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集锦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反思
《蒸发》教学反思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要特别关注活动过程。
这几方面在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中都得以很好的体现。
整堂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能做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又动脑,办法学生自己想,充分展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本节课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现到位。
最后,我重视学生拓展性知识的研究,使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
总之,这堂课能够体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终极目标。
当然,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如果灵活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安排两课时,我想学生会活动更充分,探究更到位,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时,课堂随练能很好地将学生所学进行巩固,加深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在这方面丰富和完善,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把科学课上的更好!。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10、《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在《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
在实验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气球皮、纸片、镲、音叉等。
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
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
在本课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尝试打造“自然而生“的科学课堂。
(1)假设验证,揭示前概念。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生物体的状态。
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向突破难点,就应该立足学生前概念,只有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2)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物体。
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刚才的一组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引导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生物体,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与变化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初步感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巩固拓展,完善科学概念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锣发声的过程,然后用手停止震动,设计反证实验,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探究过程的完整。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噪声的危害与防治》课堂反思
《噪音的污染与防治》教学反思《噪音的危害与防治》一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噪音的资料,了解噪音的危害,提出防治噪音污染的各种建议,使学生在参与消除噪音的研究中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上课一开始,我先播放生活中的噪音动画,唤起学生对噪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噪音问题研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
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并且按照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展示新科技产品,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使整堂课内容丰富、新颖,清晰明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课件画面和音乐优美、生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缓解了噪音带给人的烦躁情绪。
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
一、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了课堂的进度,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只关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时间安排前松后紧,研究时没有抓住重点。
整堂课前半节占用时
间较多,学生汇报交流时时间较紧张,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让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谁能传播声音》教学反思
《谁能传播声音》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是这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因为波的传播过程我们用眼睛不能观察到,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将声音传播的过程表现出来。
一方面,通过振动的音叉在水面上形成波纹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振动;另一方面,利用课件,动画的形式描述看不见的“声波”。
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很好的解决。
让学生通过“土电话”来感受声音的传播的方式,学生在分组试验时,有的学生没有将棉线拉直,所以影响了效果。
又由于整个教室比较吵,所以学生试验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在了解不同物体的传播效果时,课前进行准备实验时,我简化了试验器材,就利用木尺,尼龙绳,棉线等来研究。
在材料的一端用相同的力摩擦,让另一个同学在材料的一端听声音的效果,从而比较这些材料的传声效果。
课堂中,重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既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同时
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
在课堂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不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环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教学反思《地震》这一课,教学涵盖面广,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地震时如何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自我保护而且还要知道有关地震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知识。
我认为的成功之处有:1、以情景导入并加入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录像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师生双方都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令人窒息而又极富情感内涵的氛围中。
2、,作为教学重点又最具实际价值的,是地震来临时如何科学合理地自我保护,避免人身伤害。
课堂教学中,包含了在家中怎样避震、在学校怎样避震、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在户外怎样避震等场景,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实战演练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特点。
不足之处:1.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做实验的基本功有待加强。
学生都爱做实验,但有的学生不会观察实验现象,缺少冷静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指导和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深度。
2.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习惯,如实验时,分工不好,有的的组几乎是一个人在做实验,别的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在看。
