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管理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完整版)《管理学原理》教案

(完整版)《管理学原理》教案
2。计划工作的原理。
3。战略计划的重要性
4。战略计划与长期计划的区别。
5.目标管理的概念、特点。
6。滚动计划法的特点、优点.
难点:
1。计划工作的原理。
2。目标管理方法的应用。
作业布置:无
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计划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理解计划的作用、工作原理及战略计划的重要性。了解计划制定的程序,熟悉计划的方法与技术并能熟练应用这些方法.
第七章 组织
日期: 本章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第一节 组织概述
25min
讲授法
第二节 组织设计
25min
讲授法
第三节 组织结构的类型
40min
讲授法
教学目标:
1。组织的含义、分类、特征、作用及其目标。
讲授法
第三节 行为科学的兴起
15min
讲授法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40min
讲授法、案例法
第五节 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25min
讲授法
教学目标:
1.管理学产生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2。古典管理理论。
3。行为科学理论.
4.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5。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亚当 · 斯密的管理思想。
教学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的产生、概念、特征等基本内容;掌握管理者的分类、角色和技能;理解管理学的概念、特点及学习管理学的方法。
第二章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日期: 本章课时:3课时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第一节 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

《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基本情况(一) 课程性质“管理学原理”是为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为56学时,开设时间是本科大二上学期,是其他行政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前导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髙基层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依据本课程开设的德融课堂教育,其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通过管理学相关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知社会科学学习中的科学精神和思维规律;通过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课程体系本课程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管理思想和基本原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职能。

本课程的主体就是以管理职能为框架,分别介绍该职能的含义是什么,该职能与其他职能的关系,其目的和特点是什么,履行该职能的原则、程序、方法有哪些等。

这些职能的相关理论综合起来,就形成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管理思想和基本原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职能。

本课程的主体就是以管理职能为框架,分别介绍该职能的含义是什么,该职能与其他职能的关系,其目的和特点是什么,履行该职能的原则、程序、方法有哪些等。

这些职能的相关理论综合起来,就形成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相关思政元素: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行为规范、道德教育、价值观、科学精神、逻辑思维、素质教育二、德融教学设计及内容管理学原理,就是在整个管理目标实现过程中,无数的管理思想家和实践者对管理者要做什么、为什么去做,以及怎么做,所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的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而这些纷繁复杂的科学原理,不仅是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理论基础,其中更是蕴含了诸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原则。

101《管理学基础》教案

101《管理学基础》教案

10-1《管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定义、功能和目标,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二、教学内容1. 管理学的定义与功能2. 管理学的目标与原则3. 管理学的起源与发展4. 管理学的分支与学科体系5.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管理学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和管理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管理学基础》2. 课件:PowerPoint3. 案例资料:经典和管理案例4. 投影仪或白板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管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管理学的定义、功能、目标和原则,阐述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和管理案例,让学生理解管理学的实际应用。

4. 讨论:分组讨论管理学的分支和学科体系,探讨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管理学的实际意义。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他们对管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能够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

4. 期末考试:设计期末考试,涵盖管理学的所有关键概念和原理,以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果。

七、教学拓展1. 管理学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与管理学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如《大空头》、《华尔街之狼》等,以提供真实世界的管理案例。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03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03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教学要点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2、系统的概念。

3、系统的特征。

4、系统原理的基本内容。

4、对人的认识的三阶段。

6、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

7、责、权、利和能力四者之间的关系。

8、责任原理的基本内容。

9、效益的概念。

10、效益原理的基本内容。

11、伦理的特性。

12、伦理原理的基本内容。

13、关键名词:管理原理、系统、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权利、责任原理、效益、效益原理、伦理、伦理原理二、习题(一)填充题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

3.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 管理和战略,__________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_________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5. 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_____________的利益,从而要采取行动并付出一定的成本。

6.管理原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

7.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来看,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管理系统属于____________。

8. 科学知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三者构成了管理能力。

9.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包括的含义,一方面是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是_________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二)选择题1.系统有哪些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客观性B.集合性C.层次性D.相关性E.稳定性2.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A.集合性B.层次性C.相关性3.责任原理要求________________。

管理学原理指导

管理学原理指导

《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指导资料编写:焦强适用专业:工商、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适用层次:专升本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二00 五年十月《管理学》课程学习指导资料编写: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焦强审稿(签字):审批(主管教学负责人签字):本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是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现行采用教材《管理学》(焦强、罗哲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以及课程学习光盘,并结合相应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编写,适用于工商管理等相应专业的专升本学生使用。

