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备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的6种情况

高考文言文备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的6种情况

高考文言文备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的6种情况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语法现象。

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昂其直”是“使其直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侣鱼虾”,以鱼虾为伴侣;“友麋鹿”,以麋鹿为朋友。

3.名词作一般动词(1)名词带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

能愿动词的位置现代汉语

能愿动词的位置现代汉语

能愿动词的位置现代汉语
能愿动词是一类表示意愿、能力、可能性等意义的动词。

它们通常位于动词之前,用来修饰动词,构成能愿短语。

能愿动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具体位置取决于它们与其他成分的关系以及表达的意思。

在句子中,能愿动词通常位于主语之后、谓语动词之前,构成“主语+能愿动词+谓语动词”的结构。

例如:“他能说英语。

”“我们可以去游泳。

”“她愿意帮助别人。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能愿动词也可以位于谓语动词之后,构成“谓语动词+能愿动词+宾语”的结构。

例如:“他去了北京,能见到老朋友。

”“他们会尽力帮助你。

”“她可以把书借给我。


此外,能愿动词还可以与其他成分一起构成复杂的结构,如“能愿动词+动词短语”“能愿动词+形容词短语”等。

例如:“他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他们应该保持冷静。

”“她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


总之,能愿动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表达的意思来确定。

小石潭记文言文注解及翻译在线看

小石潭记文言文注解及翻译在线看

小石潭记文言文注解及翻译在线看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ng)竹,闻水声,如鸣佩(pi)环,心乐(l)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n )石底以出,为坻(ch),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n),蒙络(lu)摇缀(zhu),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ng)幽邃(su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行:走。

5.篁(hung)竹: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格外,特别。

清冽:清凉。

清,清澈。

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以:用。

为:作为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边.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卷:弯曲。

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15.为坻(ch)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16.坻:水中高地。

17.屿:小岛。

18.嵁:不平的岩石。

19.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

(《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梅花岭记》)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宾)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主谓)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2.曾皙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同上)4.民生涂炭。

(《三元里抗英》)5.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6.[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大铁椎传》)*7.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8.士兵德顺昌甚。

(《五人墓碑记》)*9.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10.瓮牖绳枢。

(同上)11.老者衣帛食肉。

(《齐桓晋文之事》)12.子墨衰絰。

(《之战》)13.妇抚儿乳。

(《口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过秦论》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

(《口技》)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2、皆衣缯单衣。

(《西门豹治邺》)3、使人先表澭水。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考语文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鸿门宴》)(2)副词做状语+名词江水又东。

(向东流)(《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渡水)(《劝学》)(4)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驻扎)(《鸿门宴》)(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恭敬对待)(《赤壁之战》)(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做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开花)(《采草药》)(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来之所敢知。

(做)(《答司马谏议书》)(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权衡)(《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短处)(《屈原列传》)②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

疏远)(《出师表》)③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鸿门宴》)④峨大冠、拖长绅者。

(高戴)(《卖柑者言》)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看重。

轻视)(《论贵粟疏》)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敬)(《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

收入的东西)(《捕蛇者说》③惧有伏焉。

(埋伏的军队)(《曹刿论战》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拥有的东西)(《捕蛇者说》)(2)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问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子,“之”字或数词。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2016年4月号上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马百波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的词性和用法),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名词活用现象教学应注意以下情况。

一、独词句(1)毋妄言,族矣! (《项羽本纪》族:灭族)(2)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项羽本纪》左:往左走)说明:名词独立成句,表示与之相应的动作行为,即活用为动词。

二、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主谓词组,其中后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雨:下雨)(2)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缟素:穿孝服)说明:名词(或名词短语)与名词(或名词短语)只能组成新的名词短语。

在古汉语中当它们不能组成名词短语时,便出现两种情况: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短语;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前面的名词组成主谓短语。

三、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动宾词组,其中前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限制)(2)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市:买)说明:两个名词连用,一般有四种关系:联合、偏正、主谓、动宾。

若非前两种关系,便是主谓或动宾,连用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作动词。

四、名词之后有一个表示人、物的代词(“之”“其”等),当“之”后面有语音停顿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1)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策:用鞭打)(2)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说明:名词不能带宾语,它带了代词宾语,就应该被视为活用为及物动词。

