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指一个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区位理论:研究区位问题的理论体系。
3、区位因子:影响一个地方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4、区位条件: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自身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6、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中,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连结度:指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程度。
8、通达度: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的交通便利程度。
9、遍在原料:指原料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
10、局地原料:指原料分布受地域限制,只能在特定地区获取。
11、原料指数:指一个地方所需原料的数量与总生产量的比值。
12、区位重量:指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重要程度。
13、等费线: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运输成本相同的线。
14、需求圆锥体:指一个地方所能影响的市场范围。
15、中心地: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地方。
16、需求门槛: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消费能力。
17、基础聚落: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聚落。
18、门槛人口: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19、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1、折衷理论:指在不同的区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折衷,选择最优的区位。
22、区域:指在地理上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24、区域产业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分布情况。
25、产业:指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6、支柱产业: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政策
7.中国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 国人民大学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 究组撰写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1996、1997和1999)》认为,国际竞 争力是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 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从经济运行事后结 果和未来发展的潜能,包括决定经济运行 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体制、管理、政策及价 值观念等主客观因素,对一国经济运行和 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做出系统全面的 反映和评价。
决定和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
机遇
市 场 机会
企业策略 结构和竞争
市场主体经营组织
生产要素条件
基本要素 高级要素
国内需求条件
国内市场构成 增长和模式
相关和扶助产业
政 府 作用
市 场 失灵
决定和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 深层次因素分析——基本因素
农用生产资料 农产品加工等 农业科技、教育
国内需求构成 需求增长和模式 国内需求国际化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
国际比较的范围
生产贸易消费概况 的国际比较
国际竞争力的结果
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
国际竞争力的实力 国际竞争力的潜力
影响国际竞争力 的直接和间接因素
决定和影响国际竞争力 的深层次因素
(三)中国农产品生产、 贸易、消费概况及国际比较
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对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消费 概况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来具体明确中国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产品范围。
国际贸易新理论最为基本的观点是非比较优 势贸易论。国际贸易新理论家证明,各国不 必仅仅为了利用其差别而从事专业化和国际 贸易。国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收益递增 而不是由比较优势驱动的。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片面性:理论基础上唯心的;没有说明在任 何方面都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是否也应该参 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不够。 3、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 比较成本的两种定义: 国内学者:即两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之比; 西方经济学家:一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之 比。
基本内容:如果两国产品生产的比较成本 (机会成本,相对成本)存在差异,一国应 专门生产并出口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而进 口比较成本较高的商品,即“两优择其重, 两劣取其轻”;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工和贸 易,双方均能获益;只有各国实行自由贸易 政策,这种利益才能最大化。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基本内容:若各个国家要素禀赋比率不同,同 时生产各种商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 则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出口的是
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最终确立。世界各国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 国际分工体系;世界各国的产品都被纳入世 界商品流转范围;有了为世界市场服务的现 代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如海洋轮船、铁路、 电报、电话等)。可见,正是在机器大工业 的建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才形成了真正意 义上的世界市场。 正式确立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 垄断的资本主义。在国际分工深化的基础上, 通过商品交换、资本输出,借助于更加
(2)人力资源说。(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4)信息要素说。 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概念:是指两国以上在某些相当具体的工业部 门内进行相互贸易,即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 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先天有力的自然禀赋和后 天的生产条件个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 进行分工和交换,会使各国的土地、劳动和 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会大大提高劳动生 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利 益在于输出本国在生产费用上占据绝对优势 的商品,以换取本国不能生产火生产费用较 高的商品;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分工和 贸易,可使参加国都能获得利益;只有各国 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种利益才能得到最 大限度的实现。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2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 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第3页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 基础聚落;门槛值;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 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 农村工业化;增长级;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乘数原理; 加速原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经济区划;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理论;第4页中心-外围理论;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经济结构;区际联系;回波效应;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 内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 增长极;中心性;中心地;区域创新网络;需求收入弹性;战略外包二、问答题 (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 (4)区位因子的演变 (5)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5)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 (5)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 (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 (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 (7)集市的特征 (7)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 (7)企业成长动因 (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7)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 (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 (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 (7)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 (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8)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 (8)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8)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8)集聚机制及其成因 (8)扩散机制及其成因 (8)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 (9)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9)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9)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9)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9)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9)经济区划的原则 (9)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9)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 (10)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 (10)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 (10)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 (10)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理由: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理由: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2.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五、论述题15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治理本科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B 3. ACD 5. AC 6. ABC7. BD 8. D. 9. BCD 11. ABCD 12. ACD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2.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4.