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3、4章)【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3、4章)【圣才出品】

第3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名词解释1.简单商品经济答:简单商品经济是指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它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

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

2.发达商品经济答:发达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

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对于那些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自给半自给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还广泛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剥削的和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继以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和以资本家所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后出现的历史上新型的商品经济。

它只同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互相交换劳动相关联,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服务的。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业之间、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集体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3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第16章 资本主义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3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第16章 资本主义

第13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一、名词解释1.食利阶层答:食利阶层是指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脱离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垄断资本家组成的阶层。

占人口极少数的垄断资本家,依靠对国内外人民的剥削,在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他们通过攫取的巨额货币资本,把购买各种有价证券作为进一步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

他们投资和参与众多的公司,这些公司分散于许多部门和行业,甚至分布于世界各地。

他们不可能一一地进行具体的管理,而只能通过雇佣大量的经理和技术人员来代为经营。

以“剪息票”为生而不参加任何经营管理活动的食利者增加了,他们依靠握有大量股票和债券而获得的股息和利息,使他们可以过着穷奢极侈的寄生生活。

二次大战后,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财富也更加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的手里。

日益扩大的食利阶层不仅直接无偿地占有巨额的国民财富,而且为了满足他们腐朽的寄生生活,还发展了许多专门为之服务的行业和部门,如赌博、贩毒等。

食利阶层的出现表明,资本家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已经是多余的了,他们逐渐成了社会的赘瘤。

2.无产阶级答:无产阶级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的工人和其他低收入集团。

在马克思主义术语中,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另一个是资产阶级)。

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

虽然在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663年就已出现,但它的现代含义却是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鉴》中首次确定的。

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是一个国际性的阶级,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无产阶级都具有同样的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由于无产阶级的人数众多,组织性和战斗性强,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认为它是真正的革命阶级,肩负着带领人类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使命。

3.小资产阶级答:小资产阶级是指个体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中间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也存在着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依靠自己的劳动谋生。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圣才出品】

第12章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矛盾一、名词解释1.货币信用制度危机答: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指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一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领域发生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的现象。

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种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已从根本上丧失了稳定性。

这一危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①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②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拥塞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

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③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

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④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2.财政危机答:财政危机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国家财政的混乱和动荡。

在广义上,财政危机被理解为整个国家的财政金融体系发生了严重问题,整个市场出现混乱;在狭义上,财政危机仅指国家财政发生了问题。

赤字过大,债务过重,或财政收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滑坡等,都会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巨额赤字不仅使财政支出中的利息负担越来越大,而且缩小了国家利用财政干预经济的回旋余地。

如果国家财政停止兑付已经到期的政府债券,则表明事实上已存在财政危机。

二、简答题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是什么?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1)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进程不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同和干预经济生活的力度不同,因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再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削弱了经济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连锁反应程度,产生了经济危机非同期爆发现象。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答: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

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

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2.货币流通规律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总额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货币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决定的;公式中的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指单位金属货币(例如1元)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3.价值增殖过程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比较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作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

4.资本价值构成答: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c:v。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二篇 垄断资本主义(上)【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二篇 垄断资本主义(上)【圣才出品

第二篇垄断资本主义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9.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社会化和垄断的形成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1.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以分散的私人企业作为主体,在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家之间展开的竞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除了土地私有权外没有人为的或自然的垄断障碍。

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大利润。

同一部门的竞争,形成社会价值。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竞争,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资本家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又会进一步投入激烈竞争。

2.自由竞争推动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是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进行的。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进行竞争,竞争胜败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的规模。

因此,资本家就不得不把部分剩余价值用来扩大资本总额,这就形成单个资本的积聚。

同时,在竞争中大资本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或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从而形成资本集中。

竞争和信用是加速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促进生产集中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

3.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

这些方面都是和生产集中并行的。

所以,生产集中的加强也必然促进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股份公司的出现体现资本社会化的初步发展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与资本社会化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

“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

第二篇垄断资本主义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9.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社会化和垄断的形成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1.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以分散的私人企业作为主体,在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家之间展开的竞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除了土地私有权外没有人为的或自然的垄断障碍。

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大利润。

同一部门的竞争,形成社会价值。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竞争,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资本家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又会进一步投入激烈竞争。

2.自由竞争推动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是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进行的。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进行竞争,竞争胜败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的规模。

因此,资本家就不得不把部分剩余价值用来扩大资本总额,这就形成单个资本的积聚。

同时,在竞争中大资本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或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从而形成资本集中。

竞争和信用是加速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促进生产集中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

