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凸透镜成像实验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应用拓展:介绍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给定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实验现象。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一、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2、了解透镜的构造及成像原理;3、能够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难点:理解物距、焦距与成像大小、虚实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3、根据成像规律,学习透镜在不同情况下成像的特点;4、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四、学习内容及方法1、学习凸透镜的构造及成像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了解物距、焦距与成像大小、虚实的关系;3、学习凸透镜在不同情况下成像的特点,如:当u>2f、f<u<2f、u<f 时,分别成什么样的像;4、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的使用方法。
五、学习效果检测1、完成相关练习题;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不同情况下凸透镜的成像特点;3、根据实例分析,掌握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凸透镜。
六、学习反思与总结1、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特点;2、分析自己在掌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3、对于难以理解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课件《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课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逐步转变。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不再仅仅是听取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各种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生动地学习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款名为《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Flash课件,该课件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课件概述《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款针对中学物理课程的Flash 课件。
该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动画演示和互动式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该课件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将知识点进行细化,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特点1、动画演示: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将抽象的物理现象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知识技能1、通过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的___________有关系。
2、由第一节可知,凸透镜对光线的偏折程度与凸透镜的_________有关,因此,我们可在主光轴上以焦距为单位长度作参照距离。
3、实验计划:①依次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_________上。
②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以外某点,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
测出(读出)像距与物距的大小。
③依次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处、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焦点处,重复步骤②;④把蜡烛移到小于一倍焦距的某点,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出现清晰的像。
把光屏移开,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4、分析、论证①当u>2f时,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此时物距u______(选填“>”“=”或“<”)像距v。
(相当于_________镜头)②当u=2f时,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此时物距u______(选填“>”“=”或“<”)像距v。
③当f<u<2f时,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此时物距u______(选填“>”“=”或“<”)像距v。
(相当于__________镜头)④当u=f时,凸透镜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像,因为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________⑤当u<f时,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像与物体同侧。
(相当于放大镜)5、由实验可知,物像大小与距离关系为:成实像时,物近像_______(选填“远”或“近”)像变_______(选填“大”或“小”),物远像_______像变_________。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5.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研究目标:1.熟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一)知识预备:1.实像是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收到,也可以用眼看到。
2.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3.焦距:凸透镜的焦点是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成一点的位置。
用f表示,则2倍焦距表示为2f。
4.物距: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5.像距:像离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特点:在透镜两侧放置物体和屏幕,可以看到物体的实像或虚像。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当物距u和像距v变化时,实像或虚像的大小和正倒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二)自主研究和小组合作操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光屏。
3.实验步骤: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
2)将蜡烛点燃作为物体,研究烛焰所成的像,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
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高度。
3)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f以外的位置,点燃蜡烛,移动光屏直到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的性质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以外,即u>2f,重复步骤(3)进行观察与测量。
5)将蜡烛放在凸透镜2f处,即u=2f处,进行观察和测量。
6)将蜡烛向凸透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 之间,进行观察测量。
7)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重复步骤(6),进行观察与测量。
8)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进行观察、估测像距。
4.实验结论:当物距u和像距v变化时,实像或虚像的大小和正倒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当物距u等于2f时,像距v等于2f;当物距u小于2f时,像距v大于2f;当物距u等于f时,像距v等于f;当物距u小于f时,像距v为虚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案
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探究过程】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的性质以及他们成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凸透镜的焦距f= cm1、焦点处是什么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2、两倍焦距处是什么的分界点?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成虚像时呢?4、凸透镜成像时,物和像的移动方向有何规律?凸透镜成实像时,若想让像变大些,应如何调节?成虚像时应如何调节?【自我检测】1、在凸透镜的成像现象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凡是实像必是倒立的 B.凡是虚像必是正立的C.凡是放大的像必是虚像 D.凡是缩小的像必是实像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3、有一物体在凸透镜5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着主光轴逐渐移到1.5倍焦距处,像的变化是()A.从小变大 B.从大变小 C.不变 D.从小变大,又从大变小4、烛焰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那么()A.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B.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C.光屏上不一定能得到像D.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像,但是像的性质不能确定5、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60 cm,他想在光屏上成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保持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应选择的凸透镜是()A.焦距大于30 cm的B.焦距小于30 cm的C.焦距等于30 cm的D.焦距等于15 cm的6、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20 cm B.10 cm C.30 cm D.15 cm7、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4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6 cm B.7cm C.10 cm D.20 cm。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而科学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当我设计这节科学课时,我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原理。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光屏、直尺、实验桌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讲解: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明白凸透镜成像的实质。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摄像头、投影仪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设计了实验和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集体讨论,深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本质。
在实验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中,学生需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凸透镜成像的过程,理解成像的原理。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5.3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案(有答案)
【学习目标】1. 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2. 能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更加深刻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3. 会画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4. 能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计算焦距相关的问题5. 掌握遮住、破损透镜后,出现的现象6. 掌握改变物距(或像距)后,如何操作才能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自主学习】一、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思路: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图5.3-1),把每次观察到的物距以及像的虚实、大小、正倒等情况都记录在表格中,比较实验数据,看看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寻找其中的规律。