第一部分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一、一、课程的学习目的系统地学习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并立足于本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在实际问题中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内容,完成本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和基本要求。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国内外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管理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牢记管理学是一门运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活性很大,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情况加以运用。

第二部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第一章管理和管理学1、本章学习要求(1)(1)掌握管理和管理学的含义。

(2)(2)掌握管理的性质。

(3)(3)熟悉管理的职能。

(4)(4)理解管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1)(1)管理和管理学的含义(a)管理的概念。

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此有不同理解。

本书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活动来集合和协调组织内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的过程。

(b)管理学的概念。

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2)管理的性质(一)(一)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

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

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管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任何组织中,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组织的成败。

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组织管理的基石,它们是管理者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律。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管理的基本原理。

首先,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明确、权责明确、纪律严明。

目标明确是指管理者要清楚地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任务,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使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权责明确是指管理者要明确各级员工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健全的权责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使工作有章可循。

纪律严明是指管理者要建立健全的纪律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员工遵纪守法,团结一致,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其次,管理的基本原理还包括激励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科学决策、有效沟通。

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是指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约束机制,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在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下,更好地完成工作。

科学决策是指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科学分析问题,科学制定计划,科学安排资源,科学实施措施,使组织的管理更加科学化。

有效沟通是指管理者要善于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传递信息,倾听员工意见,解决问题,增进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管理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团队合作、持续改进、全员参与。

团队合作是指管理者要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工作。

持续改进是指管理者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使组织能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全员参与是指管理者要重视员工的主体地位,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参与到组织管理中来,共同为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律,它们对于组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遵循管理的基本原理,才能够使组织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教案】管理学原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管理学的概念和起源2.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3.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型4. 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型四、教学过程【引入】在开始本次教学之前,我想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管理?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思考一下。

【探究】1. 管理学的概念和起源在本节课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了解管理学的概念和起源。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的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通过学习管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组织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一个组织。

2.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本节课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学习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导向、计划与组织、指挥与协调、监督与控制。

这些原理是管理学的基石,也是有效管理的基本要素。

3.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型在本节课的第三部分,我们将介绍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型。

管理学的理论模型包括:科学管理、行为管理、系统管理和环境管理。

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组织的运作规律,并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在本节课的最后部分,我们将看看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组织和领域,如企业管理、公共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

通过学习管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实际管理中的挑战。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了解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管理思维和能力,并在未来的实践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以上是本次管理学原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

(完整)管理学(马工程)教案

(完整)管理学(马工程)教案

《管理学》马工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框架。

2. 使学生掌握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3. 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管理的定义、目的和性质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过程2. 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管理者的职责和技能管理者的决策过程3. 组织结构和层级管理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层级管理的原则和实务4. 管理思想的演变传统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5. 管理伦理和社会责任管理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决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模拟管理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和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管理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管理学》(马工程版)2. 案例库:收集各类管理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讲解和展示。

4.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管理学著作和论文,拓展学生知识面。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2周:管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第3-4周: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3. 第5-6周:组织结构和层级管理4. 第7-8周:管理思想的演变5. 第9-10周:管理伦理和社会责任七、教学实践环节1. 案例分析:每节课安排15-20分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小组讨论:每节课安排5-10分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 角色扮演:每学期组织2-3次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管理场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原理-完整教案

管理学原理-完整教案

《管理学原理》教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管理学原理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与形成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是指对管理历史的理解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分析能力;对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对管理科学发展的洞察能力.2、培养与形成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与形成计划管理能力基础:是指对组织战略、预测、目标、决策的理解与把握能力.4、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能力基础: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5、培养与形成组织管理的领导能力基础:指对有关领导的激励理论、协调沟通、领导理论等认识与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材与参考书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管理学原理》主编:王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其他参考书有:《管理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基础类课程规划教材) 主编:卜军、姜英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管理学原理》主编:徐晓黎,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主编: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管理学原理》主编:杨文士、张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管理学》主编:【美】斯蒂芬·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四、教学内容:【课题】绪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管理的历史演化、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管理历史的演进规律的认识能力;对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导入新课】为什么需要学管理●提问:1、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什么地方不需要管理?——管理与人类同在2、你所知道的管理是什么?【教学内容】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一、史前的积累史前管理实践与思想为近代管理奠定基础:为人类认识管理过程奠定了理解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管理能力与综合素质。