3.对于分组讨论的内容我没有深入的讲解,学生的认识不深刻。
4.学生们进行避震演习时缺乏经验,对过程不熟习中间反应不太迅速。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和汶川发生的地震。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关于地震学生可能听说过,在汶川和雅安地震时也从电视等媒体上看到很多震后的情景,但对于地震时的震撼的场景不是很熟悉。
因此导入部分借助视频出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地震时房倒屋塌时的场面,以及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印象深刻。
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的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达到了引起关注进而检索经验的过程。
二、探究部分,研究地震的成因对于学生很有难度。
因为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不熟悉,到底什么力量使地震产生也不能打开看看,是一个典型的解暗箱。
地震可以理解为大地震动,地震我们不方便研究,但震动作为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既有生活经验,也非常容易研究。
因此从生活中的震动现象研究地震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想象推理是本课的重点。
探究时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中震动的事实或经验进行列举,达到生活切入,连通经验的效果。
在对充分分析震动产生的原因大胆做出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并能对提出的猜想做出解释。
联通地震与震动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中震动产生的原因,通过合理的想象推理出地震产生的原因。
进而设计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制定科学可行的探究方案。
活动中合理分工,各负其责,保证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结论。
三、交流避震的方法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梳理已有的经验。
这里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初步了解一些避震的科学常识,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并达到学生学以致用。
四、拓展部分注重拓展创新,延伸经验。
在对地震的成因研究结束,了解了地震的危害后提问地震只有危害吗,思考地震的好处。
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接触较多,好处通过讨论只能交流一点点,把它作为拓展转到课下,使学生的经验得到延伸。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精品
1、《病毒》教学反思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学生比较陌生。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教师首先从同学们经历的“非典”入手,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而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病毒的名称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前收集资料,尝试回答出肝炎、禽流感、鸡瘟、口蹄疫、流感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称。
在总结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抛出课题——病毒。
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前后桌4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就课文内容提问。
学习小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提出问题,各小组选派发言人,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
倾听其他组同学提出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什么叫做病毒?2、有没有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呢?3、病毒有多大?4、病毒有几种类型?5、病毒由怎样的结构?6、病毒是谁最先发现的?7、病毒是怎样侵害人体的?8、病毒主要分几大类?9、病毒离开了活细胞还能继续生活吗?10、病毒是怎样生活的?是独立生活的吗?11、噬菌体对细菌有什么影响?12、病毒是怎样繁殖的?13、怎样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4、病毒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15、病毒对饲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带来哪些危害?16、怎样预防病毒性疾病?17、怎样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这些问题来源教材,只要认真阅读,再配合教师展示的课件,都能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问题是一切发明与创新的起点。
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精神的重要表现。
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历史的大量实证向我们显示: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均是始于问题的发现。
海森堡明确地说到:“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爱因斯坦深刻地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分组,组内合作交流,阅读教材,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相邻小组交换问题,组内研讨分析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堂中我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为设计思路,变教为学,并以学生的自由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维的时间、空间。
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首先,创设自由表达的环境。
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气氛。
通过引导学生围绕声音的产生进行猜想,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表达、各抒己见,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洽、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氛围,在交流中,我还注意对学生的观点,不做更多评价,多给鼓励,重在启发,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其次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学生大胆猜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亲自研究、验证假设的机会。
先是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究并得出结论,然后在出现不同结果的时候,通过演示锣这一典型材料让学生争辩、实验、反思,以有力的证据使学生的思想达到共识,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使之形成尊重事实的态度,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注重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
采取小组实验、讨论、交流及自求认识的方法展开教学,发散学
生的思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气氛高涨。
首先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都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说,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表达的冲动和探究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状态。
其次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教学中师生、生生互相提问、讨论解答,形成信息的多向交流,真正实现了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的创造激情得以释放,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反思
《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教学反思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不足、知识储备不够,许多事情由教师“包办代替”,真正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少。
