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概述

合集下载

六种特应性皮炎鉴别诊断的区别要点

六种特应性皮炎鉴别诊断的区别要点

六种特应性皮炎鉴别诊断的区别要点特应性皮炎(AD)是临床最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各年龄段的AD表现又有所不同。

并且,临床常见具有AD样表现的相关皮肤病,容易引起混淆。

AD的主要鉴别诊断包括脂溢性皮炎、疥疮、银屑病等,本文主要介绍各年龄段AD的临床表现以及其鉴别诊断。

婴儿期的鉴别诊断婴儿期AD最早出生2周即可发生,出生2个月以后发病者较多。

初发皮损为面颊部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常融合成片。

由于剧痒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皮损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及四肢伸侧等。

该期AD需与脂溢性皮炎和疥疮相鉴别。

➤脂溢性皮炎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在生后数周出现,主要累及头皮,最初表现为轻度油腻性鳞屑附着于头顶及前区,可以扩散到整个头皮,严重者伴有糜烂渗出,最终可形成覆盖大部分头皮的白色、黄色或棕色鳞屑及黏着性厚痴,这种表现被称为“摇篮帽”。

特别的是,有色人种的儿童通常无典型的“摇篮帽”,但有红斑,表皮剥落和色素减退的表现2。

与AD的主要鉴别点在于,AD的鳞屑通常干燥,且伴剧烈瘙痒,而脂溢性皮炎的鳞屑呈油腻性,且不伴瘙痒。

➤疥疮疥疮是由疥虫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可在家庭及接触者之间传播流行。

皮损常见于皮肤薄嫩处,主要累及手指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表现为丘疹、水疱、瘙痒性结节,以夜间瘙痒加剧为特点(图1)3。

图1 疥疮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AD的鉴别要点如下:①疥疮多有一家或集体中多数人同时发病史;②体检时注意疥疮常在指(趾)缝、腋下、阴囊处有皮疹,且病程长的病例,腋下及阴囊可见到疥疮结节;③行疥螨检查找到疥螨或虫卵可协助诊断4。

儿童期的鉴别诊断儿童期AD主要特征是渗出少、皮肤干燥、丘疹多,可表现为浸润性斑块、苔藓样及痒疹样改变。

典型发病部位在肘窝、腘窝、面部及颈部,瘙痒剧烈,需与寻常型银屑病和高IgE综合征进行鉴别。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期,但也可延续至成年。

目前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共识,本文将对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皮疹、皮肤粗糙、皮肤发白、皮肤发红等。

这些表现可能会出现在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处。

同时,特应性皮炎还常伴有皮肤的潮红、水肿、结痂、皮肤溃烂等症状。

二、既往史。

特应性皮炎的患者通常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

在既往史中,还需了解患者家族中是否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三、检查。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体格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皮肤的病变情况,包括皮疹的部位、形态、颜色、瘙痒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进行皮肤刮擦试验、血清特应原抗体检测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国家特应性皮炎协会(NIAID)和全球特应性皮炎协会(GA2LEN)的共识,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病变,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皮疹、皮肤干燥、瘙痒等表现;2. 早期发病,发病年龄在2岁以前;3. 皮肤病变部位,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4. 既往史,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5. 家族史,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病变,如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等。

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六、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主要是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保湿剂等;全身治疗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保湿,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七、预防。

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怎么回事?一文了解

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怎么回事?一文了解

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怎么回事?一文了解一、特应性皮炎是什么?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也被称为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它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皮肤疾病,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病,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

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包括:①皮肤瘙痒:这是特应性皮炎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皮肤非常痒,导致不断搔抓,可能会加重症状和引起感染。

②红斑和炎症:患者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和肿胀,可能伴随有水疱或渗出。

③干燥和脱屑:受影响的皮肤通常会变得干燥,可能出现脱屑现象。

④可能引发皮肤感染:搔抓导致的皮肤损伤可能会引发细菌或病毒感染。

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食物过敏和气候条件等也可能与该病的发展相关。

特应性皮炎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可以通过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来控制。