3.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

这些方面都是和生产集中并行的。

所以,生产集中的加强也必然促进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股份公司的出现体现资本社会化的初步发展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与资本社会化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

“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四、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15研]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的含义经济规律是指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揭示人类历史不同社会形态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本质联系,以及其实现方式和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①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与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产生并发生作用。

经济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由于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在任何人参加经济活动之前,这种经济条件就已经存在。

人们在参加经济活动时,不能自由地选择经济条件。

因此,不管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如何,经济规律都客观存在和起作用。

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意改变经济条件,因而也就不能随意改变经济规律。

谁要是违背经济规律,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谁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

但是,要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需要经历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而且,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在发展,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因而人们认识和探索经济规律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化的。

(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进行生产,总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个方面,因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二篇 垄断资本主义(下)【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二篇 垄断资本主义(下)【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资本国际化14.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国际运动的发展和资本国际化的形成一、资本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资本运动的必要性在于:(1)实现社会再生产和追逐利润的要求。

(2)生产无限扩张的要求。

(3)竞争的压力和资本积累的要求。

(4)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要求。

二、从资本的国际运动到资本国际化资本的国际运动表现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商业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国际运动的主要形式。

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已具有重要意义。

到了20世纪初,资本输出才大大发展起来。

从这时起到二战前夕,资本输出的主要部分是借贷资本的输出,它导致金融资本对全球的统治。

二战后,影响和决定国际资本运动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变化。

资本国际化标志着资本国际运动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资本国际运动的规模与总量急剧膨胀,三种形态的资本国际运动都有空前增长;(2)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国际运动互相交错;(3)进入资本国际运动的国家与经济主体日益增加;(4)资本国际运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面,日益明显地显示出来。

第二节产业资本国际化一、垄断性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举足轻重的经济力量。

战后,产业资本大规模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垄断组织利用这种生产力追逐全球利润:(1)由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剥削加强;(2)巨型垄断组织占有空前庞大的生产力,而国内市场难以容纳;(3)生产力高度发展引起战后国际分工的空前发展;(4)科技革命引起交通和通讯便利;(5)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垄断公司可利用跨国投资来实现追逐最大利润的微观动机。

二、当代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产业资本投资主要流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纵深化。

(2)发达国家的市场容量大,便于大规模投资。

(3)投资环境好。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3章资本的积累过程经典习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名词解释1.社会再生产过程答:社会再生产过程是指整个社会或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不断重复和经常更新的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质资料和价值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就是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大于原有规模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物资资料再生产是指为了不断地进行生产,总要不断地以它的年产品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从而在实物形态上去替换一年里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并将其并入新的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2)从资本的价值再生产可以看出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而且创造了可变资本;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

(3)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不断地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和雇佣劳动关系,并使之永久化,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1章 垄断条件下的资本关系【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1章 垄断条件下的资本关系【圣才出品】

第11章垄断条件下的资本关系一、名词解释1.价格领导制答:价格领导制是指由一个行业中被公认为行业领导的大企业不定期地宣布价格变动,其他公司随之效仿,由此达到统一高价和共同获得高额利润的目的。

默契的联合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照不宣的协同行动来提高和统一价格以垄断市场。

这是一个行业的若干大公司能够实行统一的垄断价格而又不至于触犯刑律的最好方法,其主要形式是价格领导制。

在部门中取得支配性地位的最大公司会自然取得价格领导地位;而在寡头垄断部门有时则是几个主要企业交替充当价格领导。

2.垄断利润答:垄断利润是指垄断企业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一种特殊超额利润,即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来源于:其一,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二,垄断企业通过规定垄断高价或垄断低价将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其三,通过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如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减税、科研资助、优惠贷款、军事订货等)把社会已经形成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

获得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是:①通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格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使工人的一部分必要劳动转化为垄断利润;②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占有其他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其来源是其他企业工人的剩余价值和工资克扣;③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获取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④通过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攫取殖民地、附属国及其他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垄断价格答: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制定的旨在保证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包括三个构成部分:成本价格、一般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垄断价格通常是一种高价格。

垄断价格就其形式来看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但垄断高价是其主要形式。

②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是指垄断价格的变动相对不是很频繁,在周期中变动的幅度也比较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第3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第3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一、名词解释1.使用价值答: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

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答: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

因此,交换价值不止一种,而是多种。

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

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

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

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

也即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

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4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6章 生息资本和利息)【圣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4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6章 生息资本和利息)【圣

第4章资本的流通过程一、名词解释1.资本循环答: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基本形式。

资本循环属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2.产业资本答: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是唯一能产生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