五、名词之前有疑问代词,也活用为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龙:出现龙)(2)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市:买)六、名词之前有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1)大雪三日。

文言文中的状后、定后、宾前和现代汉语状语、定语、宾语的联系

文言文中的状后、定后、宾前和现代汉语状语、定语、宾语的联系

文言文中的状后、定后、宾前和现代汉语状语、定语、宾语的联系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绝大部分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鸿门宴》)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现代汉语中的状语状语是谓词性偏正结构中修饰、说明中心语的成分。

状语与中心语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一.状语的构成1.副词形容词等作状语①副词:很守信用忽然想到非常出色格外贵重已经来了仅仅三人②形容词:突然提出缓慢移动仔细检查坚决支持努力学习快走③时间名词:现在结束早晨起来昨天我检查了三遍刚才我都看到了④能愿动词:愿意相信应该知道可能认为能够维持⑤代词:这样宽容那样说这么高兴⑥名词和动词中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状态的词也能够作状语,例如:集体购票公费出国现金支付现场直播同情地看着2.短语作状语①介词短语、比况短语和方位短语的基本语法功能就是充当状语。

例如:朝外看把水倒掉沿着河边走根据情况实行调整②比况短语:杀猪般嚎叫起来箭似的冲出去箭一样冲向蓝天③方位短语:向左转路上沉默不语朝学校门口去了④主谓短语:雨不停地下一堂不拉地听课脸色阴沉地走过来⑤动宾短语:有组织地实行调查有条件地承担义务降低标准录取⑥偏正短语:大范围推广高标准地完成过度苛刻地提出要求非常热情地发出邀请⑦联合短语:又惊又喜地望着连跑带跳地出去了愁眉苦脸地说⑧量词短语:一米长三尺宽五吨重一趟一趟地跑二.状语的语义类型状语的语义类型能够分为限定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两类。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与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与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一、名词活用为动词①能愿动词/副词+名词;②名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③名词+名词,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④“而”“则”前后的名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驴不胜怒,蹄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沛公军霸上今王鼓乐于此客逾庖而宴出则车舆,入则扶持二、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且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相如廷斥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代词在前,而该形容词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一动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五,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俯身散马蹄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足以荣汝身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舍相如广成传舍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文言文积累卡 9上3单元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吴小进

文言文积累卡 9上3单元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吴小进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这。也,表判断,是。)
2、省略句,委(之)而去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城。)
3、固定结构,以天下之所顺(所,代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6重点语句
积累、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威慑,震慑。
3古今异义
1、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族外亲属。
2、(故君子)有(不战),古义:要么。今义:存现动词,具有,存在。
4一词多义
1、而:表顺接。如:环而攻之;委而去之。表转折。如:而不胜;然而不胜者。
2、之:结构助词,的。如:三里之城;代词,如:环而攻之(代三里之城);到。如:寡助之至;
3、以:凭借,依靠。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以天下之所顺;
4、得:动,占得,得到。如:必有得天时者矣;求而不得者;能愿动词,得以,能够。如:余因得遍观群书;动,符合。如:得道者多助(得道,符合道义,即施仁政、讲仁义、行王道。)。
5、道:仁政,仁义。如:得道多助;道德,道义。如:伐无道,诛暴秦;说,谈论。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主张,学说。如:益慕圣贤之道。
苏9上诵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积累卡
江苏省东台市富东学校吴小进/整理
课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作者
《孟子》
朝代
战国
文体
议论文
文化常识
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积累
时间
2015/10/23
1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反叛。)