这次通过学习决定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全班交流中,学生汇报了各自调查的情况,老师肯定了学生意见的合理性,又说,调查得到的结果只是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各自认同的“因素”分别组成小组,有“液体温度”组、“空气流动快慢”组、“液体表面积的大小”组,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探究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控,教师到各个小组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
所有参与实验设计的学生都能认真地尝试着做这项实验。
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科学实验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一起归纳、分析、提炼,指导学生运用简洁的、启发性的交流方式进行沟通,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
比如,指出实验设计的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获得启示,学习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过程,从探究实践中悟得科学研究的真谛。
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探究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目前状况下,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学习,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改善能力结构,增加对学生的多方面了解,提高专业水平,获得专业发展。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金属》教学反思
《金属》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结构上遵循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接着让学生猜测金属的性质,提出如何
证实自己的想法,讨论探究方法,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一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特征,即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可变性(具有延展性)
,最后,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我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以拓展的方式在补充常见金属性价比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
知道金属不是天然的材料,而是人工合成材料,能再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最后,通过小练笔巩固所学知识。
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其他的研究办法。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金属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
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在讲授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学生打磨金属的方法不太正确;
2、所使用的酒精灯火太小、热水不够热导致实验误差,本节课的材料分别是塑料筷、金属筷、木筷要把这三种材料放入热水中,目的为了感受金属良好的导热性能,但是这次使用的酒精灯火焰较小,热水不够热,导致加热时间长,效果不明显,浪费了时间,实验结果就有误差;
3、看表格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利用金属的特性为生活服务,这一知识点个别同学还是不会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反思
《蒸发》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
这几方面在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师把本节课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1)把课本上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改为蘸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很好的控制了对比实验的水量。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课前要准备实验器材,搜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
本节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做得恰到好处,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反思(精选五篇)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反思《蒸发》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我收获很多,现将体会和感悟反思如下:首先,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把时间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其次,在探究实验中注重了对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交流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而言,这节课虽有很多优点值得发扬,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是教学中没有合理分配好时间。
开始顺着思路走,后来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安排过长,最后导致了托课现象。
二是课堂语言缺乏,真情实感不足。
教学不是机械的演讲,而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没有恰到好处的评价用语,这对课堂教学来说也是很大的缺陷。
没有感情的投入,难以引起师生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要用真诚去诱导,去说服,去鼓励,去教学,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效果。
三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方面有欠缺。
有时与教学过程脱节,没有达到使用多媒体与教学过程同步的完美、和谐与统一。
上面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认识,这使我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也让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和提高!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设计及反思优先学习资料《蒸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法设计: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瓷盘、量筒、火柴、水、记录单教师准备:酒精、酒精灯、水、镊子、瓷盘、火柴、纱布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活动一:认识蒸发: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细菌》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细菌》教学反思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和反思:
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教学开始之前,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
结果。
在细菌这个主题中,可以确定以下目标: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认识细菌的重
要性和危害、学会预防细菌感染的方法等。
2. 教材选择不够恰当:在选择教材时,应该确保其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符。
在教学细菌这个主题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教材,例如绘本或图文并茂的教材,并结合一些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细菌这个主题相对抽象和难以感知,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实验或小组讨论活动。
例如,可以让学生
观察细菌的颜色、形状和生长状况,并进行简单的拓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4. 学习评估不全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进行学习评估,以了解学生对细菌的理
解和掌握情况。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答题、案例分析题或小实验来检验学生的学习
效果。
此外,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5. 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在教学细菌这个主题时,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
的时间分配合理。
