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合集下载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世界第一节:物体的运动第二节:力的作用第二章:力的运动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节:摩擦力第三章:简单机械第五节:杠杆原理第六节:滑轮与轮轴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及效果。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力的运动规律的掌握。

2. 摩擦力的计算。

3. 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 杠杆原理与滑轮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第二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第三章杠杆原理、滑轮与轮轴等内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2. 板书细节:用图示、公式、关键词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15N,方向向北,求物体的合力。

论述题: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题:观察家中或学校的简单机械,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答案:1. 合力为约18.03N,方向为东北方向。

2. 略。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体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八上课件:2.2.1.运动的描述-动与静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八上课件:2.2.1.运动的描述-动与静

【点悟】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 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类型之二 拓展 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北
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甲、乙两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 情况是( B )
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一定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3.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 汽车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以 路旁 树木(地面) 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
4.[2018·平顶山期末]如图所示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跑步机,人在跑 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在室内小空间跑步 健身的效果。此时,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 跑步机的皮带 是运动的、 相对于 地面 是静止的。
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在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 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10.[2017 秋·安达期末]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 乙所示。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是 向右运动 的,轿车是 向左运动 的, 骑自行车的人是 向右运动 的。(均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11.如图所示,观察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D )
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B )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简介物理与物理学2. 物理量的测量3. 物质的性质4. 力与运动5. 热现象6. 光现象7. 电流与电路8. 电磁现象详细内容涉及物理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物质的三态变化、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热量传递、光的传播与反射、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量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等。

2. 教学重点: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实验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天平、刻度尺、电流表、电压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章物理概念。

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解析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重点概念、定律。

2. 板书右侧:展示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3. 板书中间:详细解析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的性质及三态变化。

(2)已知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3)分析电路图,求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答案:(1)物质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2)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3)电流表读数:I=U/R=10V/5Ω=2A;电压表读数:U=IR=2A×5Ω=10V。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6.1 质量 (共22张ppt)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6.1 质量 (共22张ppt)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
学习目标
1.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换算,会粗略估 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2.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 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 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课堂导入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认识质量
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 通常用字母 m 表示。 物体与物质的区别: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 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比如课桌、课本;物质是指组 成物体的材料,如筷子是由竹子这种物质组成的。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测量质量
1. 质量测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如图所示。
新知探究
3.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观:称量前,要观察天平的量程和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
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 (2)放: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3)调: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
知探究
4. 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天平调节平衡后,不要调换托盘的位置,不要移动天平的位置已调节
好的天平如果移动了位置,需重新调节平衡后才能测量;天平平衡后, 两个托盘不能互换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平衡.。 (2)天平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物品直接放在天平 托盘里。 (3)添加砝码的原则:由大到小,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拿。 (4)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最大称量和感量,也就是它能称的最大质量和最小 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超过最大称量或小于感量时,均不能直接称量。
课堂小结
新知探究
生活中的“质量” 与物理学中的“质量”不同。 生活中的“质量”是指品质,主要是指材料或物品的 品质好坏;物理学中的“质量” 侧重量,指的是物 体 所含物质的多少。而日常生活中,我们买菜、水果等 物品时,常说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多少千克,这里 说的重量,是质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课件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课件

第二节 光的反射
7、人迎着月光走路时,看到水面是 明亮 的(明亮或黑 暗),它产生的是 镜面 反射;看到地面是 黑暗 的,它产生的 是 漫 反射。如果人是背着月光走时,看到水面是 黑暗 的, 看到地面是 明亮 的。
第二节 光的反射
8、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 45°,入 射光与镜面的夹角是 45°,当入射角减小10º时,入射光与 反射光夹角是 70 ° 。
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二节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类型: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仍然是平行光线
平行光线入射
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镜面反射 光滑平面 镜面反射
入射光线是平行光 线,经反射后仍然是平 行光线。
漫反射
凹凸不平
漫反射
入射光线是平行光 线,经反射后射向四面 八方。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例一、已知图中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4.05 105
第二节 光的反射
6、晚上,要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 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 去,则:(1)白纸比较 亮 ,(填“亮”或“暗”),因为 它产生 漫 反射;(2)镜子比较 暗 ,因为它发
生 镜面 反射。从正面看去,则:(1)白纸比较 暗 , (填“亮”或“暗”),因为它产生 漫 反射; (2) 镜子比较 亮 ,因为它产生 镜面 反射。
( D)
A、转过5º,且离开入射光线
B、转过5º,且靠拢入射光线
C、转过10º,且离开入射光线
D、转过10º,且靠扰入射光线
第二节 光的反射
13、一束太阳光与水平线成30°,要想用平面镜平使太阳 光照亮井底,应怎样安置平面镜,平面镜与水平线的夹角多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目标: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探讨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1.2 直线运动学习目标:掌握直线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直线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解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第二章:测量长度和时间2.1 长度测量学习目标:掌握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

