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既往体健,主因“反复恶心、呕吐2小时”来诊,同时伴有全身乏力、头痛,追溯病史距患者居住地2000m处核电站发生爆炸。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问题1】在急诊应完善哪些基本化验检查?思路1:血常规:受照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较早,降低速度与照射剂量相关,1~2天降至<0.6×109/L提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后外周血白细胞继反应性升高后减少的程度和最低值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照后7~10天白细胞值降至2×109/L,最小值低于1×109/L,提示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后2~5天外周血血红蛋白升至110g 以上提示可能发生肠型急性放射病。

思路2:骨髓穿刺及化验:大剂量照射早期骨髓有核细胞减少,粒/红比值先增高后抑制。

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

二、继发作用 (secondary effect)
原发作用时间极短,吸收能量极微,在原发损伤后,发生的生化与病理变化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和病理基础
一、 ARS的分型分度
急性放射病分型:
根据基本损伤、临床表现和预后分为—— 骨髓型、肠型、脑型 骨髓型 造血损伤突出 肠型 肠损伤为主 脑型 脑、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出血
病理基础:
造血器官损伤
基本损伤 关键环节
骨髓损伤---造血功能障碍
正常骨髓
有核细胞变性坏死、数 量减少、髓腔空虚
病理表现
骨髓 变性 坏死 减少 空虚 出血 再生
脾脏、淋巴结 体积缩小 细胞坏死 空虚 再生
临床表现
1.全血细胞减少--- 造血损伤
受照后时间(天)
是放射损伤根本的问题
损伤机理:
1)破坏/抑制造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2)破坏造血微环境:血窦和造血间质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照射早期的时相性: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细胞退变 短暂↑→进行性↓→顿性回升→最低值→恢复
诊断的重要依据
淋巴细胞 进行性↓ 贫血较迟
介于“白与红”之间变化 胞核肿胀、空泡、固缩、碎裂、中毒颗粒
[例]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违反操作规程、核泄漏、爆炸、火灾 切 尔 诺 贝 利 核 电 站 4 号 机 组 损 毁 现 场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
444人受严重照射,237人住院. 134人患急性放射病,已死亡49人, 重度以上放射病多复合烧伤Fra bibliotek轻度 中度
1.2 0.9
1.0 2.0
0.6

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急性放射损伤是指在短时间内暴露于高剂量放射线或核辐射下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为了对急性放射损伤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分类,国际上制定了一套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这一标准主要依据放射照射后的临床表现、放射剂量和放射照射部位等因素进行评估,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患者的放射损伤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

根据国际放射医学委员会(ICRP)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标准,急性放射损伤分级一般分为四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和致命度。

下面将对这四个等级进行详细介绍。

轻度急性放射损伤一般是指患者在照射后出现轻微的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头痛、发热等,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放射剂量一般在1-2格雷(Gy)之间。

治疗上主要是对症处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手段。

中度急性放射损伤是指患者在照射后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发热、全身乏力等,可能需要卧床休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放射剂量一般在2-6Gy之间。

治疗上需要给予患者积极的对症治疗,包括补液、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放射损伤的特殊治疗。

重度急性放射损伤是指患者在照射后出现严重的症状,如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发热、全身乏力,可能导致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卧床休息,甚至危及生命。

放射剂量一般在6-10Gy之间。

治疗上需要给予患者紧急的抢救治疗,包括大量补液、输血、抗感染治疗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放射损伤的特殊治疗,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致命度急性放射损伤是指患者在照射后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如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发热、全身乏力,导致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并发症,危及生命,甚至导致死亡。

放射剂量一般大于10Gy。

治疗上需要给予患者紧急的抢救治疗,包括大量补液、输血、抗感染治疗等,同时需要进行放射损伤的特殊治疗,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预后很差。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讲课PPT课件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讲课PPT课件