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共同组成资本的不同形态,分别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履行职能。

产业资本处于物质生产领域,提供物质产品;商业资本处于商品流通领域,起着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借贷资本发挥货币资本流转中介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资本的运动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基础,对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

同时,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对产业资本的运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3.货币资本答:货币资本是指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使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货币资本只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而不是独立的资本,它的独立形态是借贷资本。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中最典型、最片面、也是最一般的形式。

说它是最典型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得最明显;说它是最片面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似乎货币本身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说它是最一般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复运动已经包括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4章 资本国际化【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4章 资本国际化【圣才出品】

第14章资本国际化一、名词解释1.资本国际化答: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一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从其出现在世界上起,从本质上说它就是国际的,资本进行榨取剩余价值的活动,从来就不受国家或民族地域疆界的限制。

它要开拓世界市场,要到遥远的异国去寻找原料,要不远万里地掠夺和榨取其剥削对象。

正是资本的这种国际性的本质,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化,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国际化的程度是不断提高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资本各种具体形态的国际化程度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最早表现出资本国际化趋向的是商品资本,然后是货币资本,最后是生产资本。

2.生产资本全球化答:生产资本全球化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扩展到全世界的过程及其趋势。

生产资本的全球化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全球化的基础。

从根本上说,生产资本全球化的动因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生产资本全球化通常主要指以获取控制权而谋利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占世界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②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变化;③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3.跨国公司答:跨国公司又被称为多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跨国公司的内涵作出了规定:①跨国公司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②在国外分支机构不少于6个;③海外业务必须占总公司业务的25%以上;④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内部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

早期跨国公司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与一般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特点:①跨国公司以全球性的战略安排来确定经营目标;②跨国公司在经营方式上趋向于多样化和当地化;③跨国公司在所有制形式上更趋向于多元化。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导 论【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导 论【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一、名词解释1.政治经济学答: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3.劳动答: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经途径。

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0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0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12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

第10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名词解释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同时,国家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调节经济活动,调节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有:①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②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③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经常性;④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

2.国有垄断资本答:国有垄断资本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它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国家用来调节阶级利益的各种货币资本;另一种是用来经营国有企业的资本,即国有企业垄断资本,这是国有垄断资本的主体。

国有垄断资本的特点表现在:第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的,企业的盈亏也都由国家负责。

第二,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双重的:一方面,国家要从全社会的整体需要来考虑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以此作为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干预的依据;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又必须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因而又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利润极大化。

3.国私共有垄断资本答: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指由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混合组成,股份所有权分属于国家和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又一种基本形式,它的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企业。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建立起来的:一是国有垄断资本以参与制的方式与私人垄断资本合办企业;二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立新的企业;三是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加入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9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9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9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生产社会化答: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由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②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本身由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就一个企业来说,生产过程必须由许多工人分工协作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就不同部门的企业来说,生产过程表现为许多相互联系的部门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③产品的社会化,即产品由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它由整个社会生产出来,并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时,才走上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劳动者共同使用的已经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由整个社会占有,以便对社会化生产按照社会需要由社会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的需要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劳动产品。

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

2.垄断答:垄断是指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3.垄断资本答:垄断资本是指垄断某些产品或某个部门的生产与销售,通过限制产量和制定高价来获取高额利润的资本。

垄断资本是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是自由竞争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最后30年,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垄断资本逐步形成。

它首先在重工业部门中成长起来,随后遍及其他工业部门以及银行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所有经济部门,成为支配经济生活的力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篇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中)【圣才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篇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中)【圣才

第三章资本的积累过程3.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

物质资料的替换是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生产具有资本主义形式,再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二、资本价值的再生产(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

(2)从再生产过程看,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生产出来的。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既是资本的再生产,又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劳动力的再生产,离不开工人的消费。

工人的消费有两种:在生产过程中,他消费生产资料,这是他的生产消费。

工人把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货币用于生活资料,这是他的个人消费。

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

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不断地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和雇佣劳动关系,并使之永久化。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一、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家把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消费掉,而将其中一部分作为新的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使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重复进行,于是这部分剩余价值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扩大规模上对无酬劳动的占有,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是由劳动得来的,而是对劳动的无偿占有。

所以,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1.形式是等价交换,内容是资本占有(1)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特点,是以等价交换为形式,而以无偿占有并且不断扩大这种占有为实质。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5章 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圣才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5章 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圣才

第15章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与不发达一、名词解释1.食利国答:食利国是指脱离生产,专靠剥削别国,特别是殖民地人民的劳动以维持生存的国家。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成为食利国的坚实基础。