一般的治疗措施包括保持皮肤湿润,避免激发因素,如尽量减少接触过敏原,避免刺激性皮肤护理产品等。

二、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涉及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目前已知的导致特应性皮炎的主要因素:①遗传因素:特应性皮炎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如果父母或近亲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那么患者患病的风险会增加。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被认为与特应性皮炎的易感性有关。

②免疫系统异常: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患者的免疫系统对一些通常无害的物质(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发炎和症状。

③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通常存在屏障功能缺陷,这意味着皮肤无法有效地保持水分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使得皮肤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

④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食物过敏等可能触发或加剧症状。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最新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最新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

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

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

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一、流行病学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

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 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 [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

特应性皮炎及其他湿疹性疾病介绍、适应症及治疗参考

特应性皮炎及其他湿疹性疾病介绍、适应症及治疗参考

特应性皮炎及其他湿疹性疾病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皮肤科领域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疾病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长病程及病情反复为特点,常伴随其他特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角膜炎等。

其他湿疹性疾病则包括钱币样湿疹、手部湿疹、淤积性皮炎、自体敏感性皮炎等。

目前学界对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等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章主要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

由于其他湿疹性疾病在治疗上与特应性皮炎有相似之处,故在此一并进行介绍。

【适应证】(1)特应性皮炎及其他湿疹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是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期最佳选择之一。

美国皮肤病协会在2014年的特应性皮炎治疗指南中将其列入A级推荐等级。

该类药物可有效减轻疾病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如皮损及瘙痒。

针对其他湿疹性疾病,如钱币样湿疹、手部湿疹、自体敏感性皮炎等,外用糖皮质激素也有较好的疗效。

针对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中国、日本及欧美的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中均未将系统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疾病推荐用药。

尽管系统使用糖皮质可在短期内快速减轻皮损,但减量或停药时常可出现反弹甚至病情加重,因此用药时需更加谨慎。

欧洲皮肤性病学会在2012年的特应性皮炎治疗指南中认为系统用糖皮质激素仅可用于治疗处于急性复发期、病情严重的成人患者,疗程至多1周,且推荐等级为D级(最低等级,专家意见)。

中国及美国的指南则认为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更适合作为其他系统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或光疗)之间的过渡。

用药剂量根据体重进行计算,通常泼尼松龙剂量范围在0.5~1.0mg/(kg·d)。

针对其他湿疹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可慎重用于病因明确、短期可祛除病因的患者,如接触因素、药物因素或自体敏感性皮炎等,但应尽量缩短疗程。

(2)特应性皮炎及其他湿疹性疾病亚急性及慢性期:在疾病亚急性及慢性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特应性皮炎特征及专家建议

特应性皮炎特征及专家建议

特应性皮炎儿童的父母通常有过敏体质,即小时候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湿疹(皮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花粉热、哮喘,有时还会对食物过敏。

病程特应性皮炎可以在婴儿出生后几周发病。

特应性皮炎对健康没有大危害,但由于其剧烈瘙痒孩子会经常搔抓自己,有时甚至会抓出血,这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困扰。

特应性皮炎(即特应性皮肤)是儿童早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10-15%的新生儿在不同程度上被这种疾病困扰。

特应性皮炎随年龄的增长会缓解,10岁以后,90%的儿童不再受此疾病的困扰。

但是在这之前,需要用治疗来控制湿疹。

湿疹湿疹的特点是皮肤红色,渗出,伴瘙痒。

临床表现为不同大小的斑片,伴剧烈瘙痒,初为红斑伴有渗出,然后变肥厚,皮肤干燥特应性皮炎在婴幼儿(两月至一岁)中常发生于两颊、躯干、四肢的伸侧,随后渐发展至皮肤皱褶处,如肘和膝关节的曲侧面。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实际中可以有各种变化。

干燥症1. 干燥症:特应性皮炎会引起皮肤干燥,这种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皮肤干燥被称之为特应性干燥症。