本课程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组织理论、决策理论、计划与控制理论等;2. 了解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和案例分析方法;3. 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模块:1. 管理学基础理论:介绍管理学的起源、发展、基本概念和原理;2. 组织结构与设计:介绍组织结构类型、组织设计原则和方法;3. 人力资源管理:介绍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4. 领导与沟通:介绍领导理论、沟通技巧、团队建设与管理等;5. 决策与计划:介绍决策过程、决策方法、计划编制与调整等;6. 控制与协调:介绍控制方法、协调技巧、危机管理等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上述模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案例分析等活动。

五、教学资源与建设本课程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

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管理学基础》教学教案—02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学基础》教学教案—02管理的基本原理
(3)各级能级必须动态对应。
2.动力原则
动力原则是指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促使各种管理要素有效地发挥作用,产生强大的合力,使管理运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
现代管理的动力包括以下三种。
(1)物质动力。
(2)精神动力。
(3)信息动力。
现代管理运用动力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三种动力要综合协调运用。
(2)要处理好集体动力与个体动力的关系。
(4)按其反馈属性,系统可以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两大类。开环系统是指系统内不存在反馈通道和机制系统,而闭环系统是指系统内存在反馈通道和机制的系统。
(5)按其运动属性,系统可以分为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两大类。
(二)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4)相关性。
(5)目的性。
(6)开放性。
系统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符合下列三个条件: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②系统有一定的结构;③系统有一定的功能,或者说系统有一定的目的性。
(一)系统的分类
(1)按其自然属性,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两大类。
(2)按自然界进化程度,系统可以分为无机系统、生物机体系统及社会系统三大类。
(3)按系统与环境的联系,系统可以分为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两大类。
三、实现管理效益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树立全局效益观
2.要处理好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
3.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第四节 管理的责任原理
一、责任原理的概念
责任原理是指管理工作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部门和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责任原理的核心是责任,必须在数量、质量、速度、效益上有明确规定,并通过一定的条例、规定等形式表现出来。

《管理学基础》教学教案—02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学基础》教学教案—02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学基础》教学教案—02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教学教案—02管理的基本原理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含义;2. 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要素;3. 了解管理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4. 运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学内容1. 管理学的概述1.1 管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管理学的基本特点和学科体系2. 管理的基本原理2.1 分工和协作原理2.1.1 分工的意义和作用2.1.2 协作的重要性和方式2.2 层级和权威原理2.2.1 层级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优势 2.2.2 权威的来源和类型2.3 激励和约束原理2.3.1 激励对员工行为的影响2.3.2 管理中的约束机制及其作用 2.4 信息流动和沟通原理2.4.1 信息流动的路径和方式2.4.2 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和技巧3.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3.1 古典管理理论3.1.1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3.1.2 法约尔行政理论3.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3.2.1 奥斯本和韦尔斯人际关系理论 3.2.2 赫茨伯格和麦格雷戈动机理论 3.3 现代管理理论3.3.1 战略管理理论3.3.2 变革管理理论4. 管理的学派与理论观点4.1 传统管理学派4.1.1 科学管理学派4.1.2 行为科学管理学派4.2 现代管理学派4.2.1 系统管理学派4.2.2 动态管理学派5.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内容,将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管理学的了解和认识。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不同管理学派的理论观点,并就实践案例展开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具体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过程1. 回顾与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管理学原理第三章(科学决策)

管理学原理第三章(科学决策)

管理学原理教案(首页)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案(续页)三、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2.决策者因素3.组织文化4.时间因素任务二一、定性决策方法(一)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

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它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中在一起,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这种方法适合于解决那些比较单一、严格确定的问题。

1.头脑风暴法实施的原则1.1提出不同的意见1.2追求数量1.3禁止批评和评论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

2.4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3.运用该方法要注意的问题3.1资选择适当的专家3.2 确定适当的专家人数3.3拟好意见调查表(四)哥顿法哥顿法主要是通过会议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引导,让与会者进行讨论,但会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只有主持人自己知道,其他与会者都不知晓。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与会者避免受思维定势的约束,使大家能跳出框框去思考,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以实现方案的创新。

哥顿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变陌生为熟悉”,即运用熟悉的方法处理陌生的问题;二是“变熟悉为陌生”,即运用陌生的方法处理熟悉的问题。