教学内容:介绍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直线和曲线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习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2.2 时间测量学习目标:理解时间单位,学会使用停表和秒表。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等),学习使用停表和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

第三章:速度和平均速度3.1 速度学习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2 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教学内容: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平均速度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第四章:力和运动4.1 力学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凸透镜成像规律课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凸透镜成像规律课件
物距
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物距,用字母u表示。 物距的变化会影响成像的方式和位置。
像距
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像距,用字母v表示。像 距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决定了成像的特点。
02
成像规律探究
实验器材准备与操作
80%
凸透镜
选择焦距已知的凸透镜,确保表 面干净无划痕。
100%
光源
使用平行光源或点光源,如蜡烛 或LED灯。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焦距变化对成像影响
焦距越长,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弱,成像位置 距离凸透镜越远。
焦距越短,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成像位置 距离凸透镜越近。
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焦距变化会影响成像的大小 和虚实。当焦距增大时,成像会变小且变虚;当焦 距减小时,成像会变大且变实。
放大镜原理及应用
原理
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 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 、放大的虚像。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 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应用
放大镜广泛应用于阅读、观察细小物 体等领域。对于视力不佳或需要观察 细节的人群,放大镜是一种实用的辅 助工具。
05
总结归纳与拓展延伸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03
成像类型与特点
倒立缩小实像
1 2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会在 透镜的另一侧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此时,像的位置会落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3
应用
这种成像规律被广泛应用于照相机、摄像机等光 学仪器中。
倒立放大实像
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光线传播路径及特点
光线传播路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PT课件《认识运动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PT课件《认识运动 》
2 .指出:机械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与我们生活联 系最密切的运动。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工作 处处都离不开机械运动。
花香分子在空气中的运动,引来了蜜蜂采蜜
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分子组成,
观看二氧化氮扩散现象 二氧化氮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在运动
一杯水放的时间长了, 会怎么样?
一滴红墨水滴在清水中 会怎样?
3、下列变化中可称为机械运动的是( C )
A.物体温度从150C升高到25℃ B.电灯从亮到不亮的过程
C.小刚同学做100米短跑
D.指南针指向南方
4、.地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关于原
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的是( B )
A.原子、电子、病菌
B.电子、原子、病菌
B.液态的运动比较活跃。
C.气态的运动最剧烈。 分子的运动情况决定了物质所处的状态。
固态的微观模型
固态物质的分子有一定 的位置,就像教室里听 课的学生,只能在自己 的位置上活动;所以有 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的微观模型
液态物质的分子相对 活跃,就像课间时教 室里的学生,所以有 一定的体积没有确定 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C.电子、病菌、原子
D.原子、病菌、电子
课堂总结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 2、扩散现象: 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的实质: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种不同运动:
(1).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
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关。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生活中的力1.2 运动的描述1.3 力的作用效果2. 摩擦力2.1 摩擦力的概念2.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3 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3. 浮力3.1 浮力的概念3.2 阿基米德原理3.3 浮力的应用4. 压强4.1 压力的概念4.2 压强的计算4.3 压强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与运动、摩擦力、浮力、压强等基本概念,理解相关物理规律。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与应用。

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浮力计、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介绍摩擦力、浮力、压强的概念,分析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摩擦力、浮力、压强的相关规律。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2. 摩擦力3. 浮力4. 压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