科学研究证实特应性皮炎患者表皮的最上层---角质层的脂肪酸的质和量都出现异常。

因此使用“非常油腻”的产品是有益的。

2. 瘙痒和失眠特应性皮炎最大的问题是皮肤瘙痒。

有时瘙痒剧烈就会导致失眠(不仅仅是孩子,有时父母也会失眠)。

因此,有效的治疗会让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非常重要的。

3. 合并症:感染特应性皮炎有时伴有合并症——感染,会使皮疹泛发全身并且更严重。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疱疹病毒(引起发热和水疱)。

皮肤科医生建议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来说,医疗是必须的。

治疗主要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即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乳膏。

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的原则非常简单:- 先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然后将乳膏涂抹在清洁的皮肤上。

- 通常,每日一次就足够了。

- 局部用量要少,将乳膏在皮肤上轻柔的按摩。

- 病情改善后逐步缩小用药面积,逐渐减量。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析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析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析什么是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一种皮肤病,属于过敏性疾病之一。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成人也可患病。

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渗出和结痂,常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和食物过敏等。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免疫反应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什么是儿童特应性皮炎儿童特应性皮炎是指儿童期(通常为生后4个月至2岁)发生的特应性皮炎。

儿童特应性皮炎在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等方面与成人特应性皮炎有所不同。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1. 皮肤瘙痒瘙痒是儿童特应性皮炎最常见的症状,往往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瘙痒让孩子感到不适,影响睡眠、饮食,甚至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

瘙痒可出现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手臂、手腕、脚踝、膝盖等处。

2. 皮肤红肿、渗出和结痂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水疱、渗液和结痂等表现,是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典型症状。

这些病变可出现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手臂、膝盖、脖子等处。

3. 皮肤干燥、粗糙皮肤干燥、粗糙是儿童特应性皮炎常见的症状之一。

由于皮肤细胞屏障功能不足,皮肤失去保湿能力,导致皮肤干燥、粗糙,容易出现龟裂、脱皮等症状。

4. 皮肤变色皮肤红肿、渗出、结痂等症状长期存在,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积,从而导致皮肤变色。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诊断出儿童特应性皮炎。

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可以进行皮肤刮片、过敏原检查等。

2. 治疗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瘙痒、红肿、渗出等不适感。

治疗的方法包括局部应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等。

局部应用药物包括类固醇类药物、钙调制剂、外用激素、紫外线B光照射等。

口服药物包括抗过敏药、免疫抑制剂等。

光疗治疗常采用紫外线照射治疗。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预防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儿童患有特应性皮炎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水分蒸发和皮肤干燥,使用润肤剂常常有帮助。

特应性皮炎课件可编辑全文

特应性皮炎课件可编辑全文

局部治疗
三、外用抗微生物制剂:较重患者尤其有渗出的皮损,用
药以 1~2周为宜
四、其他外用药:氧化锌油(糊)剂、黑豆馏油软膏等,生
理氯化钠溶液、1%~3%硼酸溶液及其他湿敷药物,多塞平乳 膏和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止痒作用(欧美国家不推荐外 用抗组胺药)。
系统治疗
❖ 抗组胺药和抗炎症介质药:抗组胺药整体安全性高, 但儿 童需注意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抽搐
保湿剂
❖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 ❖保湿剂可减少50%左右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可增强AD患者皮损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性。 ❖保湿剂通常每日至少应外用2次;如果全身外用,
儿童应每周外用250g,成人每周则至少需要外用 500g。
局部治疗
一、外用糖皮质激素:一线药物
❖ 根据年龄、病情严重程度、部位和皮损类型选择不同强度 和剂型。
❖ 一般初治时应选用强效或超强效,炎症控制后逐渐过渡到中 弱效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 急性期病情控制后应逐渐过渡到维持治疗,即每周使用2~3 次,能有效减少复发。
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
❖ 外用激素强度一般可分为四级:
§ 氢化可的松乳膏为弱效激素 §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曲安奈德乳膏为中效激素 § 糠酸莫米松乳膏为强效激素 § 卤米松和氯倍他索乳膏为超强效激素
婴儿期皮损表现
婴儿期皮损表现
儿童期皮损表现
儿童期皮损表现
儿童期皮损表现

