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一
昨天上午听了孙靖老师的《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有很多感触。现就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点滴感受。
首先,我觉得孙老师具有较强的剖析文本的能力,在课的伊始就直接切入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
的巨大代价和知道阿联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的。整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因为教师时候总能以文本为抓手,通过词句的品读逐层为学生搭建理解文本的“脚手架”。
一、借助图片对比,走近文本。
图片具有具体可感的特点,本节课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图片这一非常形象的工具,通过将沙漠和绿洲进行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阿联酋环境的变化之大。并由感受到这种变化继而引发思考的欲望。此时,孙老师抛出了“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建设绿洲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阿联酋从沙漠变为绿洲的原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道良好的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我觉得所选择的图片并不一定非要是景色,人物也是可以的,只是我们要关注人物的表情。图上的一对母女多么美丽,多么温馨,内心洋溢着多少幸福,那是因为他们的人民用自己的心血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生活在这里他们能不幸福吗?从这对母女的笑容中,我们仿佛看到整个阿联酋人民内心的幸福和自豪。
二、依托重点词句,解读文本。
在研读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时,孙老师以“找出描写阿联酋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改造沙漠环境的句子”这个问题铺设平台,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能够达到深入感悟阿联酋人民建设绿洲的壮举这一高度。在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语句时,教师还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感受到了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又在这种品析中构建了自己对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认识,产生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谓一举多得。
三、练笔说话结合,升华文本。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就在与培养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孙老师充分挖掘文中的可以进行说话或小练笔的“点”,引导学生随文说话、练笔。如当感受到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欣赏了阿联酋的美景图片之后,学生的心中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阿联酋人民说,或者也有许多感情想要表达。此时,孙老师出示了一个小练笔:可敬的阿联酋人民,我想对你说:“。”正好让学生内心的复杂感情得以表达、抒发。只是,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改造环境、表达对阿联酋人民的敬佩之情、感叹阿联酋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等方面来写,这样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课内的外延是课外,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这是大语文的观点。孙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布置了这样两题作业: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2.自己设计两条爱绿、护绿的标语。
我觉得第2题作业可以在课上出示完标语之后,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有的老师说第1题可以在课堂上来完成,但我觉得这一题要在课堂上来完成,是很难的,估计得扎扎实实单独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这也是很正常的,虽然每节课都要求按两课时来完成,但是有的简单的课只要一节课学生就能读懂,有的则需要三节课,甚至四节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需要灵活安排。
金无足赤,玉有瑕疵。再完美的课堂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每个老师听同一节课,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下面我谈谈个人感觉到的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在小语课堂教学中,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似乎疏忽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读书。其次,感觉开头出示的词语没有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只是起到了复习课文、巩固词语的作用,如果以此切入文本教学,是不是更能发挥其作用呢?再次,忽略了词语的品读。文中的“挖”、“填”、“埋”这些动词用得都很准确,可以引导学生品析,培养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对于“不毛之地”、“纵横交错”的理解,是否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能更形象地感知,为理解、说话降低一些高度呢?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二
周五的中午听了陈巧玲老师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沙漠中的绿洲》,让我大开眼界。
一、课堂教学环节衔接自然
以一个简单的词语“沙漠”让学生们以自由想象的方式,让学生们先整体上领略沙漠作铺垫,进入今天的语文教学。打破学生们心目中固有的沙漠的形象,学习今天的新课。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其中在教学,陈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当上一回小花小草,通过园林工人的浇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在这时离文章的作者越来越近,也能够充分领略文章中作者的中心思想。
三、以教育为结尾
陈老师最后布置得作业,也别出心裁,让学生们自由撰写环保标语,也将语文教学提高到另外一个层次,开动每个学生的能力。自己输入标语,也很独特。
建议/疑问:我觉得还可以更好的利用网络平台,如:播放一段关于迪拜国家建设的小短片,可以让课堂更加地丰富。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三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陈林老师用他智慧的语言,独特的理解给我们全校语文老师做了很好的“学本语文”的示范。
一、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了解到建设
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到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体写了阿联酋人是怎样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的,通过读园林工人的劳动过程,学生懂得了浇水的目的还在于把花草上的尘土清洗干净,使“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而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
二、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积累是为了运用,吸纳是为了表达。由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经验。在这堂课上,陈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的写找到了一条链接通道——“沙尘暴,请走开”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首先从精神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情动而辞发。其次,对于观察表达的一系列指导也如响鼓句句敲在学生心坎上,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为“写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