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阻滞患者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麻醉处理专家共识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麻醉处理专家共识首先,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临床医生应该在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凝血功能指标。
这包括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和手术中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因子的检测结果等。
根据这些信息,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存在障碍,以及可能的凝血异常类型。
其次,在麻醉前,应该评估患者是否需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对于一些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如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
具体的纠正方案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来选择。
第三,在麻醉前的处理中,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因素。
例如,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出血史、手术部位是否易出血等。
如果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因素,应该在麻醉前尽量减少创伤和出血的可能性。
在手术中,可以采取一些减少出血的措施,如低吸引压麻醉、局部止血药物等。
第四,在麻醉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
这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
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患者的麻醉管理方案。
例如,如果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和APTT明显延长,可能需要适当增加麻醉深度,或者增加凝血因子的补充。
最后,在术后的处理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恢复情况。
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往往是由手术创伤和组织损伤所致,因此术后凝血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指标,避免出现术后出血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处理,需要医生和麻醉专家之间的合作和共识。
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减少手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风险等措施,可以提高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安全性。
同时,在术后的处理中,及时监测和干预术后凝血功能的恢复,可以避免术后出血的发生。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doc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
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
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UFH为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
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
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
3、直接凝血酶(因子Ⅱa)抑制剂
– 重组水蛭素衍生物(地西卢定、来匹卢定、比伐卢定):可逆地 抑制游离和结合凝血酶。是肝素替代药物,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 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其较肝素引起大量出血的风 险低。
– 阿加曲班(Argahroban):阿加曲班是L-精氨酸衍生物,通过可 逆地抑凝血酶催化或诱导的反应,包括血纤维蛋白酶C的活化, 及血小板聚集发挥其抗凝血作用。可延长PT及aPTT。药物消除半 衰期为21min,停药2小时后aPTT可恢复正常。
– 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延长出血时间。患者可能发生紫癜、鼻衄甚至严 重出血。
3、GPIIb/IIIa抑制剂 如阿昔单抗(abciximab)、依替巴肽 (Epltifibatide)、替罗非班(Tirofiban)。
– 依替巴肽是通过阻止纤维蛋白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和其它粘连的 配体与GPIIb/IIIa的结合来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当静脉给药时, 依替巴肽抑制离体血小板聚集呈剂量和浓度依赖性。依替巴肽静脉滴 注停止后血小板聚集抑制是可逆的。
2、ADP受体抑制剂 如氯吡格雷(Clopidogrel,波立维)、噻 氯匹定(Ticlopidin,抵克力得)、普拉格雷、替卡格雷等。
– 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选择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其血小板 P2Y12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b/Ⅲa复合物的活化, 因此抑制血小板聚集。由于结合不可逆,暴露于氯吡格雷血小板的剩 余寿命(大约为(7~10d)受到影响。
4、其他抗血小板药 如双嘧达莫(潘生丁):双嘧达莫抑制血 小板聚集,高浓度可抑制血小板释放。它往往与阿司匹林 合用于中风的预防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
这类药物包括链激酶(Streptokinase)、尿激酶(Urokinase)、 瑞 替 普 酶 ( Reteplase ) 、 拉 诺 替 普 酶 ( Laonteplase ) 、 葡 激 酶 (Staphylokinase)、替奈普酶(Tenecteplase)。 1、链激酶
40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马亚群王庚(共同执笔人)王秀丽冯泽国米卫东(负责人)李军陈绍辉张兰张孟元拉巴次仁罗艳郭向阳(负责人)郭永清徐懋(共同执笔人)袁红斌章放香舒海华一、处理总则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患者拟实施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衡量患者基础疾病是否必须行抗栓治疗:如果不继续使用该类药物,引起血栓栓塞的风险是否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由此决定继续现有治疗方案或使用桥接方案;2.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风险:如果为低出血风险手术,可以不考虑抗栓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如果为高出血风险手术或闭合腔隙手术(如眼底手术、颅内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应重视出血风险,以及出血引起闭合腔隙内压力增高而导致的后续问题;3.判断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麻醉可能产生的影响:出血可导致神经压迫、失血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风险增高,麻醉医师需根据手术类型及患者基础疾病、抗栓用药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4.针对特殊患者,围术期抗栓治疗方案应由心内科、血液科、药剂科、外科及麻醉科等多学科医师共同讨论制定。
二、椎管内血肿引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椎管内血肿是围术期使用抗栓药物时需要着重考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严重的椎管内血肿定义为椎管内出血并引起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是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麻醉罕见但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每150 000例硬膜外麻醉及每220 000例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严重椎管内血肿的发生率均小于1。
最常见的血肿出现在硬膜外腔,这可能与硬膜外静脉丛血管丰富有关。