速解文言文3种词类活用

速解文言文3种词类活用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词类活用】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上报)。 【译文】(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 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4.(2021·新高考I卷)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 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词类活用】贵:使动用法,使……显贵。 【译文】(单于)平素听闻李陵家族的名声,等看到李陵作战时又发现他很勇敢, (单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
10.(2023·银川一中、昆明一中5月联合考试)楚王曰“秦,虎狼之国,不可 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 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资治通鉴》
【词类活用】馆:名词用作动词,安置在馆舍。 【译文】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 卿安置在馆舍,以礼待之。
.(2023·广东湛江5月模拟)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 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之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 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
小൝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①中的“小”是“使之小”,使它变小; ②中的“小”是“以之为小”, 认为天下小了。
通过此例不难看出,使动用法侧重客观行动;而意动用法侧重主观感受, 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 受,天下并未变小。
②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动作的经常性,含有“每”的意思,可译为 “每天、每月、每年”等;如表示时间、动作的持续性、逐渐性,可译为 “一天天地、一年年地”等。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为 “每天”之意。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目录: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句1、愿、欲、敢、肯 (1)2、得、获、能 (2)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1、可 (3)2、足 (6)能愿动词句能愿动词是一组特殊的动词,有些可以构成叙事句,有些可以构成说明句。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能愿动词:“愿”、“欲”、“敢”、“肯”以及“得”、“获”、“能”构成叙事句。

1、愿、欲、敢、肯这四个动词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

注意1:“愿”、“欲”主要表示主观意愿,常带动词性词语..。

例如:......做宾语○《左传·定公元年》:季孙....。

..愿与子从政(季孙愿您一起参与政事)本例主语“季孙”是施事,表主观愿望。

能愿动词“愿”,带动词性词语“与子从政”做宾语。

○《榖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

...欲伐虢本例主语“晋献公”是施事,表主观愿望。

能愿动词“欲”,带动词性词语“伐虢”做宾语。

注意2:“敢”、“肯”主要表示主观上的胆量、愿望,也常带动词词性词语做宾语,在句中常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

例如:○《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

(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

)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过卞”做宾语,由“不敢”构成否定句式。

○《荀子·性恶》: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

(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不肯做君子。

)本例中的主语“小人”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为君子”做宾语,构成否定句。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本例中主语“臣”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怨”做宾语,疑问代词“谁”作情态动词“怨”的宾语前置,并构成疑问句。

○《韩非子·孤愤》: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奸臣的臣子又怎肯趁着有利时机而自行引退呢?)本例中主语“奸邪之臣”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乘利而退其身”做宾语。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另一类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是指将某些词用作动词来充当谓语,表示的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意动用法也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

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

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来形成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名词用作谓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解析:名词“师”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吾”在主观上把“之”(他)作为老师来看待。

所以“师”应理解为“以……(之)为老师”或“把……(之)当作老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解析:名词“宾客”作谓语,“其父”作宾语,主语“邑人”在主观上把“其父”作为宾客来看待。

所以“宾客”应理解为“以……(其父)为宾客”或“把……(其父)当作宾客”,翻译时可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解析:名词“侣”和“友”作谓语,“鱼虾”和“麋鹿”作宾语,主语在主观上把“鱼虾”作为同伴来看待,把“麋鹿”作为朋友来看待。

所以“侣”应理解为“以……(鱼虾)为侣”或“把……(鱼虾)当作侣”,“友”应理解为“以……(麋鹿)为友”或“把……(麋鹿)当作友”。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解析:名词“亲”和“子”作谓语,“其亲”和“其子”作宾语,主语“人”在主观上把“其亲”作为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把“其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7《 与妻书》知识梳理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7《 与妻书》知识梳理

《与妻书》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林觉民(1886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今闽侯)人。

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日本留学,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回国参加广州起义,4月27日,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数日后从容就义。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与妻书》是其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字词梳理(1)人民:和下文的“众庶”,都是百姓的意思。

(2)择:同“释”,舍弃。

(3)就:成就。

(4)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黔首:指平民,老百姓。

黔,黑。

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

(6)资:资助,供给(7)业:使成就霸业。

(8)意映卿卿如晤:意思如同“我凄见宇如面”。

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

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

如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9)竟:完成。

(10)彀:同“够”。

(11)司马春衫: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里比喻极度悲伤。

春衫,应为“青衫”。

(12)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

(13)充:扩充。

(14)与使:与其,下文“无宁”是“不如”的意思。

(15)既:已经。

(16)有身:有身孕。

(17)寸管:指笔。

(18)第:但是。

(19)抑:还是。

(20)骨化石:古代传说,有一男子外出未归。

其妻天天登山远望,日久天长变成了一块石头,后人称其为望夫石。

高三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三文言文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二、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皆指目陈胜范增数目项王1、云霏霏兮欲雨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四、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驴不胜怒,蹄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今王鼓乐于此五、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1、朝歌夜弦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