(2)应用题:分析生活中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实例。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物理书籍,了解更多物理现象,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实验探究;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一、教学内容1. 力的基本概念2. 力的测量3. 物体的运动状态4. 摩擦力5. 杠杆原理6. 简单机械7. 动能和势能8. 机械能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基本概念,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摩擦力、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杠杆原理、简单机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杠杆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加深对力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4. 摩擦力、杠杆原理、简单机械5. 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某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力F=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3)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 答案:(1)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3)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产生的阻力,受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光的反射定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光的反射定律
花,但不要误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镜面反射带来 的视觉效果一定就是明亮、刺眼的。
课堂小结
现象 光在两种介质界面返回
光 实验探究 光的反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射定律 两角相等
反 射
可逆性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分类 漫反射
镜面反射
新知探究 (1)简记光的反射定律:
①三线共面,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两线分居,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③两角相等,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对于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要表述为“入射
角等于反射角”。
法线其实就是反射光线与
3.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
新知探究 特别提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不是判断人眼感觉物体亮暗的 根据,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多少,才是判断人眼感觉 物体亮暗的根据。如果镜面反射的光正好进入人眼, 人感觉要比漫反射亮,如果镜面反射的光没有进入人 眼,人感觉它很暗,不如漫反射亮。
随堂小测 在暗室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 镜面朝上),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 B) A.镜子比较亮, B.镜子比较暗, C.白纸比较亮, D.白纸比较暗,它产生了漫反射
3.基本概念:一点(即入射点 O ) ,一面(即反射面) ,二角 (即入射角 α 和反射角 β ) , 三线(即法线 ON、入射光线 AO 和反射光线 OB ) ,如图 所示。
新知探究
(1)法线:经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ON ) ;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AON,即∠ i ) ; (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NOB,即∠ r )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详细内容:速度、速率、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

2. 章节二:简单机械详细内容:杠杆原理;滑轮组;轮轴与斜面。

3. 章节三:功和能详细内容:功的计算;动能和势能;能量守恒定律。

4. 章节四:物体的浮沉条件详细内容: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其工作原理。

3. 掌握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能量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简单机械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功和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杠杆、浮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章节内容,结合课件和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

(1)机械运动和力:讲解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介绍牛顿第一定律。

(2)简单机械:介绍杠杆原理、滑轮组、轮轴与斜面的工作原理,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3)功和能:讲解功的计算方法,演示动能和势能的转换,阐述能量守恒定律。

(4)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浮力概念,演示物体的浮沉实验,解释阿基米德原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将重点内容、公式、原理等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

2. 课件: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动画、视频等辅助教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机械运动和力:计算物体的速度、速率、加速度;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实例。

(2)简单机械:设计杠杆和滑轮组的应用题;计算轮轴与斜面的效率。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案内容:第1章:机械能1.1 动能1.2 势能1.3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章:声音与振动2.1 声音的产生2.2 声音的传播2.3 乐音与噪声2.4 振动与波第3章:光的传播与反射3.1 光的传播3.2 光的折射3.3 光的反射3.4 透镜及其应用第4章:光的折射与透镜4.1 光的折射现象4.2 透镜的分类与特点4.3 凸透镜成像规律4.4 眼睛与眼镜第5章:电磁现象5.1 电流与电路5.2 电压与电阻5.3 欧姆定律5.4 电磁铁与电磁波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势能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反射规律,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定义,认识振动与波的关系。

3. 掌握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规律,了解透镜的分类与特点,学会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认识电磁铁与电磁波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声音、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磁现象。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欧姆定律的计算,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实验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3.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全册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六、教案内容:第6章:力的作用与运动6.1 力的概念与作用6.2 牛顿运动定律6.3 摩擦力与重力6.4 压强与浮力第7章:温度的测量与热量7.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7.2 热量与热传递7.3 热机与热效率7.4 生活中的热量现象第8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8.1 物质的性质8.2 物质的变化8.3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8.4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9章:天体与宇宙9.1 宇宙的起源与结构9.2 恒星与行星9.3 地球与月球9.4 天体运动规律第10章:生活中的物理现象10.1 机械与电气10.2 光学与声音10.3 热学与力学10.4 现代科技与物理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问点总结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的测量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⑶换算关系: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106μm ;1m=109nm2、刻度尺的运用规则:A 、“选”:依据实际须要选择刻度尺。

B 、“观”:运用刻度尺前要视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场)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准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二、时间的测量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3、换算关系是:1h=60min 1min=60s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屡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细的仪器,改良测量方法四、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更叫做机械运动,为探讨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推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更,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

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五、速度1、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一样路程比拟时间;一样时间比拟路程。

2、速度的分类:(依据运动路途)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⑶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⑷计算公式:v=s/t 变形 ⑸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长度测量: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其它单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