以下因素会增加椎管内血肿的发生率:接受静脉(intravenous injection, IV)或皮下(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普通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者;接受血管外科手术时静脉给予肝素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症者,椎管内麻醉前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噻氯匹定)、口服抗凝剂(苯丙香豆素)、溶栓剂(尿激酶)或葡聚糖治疗者;椎管内麻醉穿刺置管困难者;脊髓或脊柱相关结构存在异常、高龄等。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和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我国麻醉学的指南和专家共识)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
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
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
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于使用抗凝、服用抗血栓药物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
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
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
通常,皮下或静脉给予肝素可维持aPTT在其1.5~2.5倍正常值。
此外,UFH 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时需复查血小板计数。
②低分子肝素(LMWH):LMWH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D,皮下注射2h~4h达峰,半衰期3h~4h。
LMWH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
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荐剂量,LMWH不延长出血时间。
预防剂量LMWH不显著改变aPTT,既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
临床应用时无需常规监测aPTT;如需监测,使用抗因子Ⅹa活性单位。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秀丽王庚(执笔人)冯泽国江伟张兰绍辉金良徐懋郭向阳(负责人)目录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常用凝血功能检测指标使用抗凝药行区域麻醉的风险评估及建议近年来,区域麻醉,尤其是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上发展很快。
同时,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平时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其造成的凝血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众多麻醉专家的临床经验,结合近年来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的用药趋势和区域麻醉的应用趋势,给予密切结合临床的建议,供各位麻醉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在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药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有所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如截瘫、神经损伤、大量失血、压迫气管等。
对于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的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时机很重要。
麻醉医生应该掌据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但不同的患者对药的的代谢有区别,所以凝血功能检查也很重要。
结合抗凝药的药理和凝血功能的检查指标有助于麻醉医生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一、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凝药可分抗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下面简述各类药的基本药理作用。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1)肝素(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
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
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因此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PPT参考幻灯片30页PPT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 专家共识PPT参考幻灯片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doc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
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
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UFH为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
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常用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1、PT 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滤实验 2、PT的国际化比值(INR) INR是实测PT与正常PT之比的ISI 次方。正常值0.8-1.2 3、APP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滤实验,监测肝素 的首选指标。 4、血小板计数(PLT) * INR ≥1.7、APTT超过正常值4秒、PLT ≤5万,禁忌椎管内 麻醉 三、使用抗凝药行区域麻醉的风险评估及建议 血肿发生时间点:穿刺时、拔管时。为减少风险需重点考 虑两个时间点:阻滞前停药时间、阻滞后抗凝药再次使用时间。 1、阿司匹林 不增加椎管内麻醉风险,谨慎起见术前停药7天。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应会诊优化治疗方案。如未停药,应避 免椎管内麻醉。 2、肝素 椎管内麻醉前停药4小时且APPT正常。置管后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
常用抗凝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和纤 维蛋白溶解药。 (一)抗凝血酶药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1)、肝素 与抗凝血酶Ⅲ结合 (2)、低分子肝素 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 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 a活性,不延长出血时间 。 (3)、选择性因子Ⅹa抑制剂:磺达肝葵钠、利伐沙 班、阿哌沙班。 2、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属香豆素类抗凝药,通过 抑制肝脏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 Ⅶ、 Ⅸ、 Ⅹ 的合成发挥作用。
无抗凝药用药史,但合并以下疾病常伴有凝血功 能障碍 1、创伤 2、败血症 禁忌椎管内麻醉 3、尿毒症 4、肝功能障碍 5、大量输血
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1)、重组水蛭素衍生物:地西卢定、来匹卢定、比伐 卢定 (2)、阿加曲班 (3)、达比加群 (二)、抗血小板药 1、NSAIDS 阿司匹林不可逆抑制COX的合成 2、ADP受体抑制剂 氯吡格雷作用强于阿司匹林,可发 生紫癜、严重出血。 3、GP Ⅱ b/ Ⅲa抑制剂 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 班 4、其他 双嘧达莫(潘生丁)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 链激酶、尿激酶 (四)、中草药 大蒜、银杏、人参、深海鱼油 (五)、抗抑郁药 SSRIs和非SSRIs
小时可恢复肝素治疗,停药4小时后可撤管。肝素使用超 过4小时,应检查血小板计数。 3、低分子肝素 预防剂量停药12小时,治疗剂量停药24 小时,麻醉后12小时内不得恢复用药,如穿刺困难,出 血偏多,应延迟至24后。撤管前停药12小时。 4、华法林 停药5天且INR≤1.4。INR>1.4可口服维生 素K1-2mg,可促进INR恢复正常。如换瓣或血栓高危患者, 停药后应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 INR≤1.4时 方可撤管。 5、氯吡格雷 停药7天。 6、 GP Ⅱ b/ Ⅲa抑制剂 阿昔单抗停药48小时且血小板 正常,依替巴肽、替罗非班停药8小时且血小板正常。 7、溶栓/纤溶药 禁忌区域阻滞 区域阻滞风险由高到低顺序:留置导管的硬膜外麻醉>单 次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椎旁神经阻滞>深层神 经阻滞>浅表血管周围神经阻滞>筋膜神经阻滞>颈浅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