可以根据学生对细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总体来说,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
进方案。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知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反思
《火山》教学反思
《火山》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火山的形成原因。
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我提前告诉学生做模拟实验的材料和简单的过程。
用土豆泥模拟火山的形成过程。
当时只是出于一种平时的教学习惯,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回家做。
说白了我没有对学生抱有希望,可是到了上课时间,学生却给了我莫大的惊喜。
虽然学生没有用土豆泥做实验,可是学生却用课本改变了实验。
课本通过挤压能看到地震时最基本的突起和凹陷。
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中的同学纷纷举手介绍自己想法。
看着同学们侃侃而谈,我幸福无比,这些成果正是平时课堂上注重探究的结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探究的科学课越来越彰显出它无穷的魅力。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活动中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的科学课堂上,到处充满了创造的影子,处处闪现着思维的火花。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纸》教学反思
《纸》一课的教学反思《纸》一课旨在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熟悉的纸的性质,并能将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课上教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纸,学生很有兴趣的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然后热热闹闹地做起了研究,可是学生汇报时才发现,对纸的认识非常片面,只抓住了纸的某一方面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往往不是这种纸的主要特点,学生很难把纸的特点和用途建立起联系。
介于五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实验的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研究纸的奥秘,让学生既获得许多关于纸的直接的认识,又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熟视无睹的纸里竟隐藏着那么多自己并不熟悉的知识,普普通通的纸变得那么神奇。
我们追求的教学互动就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
1.愉悦的情境是互动的前提。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重了积极情感氛围的创设。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采用儿童化的语言,寓游戏于科学,使课堂形成了强大的亲和力。
教师的善教使学生乐学。
学生心情舒畅,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从很多角度,用很多方法观察白纸,让人刮目相看!2.学生独立的思考是互动的基础。
在这节课的前两个活动中,老师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观察一张白纸的活动在方法上老师没有提示,因为学生已经游乐一定基础,只是暗示“你有几种方法?”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停顿片刻,激发学生想更多的方法。
3.培育教学智慧。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节外生枝”的生成,特别是后者,更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
这节课中的观察纸的纤维的活动,教师就以她的教学智慧调节课堂,是本来操作型的撕、揉纸在老师带动下变成了“游戏”,玩中学。
我想这种教学智慧需要老师们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反思,日积月累才能形成。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五上科学精品教案1、地球内部有什么平邑县实验小学蒋鹏飞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会查阅信息源;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能正确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
知道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学准备:橡皮泥.熟鸡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其半径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回答)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大家知道《封神榜》里有个叫土行孙的,这个人非常厉害,能钻到地下,其实这是古代人们想了解地球内部的愿望,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地球内部有什么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个大球体,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2、学生猜想: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
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
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
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
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
……)教师可给以适当评价3、教师提供音像资料(如:火山爆发、温泉等)活动二: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如果把地球比喻成苹果,连表皮也没钻透呢,我们又不能像土行孙那样钻到地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呢?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师: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
(师鼓励表现好的小组)4、师生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反思:课的一开始,我用了一首赞美地球的小诗开始,让学生谈谈对地球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班的学生不踊跃,但是我也没有急躁,慢慢地引导,最后他们就都敢说敢做了。
第一个环节:解剖鸡蛋,我教给他们解剖方法,学生们在剥鸡蛋壳的时候,很小心,一点一点的,可见学生们很拘谨。
第二个环节:通过研究鸡蛋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我用可课件演示了地球的三个圈层,很形象直观。
接着我让学生们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学生们做得非常好。
第三个环节: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后,让学生们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我用课件补充地球内部有煤、石油、天然气和岩浆、水等。
第四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并用课件演示地震波的原理。
第五个环节:探究完本课的知识点后,我安排了两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效果也很好,能把两个比较有难度的话题解决了,我很满意。
最后我给学生们留下一些关于探测地球内部的一些视频网址,让学生们课下观看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开始学生们表现得很拘谨,但是后来在我的启发下,他们能敢说、敢动手做了,我就很高兴了。
2《火山》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它方式的学习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通过本课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感悟较深:1. 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材料选择,本课我精心为学生选择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又有所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铝箔改为纸板,盘子改为水槽效果较好,2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高涨的热情是学习成功的保障,本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图文并茂,为学生创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不足之处: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视频时间过长(三分钟),学生产生了视觉疲劳,冲淡了兴趣。
通过本课教学我想在以后教学中一定会有所改进.3《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地表的剧烈变化的地震、火山等现象入手,探索地球内部物质、能量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的方式及关系。