研究意义和价值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机理,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的进展有助于推动放射医学和甲状腺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的展望,可以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 方法,促进医学科技进步。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讲 课PPT课件
汇报人:
目录
汇报人员
01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 概述
02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 的治疗
03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 的预防和护理
04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 的案例分析
05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 的展望和研究进展
06
汇报人员:XX 医院-XX
急性放射性甲状 腺炎概述
定义和病因
定义: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指甲状腺在短期内受到大剂量辐射后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病因:主要与放射线剂量、暴露时间和辐射类型等因素有关,常见于头颈部肿瘤放疗后
案例分析:分析病 例的病因、病理生 理和疾病进展
案例讨论:探讨病 例的治疗效果和预 后,提出优化治疗 方案和预防措施
案例总结和启示
案例选择: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急 性放射性甲状腺 炎案例
案例分析:分析 案例的病因、临 床表现、诊断和 治疗过程
案例总结:总结 案例的特点和经 验教训,强调早 期诊断和治疗的 重要性
案例启示:启示 医生在面对类似 病例时应该注意 的事项,提高诊 疗水平
急性放射性甲状 腺炎的展望和研 究进展
研究进展和成果
急性放射性甲 状腺炎的发病
机制研究
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放射性甲 状腺炎的诊断
技术进展
急性放射性甲 状腺炎的治疗 方法和药物研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危害及预防(一)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危害及预防(一)

外照耀急性放射病的危害及预防(一)外照耀急性放射病的危害及预防(一)1.概述外照耀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射线(一般在1Gy以上)外照耀后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这里所说的大剂量射线包括X射线、丁射线及中子等贯穿辐射线。

2.接触机会与健康危害在战时,将来可能发生的核战斗中的核武器爆炸可致大量平民受到不同剂量的外照耀而引起急性放射病。

在平常,外照耀急性放射病多见于核试验、核事故,如核反应堆、核燃料回收装置、放射源及其他辐射装置发生事故,以及在处理放射性事故中,应急行动抢救人员均易受到严峻辐射而导致发病。

另外,在放射性治疗中,有时需要作全身或大面积的大剂量照耀,由此可能会引起医源性急性放射病。

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接受1~10Gy的匀称或比较匀称的全身照耀可导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在同样的状况下,接受剂量10~50Gy时可导致肠型急性放射病;而接受剂量达50Gy 以上时,则可导致脑型急性放射病。

3.临床表现在不同剂量照耀下引起的外照耀急性放射病,依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转变,可以分为三种表现不同的类型,即骨髓型、肠型、脑型。

其病程一般有较明显的时相性,通常有初期、假愈期、极期三个阶段,但不同的类又不尽相同。

(1)骨髓型(又称造血型)急性放射病这类放射病最为多见,主要以骨髓造血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具有典型阶段性病程。

依据射剂量的多少与病情的严峻程度可分为四种状况,轻度的临床表现为乏力、不适、食欲减退等;中度主要表现为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上升后下降;重度表现为照耀1h后多次呕吐,可有腹泻、腮腺肿大、白细胞明显下降;极重度表现为照耀后1h 内反复呕吐和腹泻、休克、腮腺肿大、白细胞数急剧下降。

病人因造血功能障碍,消失全血细胞削减,感染、出血是极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假如治疗不当,感染将成为死亡的主要缘由。

(2)肠型急性放射病本病以胃肠道损伤为基本病变,为具有初期、假愈期和极期三阶段病程的严峻急性放射病。

第5节 急性放射病

第5节 急性放射病
第五章 急性放射病
放射医学系 周美娟
急性放射病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ARS)
机体在短时间(数秒-数天)内受到 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 全身性疾病。
什么情况下发生急性放射病?
• 核弹袭击: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万吨核爆时受屏蔽的人员 千吨级核时伤员 在严重放射性污染通过或久留人员


( 4)
早期使用抗放药,改善微循环的药 *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苷、三磷酸腺苷、 COA、氢化可的松、6一氨基己 酸、对羧基苄胺 。
*抗放药:预防用药
机理:自由基竞争学说 混合二硫键学说 缺氧学说