换算时,将数字乘以进率,再带上换算后的单位。

2.在使用刻度尺前,要了解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3.误差是测得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要先去掉错误数据,平均值不能认为除尽的数值最准确,也不能认为小数点后面位数越多越好,所取位数要和测量位数相同。

4.特殊的测量方法包括累积法、平移法、替代法和滚轮法。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5.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时间的测量工具是停表,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6.实验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运动1.物理学中将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宏观运动(机械运动)和微观运动(分子运动);按运动的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二、参照物1.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择成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具有任意性和特殊性,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具有隐含性。

2.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取参照物,并判断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果有位置变化,说明它运动;如果没有位置变化,该物体静止。

3.同一物体运动情况不同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4.相对静止的条件是物体与参照物速度相等,方向相同。

三、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计时)和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看谁在先)。

2.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v=s/t,也可以通过s=v×t推导出来。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4章 光的世界走进彩色世界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4章  光的世界走进彩色世界

第8节走进彩色世界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三原色。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从光的色散讲起,然后看光的三原色,色彩的混合,解释多彩世界颜色是如何形成的。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现象,光的色散现象其实是光的折射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的概念。

了解光的三原色,认识色光的混合。

2.经历关于色光混合的实验探究。

体验利用计算机软件了解自然原理的探究过程。

3.形成色光合成白光的观念,具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

核心素养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难点:认识色光的混合。

教学过程实验1:教师给大家提供一些器材,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一下,怎样用这些器材做出与彩虹有关的实验?师生一起到室外先来探究太阳光的秘密,再回教室讨论交流。

教师:请第一小组同学们说说你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学生1:我发现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白屏上,白屏上会出现各种颜色的光。

学生2: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形成了一条彩色光带,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教师纠正“青、蓝、紫”的说法)学生3:这个实验说明太阳光不是单一的色光。

学生4:也可以说明太阳光,也就是白光讨论、交流。

实考、自主得出色散的相关结论。

续表的色散。

最早做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牛顿。

光谱不仅能反映光的瑰丽,还是人类获得遥远天体信息及原子内部信息的主要途径。

教师:请第二小组同学们说说你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学生5:我发现太阳光分解成的七色光经三棱镜后还可以混合成白光。

学生6:太阳光可分解成七色光,七色光可复合成白光,这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是相符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doc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物理学是一门探究世界、改变世界、具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科学探究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如测量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停表、天平、量筒、量杯、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和测力计等。

物体长度的单位是米(m),其它单位包括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等。

常见长度的估测包括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长度和教材长度和宽度等。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沿着所测长度、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点、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和对同一被测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特殊的测量方法包括累积法、曲直互化法、平移法和公式法。

体积单位包括国际单位立方米(m3)和其它单位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和毫升(mL)等。

量筒、量杯的使用需要放于水平桌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通过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先观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宏观世界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二、运动的描述:位置变化是指两个物体间距离的变化,而方位变化则是指两个物体间的角度或方向的变化。

在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因为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

为了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为参照物。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一、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 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倾?- 猜想与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

如对于汽车刹车人前倾的现象,可能猜想是因为人具有惯性。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

比如探究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要选择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钩码等器材,设计测量不同质量钩码重力的步骤。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如在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实验中,准确记录不同质量钩码对应的重力数值。

- 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寻找数据之间的规律,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实验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

- 评估: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思考实验的优点和不足。

例如实验中测量是否准确,实验器材的选择是否合理等。

-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老师交流实验结果和心得,共同探讨问题。

2. 长度的测量。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为:1k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0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例如,一把刻度尺的量程是0 - 10cm,分度值是1mm。

- 测量方法:正确放置刻度尺,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例如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物体一端对齐刻度0,另一端对应的刻度是3.50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时间的测量。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为:1h = 60min,1min = 60s。