而今天这节课主要讲的《地震》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累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情境导入。
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惨状,使人心悸。
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
二是模拟实验,初步感受地震。
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像成地震发生时地表断裂和同时所产生的震响。
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
三是交流资料,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危害。
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对于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1、个人情感投入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课堂上的我一向是信心满满,状态总能调整的很好。
就像本节课,虽然刚开始时略显紧张,但随着我和学生们的互动越来越投入,我也逐渐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忘记了紧张,忘记了环境,!而且,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们的情感也投入了进来,随着课的层层深入,学生对地震危害的了解和感受也都逐渐丰富起来。
2、课堂教学效果:这节课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目之所及,他们发言积极,争先恐后,即便说错了也毫不胆怯,因为他们融入了课堂,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构建,而且即便是下课了,仍旧感觉意犹未尽,总感觉时间不够,久久不愿离去。
这说明这节课吸引了他们,而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相信每个学生的这节课都没有白上。
3、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值得我再继续深入思考:(1)、时间把握不够准确:评优课前试讲总是拖堂,为此我压缩了一些影音资料的时间,减少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减少了部分幻灯片,这样是的这节课前面紧张紧后面时间上有些宽松。
(2)、个人语言语速慢我平时说话语速比较快,声音比较平,评优课为了能是学生听的更清晰,我特意放忙的语速,但由于把我的不够好,使得课的环节的衔接上有些松懈,给人一种对可不熟悉的,忘词的感觉。
(3)、部分细节问:;1)有些语言不够规范,书面语较多,口语少,显得刻板,不随和。
2)对学生的有些问题关注不够。
3)学生出现问题时,引导有时不合理,使学生无从回答。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有些还不太成熟,有些还有待推敲,今后也一定会继续探索,期待能有更大提高。
4《做一块卵石》教学反思:在教授本节课的时候,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我意识到,我的教学问题应该怎样会更加的有效果,有的放矢。
我设计的问题是:鹅卵石是怎样的形成?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些太突然。
他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大多数说是水流冲刷,还有的说是地震等因素原因。
当然学生们的猜想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我在这个问题的前面再加一个问题作为铺垫,我想会更加的好一些。
问题:我们经常在什么地方发现鹅卵石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再提出上面的问题,我想学生们就会非常的容易而且能够有根据的有的放矢的进行猜想。
学生在猜想之后就是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猜想。
但是这个通过给予学生实验材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的阶段,我给省略了而直接将实验的方法教授给学生。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还是需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地方。
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实验指导的问题。
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组织。
在此过程中,少数的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进行参与活动,而是进行游戏。
我想在这个方面应该予以加强管理,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记录,为使学生在活动亲身经历和探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还有就是个别上课不听课不遵守课堂纪律,需要对于这些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进行个别的谈话,使学生认识到错误。
5《各种各样的矿物》教学反思: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岩石、矿物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在海边、山上,河边到处可见到岩石的踪迹。
各种各样的岩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当学生把岩石放在水里观察之前,应引导学生看一看岩石的颜色花纹是什么样子的,把岩石放在水里后,看一看颜色花纹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发现?应使学生明确水槽在这使用的用意是什么,不仅是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轻重,而且水可以使岩石颜色加深花纹更清晰。
在学生闻岩石气味时,教师应多问一句“除了敲打岩石后能闻到气味外,还有其它方法也能闻到气味吗?”用两块石头摩擦试一试。
学生交流观察记录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6《地表的变化》教学反思:在教学《地表的变化》这一课时,我通过课件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讨论和整理,体验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整个课堂比较活跃。
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了解了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明白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几种力量。
学生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堂课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
在探究地表变化的因素时,先引导学生猜测,地表的变化可能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关,然后就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地表。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一部分分两步进行效果会好一些:一是验证自然因素是否影响地表;二是验证人类活动是否影响地表。
这样目标集中,教师容易调控,学生也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
通过学生的交流,我还发现: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究的目标:通过资料交流,看看自然因素是否对地表有影响?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交流、展示,或老师补充图片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人为因素也在改变地表,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这样的探究、合作更有效。
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启发、讨论、甚至争论,思维得到碰撞、思维的火花得于闪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但如果流于形式,就没有多大意义。
因此,我们应重视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协同配合好,这样才能使活动变得有价值。
比如在这节课中,由于有几个小组的小组长没有很好地安排,小组成员间没有很好分工合作,没有及时记录,因此在交流时语言和思维比较局限。
另外,个别小组还表现出组长或个别学生一个人唱“独脚戏”,其他同学当陪客或听众这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中应选好组长,重视组内的分工、重视组内和组际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完善。
另外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合作之花盛开在科学课堂的百花园中,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教师只有正确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性,才能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7《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