( 5)
几个常用抗放药: 半胱氨酸(CSH):SH-OH2-CHCOOH 特点:照前短时间给药有效 药效与纯度有关 静注优于皮下注射,口服无效
恢复期
定义:机体逐步好转的时期(照射后35~60天) 骨髓相:恢复早期呈岛状分布(单一或混和造血灶) 各系细胞以红系恢复最快,中幼红增加尤为明显 血象:随骨髓相的恢复,外周血象开始恢复,网织红 增加最明显。
网织红的增加是观察ARS的造血恢复的敏感指标
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症状少,病情轻,一般不出现脱发 、感染;
两部分: 早期分类诊断 临床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尤其是照射史; 初期症状和体症; 实验室检查。
早期分类诊断
病史:主要是照射史,诊断的重要依据,对剂量仅做粗 略估算。 初期症状:指照后1~2d的症状,尤其是胃肠道症状。
恶心,食欲下降 呕吐 腹泻 CNS症状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偶有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有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发生时间:1986年4月26日 放射性物质释放:12×1018Bq 死亡人数:31人(90天内) 辐射照射:237人接受1-16Gy 迁移人群:11.6万 远期效应:少儿甲状腺癌增多 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惨重
8
发生基因突变的小马标本,“戈尔巴乔夫小马”
9
受到严重辐射的“车辆墓地”,1350台军用直升机,运输车、救护车等报废
14
活度不正确致131I治疗错误
一患者应接受259MBq的131I治疗。通常情况下, 该核医学科使用同一剂量水平的药时只要一个胶 囊。由于本次操作时,有正确标识的两个胶囊, 分别为130MBq,置于一铅罐中。当技术员将铅罐倒 置取药时,只有一个胶囊,她认为这就是总的剂 量,因此仅给患者服用了一个胶囊。后来在处置 铅罐时,技术员才发现另一个胶囊。结果是患者 只接受了一半的处方剂量,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
放射损伤
2002年4月18日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 《职业病目录》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包括: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病 6放射性肿瘤 7放射性骨损伤 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9放射性性腺疾病 10放射复合伤 11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 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2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 (数日)内受到多次 全身照射,吸收剂量 (absorbed dose)达到1Gy 以上外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病程具有明显的时相性,有初期、假愈期、 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 种类型。
18

肠型急性放射病PPT大纲

肠型急性放射病PPT大纲
肠型急性放射病PPT大纲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肠型急性放射病概述 • 胃肠道系统损伤特点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 •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整建议
01
肠型急性放射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肠型急性放射病是一种由于大剂量丙 种射线或丙种射线与中子混合照射引 起的急性放射病,其主要病理学改变 表现在胃肠道系统,特别是小肠。
者免疫功能状态。
营养饮食调整指导原则
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促进身体恢复和 组织修复。
少量多餐,细嚼慢咽
减轻胃肠道负担,有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 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如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及酒精、咖啡等 刺激性饮料。
早期积极治疗,包括抗感染、止血、营养支持等,有助于改善患 者预后。
03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血常规指标异常表现
白细胞数量减少
肠型急性放射病会导致造血组织受损,进而引起 白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血小板减少
放射线照射会损伤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 少,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
血红蛋白降低
由于放射线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患者可能出现 贫血症状。
生化指标异常表现
01
02
03
血清转氨酶升高
放射线照射可能导致肝细 胞受损,引起血清转氨酶 水平升高。
血清电解质紊乱
肠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可能 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 、低钠等。
肾功能指标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 受损,表现为尿素氮、肌 酐等指标升高。

急性肠型放射病

急性肠型放射病

植入外源性造血干细胞,重要并发症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七)造血因子的使用 肠型放射病只能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延长寿命,治愈是非常困难的!
谢谢!
胃、肠道黏膜损伤
大剂量照射