(2024年)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pptx

(2024年)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pptx

平面镜成像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像物大 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 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应用
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等 。
19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 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海市蜃楼、池水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
2024/3/26
20
光的色散
2024/3/26
光的色散现象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21
05 透镜及其应用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以及 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例
列举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如照相机、投影仪等,并分析其工作 原理。
25
眼睛和眼镜
01
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详细介绍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包括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等部分的
作用。
02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2024/3/26
17
光的反射
2024/3/26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 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发射。
18
平面镜成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停表
机械停表
讲授新课
4.温度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5.电的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6.力的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7.体积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小结
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物理实验的结果 都要通过测量才能得到。
测量同一物理量的仪器,可能有不同的规格和 不同的使用方法,应根据实验的需要合理选择。
讲授新课
三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后“算”
物理量的原数字不变, 原单位与换用单位之
间进行等量代换
将各物理量单位 前的数字进行化
简运算
讲授新课
长度单位换算:
(1)600m=_______μm
(2) 180m=
km
600m= 600×106 μm= 6×108 μm 180m= 180×10-3km = 0.18km
讲授新课
二 实验:测量长度 1.长度测量工具
1.科学探究 主要环节:
猜想与 假设
提出 问题
交流与 合作
设计实验、 制订计划
进行实 验、收 集证据
评估
分析 论证
讲授新课
下面是小明和小红在物理课上探究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一段对话,你能根据你所掌握 的探究的步骤说出他们分别进行的是哪一步?
小红:小明,你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 关吗? 提出问题
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们是通 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物理实验发现与物理有
关的问题。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讲授新课
一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视频:七色光带
讲授新课
视频:两个音叉的谈话
讲授新课
视频:饮水鸟
讲授新课
视频:神奇的光现象
讲授新课
小红:下列我们就对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数据 进行一下分析,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分析论证 小明:实验的结论得出来了,下列我们再来看一 下我们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是否严紧。
评估
小明:好了,我们拿着我们的探究方案和结论 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交流与合作
讲授新课
四 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
讲授新课
动手试一试
随堂训练
1.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都是从实验室得来的,说 明实验室的作用( A ) A.科学探究的基地 B.重大发明的基地 C.科学发现的起源地 D.提供观察物理现象的基地
随堂训练
2.测量长度的仪器有_刻__度__尺___、游__标__卡__尺__和_千__分__尺___。
3.测量质量的仪器有天__平__等,_秒__表__是测量时间的仪器, _温__度__计__是测量温度的仪器,测量力的仪器是_测__力__计__, 测量体积的仪器是_量__筒__和_量__杯_。
刻度尺
盒尺
三角尺
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讲授新课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讲授新课
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尺寸
小明:我想可能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因 为我发现在我推桌子的时候,如果里面有很多书的时 候推起来较费力。 猜想与假设
讲授新课
小红: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来验证一下你的 想法。
小明:好的。 讨论中… …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小明:实验方案已经制定好了,下列我们来做实 验吧!
实验中… …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讲授新课
小结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 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及规律。
让我们走进科学探究的基地——实验室。
讲授新课
科学探究的基地 实验室
讲授新课
二 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1.长度测量仪器
游标卡尺
千分尺
刻度尺 盒尺
讲授新课
2.质量测量仪器
质量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砝码
讲授新课
3.时间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一 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
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米”的发展史
2.国际单位制(SI)
国际“米原器”的两件复制品
规定了长度、质量、时间等物理量的基本单位。
讲授新课
3.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他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km dm cm mm 微米 纳米 μm nm
随堂训练
4.小明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般为圆形或四棱柱,他 想了解支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个环节( B )
A.猜想与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分析与论证计
随堂训练
5.早晨起床后,小康同学觉得有点头晕、发冷不舒服, 他想量一下体温,检查一下是不是感冒、发烧,他应 该选用下列的哪种仪器( C )
1m 1 dm 1 cm
讲授新课
(3)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讲授新课
(4)测量单位换算方法步骤:
先“换”
将气球放入玻璃 杯中,吹鼓气球,这 时提起气球,即能把 杯子吊起来。
用吹胀的气球 做小车的动力,比 一比,看谁的小车 跑得快。
讲授新课
小制作、小发明
课堂小结
走进实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认识测量工具 科学探究步骤
长度 温度 电
质量

时间 体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订度计划,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分析论证 评估 合作交流
导入新课
当夕阳西下时,天边为什么 常有红色的霞光?
究竟是闪电在前,还 是雷声领先?
为什么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 雪崩?
导入新课
圆珠笔里的笔油是如何从 笔管流到笔尖的?
铅笔放在水里,似乎断了, 为什么?
拉链美观实用。它闭合、开 启的原理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 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及其规律(科学探究的目的)。 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物理学是以观察、实 验为基础的科学。
A.秒表 B.电流表 C.体温表 D.刻度尺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通过上面几幅图片,我们发现目测是不太可 靠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 正确的判断呢?
这就需要使用测量工具了。要科学地进行测 量,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 这个标准量叫作单位。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重点) 2.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重点) 3.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