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三、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 理由: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功能聚集,而不是非功能聚集;2.× 理由: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3.× 理由: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则如题中所述;判断正确2分,理由分析正确3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各要点2分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 要求靠近市场;2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 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 优良的基础设施;5 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 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8 聚集性;9 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全部答对给10分,少一个扣1分3.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1 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4分2 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分 3 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3分五、论述题15分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3分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3分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常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殊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分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3分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3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世纪20年代世纪50年代世纪70年代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 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A中心地理论 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 B C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 A B 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A B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资源价格体系、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区域经济学作业二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7.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8.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D 不属于新产业区;A.新工业区B.现代农业区C.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经济特区2. C 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A.要素禀赋B.要素强度C.要素密集度D.要素消耗量3.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 B ;A.创新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人力资本学说D.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4. D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查德库珀D.熊彼特5.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 A ;A城市化水平B城市化速度C城市成长力 D .城市规模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 C D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包括 A B D ;A.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B.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C.企业规模是否最大D.社会效益是否最大3.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B C D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 C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 A B C D ;A.科技研发合作B.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D.技术援助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4、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3.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 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4.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五、论述题共16分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原因有:1、地区贸易部格局2、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基本思路为:1、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学”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3、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养全国统一市场;4、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区域经济学作业三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规律;√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 C 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A. 行政原则B. 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D.中心原则2.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C城镇体系;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D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 D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5.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 B ;A.经济特区B.区域经济核心区C.区域经济外围区D.新产业区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 A C D ;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 B C D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 B C D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4.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A B C D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5.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包括 A B C D ;A.地理重心B.人口重心C.工业重心D.经济重心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2分1、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3、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4、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城镇体系的类型:1顺序-规模分布型2双中心型3网络型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2. 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1 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2 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3 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 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3. 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4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五、论述题共16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2.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之一就是该产业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3.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
李嘉图
实行 自由 贸易
消除封建贵族影响
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
肯定
李嘉图
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必要条件,但 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进步性:李嘉图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 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 局限性:但由于他把商品生产看成是永恒的,所以他 可能有交换价值 换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
肯定
李嘉图
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必要条件,但 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进步性:李嘉图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 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 局限性:但由于他把商品生产看成是永恒的,所以他 可能有交换价值 换价值
(2)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不一定增加。如果名义工 资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结果会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 降。我国2008年上半年CPI指数大幅上涨,虽然职工的平 均工资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如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从而影响职工的 生活水平的提高。 (3)影响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除了货币 工资的多少、消费价格的高低外,还有家庭人口等多方面 的因素,因此对我国人民生活状况也要全面地认识。
1、一国产品要在地主、资本家、劳动者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 所以一国总收入分为地租、利润、工资三部分。工资、利润、 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2、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概念
3、分析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区别
(1)李嘉图认为,工资可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 义工资,是工人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货币量,它不能真正 反映职工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实际工资是职工用 货币所能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它体现了货币工资购 买力的大小,反映了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的高低。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
(1)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比较成本说是对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
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
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
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