成人期皮损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人期皮损表现成人期皮损表现
成人期皮损表现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特应性标志及其发生率和临床意义 来自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其他特应性疾病

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疹)疾病预防及治疗要点

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疹)疾病预防及治疗要点

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疹)疾病预防及治疗要点特应性湿疹(或特应性皮炎)(Atopic eczema /Atopic dermatit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皮肤病,大多数病例在儿童早期发病。

它是一种典型的发作性疾病,包括病情加重(发作,可能每月频繁发生 2 或 3 次)和缓解。

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持续的。

特应性湿疹通常有遗传因素参与,导致皮肤屏障的破坏。

这使得皮肤容易受到触发因素的影响,包括刺激物和过敏原,这可能会使湿疹恶化。

许多特应性湿疹的病例在儿童时期就能治愈或改善,而部分病例则可能持续到成年。

一些患有特应性湿疹的儿童会继续发展为哮喘、过敏性鼻炎或食物过敏;这一系列事件有时被称为特应性进程。

预防发病预防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国指南需做好以下三点:① 规律使用功效性护肤品;② 对于有食物过敏高危因素的特应性皮炎婴儿,早期(4~6 月龄)引入可疑致敏食物,诱导免疫耐受;③ 补充含有乳酸杆菌成分的益生菌制剂。

英国指南评估患有特应性湿疹的儿童,先要确定潜在的触发因素并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包括:刺激物,例如肥皂和洗涤剂(包括洗发水、泡泡浴、沐浴露和洗衣液);皮肤感染;接触性过敏原;食物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

早期治疗积极治疗特应性皮炎,预防其他特应性疾病1、沐浴与润肤乳进行 1 次/d 或隔日 1 次,每次 5~10 min 沐浴,能清洁皮肤、减少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降低细菌感染的概率、增加皮肤含水量、增加亲子间的乐趣,促进感情交流。

强调皮肤基础护理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的重要性,强调全身性多用,不管是皮损还是非皮损部位,推荐每周使用 150~200 g(中国)、250~500 g(英国),浴后 3~5 min 内使用效果最佳。

英国指南中关于使用润肤剂或清洗剂的建议:特应性湿疹的儿童及其父母或照顾者应该使用免洗润肤剂或润肤皂替代品,而不是肥皂和洗涤剂类洗涤产品;可以在洗澡水中加入免洗润肤剂;12 个月以下儿童应使用免洗润肤剂或润肤皂代用品,而不是洗发水;使用洗发水的年龄较大的儿童应使用无香味的品牌,最好是标明适合湿疹的品牌,并且应避免用洗澡水洗头。

带你了解特应性皮炎

带你了解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样为主要表现,以及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剧烈瘙痒等表现,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

因此,临床应该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其病情,提高临床疗效,下文主要普及了特应性皮炎的相关知识。

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D)也可称之为特异性湿疹,通常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发病。

发病时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湿疹样皮疹现象,夜间时分其瘙痒症状会有所加重,给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

引发该疾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遗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等。

对于遗传因素来说,患者通常有特异性疾病家族史,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如果父母一方有特应性皮炎者,子女出生后3个月内会有超过25%以上的发病率,2岁内的发病率可达到50%以上;如果父母双方都存在特异性疾病史,子女发病率高达79%。

对于免疫异常来说,血清IgE水平增高、外周血、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是主要表现。

环境因素还包括受到季节的影响,患者通常在冬季发病率较高,在夏季会有所缓解,且在冷、热及环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或者突然出汗的情况下,极易诱发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的预防和治疗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复发性疾病,临床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以缓解临床症状,恢复皮肤正常的屏障功能,减少疾病复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预防和治疗该疾病:1.预防方法日常生活中,患者应穿着宽松、纯棉的衣服,且告知患者不得搔抓皮肤,保持适宜的环境与温度,还需要勤换衣服、床单,不养宠物与花草。

患者在发病期间,禁止吃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能吃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等,以此避免复发。

沐浴之后采用润肤剂,以达到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药物、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生素等;口服药物有抗组胺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中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析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析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析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儿童期。

