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课程教案-打印版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课件打印版PPT教学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打印版PPT教学课件


系统论

认识论 人天观

地理哲学

军事哲学 人学

建筑哲学
美学
2020/12/10
哲学
桥梁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数学科学 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 人体科学 地理科学 军事科学 行为科学 建筑科学 文艺理论和创作
科学技术
2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
自 然 辩 证 法
2020/12/10
•系统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总看法 •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 和发展的一般方法及具体方法; •科学技术发展观:关于科学技术 的本质、存在和发展一般规律的 理论 •具体科学技术哲学:各门具体科 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
发 现 提 出 问 题
搜集资料 加工资料
验证假说
撰写论著
科 研 选 题
感感 性性 认经 识验 方材
理形 性成 认科 识学 方假
设 计科 科学 学理 实论
科科 研学 论理 文论 专体
法料
法说

著系
2020/12/10
实践
科技hank You For Watching
2020/12/10
6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自然辩证法 (狭义)
自然科学技术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社会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科学技术
思维辩证法 (辨证逻辑)
思维科学技术
自然界
2020/12/10
思维
1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新理解(据钱学森)
自然辩证法

——————

历史唯物主义 数学哲学
3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自然辩证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 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运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课时: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4. 第四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5. 第五课时:自然辩证法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具体案例,展示自然辩证法的应用。

2. 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3. 问题驱动法: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解决。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第七课时: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第八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九、教学评价1.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对自然辩证法应用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6讲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6讲

第6讲科学、技术、工程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一、科学研究的方法•二、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方法一、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研究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在一般情况下,科学研究过程总是由几个相互连接的环节组成。

在现代的科学研究条件下,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确定科研选题•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选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在这个环节上,发现和确认问题、分析问题的类型和来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直接决定着未来科学研究的走向。

2.获取科学事实•根据选择的科学问题,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

这里既包括通过文献检索获取间接经验事实,又包括直接经验事实的获取,而获取直接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方法是这样环节的的两个基本方法。

3.进行思维加工•基于已经获得的科学事实,运用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假说。

在这个环节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活动与证明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因而,有关科学发现的非逻辑方法和有关科学证明的逻辑方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4.实践检验论证•对已经形成的假说进行实践检验,所运用的主要方法仍是观察和实验,但通常也要辅之以逻辑方法。

5.建立理论体系•把已确证的假说和先前的理论尽可能统一起来,形成比较严密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

在这一环节所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逻辑方法,尤其是公理化和模型化方法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

二、科研选题1.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2.科学问题及其来源•首先,科学问题的设置,不仅与科学家个体的“当前状态”有关,而且还与科学共同体的“当前状态”关。

有时就个体而言,某个问题的设置是成立的,但置于群体(科学界)则不成为问题,或是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科学研究的起始阶段,科学家会常常全方位、系统地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目的就在于评价该问题研究是否有探索意义,是否存在差距。

因此,科学问题是指在特定时代,科学认识主体在分析当时科学背景知识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认识上的差距和矛盾。

自然辩证法 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 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专题一、观察渗透理论一、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使学生理解观察渗透理论这一命题的内容和含义,理论与命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命题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日常经验问题的复杂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内容分析1、本专题重点:(1)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经验问题的看法;(2)观察渗透理论;(3)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2、本专题难点:(1)为什么说经验不是中立和纯粹的;(2)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专题教学;2、多媒体教学;3、问题讨论四、教学时数1学时五、教学内容“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透理论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框架的变换问题,而哲学层面考察的则是主体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感性的经验基础。

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大类。

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

例如对生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

后者主要指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特定方面的观察。

一观察与问题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与观察和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旦科学家头脑中产生出对自然界的某个问题时,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的欲望,想要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加以解决。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打印版

绪论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

这种哲学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与演化,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是什么?如何演化发展?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一是静态的分析科学,把科学看做事有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他的性质、组成与结。