3、朝服衣冠4、籍吏民,封府库。

练习杖汉节牧羊。

寻向所志。

二月草已芽。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规律总结:能愿动词后的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名词后的名词副词后的名词翻译方法:名词作状语一、表示时间1、时汉连伐胡。

2、日侍坐备顾问。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常以身翼蔽沛公。

三、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用(以、靠)••••••”等。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惠等哭,舆归营。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1、童子隅坐而执烛。

2、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1、面署第一2、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3、孔子东游。

七、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①稍稍宾客其父②吾得兄事之练习:指出下面句子中活用为状语的名词,并解释。

文言文中 的 状后、定后、宾前 和 现代汉语状语、定语、宾语的联系

文言文中 的 状后、定后、宾前 和 现代汉语状语、定语、宾语的联系

文言文中的状后、定后、宾前和现代汉语状语、定语、宾语的联系【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鸿门宴》)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现代汉语中的状语状语是谓词性偏正结构中修饰、说明中心语的成分。

状语与中心语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一.状语的构成1.副词形容词等作状语①副词:很守信用忽然想到非常出色格外贵重已经来了仅仅三人②形容词:突然提出缓慢移动仔细检查坚决支持努力学习快走③时间名词:现在结束早晨起来昨天我检查了三遍刚才我都看到了④能愿动词:愿意相信应该知道可能认为可以维持⑤代词:这样宽容那样说这么高兴⑥名词和动词中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状态的词也可以作状语,例如:集体购票公费出国现金支付现场直播同情地看着2.短语作状语①介词短语、比况短语和方位短语的基本语法功能就是充当状语。

例如:朝外看把水倒掉沿着河边走根据情况进行调整②比况短语:杀猪般嚎叫起来箭似的冲出去箭一样冲向蓝天③方位短语:向左转路上沉默不语朝学校门口去了④主谓短语:雨不停地下一堂不拉地听课脸色阴沉地走过来⑤动宾短语:有组织地进行调查有条件地承担义务降低标准录取⑥偏正短语:大范围推广高标准地完成过分苛刻地提出要求非常热情地发出邀请⑦联合短语:又惊又喜地望着连跑带跳地出去了愁眉苦脸地说⑧量词短语:一米长三尺宽五吨重一趟一趟地跑二.状语的语义类型状语的语义类型可以分为限定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两类。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名词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

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

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

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济和设这两个动作,翻译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类句子还有很多。

比如:“夜缒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子。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是不直接带宾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名词或几个名词一起用的现象,那么就要让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来引出宾语。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词,按说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

补足这个句子应该是“刘邦籍吏民”,“刘邦”是主语,“吏民”是宾语,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谓语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谋其政,活用成动词“登记户口”。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代词,代指头。

“函”是匣子。

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了,那么前边的名词“函”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匣子装”。

类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都是这种用法。

名词也一般不受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

《荆轲刺秦王》在这个句子中,皆是副词,翻译为“全都”。

“白衣冠”是名词,翻译成“白色的衣帽”。

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所以要让“白衣冠”活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文言文表示随意的词

文言文表示随意的词

文言文表示随意的词1. 形容随意的词语形容随意的词语优哉游哉【解释】指生活悠闲自在。

【出处】《诗经·小雅·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无拘无束【解释】拘、束:限制、约束。

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一长生之美。

”悠闲自得【解释】心无牵挂,随意而满足。

形容神态悠闲、心情安逸,不在乎事事所为,只在乎自身感觉的快慰;本着对自己好和对别人好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快悠闲适和闲得乐哉;自由清闲,心情舒畅。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

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闲情逸致【解释】逸:安闲;致:情趣。

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致弄这笔墨。

”天马行空【解释】天马:神马。

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

比喻诗文气势豪放。

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出处】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任其自流【解释】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安闲自在【解释】安静清闲,自由自在。

形容清闲无事。

【出处】明·李贽《焚书·预约·早晚礼仪》:“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独往独来【解释】指行动自由,没有阻碍。

