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关于辩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辩论,就像学英文,除了多听多练,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
不过同样的,学辩论,就像学英文,即使是多听多练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到。而且依我个人的经验,那些做不到的人,最喜欢夸那些做的到的人「头脑好好喔」或「好聪明喔」……好像只要确认了对方的本事是一种「聪明」那自己就没责任了(笑)。
所以,学弟,以下三件事,你做过几条?
一、比赛后,你有没有录像或录音?打完后,不论输赢,你有没有再回头去看去听?听的时候,你是直接跳到自己上场的那段,还是有耐着性子,整场比赛从头到尾的听?听完后,你有没有继续假装自己是裁判,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对手,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不懂辩论的观众,然后再听一遍一遍又一遍?你一边听,有没有一边想?有没有每听一段就停下来,想着如果再一次,自己该怎么问?该怎么申论?
在账面上,我打比赛的经历不到两百场,但在心理上,不夸张,我的「经历」会是
这个是数字的四、五倍一-是这个原因。
二、比赛前,你是怎么讨论的?你是想讨论出一个「完美的论点」而熬夜到通宵?还是花时间将「有缺陷的论点」练到精熟?你是不是常为了跟队友争辩出一个完美的论点搞的天昏地暗睡眠不足只有精神因紧张而异常亢奋然后第二天用这个「极陌生的完美」上台去支支吾吾?然后输了再哀叹昨晚的攻防没用到或是裁判听不清
楚?直叙、倒述、举例、譬喻、类叠、一句讲完或延伸到一分钟……你会用几种方
式讲你的架构?每种方式,你讲过几次?你有没有试过每个论点要讲多久?
练习要足,记得睡饱(打两岸杯时,比赛前一个小时我都会跑去睡午觉)。论点是没有无敌的,所以在抓出大方向后,时间要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论点的细节上。
三、比赛中,你的注意力放在哪?是放在「比赛」上?还是放在「自己的论点」上? 你有没有专心去听对方讲话?你知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讲这段话?你有没有专心听自己的队友讲话?你知不知道你的队友在你上台前讲过了哪些话?听人家说话时,你会不会抓关键字?你会不会想要去厘清或确认某些意义模糊的字词?厘清后,你能不能正确的总结或归纳他们的话?你能不能告诉裁判比赛现在进行到哪?
别人说的听不懂,自己上台就说不通。所以别因为对方的用语陌生,一时听不懂,
就选择回避或自行理解,然后一头躲进你的「说」里去自言自语……不懂就要问,
质询时间就是拿来给你干这件事的!
多听!多练!睡饱!能做到这三项,一般高中生学辩论的第一个瓶颈,应该就能突
破。
少爷谈定义
辩题之所以会有争议,乃是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这个题目两边都合理,两边都
难以取舍。
想打破这个僵局,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新信息、一是新观念。
新信息,就是说出一般人在两难时所「不知道」或「没考虑到」的利弊得失(如死刑误判的实例,或全面禁烟的机会成本),好为天平的一端添砝码,让他们在恍然受教之余,做出取舍。
这在辩论政策时常用,在辩论价值时,不容易。
新观念,则是重新诠释辩题中的那个「一般人的理解」,从中挖出一层新意义(如广告对消费者,或创业对大学生的意义),好在砝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支点,让他们觉得「喔,原来我还可以这样看!」
需要去定义的,都是需要去诠释、去说服的。至于那些温温吞吞、理所当然的定义,不如干脆大方点放掉,别费工夫了一一大家都同意的定义,只会回到辩题那个大家都知道的两难。
这在辩论价值时常用,在辩论政策时,不容易。
对己方有利,不是指「在此定义下,我会赢」,而是指「在此定义下,辩题会有新意义!」而我方的立场,只是「碰巧」符合了这层新意义(摊手)。
观众是受了新意义的吸引,才愿意接受我方的定义……是接受了我方的定义,才碰巧让我方赢。
我们那颗想赢比赛的心,是很被动、很低调的。
所以,我们只好花点心思,把「爱情」诠释的更清楚一点。
所以爱情中的自私,跟一般人的自私不一样。
一般人说的自私,是以「我」为核心。但爱情中的「私」,是以「我们」为核心。爱情中的「非我」,一般的认知叫无私。但爱情中除「我们」之外,极为自私。
最后,切定义的手法,其实并不适用于比较性的辩题,然为解释新观念的操作,不得不以此案例一试。
下评论时,每个人都是从常理出发。另有苦衷?那是你(妳)家的事,别人可没有
理解的义务!
所以遇上这种状况,一般而言,有三个选择:一是勉强自己,遵循常理。二是赌赌例外,万一被抓,就认了。三是奋力抢夺发言空间,让大家都明白你(妳)的苦衷。辩论的题目,虽然层出不穷,但核心的「大争议」,其实并不多——主客观之辩,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大争议,是基本价值对立;辩题,是个别案例应用。
认知,该是主观还是客观?行为,该重目的还是手段?判断,该看群体还是个体?自古
至今,像这类的大争议总是反复出现,吸引了无数精采的论述围绕于其上。大争议中的双
方,没什么对错之分,争议留下的,是一系列细腻的进退与推论。
打比赛,是接触个案;接触个案,是为了更理解个案背后的争议内涵;内涵摸熟了,久而久之,面对人基本的价值矛盾,脑中自然就会建立起一套套彼此对立(对话)的模型来。
平时读书,左一段右一段,观念都是散的,但脑中的几个冲突模型一旦建立后,便很容易能看出哪段话是在对应或补强哪条思路,脉络一通,左右逢源。
学辩论,学的是一套求知识的方法论。
幸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强调幸福是主观的一方,把「人的感受」当成幸福的主体。
强调幸福是客观的一方,把「人的意义」当成幸福的主体。
他们认为若把感受当成目的,贝从类一切的行为,都将是「不自主」的。
比如饿的时候,你会对「吃」感到愉悦——但这不是因为你「要」感到愉悦,而是本能的驱使,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到愉悦。
等吃饱了撑了,你又会对「吃」感到厌恶一一但这也不是因为你「希望」觉得厌恶,而
是相同本能的节制,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到厌恶。
你之所以会「喜欢」吃螃蟹,是因为比起别的食物,螃蟹「让」你感觉比较美
味。所以,当你吃饭时选螃蟹而不选虾,玩社团选辩论而不选吉他,迷偶像选苏菲玛索而不选安心亚……探其究竟,都是你服从于感受后,驱乐避苦的必然结果。无法让意志脱离于主观感受,则所谓的选择,便只是假象。这样的人,是感官的奴隶,不是自由人。
这样的乐,不能叫幸福。
OOOOOOOOOOOO
要求真幸福,就要把属于人的自主性给找回来:感到愉悦的,未必该追求,感到厌恶的,未该逃避。有些事,虽然会让你觉得痛苦,但借着人所独有的理性,你却可以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