二是动态的分析科学,讲科学看做是一个依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探索的过程,考察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怎样对他进行检验与评价。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主要的研究内容:1,技术的定义核技术的本体论地位;2,技术认识的程序论;3,技术知识结构论;4,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5,技术与文化;6,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国外与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是STS,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1. 系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答:系统较为全面的定义应该具有如下涵义:(1)一切系统均由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行,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们能够据以认识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讲义档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讲义档

前言一、学科来源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20年代就传到中国。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恩格斯曾道出核心内容:“马克思和我,可以说从德国唯心主义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可是要确立辨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怎样理解辩证法?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辩证法:自然界本身联系、运动和发展的状况。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辩证法发展的几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辩证法;2)近代唯心辩证法;3)唯物辩证法;思考题: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有何区别?参考答案:自然的界的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的联系、发展的状况,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它属于思想体系,在属于思想体系这一点上,它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没有区别。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落脚点是指客观精神的联系、发展;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的联系、发展。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它的方法论、思想内容、科学技术与文化、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等。

三、教学目标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科学与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关系的认识,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第一,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对科学与技术思想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第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第四,对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机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科学技术与文明现代文明被认为是科学技术推动的,而文明又滋生科学技术,应该从科学、技术,文明之间的关系来透视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科学和技术的认知1、科学。

“科学”的“学”指得是知识体系,学说、观点、学识;“科学”的“科”指的是区别于文化、感觉、习惯、本能而可以形成逻辑体系的科目、类别,原初含义指的是涉及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科目。

自然辩证法-教案(提纲总)

自然辩证法-教案(提纲总)

自然辩证法-教案(提纲总)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来源1、历史来源时代背景:19世纪的自然科学思想史线索:古希腊辩证法与对话传统写作:1873—18862、学理生成基础:人对自然界的反思(身)关系方式:人与自然的对话路向:自然界—科学—自然辩证法(从哲学看科学)3、思想传播发表列宁与俄国日本中国二、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1、国内外争论状况及学科特性(二阶理论或第二哲学)(1)大口袋(2)科学技术哲学(3)科学技术学(4)新自然哲学(5)中国学派2、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的几个阶段(1)自然观时期(2)科学技术哲学时期(3)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时期(4)发展论时期3、历史唯物论视野中的自然辩证法(1)何谓“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与现象学〉(2)自然和辩证法(3)自然辩证法新视野反思地观察自然界:对象是科学、态度是历史的、目标是辩证法;体系线索:劳动、科学技术、STS、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三、怎样学习自然辩证法(体会超越性和普遍化的东西)1、目的(1)在思维差异中正确地理解世界(2)对科学的超验把握(3)培养哲学情感和素质2、意义(1)强化“联盟”(2)优化素质(个体)(3)追求卓越3、方法(1)学习哲学史和科学技术史:哲学、科学、数学、宗教(2)马克思主义哲学(3)学科体验(思)(4)反思和整理第一篇历史进程科学进步与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科学进步推动自然观的变革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科学革命与形而上学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引言科学进步推动自然观的变革最初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自然观也是模糊的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史前、上古、中古)一、史前时代的技术与经验形态的自然知识科学技术的起点是原始人的劳动创造1、六大技术(1)木器的使用和制造(2)石器的使用和制造(3)用火和人工取火(智能生产)(4)栽培和驯养技术(5)陶、丝、筑、运技术(6)文字的发明2、特点:经验性和粗浅性3、内容: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既向往又恐惧的矛盾心理)二、上古(纪元前)1、四大文明古国(1)古埃及前4000年出现奴隶制,历31王朝,前332年灭于希腊。

《自然辩证法概论》全套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全套教案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什么是自然界?[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自然观的分类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则,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原则,以及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2章自然辩证法的规律2.1 质量互变规律2.2 否定之否定规律2.3 因果律第3章自然辩证法的原则3.1 矛盾分析原则3.2 发展观点原则3.3 系统优化原则第4章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4.1 生物学中的自然辩证法4.2 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第5章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5.1 经济学中的自然辩证法5.2 学中的自然辩证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辩证法教程》2.参考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教学音频4.实验设备:实验室仪器、实验材料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