二、定量决策方法(一)确定型决策方法1.盈亏平衡分析法2.企业经营安全状况分析(二)风险型决策方法1.决策树的构成2.决策树的计算方法3.单级决策树4.多级决策树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案(尾页)。

(完整版)管理学(马工程)教案

(完整版)管理学(马工程)教案

(完整版)管理学(马工程)教案教案:管理学(马工程)(适用于高等学校的管理学课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2. 熟悉不同管理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管理实践;3. 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4. 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5. 掌握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管理学导论1.1 管理学的定义与发展1.2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1.3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1.4 管理学的应用领域与前沿研究2. 组织行为学2.1 组织的定义与特征2.2 组织的结构与设计2.3 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文化2.4 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3. 战略管理3.1 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框架 3.2 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3.3 组织战略实施与控制3.4 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与讨论4. 运营管理4.1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 4.2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运作4.3 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4.4 运营管理的案例研究与实践5. 营销管理5.1 营销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5.2 市场营销策略与市场定位5.3 市场调研与消费者行为分析5.4 营销管理的案例研究与实践6. 创新与创业管理6.1 创新与创业的基本概念与特点6.2 创新管理与创新过程6.3 创业管理与创业环境6.4 创新与创业案例的探讨与分析7. 团队与领导力7.1 团队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技巧7.2 领导力的概念与发展7.3 领导力的影响与效果评估7.4 变革型领导与团队协作案例研究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应用能力。

2.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通过精选实际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小组讨论与报告: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就特定课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并撰写小组报告,通过展示与反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管理学原理》课程简介

《管理学原理》课程简介

《管理学原理》课程简介《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也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本课程旨在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遵循管理的客观规律,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有以下方面:一、重基础、重原理、重知识面作为管理类学科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注重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

1、课程基本内容重点关注三方面知识的教学:组织结构与文化;激励理论与领导理论。

难点在于:战略管理、团队建设及领导权变理论。

教学创新点在于不断充实最新时事资料作为案例分析材料。

2、伴随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管理发展实际,逐步增加和充实有关20世纪90年代之后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

3、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管理学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文献,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教学中以罗宾斯《管理学》为基本教材,以周三多教授主持编写的《管理学》、海因茨等著《管理学—全球化与创业视角》等为辅助教材,同时向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相关性学习资源。

包括管理学名著、相关学科名著、学术论文,管理理论前沿,中外企业案例,中外商务、企业网站资源。

这些教学和辅助手段,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牢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加深了学生对管理原理的认识和领悟。

二、重实践、重能力培养为实现管理专业重技能、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主要手段有:1、管理学原理教学讲授内容中融入大量中外企业发展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以当时当地学生能感知到的国内外组织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穿插于教学内容中,以提出问题,布置学生调查研究,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方式给出解决问题思路。

3、有限度地组织完整的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某些关键知识点的认识,锻炼和掌握案例分析方法。

4、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企业咨询实践,举办管理类学术、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管理技能。

管理学基础(实践)教案

管理学基础(实践)教案

管理学基础(实践)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管理学基础是商科学生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管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管理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1 管理学的定义和范畴1.2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2. 组织管理2.1 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2 组织结构与设计2.3 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3. 领导与决策3.1 领导理论与领导风格3.2 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3.3 团队建设与领导力培养4. 战略管理4.1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作用4.2 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4.3 战略实施与绩效评估五、教学方法1. 经典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分析苹果公司的成功战略,让学生理解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2. 小组讨论法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贡献自己的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视频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些与管理学相关的案例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视听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际管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观点独到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2. 作业和小组项目评估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小组项目进行评估,考察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设计一份综合性的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管理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等2. 经典案例:苹果公司、谷歌公司、丰田公司等3. 视频资源:相关管理学案例视频八、教学总结通过管理学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管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发展历程,掌握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管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学习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管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巧。

教学内容:第一课:管理学简介1.管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管理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课:管理学基本原理1.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概述;2.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思想。

第三课:管理学的基本方法1.组织设计与管理方法;2.员工激励与激励方法;3.决策与决策方法;4.领导与领导方法。

第四课:管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1.小组管理与团队协作;2.项目管理与项目进度控制;3.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4.变革管理与变革实施。

教学过程:第一课: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管理学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

2.基础知识讲解:学生读取教材中关于管理学概念和发展历程的部分,辅以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3.深入讨论:学生分组,对管理学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4.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给出相关问题和任务作为课后作业。