实验过程: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物体,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为光屏,调节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高度,研究发光物体的成像情况(图5.3-2 )。
把发光物体放在较远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发光物体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
继续向凸透镜移动发光物体并调整光屏的位置,重复以上操作,你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的像吗?当在光屏上看不到发光物体的像时,可以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看去,观察发光物体的像。
此时发光物体和它的像在什么位置?记录凸透镜的焦距f,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填入下表。
每个小组可以自己选择适当的物距,并与各小组共享测量的数据。
下表是f =12cm时测出的数据。
表格中的规律(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的关系):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但是物距的变化程度大一些;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但是像距的变化程度大一些。
实验结论:成像光路图:u > 2f2f >u > fu = 2fu < f注意事项:1. 实验时,应根据光具座长度L选用合适焦距的透镜,具体关系是L ≥ 4f。
2.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相关推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物理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
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
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2.弄懂凸透镜成像中物距的变化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前置性学习,自主尝试】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同侧/异侧成像的性质应用正/倒大/小虚/实u>2fu=2ff<u<2fu=fu<f【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检查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合作探究,互动互助】活动一: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题例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实像必是放大的(理由:)B.无论物体放哪儿都会成像(理由:)C.凡是放大的像必是虚像(理由:)D.凡是缩小的像必是实像(理由:)例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理由:例3: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4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6 cmB.7cmC.10 cmD.20 cm理由:活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中物距的变化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物距变化,观察像距、像大小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出哪些规律?2.例题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凸透镜前放一燃着的蜡烛,移动光屏,并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
然后将蜡烛远离透镜,调节光屏再次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比较两像()A. 像距增大,像增大B. 像距减小,像增大C. 像距减小,像减小D. 像距增大,像减小理由:3.例题5:某老人用放大镜看报纸,为了使看到的字更大,应采取的措施是()A.报纸与眼睛位置不动,让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报纸与眼睛位置不动,让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报纸与放大镜位置不动,让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报纸与放大镜位置不动,让眼睛离报纸远一些【当堂训练,质疑释疑】1、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是理解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是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我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例如用一个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到成像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成像的规律是什么?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然后,我会进行课堂小结,概括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强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课后,我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我还会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学仪器、摄影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方式的选择: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这是本节课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探究的过程: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成像规律。
3. 小组讨论:我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4. 课堂小结:我在课堂进行小结,概括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强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这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和反思:我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并在课后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光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凸透镜成像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运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蜡烛4.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5. 实验记录表格6. 投影仪7. 教学PPT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光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a. 实像与虚像b. 放大与缩小c. 倒立与正立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b. 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关系c. 物距、像距与成像位置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实验a. 实验原理b. 实验操作步骤c. 实验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3. 运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蜡烛4.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5. 实验记录表格6. 投影仪7. 教学PPT(后续章节内容请按照相同格式和要求编写)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光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凸透镜成像的现象。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结合PPT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如物距、像距、焦距等。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能够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重点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准确测量物距和像距。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成像规律。
四、知识回顾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3、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4、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5、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
五、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六、实验步骤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移动蜡烛,使物距分别为 u>2f、2f>u>f、u<f,同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记录下此时的物距 u、像距 v 和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七、实验数据记录|物距 u(cm)|像距 v(cm)|像的性质||||||u>2f|_____|倒立、缩小、实像||2f>u>f|_____|倒立、放大、实像||u<f|_____|正立、放大、虚像|八、实验数据分析与总结1、当 u>2f 时,像距 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比物小,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两侧。
例如: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当我们用照相机拍照时,物体距离镜头较远(u>2f),在相机的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 2f>u>f 时,像距 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比物大,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两侧。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
2.完成下表的填写:(焦距、物距、像距分别用f、u、v表示)【合作探究】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猜想假设】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
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宿小的,跟物体和像相对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无论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而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设计实验】1. 实验方案:①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凸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
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
②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符号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符号v表示。
2.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3. 数据记录表格【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
2.调整凸透镜、蜡烛(烛焰的中心)、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优点和不足。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样的设计思路,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直尺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凸透镜,以及一些蜡烛和火柴。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凸透镜点燃蜡烛。
孩子们看到凸透镜能聚焦光线,点燃蜡烛,都感到非常神奇。
2. 自主探究:然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用凸透镜观察蜡烛的成像。
他们发现,当凸透镜与蜡烛的距离变化时,成像的位置和大小也在变化。
4.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都向全班分享了他们的发现。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用专业的物理术语来描述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我发现,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他们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还不到位,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节课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关键的细节,它们是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