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帮助。

一、临床特征儿童特应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皮肤干燥和鳞屑。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年龄分布:多发生在儿童早期,特别是婴儿期和幼儿期,有些儿童在成年后可自愈。

2. 家族史:在部分患者中,可以找到类似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家族史。

3. 皮损分布:主要累及面部、头皮、颈部、肘、膝等关节及皮肤皱褶处。

4. 皮损特征:初始为红斑,随后形成丘疹、水疱或脓疱,最后可能形成结痂。

瘙痒是最主要的症状,患儿常因剧烈瘙痒而反复抓挠造成皮肤损伤。

5. 伴随症状:患者可能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可与食物过敏相关。

二、诊断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病史和皮肤检查结果。

以下为一般的诊断标准:1. 典型皮损:根据特异性皮损的分布和形态进行判断。

2. 持续性或反复出现的瘙痒:瘙痒是儿童特应性皮炎最主要的症状。

3. 面部、头皮、颈部及四肢皮损:特应性皮炎常受累于这些部位,尤其是面部。

4. 早期年龄发病:发病多在婴幼儿期。

根据以上标准,结合其它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家族史,医生通常能够准确诊断儿童特应性皮炎。

三、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适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和伴随症状等因素综合考虑。

1. 非药物治疗:a. 保湿:经常使用保湿霜或乳液,以减轻皮肤干燥和鳞屑。

b. 避免诱发因素:减少与过敏原接触,如尘螨、花粉等。

c. 温水洗浴:尽量避免过热和过冷的水,使用温水洗浴,并选择温和的洗涤剂。

d. 短指甲:保持指甲的短小,以减少抓挠对皮肤的刺激和损伤。

2. 药物治疗:a. 局部类固醇:对于轻度至中度的特应性皮炎,可以外用短期低浓度的类固醇药膏。

特应皮炎(1)

特应皮炎(1)

特应皮炎(1)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

该病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红、干燥、起疹子等,长期困扰患者生活。

下面将从病因、症状和预防等方面探讨特应皮炎。

一、病因目前,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有相关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首先,专家发现,特应性皮炎家族遗传率高,如果父母某一方有过敏的疾病,其子女患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其次,外部环境因素,如粉尘、细菌、病毒、气候变化等也能刺激皮肤,从而引发特应性皮炎。

二、症状特应性皮炎最明显的症状是皮肤瘙痒、发红、起疹子和皮肤干燥。

患者亦可能会出现皮肤变薄、粗糙以及皮肤色素沉积等问题。

严重的特应性皮炎在瘙痒的时候,病人往往会搔抓皮肤,导致皮肤出现溃疡,病情加重。

因此,常常需要引起重视,不可轻视。

同时,特应性皮炎还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困扰,如睡眠困难、焦虑、失眠等等。

三、预防及治疗预防和治疗特应性皮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营养均衡。

建议患者尤其是孕妇和儿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同时增加蔬菜及水果搭配。

2.适当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

患者应该避免过度焦虑、精神紧张等情况,同时,可进行适量的运动,放松身心。

3.高质量的保湿措施。

保湿措施可以减少皮肤出现干燥脱屑等情况,从而减缓病情的发展。

4.化学药物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化学药物治疗大多针对体内过多的免疫球蛋白E进行治疗,并非针对病因。

总之,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极易复发的疾病,治疗和预防需要有系统的针对性,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医疗干预是必要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没有字典一样的人体,预防自身需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较好的外部与内部营养,良好的锻炼和生活习惯的提高,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 诊断标准

特应性皮炎 诊断标准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且有家族史。

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

临床上,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皮肤病变的特征。

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首先,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

患者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有家族史的情况下,应高度怀疑特应性皮炎。

此外,特应性皮炎还常伴随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因此患者的过敏史也是诊断特应性皮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要观察患者的皮肤病变特征。

特应性皮炎的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红肿、瘙痒、出现结痂、渗液、结痂脱落后留下色素沉着等特征。