小肠粘膜广泛坏死 绒毛裸露

细菌入血

中间代谢产 大量液体 物入血 渗出


粘膜坏死 脱落
呕吐、 腹泻
肠壁变薄



血液浓缩
菌血症 败血症
严重中毒

水电解质 平衡紊乱
肠穿孔 腹膜炎
毒血症、败血症、脱水、水、电解质紊乱、休克 死亡

肠型放射病的诊断和治疗
1.确定是否有放射损伤
源全身相对均匀照射20-30秒,吸收剂量超过15Gy。照后4小时入院。
感染
造血系统抑制
出血
感染
D1 体温 血压 脉搏 消化系统 39 12.2 /8.66 114 吐多 次 便3 次 剧烈 头痛
D2 36.537.1 16.9/ 11.0 84102 便 3次
D3 37.738.5 16.6/ 10.6 8696 吐 1次 便 1次
严重腹泻是极期的突出表现,以血水便为特征 ,含肠黏膜脱落物。肠套叠、 肠梗阻、肠麻痹等发生率高。
(三)造血损伤严重
器官损伤比骨髓型重,外周血象变化快。
(四)感染发生早
免疫力低下、肠道屏障丢失
(五)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死亡高峰在10天前后,治疗可延长生存期,但无治活的先例。
临床诊断
众多并发症
广泛性出血
分型和分度
剂量范围 (Gy)
1~10 1~2 2~4 4~6 >6 10~50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放射病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ARS
教学内容
概述:发生条件与发病学特点 临床表现和病理基础 诊断 防治
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 急性放射病定义和分型、分度标准和分期,掌握“三
型”、“四期”、“四度”等基本概念;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主要病理、临床特点与主要治疗
皮下出血
牙龈出血
胃/小肠浆膜、黏膜出血
骨髓出血
特点
①出血发生率高,累及器官广泛 (重度90%,轻度1/3-1/4)
②开始出血与发烧间隔时间可标志伤情轻重 出血早于发烧(中、轻度) 近于或晚于发烧则为重度放射病
③出血后果取决于出血部位及程度
3.感染
原因与机制:
①体表屏障破坏,组织和血管通透性↑ ②吞噬细胞数量、功能↓ ③非特异体液免疫、特异细胞免疫↓:炎性渗出、血清体 液杀菌力、补体、备解素和溶菌酶等
主要症状:频繁呕吐,严重腹泻(20-30次/d),血 水便,肠粘膜脱落物。腹痛、腹胀,可发生麻痹性肠 梗阻,肠套叠等。 •造血损伤严重 •感染发生早 •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三)脑型放射病(>50Gy)
1. 病理基础:病程短、分期不明显, 典型病变是在小脑皮层充血、水肿、出血
小脑
颗粒层细胞——核固缩、核肿胀、核崩解 蒲氏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表现
全身——体温升高,口腔、肢体等局部感染灶, 败血症、脓毒血症
局部——出血性坏死性扁桃体炎、咽峡炎、 肺脓肿
化验检查——血培养阳性
特点
① 病情越重,感染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 持续时间延长
②条件致病菌成为致病菌(大肠杆菌) 早期G(+)葡萄球菌、链球菌 晚期G(-)变形杆菌、大肠、绿脓杆菌
③可能发生混合感染或霉菌感染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
分型,分度(骨髓型),所处病期
指导临床救治
早期分类诊断→临床诊断
诊断是一个动态过程,需不断完善和调整
病情诊断是治疗的前提 1.诊断的内容:是否受照射、分型、骨髓型分 度、病程分期; 2.诊断的依据:受照史、主要临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计。
(>1Gy)电离辐射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致病因子与阈值
性质
发生条件
1.战时: 核爆炸时发生单纯放射病的条件
小当量核爆炸处于开阔地面人员 中、大当量核爆炸处于防光、防冲掩体内人员 地爆时长时间处于高沾染区内人员
除以上三点以外,都以复合伤形式出现。
发生条件
2.平时:
(1) 核事故或辐射装置事故 核反应堆事故 核燃料处理或回收事故 加速器事故 放射治疗机或辐照装置事故
大脑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轴突髓鞘崩解
增生——形成胶质结节
神经胶质细胞
包绕变性神经细胞——卫星现象
吞噬神经细胞——噬神经细胞现象
2. 临床表现
病程短2-3天,急剧发展,死于惊劂休克 表现:共济失调
眼球震颤 肌张力↑,肢体震颤 抽搐 昏迷、衰竭等。
第三节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
诊断的内容及重要性
诊断是及时治疗、促进恢复、估计预后的前提。 诊断内容--- 是否受到照射,受照剂量大小
表现——初期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血象异常呈加重趋势 造血障碍表现
此期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照射剂量有关,中度可持 续3-4周,重度2-3周。 极期先兆表现:WBC<2×109/L,脱发,皮肤粘膜出血
20d
脱发
3 极期/症状明显期(critical phase)
先兆: ①一般状况再度变差; ②明显脱发; ③皮肤或粘膜出现小出血点; ④白细胞数降至2×109/L; ⑤血沉加快。
临床表现
1.全血细胞减少--- 造血损伤
受照后时间(天)
造血损伤特点
①造血改变阈剂量低于其他症状
(造血0.2Gy , 出血呕吐 0.5Gy)
②变化早 持续久
③能较规律地反映伤情
WBC 10天
4×109/L 轻度 3×109/L 中度
2×109/L 重度 1X 109/L 极重度
④造血障碍是发生出血感染的基础
发生条件
(2)辐射源丢失事故 1963年,安徽,三里庵事故,2人死亡,4人确诊 1990年6月25日,上海,2人死亡,5人确诊 1992年,山西,忻洲事故, 3人死亡,1人确诊 2005年,山东,济宁事故, 2人死亡
从1945年至今世界范围已登记核事故约260多次,造成急 性放射病病人1300多例,其中死亡60人。
下降
重度 1h后多次呕吐,可有腹泻、腮腺