比较成本说的启示:“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
”然而这个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绝对成本理论
斯密这里所说的优势包括自然优势和获得优势。
所谓自然优势,是指一国先天所具有的气候、土壤、矿产和其他相对固定的状态的优势。
所谓获得优势,是指一国后天所获得的优势,比如发展某种产品生产的特殊技术和设备以及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生产资金。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
亚当·斯密认为:
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交换产生分工;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分工的依据是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
绝对利益法则:一个国家应当专业化生产和出
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
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
两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能够获利。
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原则
要素禀赋学说的几项重要推论:
1.自由贸易条件下,生产专业化不可能充分实现 2.自由贸易将引起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 3.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国内的收入分配状况 4.国际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3.1.4 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赫克歇尔-俄林关于国际贸易要素比例的理论阐明 那些拥有充裕资本但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将会主 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3)优势来源不同: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国际竞争优势 (4)衡量标准不同:影子价格与市价 (5)比较优势理论被更为广泛地运用
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
(1)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2)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
3.2 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3.2.1 扩大市场准入,消除非关税壁垒
表3-1 绝对优势比较表
商品
布匹 红酒
单位成本(劳动力)
英国
葡萄牙
4
6
8
3
3.1.2 比较成本学说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于1817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发现,斯密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 性。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 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国际 贸易仍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好处。李嘉图用一 个非常著名的贸易实证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菱图”
机遇
企业战略、 结构和 竞争行为
需求 条件
要素 条件
相关与 辅助产业
政府
3.1.7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 (1)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市场 (2)研究对象不同:产业分工或产业互补;同一产业或产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地科学。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尺度的地域经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以及系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布局。
产业结构: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三次产业分类:1,第一产业(农业,水利业等)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3,第三产业(各种服务业)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废物处理,水利设施等物质技术性的工程设施,也被称为“硬件”基础设施系统。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基础设施的硬件系统,还包括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软件”系统,即教育,科学研究,环境和公共卫生以及整个司法行政管理系统等部门。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居住地的行为。
迁移者称为移民。
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为迁入地。
人口流动:人口因为经济等目的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这种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叫流动人口。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分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根据产品销售市场的范围分为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基础部门的产品是面向区外市场,非基础部门是面向区内市场的。
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2简述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答: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不同点: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劣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原则3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结构性观点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不同,也出现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异:1)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离市场越近;2)距市场越远,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低4图示并定性说明韦伯工业区位论推导的三个步骤答:(我的)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第二阶段,运费每指向论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第三阶段,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5简述韦伯与史密斯工业区位理论的区别答:韦伯工业区位论继承了杜能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他的理论的中心假设是,企业决策者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努力追求花费的费用最少。
他首先考虑运输费用,认为运费的大小决定生产区位的选择。
然后再考虑劳动力费用,集聚因素对区位的影响。
最优区位= 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吨公里最小的区位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的最大的地点”。
分析费用和收入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7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210)答:第一,创新阶段:在这时期新产品和新技术通常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生产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市场为主;第二,增长阶段: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加剧,企业即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和就地生产,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第三,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定型后,技术垄断消失,竞争的基础变为价格竞争,因此企业直接投资都欠发达国家生产,转让标准化技术,同时将产品返销母国市场和欠发达国家市场。
9简述克里斯勒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第一,两个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同。
《经济学常识》主要知识梳理
《经济学常识》主要知识梳理
1、亚当•斯密
(1)斯密对财富与经济学目标的新定位
(2)二元劳动价值论内容及评价
(3)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及评价
(4)自由放任(看不见的手)的内容及评价
(5)绝对成本学说内容及评价
2、大卫•李嘉图
(1)一元价值论内容及评价
(2)收入分配理论、相对工资理论的内容及评价
(3)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及评价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商品、货币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
价值规律理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和作用)
(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方式;实现-三个环节;分割-四个主体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含义、根源;影响;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4、西方现代市场经济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凯恩斯革命
内容(理论、政策主张)影响;实质
(3)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影响
(4)美、德、日三种市场经济的特点、成因及三者间的比较与评价
5、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初期探讨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对市场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对社~经济规律的认识;对社~商品经济的认识)(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
(1)计划经济的作用、弊端及影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历程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
二、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三、绝对成本学说与比较成本学说:
后通过对外贸易。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
(二)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假设前提
(三)比较成本学说的进一步分析
国 家
商
品
美
6 4
国
英
1 2
国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四)比较成本理论简评
☆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被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 不可动摇的基础”,它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 原则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标志着国际贸易学 1)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和历史进步意义 说总体系的建立。从历史作用上看,该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 础,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该理论采用静 它证明了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由于绝对利益的差 态分析方法,却忽略了动态分析。第二,该理论泛泛谈论了各国参与分工 和贸易会从中获利,但对于参与国各获得多少贸易利益,如何分配贸易利 异,更是因为比较利益的差异而产生的; 益,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等更复杂的问题,却没有触及。第三,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或劳动在所有产品的生 2.它从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 产中均按相同的固定比例使用,且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所以任何一种 产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李嘉图的这种劳动价值论是不完整的, 也是不彻底的。仅用劳动成本的差异不能全面地解释比较利益。 取贸易自由,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1.