又指作文用字独具一格,后指单独往来。

【出处】《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自由自在【解释】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自由自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目录: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句1、愿、欲、敢、肯 (1)2、得、获、能 (2)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1、可 (3)2、足 (6)能愿动词句能愿动词是一组特殊的动词,有些可以构成叙事句,有些可以构成说明句。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能愿动词:“愿”、“欲”、“敢”、“肯”以及“得”、“获”、“能”构成叙事句。

1、愿、欲、敢、肯这四个动词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

注意1:“愿”、“欲”主要表示主观意愿,常带动词性词语......做宾语..。

例如:○《左传·定公元年》:季.愿与子从政....。

(季愿您一起参与政事)本例主语“季”是施事,表主观愿望。

能愿动词“愿”,带动词性词语“与子从政”做宾语。

○《榖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

...欲伐虢本例主语“晋献公”是施事,表主观愿望。

能愿动词“欲”,带动词性词语“伐虢”做宾语。

注意2:“敢”、“肯”主要表示主观上的胆量、愿望,也常带动词词性词语做宾语,在句中常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

例如:○《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

(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

)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过卞”做宾语,由“不敢”构成否定句式。

○《荀子·性恶》: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

(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不肯做君子。

)本例中的主语“小人”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为君子”做宾语,构成否定句。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本例中主语“臣”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怨”做宾语,疑问代词“谁”作情态动词“怨”的宾语前置,并构成疑问句。

○《非子·孤愤》: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奸臣的臣子又怎肯趁着有利时机而自行引退呢?)本例中主语“奸邪之臣”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乘利而退其身”做宾语。

疑问代词“安”和能愿动词“肯”构成疑问句。

注意1:除了以上的特点外,这四个动词还各有特点。

“愿”常带主谓性宾语之后构成祈使句,与此有关的容,请参看第七章第二节祈使句。

“欲”常带“之”做宾语,“之”常表示“这样(做)”。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曰:“氏欲之,焉辟害?”(欲之:想要这样做)(庄公说:“氏想要这样做,哪里能避开这个祸害呢?”)本例主语“氏”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

○《论语·季氏》: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欲之:想要这样做)(主人想要这样做,我们二人都不主呀!)本例主语“夫子”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

注意2:“欲”有时还可以带“速”、“久”等形容词做宾语。

例如:○《左传·衰公十四年》:野曰:“尝私焉,君欲速.,故以乘车逆子。

”(野说:“‘我试着私下和他谈谈。

’国君想要快一点,所以用一辆车子来迎接您。

”)本例中主语“君”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形容词“速”作宾语。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大叔)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正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游吉曰:“楚王要死了!不修明他的国政和德行,反而贪图诸侯的进奉,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想要活得长久,能办到吗?”)本例中主语“楚子”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形容词“久”作宾语。

注意3:在反问句中“敢”常表示“不敢”、“岂敢”,此时其后的宾语中往往有副词“不”。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敢不:岂敢不)(臧文仲回答说:“天子在外边蒙受尘土,岂敢不赶紧去问候左右。

”)本例反问句中的能愿动词“敢”,带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岂敢不”。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敢不:岂敢不)(先轸说:“一个普通人在国君面前放肆而没有受惩罚,岂敢不自己惩罚自己?”)本例反问句中的能愿动词“敢”,带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岂敢不”。

注意4:在不带宾语时,“肯”时常构成否定句。

例如:○《左传·宣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鲁宣公四年春季,鲁宣公和齐惠公让莒国和郯国讲和,莒人不肯)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肯”不带宾语,构成否定句。

○《左传·文公十六年》:公有疾,使季文子会齐侯阳谷,请盟,齐侯不肯。

(文公生病,派季文子和齐懿公在阳穀会见。

(季文子)请求盟誓,齐懿公不肯。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肯”不带宾主,构成否定句。

2、得、获、能1)“得”、“获”主要表示客观上的可能性,主语通常不是施事。

这两个动词一般只带动词性.....宾语..。

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

..得没于地(假如我能够善终,上天可依礼而懊悔并撤回加于许国的祸害,愿意许公再来治理他的国家。

)本例中的主语“寡人”是庄公的自称,因为是否能“得没于地”不是主观上能决定的,而是决定于外部条件,所以这里他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只带动词性宾语“没于地”。