江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打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同问题3)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5.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 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动力书本)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 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有5.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 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 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具体P96)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 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2. 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3. 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4. 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5.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三者之前的辩证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三者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欧洲古代的自然哲学近现代自然辩证法:机械论与有机论的争论、生物学领域的变革1.2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量变与质变规律、周期性规律1.3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生物学:生物进化论、生态系统理论第二章:矛盾论2.1 矛盾的概念与分类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因素矛盾的分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2.2 矛盾的相互作用与发展矛盾的相互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矛盾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矛盾的解决2.3 矛盾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摩擦力与动力、磁铁的极性生物学: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植物的向光性第三章:量变与质变规律3.1 量变与质变的概念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程度的变动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新旧事物的更替3.2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积累与准备的阶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突破与转变的阶段3.3 量变与质变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水的三态变化、物体的弹性与塑性生物学:生物的生长发育、物种的演化第四章:否定之否定规律4.1 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否定,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进步4.2 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规律肯定阶段: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否定阶段:事物内部矛盾的激化和解决否定之否定阶段: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4.3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生物学:生物种类的演化与更替第五章: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1 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5.2 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生物进化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5.3 自然辩证法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第六章:辩证法与科学研究方法6.1 辩证法与实证主义的比较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与实证主义的分析性思维辩证法的矛盾分析与实证主义的事实观察6.2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作用矛盾分析法:识别和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历史分析法: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阶段特征6.3 辩证法在具体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变化的研究第七章:自然辩证法与创新能力7.1 辩证法对创新思维的启示对立统一思维:从矛盾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发展变化思维: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把握创新机遇7.2 辩证法在科技发明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相对论对原子弹和核能技术的影响案例分析:生物进化论对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影响7.3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对现有知识和理论的质疑和反思促进跨学科合作: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第八章: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8.1 自然辩证法对环境保护的启示生态系统观:整体性思维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观:从长远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8.2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环境质量评估:利用辩证法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环境治理策略:基于辩证法的综合治理方案设计8.3 自然辩证法在公众环保意识教育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通过辩证法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倡导绿色生活:运用辩证法分析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第九章:自然辩证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9.1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理念中的应用终身教育观:教育应与人的一生发展相结合全人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9.2 自然辩证法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对立统一中思考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知识9.3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特征多元化评价: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和标准进行全面评价第十章: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10.1 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科技趋势分析中的应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从辩证法角度分析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跨界融合与创新:辩证法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和技术集成10.2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科技发展战略:基于辩证法制定长远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政策:运用辩证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10.3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伦理讨论中的应用科技发展与伦理挑战:辩证法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冲突中的应用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从辩证法角度探讨科技发展的伦理责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科学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自然辩证法》教案章节一:自然辩证法概述1.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1.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1.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章节二:物质与运动2.1 物质的概念2.2 运动的概念2.3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章节三:对立统一规律3.1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概念3.2 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与核心3.3 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四:质量互变规律4.1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概念4.2 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质与核心4.3 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五:否定之否定规律5.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概念5.2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与核心5.3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自然界的应用《自然辩证法》教案章节六: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6.1 联系与发展的概念6.2 联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6.3 联系与发展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七:矛盾分析方法7.1 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7.2 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与核心7.3 矛盾分析方法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八:规律与偶然性8.1 规律与偶然性的概念8.2 规律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8.3 规律与偶然性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九:时间与空间9.1 时间与空间的基本概念9.2 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9.3 时间与空间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十:自然辩证法与现代科学10.1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科学的关系10.2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0.3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教案章节十一:自然辩证法与生态环境11.1 生态环境的概念11.2 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11.3 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思维章节十二:自然辩证法与生物多样性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12.2 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12.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章节十三:自然辩证法与地球科学13.1 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13.2 自然辩证法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13.3 地球科学发展的辩证思考章节十四:自然辩证法与生命科学14.1 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14.2 自然辩证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4.3 生命科学发展的辩证思考章节十五: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15.1 科技伦理的概念15.2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伦理中的应用15.3 科技发展中的辩证思维与伦理考量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一、课程简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3.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规律;4.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应用;2. 案例分析: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3.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思考和分析问题;4. 实践:鼓励学生将自然辩证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研工作中。