2)比较成本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李嘉图的研究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未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一些实际情况
☆
三、相互需求学说
比较成本说明了国际贸易能够为两国带来 利益,但是,带来利益的范围又多大,在这个 范围内,双方范围内,双方各得多少,比较成 本论没有回答。约翰· 穆勒和阿弗里德· 马歇尔 的相互需求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2简述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答: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不同点: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劣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原则3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结构性观点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不同,也出现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异:1)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离市场越近;2)距市场越远,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低4图示并定性说明韦伯工业区位论推导的三个步骤答:(我的)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第二阶段,运费每指向论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第三阶段,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5简述韦伯与史密斯工业区位理论的区别答:韦伯工业区位论继承了杜能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他的理论的中心假设是,企业决策者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努力追求花费的费用最少。
他首先考虑运输费用,认为运费的大小决定生产区位的选择。
然后再考虑劳动力费用,集聚因素对区位的影响。
最优区位= 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吨公里最小的区位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的最大的地点”。
分析费用和收入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7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210)答:第一,创新阶段:在这时期新产品和新技术通常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生产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市场为主;第二,增长阶段: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加剧,企业即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和就地生产,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第三,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定型后,技术垄断消失,竞争的基础变为价格竞争,因此企业直接投资都欠发达国家生产,转让标准化技术,同时将产品返销母国市场和欠发达国家市场。
9简述克里斯勒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第一,两个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同。
高考复习研讨会内部资料:《经济学常识》复习
谈谈你对《经济学常识》复习的感受: 要结合考纲,依 据教材,以知识 点为单位,重组 知识,扎实掌握 不同经济学家或 理论对同一问题 阐释的异同。
明确套路,强 化训练,提升 提取和分析材 料信息的能力。
二、知识重组
《经济学常识》中相近的知识点整理
特点:主要是结合一定的情境材料,考查对经济学理论
的分析、启示和评析能力。
另外: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计划 经济的作用和局限性;完善社会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任务。
例: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美国模式
主要 特点 市场 作用 政府干 预程度 社会保 障程度
德国模式
日本模式
P52
最大 最低 较低 ①强调市场的作 用,束缚少,有 利于激发企业活 力; ②但缺乏必要的 监控和干预,容 易加剧两极分化
特点:既有集中考查某一经济学理论上,也有考查不同
经济学理论对同一个问题阐释的异同。但都简洁明了,指 向性明确。
浙江卷4年高考对分析能力的考察 09年:(2)鉴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应如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年:(2)评析该同学关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适用于 中国的看法。 11年: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A、B两 企业的不同命运。 12年:结合材料,分析司马迁上述观点与斯密经济思想的 相通之处。
•劳动价值理论: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比较;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李嘉图
的经济自由和政府职能、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及其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必修1); •自由贸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 学说”; •式及其评价(美、德、日)。
经济地理
1.边际效应: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MU=dU/dQ递减规律:在单位时间内,随着消费同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的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增量不是以恒定的速率增加,其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2.机会成本:用一种或一组资源生产商品而牺牲了用该种资源生产其他商品所带来的收益。
3.边际成本:每生产最后一单位所支付的成本4.边际收益:边际产量X价格5.边际产量: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物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的增量。
6.GDP: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的最终物品和劳务市场价值和。
7.CPI:测度是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一组固定物品。
8.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9.需求门槛: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需求模式,才能支付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10.线路运行费与场地费:线路运行费与运输距离呈线性相关。
站场费与装卸、基础设施和管理维护费有关。
11.杜能农业区位论:形成机制:R=pQ-CQ-KtQ=(P-C-Kt)Q (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12:逆杜能圈:辛克莱尔考虑到城市周边非农业用地,大城市的城市用地与边缘地带的农业用地形成激励的竞争。
由于作为城市用地,通常比农业用地获得更高的利润,城市边缘区的农民,在期待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和随时准备抛售土地的心理下,多不愿意在土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务,而使农业经济趋向粗放。
13.韦伯工业区位理论:运费指向论: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集聚指向论: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