第二课:1.复习:教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

2.基础知识讲解:学生读取教材中关于管理学基本原理的部分,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让学生明白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思想。

3.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4.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为课后作业。

第三课:1.复习:教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

2.基础知识讲解:学生读取教材中关于管理学基本方法的部分,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方法。

3.案例分析:教师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辩论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活动,讨论不同的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适用性和效果。

5.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给出相关问题和任务作为课后作业。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X学分4、课程总学时:X学时5、授课对象:具体专业和年级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它旨在为学生提供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熟悉管理的各项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理解组织文化、组织环境、决策等重要管理领域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管理实践能力,能够制定简单的管理计划和方案。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管理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概念、职能和性质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3、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行为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3、现代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三)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1、组织环境组织环境的概念和分类(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环境)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公众等)环境分析方法(PEST 分析、波特五力模型、SWOT 分析)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概念和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内容(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的塑造(四)决策1、决策的概念和类型决策的定义决策的类型(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2、决策的过程识别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效果3、决策的方法定性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小组技术)定量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五)计划1、计划的概念和类型计划的定义计划的类型(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2、计划的编制过程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制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3、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目标管理的过程(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分解、目标的实施、目标的评价)(六)组织1、组织设计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组织部门化(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组织的层级化(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集权与分权、授权)2、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3、人员配备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标准、方法)管理人员的考评(内容、方法)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方法)(七)领导1、领导的概念和性质领导的定义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领导的权力来源2、领导理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领导行为四分图、管理方格理论)领导权变理论(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3、领导艺术领导用人艺术领导决策艺术领导激励艺术(八)激励1、激励的概念和过程激励的定义激励的过程2、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3、激励的方法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培训教育激励(九)沟通1、沟通的概念和类型沟通的定义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单向沟通、双向沟通)2、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沟通的障碍(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结构因素、技术因素)沟通障碍的克服(运用反馈、简化语言、积极倾听、控制情绪、注意非语言提示)3、有效沟通的实现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培养“听”的艺术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十)控制1、控制的概念和类型控制的定义控制的类型(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2、控制的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3、控制的方法预算控制非预算控制(比率分析、审计控制、损益控制)(十一)创新1、创新的概念和作用创新的定义创新的作用2、创新的内容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环境创新3、创新的过程和组织创新的过程创新的组织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 学时:48学时4. 学分:3学分5. 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管理学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1.1 管理的概念与特性1.2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3 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2. 第二章:管理理论2.1 古典管理理论2.2 行为科学理论2.3 现代管理理论3. 第三章:管理职能3.1 计划职能3.2 组织职能3.3 领导职能3.4 控制职能4. 第四章:管理者4.1 管理者的地位与作用4.2 管理者的技能与素质4.3 管理者的工作类型与方法5. 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5.1 管理道德与企业伦理5.2 社会责任与管理可持续发展5.3 企业文化建设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讨论: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案例分析:精选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管理学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管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团队协作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测试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30%。

六、第六章:决策理论与方法6.1 决策概述6.2 决策过程6.3 决策理论6.4 决策方法七、第七章:战略管理7.1 战略概述7.2 战略制定7.3 战略实施7.4 战略评价与控制八、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8.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8.2 员工招聘与配置8.3 员工培训与发展8.4 绩效管理8.5 薪酬管理九、第九章:企业运营管理9.1 运营管理概述9.2 生产过程组织9.3 质量管理9.4 供应链管理十、第十章:市场营销管理10.1 市场营销概述10.2 市场调查与分析10.3 营销策略10.4 营销渠道与物流10.5 营销策划与执行十一、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管理学教材。

管理学基础优秀教案

管理学基础优秀教案

管理学基础优秀教案1. 引言打造优秀的管理学基础教案对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合理的内容安排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其管理实践能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掌握常用的管理工具和技巧;- 理解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决策管理等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提升学生的分析、决策和沟通能力。

3. 教学内容3.1 管理学基本概念的介绍- 管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经典管理学派及其贡献;- 管理思维的培养。

3.2 组织管理理论与实践- 组织结构与职权分配;- 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 建设高效团队的方法与技巧。

3.3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 员工培训与开发;- 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