五、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2. 授课方式:线下授课;3. 授课地点:教室;4.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闭卷考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教学教材,如《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学术文章、视频讲座等,丰富教学内容。

4. 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自然辩证法的机会,如参观科研机构等。

八、教学互动1. 课堂提问: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学术沙龙: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拓宽学生视野。

自然辩证法课件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件打印版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自然辩证法 (狭义) 社会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思维辩证法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思维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新理解(据钱学森)
自然辩证法 —————— 历史唯物主义 数学哲学 系统论 认识论 人天观 地理哲学 军事哲学 人学 建筑哲学 美学
科研选题方法 科学观察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 科学抽象 科学逻辑方法 超逻辑方法 科学假说和理论 数学方法 科学想象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信息方法 信息交合法 反馈控制方法 黑箱方法 系统规划方法
一般 科学方法
理性认识方法
科技方法论 结构体系
科学方法
综合认识方法
具体 科学方法 数学方法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天文学方法 地球科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 工程技术方法
一般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
具体技术方法
科技方法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数学科学 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 人体科学 地理科学 军事科学 行为科学 建筑科学 文艺理论和创作
哲学
桥梁
科学技术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
自 然 辩 证 法
•系统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总看法 •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 和发展的一般方法及具体方法; •科学技术发展观:关于科学技术 的本质、存在和发展一般规律的 理论 •具体科学技术哲学:各门具体科 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
搜集资料 感 感 性 性 认 经 识 验 方 材 法 料 加工资料 理 形 性 成 认 科 识 学 方 假 法 说 验证假说 设 计 科 科 学 学 理 实 论 践 撰写论著 科 科 研 学 论 理 文 论 专 体 著 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1.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1.3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2.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2.2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2.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三章: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研究3.1 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3.2 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3 自然辩证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章:自然辩证法与社会科学研究4.1 自然辩证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4.2 自然辩证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4.3 自然辩证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五章:自然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1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2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5.3 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第六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6.1 观察与实验6.2 归纳与演绎6.3 分析与综合第七章: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创新7.1 科学创新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7.2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7.3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创新案例分析第八章:自然辩证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8.1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8.2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8.3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应用第九章: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1 自然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9.2 自然辩证法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9.3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第十章:自然辩证法与人类未来发展10.1 自然辩证法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自然辩证法指导下的科技发展趋势10.3 自然辩证法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挑战与应对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难点解析:理解自然辩证法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并如何在不同科学领域中发挥作用。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难点解析:把握自然辩证法的抽象哲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科学实践中。

三、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研究难点解析:分析自然辩证法如何指导自然科学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朴素辩证法近现代辩证法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2.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化学领域的应用4. 第四节: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实证主义与辩证法的区别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5. 第五节: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自然辩证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科学辩证法》等。

2. 课件或教学幻灯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案例材料:收集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知识的全面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教师讲解古代朴素辩证法、近现代辩证法的演变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2.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教师详细讲解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教师介绍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最新资料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最新资料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学提纲1.生态危机与生态目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现代形式,是当代人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系统论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前的尖锐程度。

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发了生态危机,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错位。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1]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一、课程概述1. 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内容。

3. 课程安排:共计1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阐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自然辩证法教材。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自然现象的案例,用于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六课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上)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第七课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下)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第八课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自然规律与自然现象第九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生物进化论与自然选择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第十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量子力学与物质波相对论与时空观念七、教学活动设计第六课时:1. 引入:通过介绍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01自然辩证法教案