应用研究: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尺度研究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14.规模经济:一个企业随着产量扩大,因平均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所带来的收益。
国际贸易理论
4)需求偏好相似论
A: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重要条件 B:需求结构是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重要因素,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 量越大。而决定需求结构的是收入水平。 需 d 求 结 c 构 b
a
1000
2000
3000
4000
Y(收入)
结论:
首先产品异质性提供了同一产业内产品的 多样化,各国根据规模经济理论选取规模经济 产品专业化生产,然后根据需求偏好相似论, 再将这些产品出口将到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 这就发生了产业内贸易。
3、主要观点
1) H—O理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 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 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推导:
K要素丰裕 P要素低 生产商品成本低 出口
L要素稀缺
P要素高
生产商品成本高
进口
日本的纺织品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劳动, 而美国的机器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资本
日本的纺 织品具有 比较优势 ,美国的 机器具有 比较优势
提出——H-O 模型验证却出反论
解释:劳动熟练说 人力资本说 技术差距说
熟练劳动 人力资本 技术 资本
资本密集型商品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生产要素导向 投资导向 创新导向 财富导向
3、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品异质性——物质基础 Trade mark, brand, pattern, package, specification 2)规模经济理论——重要原因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在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阶段,单位产品成本递 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 3)经济发展水平是重要因素 经济 分工越细,异质产品规模越大,异质产品供给市场形成 发展 水平 购买力越强,需求强烈,异质产品的需求市场形成 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简述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答: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不同点: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劣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原则3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结构性观点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不同,也出现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异:1)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离市场越近;2)距市场越远,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低4图示并定性说明韦伯工业区位论推导的三个步骤答:(我的)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第二阶段,运费每指向论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第三阶段,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5简述韦伯与史密斯工业区位理论的区别答:韦伯工业区位论继承了杜能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他的理论的中心假设是,企业决策者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努力追求花费的费用最少。
他首先考虑运输费用,认为运费的大小决定生产区位的选择。
然后再考虑劳动力费用,集聚因素对区位的影响。
最优区位= 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吨公里最小的区位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的最大的地点”。
分析费用和收入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7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210)答:第一,创新阶段:在这时期新产品和新技术通常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生产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市场为主;第二,增长阶段: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加剧,企业即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和就地生产,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第三,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定型后,技术垄断消失,竞争的基础变为价格竞争,因此企业直接投资都欠发达国家生产,转让标准化技术,同时将产品返销母国市场和欠发达国家市场。
9简述克里斯勒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第一,两个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克从上到下推理他的理论,而廖从下往上构建他的市场区系统。
第三,克的分析对象只限于第三产业,即商业服务业,而廖关心商业,也关心生产。
第四,克的中心地系统有明显的等级结构,而廖的模型没有严格等级层次。
第五,克的中心地职能规模与人口规模相对应。
在廖的模式型中两者未必一致。
第六,克的市场网在图形上十分严谨,但其推导计算反而不严密;相反廖的市场网在图形上不太严格,但其推导计算十分周全。
第七,克地理学家从归纳到演绎的方法,廖经济学者的演绎推导为主。
10劳动力因子以经济区位影响如何答:劳动力特色的影响。
劳动力密集的地区或都市(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成为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的有利区位。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
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
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对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
劳动力移动的影响。
劳动力国内国际的空间移动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11主导产业的含义是什么?怎样选择区域内的主导产业?答:(1)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2)第一,高比较优势系数。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罗优势系数测出来。
第二,高产业关联度。
主导产来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它们发展。
第三,高需求收入弹性。
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
第四,高生产率上升率。
主导产业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
第五,高产业创新能力。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担负着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12简述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观点(242页)答:要素禀赋理论把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分工,贸易与生产要素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分工和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的差异。