这些皮肤病变的特点有助于与其他皮肤病进行鉴别诊断。

另外,特应性皮炎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和体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皮肤病相似,如接触性皮炎、湿疹样皮炎等。

因此,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皮肤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皮肤刮擦涂片检查、过敏原特异IgE抗体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等。

总之,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皮肤病变特征、排除其他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而准确地进行诊断,才能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对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学习和掌握,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童特应性皮炎知多少PPT教案

儿童特应性皮炎知多少PPT教案

4)、剥脱性皮炎
有广泛皮肤累及的患者,可以发展成剥脱 性皮炎。患者表现为全身性红斑、鳞屑、 渗出、结痂、全身性中毒反应、淋巴结肿 大和发热。虽然这种并发症非常罕见,但 它可能会威胁生命。这种并发症常常是因 为感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HSV)、皮 肤的持续性刺激或不恰当的治疗引起的。
2、特应性皮炎的病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免疫因素 变应性因素 非变应性因素 心理因素
1)遗传因素:
家谱分析和双生子研究中,有充分的证据 表明遗传因素对AD素质是重要的。属于常 染色体的优势遗传、多基因遗传疾病。
AD有很强的遗传基础,通过多基因遗传方 式遗传,包括多种编码AD发生中所涉及的 免疫系统成分基因。
5)、非变应性因素
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 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 色菌)。
6)、心理因素
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 重要作用。
3、特应性皮炎的特征
婴儿期(1个月——2岁) 儿童期(2岁——12岁) 青少年成人期(大于12岁)
1)、婴儿期
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发生在两颊、 额及头皮、颈部,个别病例可发展至躯干 和四肢。皮损主要表现为渗出型和干燥型 两种皮疹前者在临床上更为多见。典型表 现为瘙痒性、红斑上密集的针尖大丘疹、 丘疱疹、水疱和渗液,渗液干燥形成黄色 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剧痒、搔抓、摩擦 而致部分痂剥脱,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 糜烂面。或伴鳞屑性、结痂、有时渗出的 皮疹。尿布的区域常不被累及。
儿童及成人均可罹患AD,全世界有5–20%儿童罹患特应性皮炎,日欧 美等发达国家中发病较高,在美国超过20%的儿童受累。随着工业化 程度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发病率不断增长,在过去的30年中翻了2-3 倍。特应性皮炎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5岁前发病者约占全 部患者的70%,有超过50%的AD儿童患者在成年后继续易感。据统计, 目前我国约有超过230万青少年受到特应性皮炎(湿疹)的困扰,儿童 患者也达到200万-300万。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 发展,特应性皮炎在中国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中医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中医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中医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D)又名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并迁延至儿童和成人。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四弯风”、“胎疮”等范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今天让我们跟着文章一起看看吧!特应性皮炎的基本认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糜烂、渗出、结痂和皮肤干燥等症状。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常与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同时存在。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如激素类软膏、非激素类药物(如TCI)、抗生素等,根据病情合理口服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湿、避免刺激、控制过敏原等措施。

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艾灸等综合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情志调节等方面的治疗。

1.症状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包括:1.皮肤瘙痒:特应性皮炎的最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瘙痒感常常是剧烈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皮肤干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往往干燥,缺乏油脂,容易出现皮肤龟裂、脱屑等现象。

3.湿疹样皮疹:急性期以鲜红色斑、丘疹、糜烂、渗出为主,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皮损往往干燥、肥厚,或呈苔藓样变。

4、皮肤感染:特应性皮炎患者因皮肤屏障受损往往易合并感染,常常出现患处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

5.其他症状:特应性皮炎患者还可能因剧烈瘙痒导致失眠,出现头痛、疲劳等症状。

2.危害特应性皮炎的危害包括:1.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特应性皮炎的瘙痒感常常是剧烈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影响睡眠。

2. 容易感染: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容易感染,常常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等并发症。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

常于婴儿期起病,累及儿童及青少年,临床异质性明显,受累部位随年龄变化,婴儿期渗出倾向明显,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儿睡眠质量及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患儿及整个家庭的生命质量。