01自然辩证法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 主讲:颜锋 •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 yanfeng5d@
自然辩证法
( Dialektik der Natur
Dialectics of Nature )
第一讲绪论
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 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 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 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6.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 辩证法
3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遗稿的发表及其传播
1925年,《自然辩证法》 首先以德、俄两种文字在前苏 联公开发表
日文版(1929年) 中文版(1932年)
英文版(193Leabharlann 年)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新贡献 20世纪初,列宁写了《唯
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书,提出了“物质”定 义,预言“电子和原子一 样是不可穷尽的”。
科学技术观
自然观和社会历 史观的统一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 具有哲学性质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是联结哲学与科学 技术的桥梁与纽带,具有中介性质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自然 辩证法
自然科 学技术
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发现 和揭示了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本 性和规律
拉普拉斯


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发现和揭示了自然界辩
证发展的本性和规律
焦 耳
赖 尔
赫尔姆霍茨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2讲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2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案第2讲绪论科学、技术、工程的一般特点主要内容一、科学、技术、工程的含义与特征二、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与区别三、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第一节、科学、技术、工程的含义与特征1.科学1)科学的含义从词源来看,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cientia,学或知),即“学问”或“知识”的意思。

从表现来看,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变化的。

关于科学的定义存在着种种观点:(1)把科学看作系统化的知识的观点。

(2)把科学看作是探索活动和工具的观点。

(3)把科学看作是信念和约定的观点。

从实质来看,“科学”表示两种互相联系的含义:(1)是研究和探索活动,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它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即系统化的知识;(2)是研究和探索结果,作为人类认识最完美的成果,是对现实世界给出正确反映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概念的和精神的现象,即理论化的知识。

综上所述,科学的含义已从单纯的对知识及知识体系的理解,逐步有了丰富的内涵。

科学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也只能采取阐明性的叙述,从历史的进程中来把握。

科学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特指自然科学。

2)科学的基本特征从上述概念可以引申出科学的几个个基本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是事实的简单堆积,而是揭示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是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能够提供对事实的解释和预见。

(科学与常识的区别)(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的精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任何科学定律或原理都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成立。

同时,科学的应用也有边界(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封闭系统);其次,科学结论的表述也必须系统、严格、精确、明晰,科学不接受任何模棱两可的、有歧义的陈述。

(3)科学的可检验性(常识、巫术、宗教、伪科学的区别)(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允许科学出错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专题一、观察渗透理论一、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使学生理解观察渗透理论这一命题的内容和含义,理论与命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命题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日常经验问题的复杂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内容分析1、本专题重点:(1)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经验问题的看法;(2)观察渗透理论;(3)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2、本专题难点:(1)为什么说经验不是中立和纯粹的;(2)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专题教学;2、多媒体教学;3、问题讨论四、教学时数1学时五、教学内容“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透理论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框架的变换问题,而哲学层面考察的则是主体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感性的经验基础。

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大类。

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

例如对生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

后者主要指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特定方面的观察。

一观察与问题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与观察和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旦科学家头脑中产生出对自然界的某个问题时,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的欲望,想要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加以解决。

反之,如果观察是没有目的的,那他观察到的只是事物表面的一些东西,因为他不知道要观察什么。

观察实际上并不是科学家特有的认识活动,而是每一个人随时都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

但是只有那些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的观察,才可以称为科学的观察。

换句话说,观察有目的性或者无目的性,是科学观察与非科学观察的分界。

当代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在牛津大学当学生时,有一年暑假,他到格林威治天文台给台长邬莱当助手。

霍金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觉得只是一些模糊的光点,趣味索然,儿时对神秘星空的美妙幻想顿时烟消云散。