所以各个国家地区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13简述区域增长极的极化及其回流效应(?)区域增长极的极化:部门增长极的扩张,强化,吸引了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产生了空间集聚经济效应,导致了区域增长极不断发展壮大,。
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也即是指部门增长极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区域增长极,从而加快了区域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回流效应:指区域增长极的极化扩张,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抑制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14简述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及其对周围地区发展的作用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指区域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6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我的)(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2 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轴线的形成过程◆轴线的发育过程3.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网络的形成过程(二)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2)集中后分散阶段;(3)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
3.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演变规律: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空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增长极与周边点的交往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因此就会建设连接他们的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供给线路等。
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成为区域发展所以所的轴线。
最终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并形成联系通道,随之形成网络式空间结构。
能够通过举例或其它方法将三种空间结构模式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价其实践意义,从而体现学习和应用水平及综合述评能力。
17运用运费理论分析比较铁路与公路运输的经济技术特征铁路:1)终端成本高,需要较大的初始投资。
线路运输成本属于中等水平。
随着运距增大,其效率增加。
2)需要对货物进行分类、编组,明效性较差,公路:1)终端成本较小,但车量购置费用大。
线路运输成本罗高,是铁路的4倍多。
短途运输成本比铁路低,范盖范围广。
适合易腐货物和旅客运输。
灵活、方便、适合质量罗小的短途运输油管线。
2)成本较高,不适合大批量成本运输。
4论述增长极理论中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用其对区域增长极与周围地区发展的作用(1)区域增长极的回流效应:指区域增长极的极化扩张,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抑制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形成:区域增长极的成长对区域稀有资源的需求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产生的集聚力,导致周围地区的某些产业发生空间转移或因失去市场而被挤垮区域增长极的极化过程导致高素质人口从周围地区向增长极迁移由于增长极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会一方面使周围地区资本外流,另一方面降低了周围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2)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指区域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形成:区域增长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区域增长极的经济“外溢”作用政府的调节5试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使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新新的生产工艺、发现新的生产工艺、发现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技术创新的结果主要包括:发现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组织形式等。
技术创新标志着某些领域全面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将产生出强大的推动力。
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上:首先技术创新将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其次,它可以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再次,它会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第四,技术创新将在根本上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总地看来,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可以改变整个经济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推动分工深化、产业结构演进、交易成本节约和经济效率提升在新的更高水平上发展,因而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有关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和区域创新能力正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有关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因而整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6试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机制中集聚与扩散机制机制的原理与原因答:1.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机制形成原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就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发展。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所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
2.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扩散机制形成原因: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
7试述跨国公司发展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答:跨国公司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从封闭的地区经济走向交流频繁的全球经济的过程。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经营形式它不仅在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制造、研发、管理等价值创造活动,而且越来越表现出全球经营战略的巨大优势。
它们集新产品、资金、人员、技术的国际流动于一身,在全球产业转移和区域间交流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全球化进程,具体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1)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与国际技术交流;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增添了新的活力;5)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