特应性皮炎患儿常伴有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特应性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同时可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10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1],2014年12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达到12.94%[2],而1~12个月婴儿的患病率高达30.48%[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内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应答异常、皮肤菌群紊乱等是发病的基础。

在婴儿期,食物过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汗液是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在所有年龄段,皮肤干燥和搔抓均可加重疾病。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促发因素。

三、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不是单一皮肤疾病,有些特应性皮炎患儿先后或同时患有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结膜炎和哮喘等特应性疾病,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称为特应性进程(atopic march),即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先后出现特应性临床表现,并持续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症状可能占主导地位,而其他症状减轻或完全消失。

通常儿童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是首发症状,逐渐发生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

(一)典型临床表现既往根据年龄将特应性皮炎分为3个临床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目录
• 特应性皮炎概述 • 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流程 •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 特应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 •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的意义与影响
01 特应性皮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瘙痒 、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
特点
AD通常在婴幼儿期开始发病,病 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期与分类
急性期
皮疹以红斑、丘疹、水 疱为主,伴有剧烈瘙痒

亚急性期
皮疹以丘疹、鳞屑为主 ,瘙痒较轻。
慢性期
皮疹以苔藓样变为主, 皮肤干燥、瘙痒明显。
不同年龄段表现
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常表 现为全身性皮疹,而成 人期则多局限于肘窝、
腘窝等部位。
03 特应性皮炎的治 疗方法
基础治疗
皮肤保湿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温和的清洁 剂,避免过度清洁和刺激。
保持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清洁是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家长应定期给宝宝洗 澡,使用温和的洗护用品,避免过度清洁和刺激皮肤。
穿着舒适
选择舒适、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过厚或含有化纤成分的衣物 ,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来自日常护理保湿护肤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干燥、瘙痒。 家长应给宝宝使用温和、保湿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湿润, 有助于缓解症状。
推动学科发展
诊疗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 推动特应性皮炎学科的发展。
指南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进学 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
的进步和创新。
诊疗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吸 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特应性 皮炎的研究和治疗中,推动学科
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特应性皮炎
“医生,医生,求求你帮我好好看看孩子,‘奶癣’太厉害了,全身都是,我看看好多医院,用了很多药,都没有用。

”作为一个儿童皮肤科医师,我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

当我继续问诊时会发现:“激素不能用,会得哮喘的”,“我不要用激素”,“我只用中药”等,拒绝正规使用激素,结果患儿病情逐渐加重。

那激素有危害吗?什么是“婴儿湿疹”?您有很多疑惑,请听我一一数来。

“奶癣”,“婴儿湿疹”的真正的大名其实是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它的病因很复杂,一般认为与多种因子如遗传、环境等有关。

约40%~80% 的患儿有家族过敏史,比如家族成员中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

本病发作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冬重夏轻。

特应性皮炎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 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我国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上海地区发病率达到8.3%。

特应性皮炎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与成人期三个阶段。

婴儿期(出生至2 岁):表现为婴儿湿疹,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皮疹可干燥或渗出。

儿童期(2 ~ 12 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

多发生于肘窝、胭窝和小腿伸侧,皮疹往往干燥肥厚。

青年与成人期(12 岁以上):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大部分呈干燥、肥厚性皮炎损害。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目前的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正规和良好的治疗完全可以特应性皮炎宝宝过上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正常生活。

家长应该学会正确认识特应性皮炎的危害。

过敏性疾病并非独立存在,很多时候首先出现特应性皮炎婴儿期症状,随之逐渐出现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症状,称之为过敏进程。

通过控制特应性皮炎,可以减少患过敏性鼻炎、哮喘的发病几率。

感觉瘙痒、搔抓皮肤、睡眠障碍及皮肤流血的现象对于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地影响。

有的特应性皮炎宝宝,可表现为活动过度和情绪易激惹的现象,这不能简单地视为性格问题,而是心理健康可能存在问题。

特应性皮炎也严重影响家长的休息和家庭关系。

因此特应性皮炎需要得到很好地治疗。

由于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家长应和医生建立起长期和良好的医患关系,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学会正确的皮肤护理和用药方法。