3.4 决策管理- 决策理论与决策模型;- 决策技巧与风险管理;- 变革管理与创新决策。

4. 教学方法4.1 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通过讲解管理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 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 - 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4.2 小组合作与团队项目-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团队项目;-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4.3 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视频和管理工具操作演示;- 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管理学经典著作的电子版本;-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知识分享。

5. 教学评价5.1 课堂测验与个人作业- 设计及时的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 布置个人作业,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5.2 团队项目评估- 根据团队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成果,对团队表现进行评估;- 考虑团队的合作程度、创新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本书提出管理的四项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 人本原理 责任原理 效益原理
3.1
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两个概念
1原理: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2管理原理: 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 形成的基本原理; 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 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括; 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把原理在实践活动中具体化。
第二节 系统原理
——在管理原理的有机体系中起到统率的作用
3.2
一、系统的概念、分类、特征:
1、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 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按组成要素的性质不同,可分为: 自然系统:由自然物组成的系统, 如:生态系统、气象系统、太阳系等; 人造系统: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 如:生产系统、交通系统、商业系统、 管理系统、危机预警系统等。
人们违反了规定的原则要受到群体组织的制裁。
3.1
2概括性
人与物
·管理原理反映的事物很广泛,包括: 物与物 的关系, 人与人
但它不是现象的罗列,不反映管理的多样性;
·管理原理是在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 各组织之间的差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而得出的具有 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
3稳定性
3.1
任何系统都应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信息, 才能维持其生存。 完全封闭的系统是不能存在的。
4、环境适应性原理:
一方面,可以被动地适应环境(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时); 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地改造环境,但受到一定时期人类
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济力量的制约。
5、综合性原理: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1)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系统最优化目标的确定,是靠对各种复杂的甚至对立
强调:管理者要从多方面去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热情, 引导他们的行为,使其符合企业的要求。 ——劳动者是管理的客体。
3.3
3、第三阶段——主体研究阶段 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 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 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仅是单纯的商品生产,而是 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
二、系统原理的要点:
3.2
1、整体性原理: 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
最优。 注意: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
和 如:球队的球员。
2、动态性原理: 系统内部的联系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
一种运动。 系统的功能是时间的函数。
3、开放性原理:
3.2
3、系统的特征:
3.2
(1)集合性: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组成。 称为“要素”
如:一个典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系统通常由: 研发子系统、生产子系统、销售子系统、 生产及生活服务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组成。
(2)层次性:系统、子系统、子子系统。 相对而言
(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体现发展人的思想
3.3
(1)第一种: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 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
(2)第二条途径: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 监督机构——监事会。
(3)第三条途径: 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 如: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等。 因为基层职工最有发言权。
3.3
二 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3.1
1客观性
通过认识原理与原则的区别来理解管理原理的客观性:
原理:原理 道理、基准、规律 原本、根本
违背了原理必然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但在群体组织上不一定有某种强制的反应。
原则:是由客观事物的基本原理引申来的,是人们规定的 行动准则;
一般带有指令性和法定性,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 为规范;
(2)第二条途径:
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职工参与, 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使企业全体职工为了 共同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
——把企业职工视为管理主体; 当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保证,就业和 流动比较容易,政治和社会环境较宽松时, 此法有效。
2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3.3 二、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体现依靠人的思想
1实现有效管理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 (1)第一条途径:
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管理、铁的纪律、 重奖重罚,使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 较高的工作效率。
——把企业职工视为管理客体; 当企业职工受到受到饥饿和失业的威胁时, 或受到政治与社会压力时,此法有效。
本书提出的四个管理原理本身也具有系统性: 系统原理是管理的基础 人本原理是管理的主体 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 效益原理是管理的目的
三 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3.1
1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2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管理原理是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凡是遵循这些 原理的管理,都是成功的管理,反之都有失败的记录;
第三节 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包括下述主要观点: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体现尊重人的思想
人们对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以 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要素研究阶段 认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
——人是机器的附属物。
3.3
2、第二阶段——行为研究阶段 认为: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成本;
管理原理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但它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被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利用,
从而指导管理实践。
4系统性
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用系统原理进行分析归类,研究 内外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出不同的脉络和层次, 分清问题的轻重主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性进行管理, 这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
的 因素进行综合的结果: 综合的好,系统目标确定的恰当,各种关系协调 一致,能大大发挥系统的效益; 综合的不好,忽略了其中某一个目标或因素,有
时 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如:环境污染。
(2)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从不同的实施方案中选出满意方案。
(3)由综合而创造——由量变到质变。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