0.6
4.0
肿大、白细胞数明显下降
极重度 1h内多次呕吐和腹泻、休克、腮
0.3
6.0
腺肿大,白细胞急剧下降
类别
白细胞计数 与分类
血小板(PLT)
红细胞 (RBC)
正常人血常规指标
成人:4.0×109~10.0×109个/L 儿童: 6.0×109~7.0×109个/L 中性粒细胞:正常为50~70 %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 5~5 %
肠壁变薄
肠穿孔
腹膜炎
肠型放射病病理变化:
肠粘膜上皮坏死脱落,隐窝细胞坏死,隐窝数减少甚消失, 隐窝和绒毛可见巨大的畸形细胞(ω细胞)。
上.正常对照
下.肠型放射病
2 临床表现:
特点:病情重、发展快、病程短; 初期症状重,出现早(数小时),持续2-3天 假愈期短或无,极期症状重 人 6-18天,狗 3-4天
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小板 介于“白与红”之间变化
细胞退变 胞核肿胀、空泡、固缩、碎裂、中毒颗粒
人正常外周血细胞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特点
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常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特点
外周血单核细胞异常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特点
外周血粒细胞异常
2.出血
1. 原因与机制: 血小板数↓、功能障碍 血管壁损伤通透性、脆性↑ 血凝障碍
4Gy6Gy吸收Fra bibliotek量10Gy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分期及特点
(一)分期:中、重度急性放射病具有典型的 阶段性病程可分四期:
初期 假愈期 极期 恢复期
1 初期/原发反应期(prodromal phase )
表现——神经系统及胃肠道一过性改变 (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食欲降低等)
应激反应
为什么要分型
三类急性放射病的基本损伤不同 病情、病程发展、临床经过和主要临床表现及预后都有 显著差别,救治原则各有特点
必须加以鉴别,以指导治疗和总结经验
治疗及效果
综合对症治疗:抗放药物、抗感染、抗出血、 造血生长因子、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效果: 轻、中、重度骨髓型基本可治疗存活。
极重度骨髓型、肠型、脑型可延长活存时 间, 不能长久活存。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和病理基础
一、 ARS的分型分度
急性放射病分型:
根据基本损伤、临床表现和预后分为—— 骨髓型、肠型、脑型
骨髓型
肠型
造血损伤突出 肠损伤为主
脑型 脑、神经损伤
病程2月以内 病程20天左右 病程2-3天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
骨髓型
肠型
脑型
分型
1Gy
亚临床
10Gy 吸收剂量 50Gy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1 % 淋巴细胞:正常为20~40 %
单核细胞:正常为3~8 % 1.0×1011~3.0×1011个/L 男子:4.0×1012~5.5×1012个/L 女子:3.5×1012~5.0×1012个/L 儿童:6.0×1012~7.0×1012个/L
2、假愈期/缓解期( latent phase)
(病理基础)
造血障碍 全血细胞↓ 出血 感染 肠、CNS等障碍
(临床表现)
(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临床表现: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出血 病理基础:
造血器官损伤
基本损伤 关键环节
骨髓损伤---造血功能障碍
正常骨髓
有核细胞变性坏死、数 量减少、髓腔空虚
病理表现
骨髓 变性 坏死 减少 空虚 出血 再生
脾脏、淋巴结 体积缩小 细胞坏死 空虚 再生
(3) 恐怖活动 袭击和破坏核设施 核装置或小型核武器 脏弹 放射性物质投放和散布
发生条件
发病学特点:
病情主要取决于受照剂量; 主要受损器官的病变决定和影响ARS的类型; 病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一定照射剂量(6-7Gy)范围内,机体有自行
恢复的可能性。
辐射致病原理
射线→体液的水电离→自由基→间接作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损伤。 器官中水含量占70%,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被作用机率最大。 H2O → H2O+ + e- → OH·+ H+ + eH2O → H2O* → OH·+ H·
二、继发作用 (secondary effect)
原发作用时间极短,吸收能量极微,在原发损伤后,发生的生化与病理变化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造血损伤的机制
• 造血功能障碍 (Hemotopietic syndrome) 是放射损伤根本的问题
损伤机理: 1)破坏/抑制造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2)破坏造血微环境:血窦和造血间质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照射早期的时相性:
白细胞 短暂↑→进行性↓→顿性回升→最低值→恢复
淋巴细胞 进行性↓ 红细胞 贫血较迟
分型的依据
活存时间、主要受损器官和基本损伤、重要临床表现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91只狗照射剂量2—135Gy,发生ARS,照射剂量和活存时
间的关系呈现三种情况: 2 —10Gy, 随照射剂量增大活存时间缩短(骨髓) 10 —80Gy,活存4天(肠道) 80 —135Gy,活存1.4天 (中枢神经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