需要定期复诊,实践证明良好的医患关系可明显提高特应性皮炎的疗效。

为了更好地控制特应性皮炎,您需要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
一、学会正确的皮肤护理
1. 沐浴:基础皮肤护理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非常重要,沐浴有助于清除或减少表皮污垢和微生物,在适宜的水温(35~36 °C)下沐浴,轻症患者每日1次,重症患者每日2~3次,每次10~15 min。

推荐使用低敏无刺激的洁肤用品,尽量选择不含香料的清洁用品。

沐浴结束擦干皮肤后即刻外用医学保湿剂。

2. 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患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存在缺陷,皮肤水分易蒸发,表现为皮肤干燥,皮肤敏感性增强,过敏原也容易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导致过敏更加剧烈。

因此外用医学保湿剂是特应性皮炎的基础治疗,有助于恢复皮
肤屏障功能。

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度。

建议全身涂抹医学保湿剂,重症患者每周使用量不低于150~200g,涂抹厚度不低于2mm,随即穿上内衣。

尽管内衣出现潮湿,但特应性皮炎宝宝会感到很舒适。

3. 患儿内衣以纯棉、宽松为宜;注意保持温度较低和湿度较高的环境,尽量减少生活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应勤换衣物,每周换床单、不养宠物、不铺地毯、少养花草等,用湿拖把拖地,避免扫地扬灰尘。

二、学会正确使用药物
1.糖皮质激素: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疗法。

意味着外用糖皮质激素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高的。

外用激素的通过皮肤吸收率约在1~2%左右,很快在皮肤内代谢,基本不会影响全身。

婴幼儿使用不含氟的激素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数十年的临床验证是很安全的。

外用激素应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情况和皮损特点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激素制剂,以快速、安全和有效地控制炎症,减轻症状。

由于部分患儿家属对外用糖皮质激素心存顾虑,甚至拒绝使用。

门诊中会遇到因家长拒绝使用激素药膏而导致特应性皮炎控制未当,出现重症发作的患儿,最终需要补液或住院治疗。

因此家长需要信赖皮肤科医师,特别是儿童皮肤科医师,如有疑虑,应及时向医师请教,不宜相信某些网上的偏方、某些“不含激素”的非药品外用物,以免加重患儿病情。

医师也需要向家属交代不含氟的中效激素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正确使用方法,以消除家属的顾虑。

2. 系统用药对于病情严重,瘙痒明显的患儿,可以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或临睡前口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需要医师处方及遵循医嘱。

3.维持治疗由于特应性皮炎容易复发,病情缓解后要进行维持治疗,可每周2~3 次外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三、学会正确了解食物过敏
少数特应性皮炎宝宝存在对食物过敏,以婴儿期为常见。

其中鸡蛋,牛奶,大豆,花生和小麦约占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的90%。

如果怀疑宝宝有无食物过敏,应在特应性皮炎缓解期,每周添加一种食物,并观察进食食物后有无吐奶、口周或全身出现红斑、风团、瘙痒加重、或出现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等情况。

如果可疑的请记录下来,交由医师判断。

怀疑有食物过敏可以进行食物特异性IgE检测,以进一步辅助诊断食物过敏。

也可以通过住院进行食物回避与激发实验确诊食物过敏。

但不要随意忌吃食物,以免造成特应性皮炎宝宝营养缺乏,导致发育受影响,得不偿失。

四、学会观察病情和定期复诊
家属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在“衣、食、住、行、洗”各方面注意防护,尽量避免接触诱发疾病加重的因素,应定期复诊和长期随访,学会观察病情变化,学会病情日记,定期记录病情变化,与可能的诱因。

不要随意停药或减药。

如果遇到疗效不佳或病情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向医师反应,并根据医师的询问,提供详细的病史,以便医师采取针对性措施。

经过医师的精心诊疗和家属的正确护理,特应性皮炎宝宝能够长时间维持很好的肌肤,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获得很好的生活质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会正确的知识和提供有效的治疗,为特应性皮炎宝宝的肌肤撑起一个绿色的保护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