巨额的资本输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国外利润收入。

巨额的资本输出和所带来的利润,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加重了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剥削,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成了它们的债务奴隶。

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今后不断吮吸世界各国人民血汗的吸血管,它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世界经济依赖答:世界经济依赖是指当代世界各国通过国际经济传递机制进行的,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传递”是指一国的经济盛衰对另一国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传递是由一国的开放部门影响到非开放部门。

国际经济传递机制主要有:①国际贸易传递机制;②国际资本传递机制;③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传递机制;④国际信息流动的传递机制。

从性质上来划分,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可分为:对称的和均衡依赖,非对称的和非均衡依赖。

前者是指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后者是指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对称的和均衡依赖的性质下,双方的经济发展并非取决于相互依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依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在非对称的和非均衡依赖的性质下,一方经济发展受另一方经济发展所支配,如历史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依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仍然具有这种性质。

3.国际经济秩序答: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各国在发生经济联系和进行经济活动中的制度、规则及各国普遍接受的各种条件等。

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的。

在发达国家居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仍然十分严峻,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6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6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圣才出品】

第16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一、名词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资本主义之前的各种生产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决定的。

但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这一历史局限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二、思考题1.有人认为,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经济都在不断发展,因而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在根本上处于对立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你的看法如何?答:虽然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经济都在不断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在根本上仍是对立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是不适合社会化生产力性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的。

对这一对立的认识,应把握以下两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根本上具有的对立性质,并不是说在这种对立下生产力就不能发展了。

生产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不会停止的,也不会出现倒退的趋势。

当然,在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是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它仍然具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它仍然具有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调整的余地,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并没有发展到尽头。

所以,在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发展仍然表现出较强的势头。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根本上具有的对立性质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阻碍表现为生产力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和限制,以至于只能通过强制的方式、破坏的方式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答题1.怎样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西南财经大学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0、2015、2019研]答:(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2)之所以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其原因在于:①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如果社会总产出能够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意味着社会资本的周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

否则,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就是说,社会资本所获得的价值总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购买所需补偿和替换的生产要素,从市场上得到的使用价值必须符合再生产继续进行的需要。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

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9研]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所以,它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

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作为社会分工承担者的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两者存在着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及其解决①表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私人劳动,纯属生产者个人的私事,商品生产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什么、自行支配生产过程及其成果;但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

但分散的单个商品生产者并不知道他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不知道他的私人劳动是否能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②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解决。

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由于具体劳动性质不同,在交换中无法确定交换的比例,因而也无法通过交换表现为社会劳动,而能够确定交换比例的只能是在质上相同的抽象劳动。

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生产者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产品顺利地卖出去,那么他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体现为社会的使用价值,从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就意味着私人劳动的产品或者根本不适合社会的需要,或者超过了社会的需要,这样,他的产品也就卖不出去或者不能全部卖出去,以致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破产。

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存在,可以推动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竭力使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两方面适合社会的需要,以求在交换中使自己的产品能销售出去。

3.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哪些作用?[东北财经大学2008研;山西财经大学2011研;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答:(1)价值规律的含义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①它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商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它的价格高于价值从而生产者有利可图时,就会使一些商品生产者把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这一部门中来。

相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它的价格低于价值从而生产者利益受损时,该商品的生产者就会把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一部门转移到获利的部门中去。

②它会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交换的。

商品生产者如果改进了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的个别劳动耗费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但他在市场上仍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这样他就可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入。

相反,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耗费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他就必然不赚钱甚至亏本。

这两方面的情况都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劳动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降低个别劳动消耗,谋取较高的盈利。

③它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等等,虽然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但是个别劳动时间的耗费却不一样,有的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的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商品按照价值出卖的情况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会多赚钱;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会不赚钱甚至亏本。

久而久之,小商品生产者就会出现贫富悬殊,导致两极分化。

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必然以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为条件?如认为不是,请说明理由;如认为是,请分析“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的命题。

[复旦大学2014研;首都经贸大学2011、2018研]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必然以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为条件。

理由如下:(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的主观条件、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的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生产力由许多因素决定,其中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程度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数量和效力,以及各种自然状况。

”其中,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强度等劳动条件是劳动的主观条件。

而生产资料、技术等劳动条件则是劳动的客观条件。

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的提高会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非必然以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为条件。

生产资料和技术等劳动条件的优化在劳动的复杂程度或劳动强度不提高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2)生产某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则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呈正比例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因此,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5.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之间的关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研]答: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殖的货币。

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即产生了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①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流通过程中发生的都是等价交换,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②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