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音乐剧中的人物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花》音乐剧中的人物分析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段富有火热激情的话语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上的几句话,她的爱人石评梅在他死后把它刻在了石碑上,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又响彻古城西安。音乐剧《火花》是以我党早期革命者高君宇自述的视角,以“青春”和“理想”为主题,再现革命先驱短暂一生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面对这个浮躁的时代,导演用前辈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告诉当代人如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信仰和理想。
高君宇,山西静乐人,原名高尚德,字锡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和同时代的绝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他是个富有爱国热忱的理想主义者。石评梅,山西平定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从此,他们生命中的火花就此迸发。
从选题上看,创作团队创意选择了很高大上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浪漫执着的爱情为结合点。作为一个历史剧,《火花》
很有现代感,尤其在音乐创作方面。在富有现代感的音乐节奏中,娓娓道来着青春与理想的畅歌。全剧贯穿了两大主线:一是关于理想。“火花”意象作为重点,代表生命之火、青春之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汇聚成革命党组织。二是关于情感。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毁掉了青春,改变了命运。通过事业线、情感线,表达出高君宇自身两个世界的区别。两条线时而交汇、扭结和共振,时而分化、平行,可以说是互为表里、互为映衬和促进。在音乐的衬托下,情节紧凑的表达出主人公的火热青春和远大抱负。以历史事件为大背景,卷入每个人的命运,舞台艺术中人性关怀的深度与广度得以充分延展。
从舞台效果看,全剧从音乐设计到舞台布景都简洁而流畅。导演还运用了蒙太奇手法,通过历史回顾和自述,几乎无缝转换时空和人物。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创作团队还大胆启用了火车道具,以达到视觉冲击和真实性的效果。同时还充分顾及到了观影人群的多元性,以轻松欢快的音乐剧形式讲述了一段热情浪漫的历史故事。
从故事情节看,高君宇无疑是本剧的第一男主角,石评梅和李寒心是伴随着主人公人物形象发展的情感副线。高君宇与父亲及李寒心的故事,高君宇与石评梅的故事,石评梅与好姐妹王书艺和卢静萍的故事,高君宇与同学和革命党人的故事,还有高父与车夫和长工的故事,都是高君宇通过自
述的手法串联起来的,所有人物跟着一一展现开来。在我看来,这些故事的堆积都是为了烘托出本剧的女主角石评梅,她与高君宇有着一段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
看过《火花》,让我对石评梅产生了无限的想像,是什么让石评梅对高君宇死心塌地?生前二人有缘相识,却无缘相守,石评梅在高君宇死后经常对友人表明心迹的一句话就是:“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看到剧中的石评梅,让我联想到了同样富有积极向上、爱国热情的知识女青年,评剧《安娥》中的女主人公安娥。她与石评梅一样都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且她和田汉还有了爱情的结晶。两位才女都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和才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那个时代。假如,我们把高君宇一个人的自述换成石评梅与高君宇交替自述,隔山表白,又会在剧中碰撞出怎样不一样的火花呢?
石评梅的父亲石铭,清末举人,其家庭为平定城内一个书香门第。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所以石评梅童年时代在父亲严正的教育下,就打下了国文根底,这为她以后从事文学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让石评梅与其他女孩子有着不同之处。
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后,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
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迈出这一步,对石评梅是思想和意志的考验。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都会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在父亲支持下,她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从闭塞的娘子关内来到全国思想活跃的中心---北京,这对石评梅是一生中的重要转折。民国时,虽然山西票号没落,但山西人走出去看世界的眼光反而更大了,太原出过洋、留过学的人也不在少数,去北京读书的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多,不单是男学生,女学生也颇能数出几个来。不过,再开明的父母也不放心让年轻美丽的女儿独自远行。夫妻俩四处打听,辗转委托,终于把女儿托付给一位曾经出过洋,现就读于北大的吴天放与女儿同行。至此,石评梅开始了她的初恋。这段恋情让石评梅痛彻心扉,发誓再不恋爱。
相比高君宇,石评梅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曾经的恋人是有妇之夫,现实的残酷玷污了石评梅高尚、纯洁的心灵。初恋受挫,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加之当时“五四”退潮,使她在感情的痛苦中煎熬,在彷徨与进取中挣扎。就在此时,她结识了高君宇。
从人物设定上看,我个人认为石评梅这个人物从情感上分析要比高君宇更加饱满,配合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更能从
内心深处挖掘出人物心灵的纠结和矛盾。石评梅和高君宇是在同乡会上相识的,高君宇碰巧还是石评梅的父亲石鼎丞的学生。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已有交谊。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石评梅多次听父亲夸奖过这个学生。对高君宇而言,石评梅那时已是北京诗坛上颇有声名的女诗人了。所以两个人初见之后都以“识荆”为喜,从此书信往来频繁,友情日深。
高君宇和石评梅经过几年的交往产生了极其真挚纯洁的感情。后来,高君宇曾在红叶上题诗表白自己对石评梅的爱情,但是却遭到了石评梅的拒绝。这说明初恋的挫折在石评梅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创伤和她对人生深重的疑虑。一个内心火热,充满激情的文艺女青年,面对高君宇的爱慕和自己心灵的伤痛,那是怎样一种纠结的内心?这样一种细腻的情感变化,也唯有以女性视角更能表现出来。为了证实自己对爱人的忠心,高君宇写出了“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的诗句。虽然遭到了拒绝,高君宇依然痴心不改。1924年,他在参加革命工作的间隙里回到家乡,与妻子离婚,终于获得了自由之身。对于乡下的妻子来说,这是不公平的。然而,这正是那一代人共同的痛苦。无论是胡适对江冬秀忍耐一生,还是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有名无实,以及高君宇与妻子的一刀两断,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高君宇与妻子的离婚让石评梅深深自责,她说:“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