可是当他提出了有关黑洞的一系列问题以后,他的观察就变成有目的的了。

在广漠的星空,他特别注意观察天鹅星座中X-1这颗星体。

因为这颗射电源星体是否是黑洞,对他的理论检验关系重大,所以对射电源星体的观察可以为黑洞理论提供感性的经验基础。

又如对候鸟的冬去春来,花草的春荣秋实,湖泊的冰封化冻,某些动物的冬眠春惊,这些观察事实是许多人司空见惯的,可是他们并没有提出什么科学理论。

当竺可祯带着气候与生物有什么内在关系这个问题进行观察时,这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就给物候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

达尔文在随“贝格尔舰”作环球旅行时,开始他尽管也观察、作记录,但是并没有形成科学理论。

只有当他提出了一系列“是什么?”“是多少?”的事实问题和“为什么?”“能不能?”等理论问题以后,他的这些观察事实才成为进化论思想的有力证据。

实际上,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又是和科学的观察密切相关的。

二观察渗透理论在科学研究中,老一辈的科学家往往告诫青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不要有先为主的思想,要实事求是地观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要力求做到中性的观察等等。

中性观察实际上要求人带着“空脑”去观察,这只有刚生下来的婴儿的观察才有可能。

刚生下的婴儿,对这个陌生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对周围的一切都要认真地“观察”一番,但这又是什么观察呢?它并不属于科学观察范畴,而只能是人类发生学范畴的观察。

英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最先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认为观察是一个有理性因素渗入其间的感性反映形式。

因为不同理性因素对观察的影响,所以使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件的观察很不一样。

设想哥白尼和托勒密“观察日出”。

公元二世纪时的托勒密看日出,看到的是东方的晨曦驱赶着沉沉的黑夜,玫瑰色的朝霞迎来了令人心醉的黎明。

一轮红日,带着光和热从地平线上腾起,太阳神阿波罗接替了他的双生姐姐月神阿耳忒尼斯。

可是十六世纪时的哥白尼看日出,看到的又是什么呢?他必定看到他所站立的那一座山头,随着自西向东转动的地球,逐渐接近太阳迷人的光锥,在光锥与地球上这座高山的相切处,就是阿波罗与阿耳忒尼斯交接班的地方,这里呈现出一切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沐浴着温暖日光的哥白尼和欣赏清晨美景的托勒密观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吗?我们说他们观察到的既是同一个东西,又不是同一个东西。

哥白尼和托勒密观察日出的物理过程是完全相同的。

那些同样的光子被太阳辐射出来,它们穿过太阳系空间和地球大气层。

假定哥白尼和托勒密都有正常的视觉器官,所有这些光子以同样的方式穿过他们眼睛的角膜、水状液、虹膜、晶状体和玻璃体,同样的光子刺激他们的视网膜,产生同样的图形。

直到这时,他们二人都在进行同样的观察,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他们观察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闪耀着迷人光芒的橘红色的圆球,这个图象是不变的,唯一的,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可是哥白尼和托勒密观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吗?不是。

托勒密观察到的是一个动态的太阳,哥白尼观察到的却是一个静态的太阳。

这是因为托勒密坚持的是“地心说”,而哥白尼坚持的却是“日心说”。

他们是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的。

在科学史上类似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例子多得很,普利斯特列和拉瓦锡,牛顿和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堡……可以说这些人中的每一对都作了相同的观察,但是观察到了极不相同的东西。

这就给科学理论的检验和选择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人们不仅要分析这些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验事实,而且还要进一步分析这些经验事实是如何观察的。

正因为观察渗透着理论,所以不存在中性的观察。

这就使我们以往的感觉经验可以运用到每一项新的观察过程中去,而不必在认识每一个新事物时,完全排除我们以往的认识史,保持一个白板式的大脑,事事要重新认识。

对于科学观察,理论渗透尤其重要。

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渗透到观察过程中,那么根本就不存在科学的观察。

一束日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颜色。

不懂光学的人只是观察到这七种颜色组成了一条绚丽的彩带。

可是光学家却观察到日光中含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又如1960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格拉泽发明了探测高速度短寿命粒子的“气泡室”,这个“气泡室”每星期要拍摄几十万张照片。