○《左传·昭公三年》:大叔曰:“吉.贱,不获来.,畏大国,尊夫人也。

”(不获来:不能来)(大叔说:“吉的地位低下,不能前来,这是害怕大国、尊敬夫人”。

)本例中的主语“吉”是大叔的自称,他之所以不能来,是身份决定的,在这里“吉”也不是施事,能愿动词“获”只带动词性宾语“来”。

注意:“得”有时还表示从情理上看是否可以、应该,此时的主语也不是施事。

例如:○《榖梁传·隐公元年》:寰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

(得:可以)(周王畿的诸侯,没有天子的命令,不能随意出国拜会诸侯。

)本例中的主语“诸侯”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表示“可以”。

○《左传·成公三年》:卫在晋,不得为次国。

(得:应该)(卫国对晋国来说,不应该是次国。

)本例中的主语“卫”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表示“应该”。

2)“能”大多表示主观能力上的可能,有时也可以表示客观、情理上的可能,在这两种情况中,主语都不是典型的施事。

例如:○《孟子·告子上》:(孟季子问公都子)公都子...不能答。

本例的主语“公都了”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主观上的不能,并带动词性词语“答”做宾语。

○《荀子·议兵》: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

(弓与箭不协调,那么羿也不能用它射中微小的目标)本例主语“羿”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客观上的不可能○《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人一出生就有欲望,如果欲望达不到,就不能不去追求。

)本例中主语“人”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情理上的不可能。

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能愿动词“可”、“足”多用在说明句中评议可否,主要是指说明行为是否可行,这其实也是在说明一般见解。

在这两个词中,“可”最常用,用法也比较多,“足”远不及“可”常用,用法也比较单纯。

由于“可”、“足”本身应有评议作用,所以在评议可否时,句末既常用“也”、“矣”,有时也可以不用“也”、“矣”。

1、能愿动词“可”构成的说明句由“可”构成的这种说明句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前两种形式都是“可”单用,后两种形式是“可”后加动词或介词。

以下分别介绍。

1)“可”能够单独与决断词组合在一起构成说明句。

在表示肯定的时候,它的后面最常用“矣.”。

这种句子.....。

例如:....常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本例能愿动词“可”与决断词“矣”组合,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

○《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动手除掉他了。

”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攻打京城。

)本例能愿动词“可”与句末决断词“矣”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

注意1:有时也可以单用“可”,表示完全可以。

例如:○《战国策·策二》: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

”(楚王问:“楚国盗贼很多,正名可以用来防盗贼吗?”史疾说:“可以。

”)本例中单用能愿动词“可”,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可以。

○《晏子春秋·外篇》: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一一数说,再按罪杀他。

”景公说:“行。

”)本例中单用能愿动词“可”,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可以。

注意2:在表示否定时,“可”前可以用“不”或“未”。

在用“不”时,其后通常不用决断词,表示完全不可以;在用“未”时,其后可以用“也”,也可以不用“也”,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以。

例如:○《史记·周本纪》: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

先王燿德不观兵。

”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不”,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没用“也”。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子贡问道:“乡党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呀。

”)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未”,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用“也”。

○《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庄公准备击鼓。

刿说:“不可以。

”)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未”,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没用“也”。

2)在“可”的前面有主语时,其前的主语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或主谓短语。

注意1:在“可”前是体词性词语时,最常用来评议人,是说某人是否适宜于某事;有时也用评议物。

句末一般不用决断词,有时可在句中或句末用“也”。

例如:○《国语·晋语四》:文公问元帅于衰,对曰:“郤縠..可。

”(晋文公向衰征询谁可以担任晋军统帅的意见,衰回答说:“郤縠可以”)本例中能愿动词“可”前加有主语“郤縠”,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没用决断词“也”。

○《左传·襄公三年》: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正在这时羊舌职死了,晋侯曰:“谁可接替中军尉佐羊舌职的职位?”对曰:“羊舌赤可以辅佐中军尉。

”)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并在前加有主语“赤”,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用决断词“也”。

○《吕氏春秋·首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

(王季历被困于殷纣而死,其子周文王很痛苦,又不忘自己被殷关在羑里的耻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