对于这几十万张照片的观察,训练有素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家与一个普通的正常人,观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吗?对于基本粒子物理学家来说,他可以在几十万张照片中,观察到某一个新粒子出现的证据。

可是对一般正常的普通人来说,他只是观察到一大堆杂乱无章粗细不匀的线条而已。

这是因为对这几十万张照片的观察,需要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理论指导。

三观察过程是按照有关概念的不同组织方式进行的观察不但包括观察者的感官接受到被观察对象的信息,而且包括大脑对感官输送来的信息的组织过程。

这种组织过程与每一个观察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密切相关。

这就是说,观察过程是按着有关概念的不同组织方式进行的。

因此这种观察过程总是和以往的认识史有联系。

我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因为漓江两岸的青山绿水,可以给任何人以美的享受,每个人可以根据各自生活的经验和对漓江山水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正因为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处山水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东西,所以才使漓江山水具有一种永久的魅力。

科学的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这种漓江山水式的观察。

汉森曾设想有两个生物学家观察同一个原生动物——阿米巴。

一个人把它看成单细胞动物,因为阿米巴从各方面来说,都类似于一个单细胞,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质等。

只不过阿米巴的特点是它能够独立生活。

然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它却是非单细胞动物。

与一切动物一样,阿米巴也摄取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它也能繁殖,而且能活动——它更象一个完整的动物,而不象一个单体的组织细胞。

我们在观察过程中感到观察对象象什么,那我们必定在头脑中存在相应的表象。

当我们把土星看作是一个戴着草帽的人头时,那我们是把人戴草帽这种形象归并到观察过程中去了。

当我们把同一颗土星看作是浮在浴盆里的一个大球时,那是把浮球、浴盆等形象归并到观察过程中去了。

因此背景知识在观察过程中,对有关概念不同组织方式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四观察离不开语言描述观察所产生的图象和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形式描述出来,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逻辑类型。

前者属于视象逻辑类型,后者属于认识逻辑类型。

这两种不同的逻辑类型通过观察过程结合起来了。

视象与认识都是观察的必然结果。

视象主要表现为图象,认识主要表现为语言。

如果没有图象因素,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的反映就失灵,就不存在观察的表象,也就没有观察。

如果没有语言因素,观察到的东西就不能与我们原有的背景知识接通,也不能表达为有科学意义的观察陈述,这种不能表述出来被他人间接感知的观察,显然不能对人类精神财富的增殖有什么贡献。

当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陈述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后,就会以知识的形态贮存起来,作为新的观察的背景知识。

语言在观察中的作用还仅在这一点,它还表现在语言的抽象性、约定性和提示性这些特点对观察的作用上。

图象与语言都是对观察对象的反映,但两者的摹写程度不一样。

图象是对原物在形式上的忠实反映,但两者的摹写程度不一样。

图象是对原物在形式上的忠实反映,图象中的各种线条摹仿原物的各个构成部分,图象各部分的关系反映原物各部分的关系。

例如反映南京玄武湖的图象就很接近原物,照相、录相、电影,就是这种与原物十分接近的图象。

但是,作为南京市地图来说,玄武湖在地图上只是占据了一定地位的相似曲线,它对原物的忠实反映表现在玄武湖和鼓楼、中山陵等建筑物在空间的相互关系上。

在航空照片上维妙维肖的玄武湖,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符号标志了。

语言与图象的关系一样。

语言对观察对象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不企求每一部分都完全一致。

这种反映还具有事先的约定性,用什么符号来反映,并不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利用语言的提示性我们还可以通过联想和逻辑推理建立起观察对象与原有知识的因果联系。

由此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对象的观察是十分复杂的。

这种复杂性还不是来自观察的理论解释,而是来自观察本身。

怪不得美国科学家费耶阿本德挑衅性地提问,天文学家观察到的红移是天体本身具有的吗?因为我们对红移的观察是在视向速度变化的理论指导下得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