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最新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最新4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内容:P一qi:例1 “做一做” 、练习五:2、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三、巩固提高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830+420=()+()()+200=()+3727+29=29+()A+()=20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5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5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篇一一、导入部分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
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
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
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
)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
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
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
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低年级,且学生对加法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2.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方法;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加法交换律:a+b=b+a,将两个数的次序交换,结果不会变化;2.加法结合律:(a+b)+c=a+(b+c),将三个数按照左右顺序两两结合,结果不会变化。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的知识点教师通过课件或白板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知道今天的知识点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二步:讲解概念和定义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第三步:示范操作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师还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操作。
第四步: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从中深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第五步:总结答疑教师根据难度情况提问,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总结。
同时也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六步:作业布置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布置适当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手段1.课件、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2.宣布问题、实例等课堂互动;3.组内讨论、合作等小组教学方式。
六、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概念,请大家仔细听讲。
学生:好的!教师:(通过课件或白板)请看这个例子(1+2+3),这里有三个数字,我们可以先算1+2=3,再将3和3相加,得到最终的结果,也就是6。
但是,这个算法会有不同排列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先算2+3=5,再将数字1和5相加,得到的结果也是6。
这就说明加法的结果不受数字排列的影响,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一⑦2)+2869+(一⑦2+28)壹伍5+(145+207)(壹伍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一⑦2)+28=69+(一⑦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组简单的加法算式,如 2 + 3 = 5,3 + 2 = 5,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发现 2 + 3 和 3 + 2 的结果相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法交换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让学生自己再列举一些类似的加法算式,如 4 + 5 = 9,5 + 4 = 9;1 + 7 = 8,7 + 1 = 8 等,并观察算式左右两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结果是否相同。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得出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如果用字母 a 和 b 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a + b = b + a 。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1、出示一组算式:(2 + 3)+ 4 = 9,2 +(3 + 4)= 9,让学生计算并比较这两个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类似的算式,如(1 + 2)+ 3 = 6,1 +(2 + 3)= 6;(5 + 6)+ 7 = 18,5 +(6 + 7)= 18 等,并计算验证。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其中的规律。
5、教师总结学生的发现,得出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 b) + c = a +(b + c) 。
(四)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填空、判断等,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
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体育活动场上有28个男生在跳绳,一qi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三个问题。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使学生在计算加法时更加简便和高效。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PPT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不变呢?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对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答案,巩固加法交换律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出示一些运用加法结合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答案,巩固加法结合律的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
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
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
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
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课件出示)(一)说一说。
1.10、20、30、()、()2.8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四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1.说一说:88+104+96你会怎么算?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写一写: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3.理一理: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二)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反馈点拨
1.列出算式88+104+96,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算法1:从左往右先算88+题
3.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
一、导入新课
师:这一单元,我们要来学习“运算定律”。其实有些运算定律我们已经接触过了,这单元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加法有关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二、预学交流
师:根据预学单,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算法2:先算104+96,再加88。板书:88+(104+96)
问:你为什么这么算?(凑整,简便)
2.观察比较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发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都会跟上面这个等式一样和不变呢?(边板书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发现规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了,和没变
(3)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里面,你觉得哪种表达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比较方便。(达成共识:一般用字母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
(4)加法交换律我们以前在哪里用到过?(加法的验算)
活动二:学习例2,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思辨落实点2】
活动一:学习例1,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意义。【思辨落实点1】
(一)出示共学单:
1.说一说: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1.加法交换律:a+b=b+a的概念和原理。
2.结合律:(a+b)+c=a+(b+c)的概念和原理。
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原理。
难点: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引入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他们现在要把苹果放在一起,你认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引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原理。
Step 2 加法交换律的学习(20分钟)1.教师简要解释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原理。
2.通过具体的示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观察,然后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3.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运用。
Step 3 结合律的学习(20分钟)1.教师简要解释结合律的定义和原理。
2.通过具体的示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观察,然后总结出结合律的规律。
3.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Step 4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1.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
例如:小明家有5只苹果,小红家有3只苹果,小李有2只苹果,他们三个人要一起把苹果分成两堆,请问每堆苹果应该分多少只?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并通过展示结果、讨论和讲解的方式进行总结。
Step 5 归纳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展示他们所得到的结论,并互相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教师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概念梳理。
3.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以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 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教案标题: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 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如何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今天在教授《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抓住要点,而有的学生在运用时还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教学导入,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感觉效果并不如预期。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或情境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心。
-重点细节:
-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强调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强调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相加时,可以改变加的顺序而不影响结果。
-简便计算的方法: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计算过程,如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结合在一起先算。
-实际应用: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用具体例子解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效果较好。但在讲解难点时,可能还需要再细化一些。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对比和错误分析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易错点,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可以在活动前给出更明确的讨论要求和指导,确保学生们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说明学生在数学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多练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觉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我也意识到,要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复习和巩固,还需要给出更具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因此,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
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
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总结规律:仔细观察,什么是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镜头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学生思考,充分发表意见,老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8、小练习:填数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
大家真的很不容易。
现在让我们再解决一个问题,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
课件演示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
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3.比较这两个公式:有什么区别?什么是一样的?为什么数字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方程。
4.出示书中的题目,说出来,算出来。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教学目标:1,让同学经受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2,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进展同学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力量,培育同学的符号感.教者: 唐荣教学设计:明确今日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觉的规律.一,教学加法交换律:1,出示例题画面,由同学认真观看画面并依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2,同学沟通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4,由同学说出他们的发觉: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觉规律)1,依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与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2,沟通解题方法,明确算理(28+17)+23 28+(17+23)由同学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挨次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三,组织练习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做第2题,让同学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4,完成第5题.四,全课总结1,由同学说说本节课的收获.2,老师总结及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精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讨论.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1,四班级组的同学已具备肯定的观看,分析,思索的力量,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索分析培育和提高这方面的力量.2,课堂上留给同学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同学发觉和理解相关学问,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爱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苏教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上册p56-57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详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_详案教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计算;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法运算,并且对于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通过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引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通过一个小游戏“谁会加法”来引入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老师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一名学生代表。
-老师出题,例如:2+5=?,代表回答问题的学生需要在5秒内答题,并大声叫出答案。
-不同组别的学生轮流回答问题,最后比赛一轮,得分最高的组获胜。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答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并进行解释。
2.探究交换律: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交换律。
-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给一副扑克牌。
-学生们将牌面朝下,每人抽两张牌。
-每位学生按照抽到的牌的顺序写下计算式,并计算结果。
-学生们将计算结果与组内其他同学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学生们发现交换计算顺序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老师通过示例和解释巩固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
3.解释结合律的概念:-老师给学生出一个计算题,例如:3+4+2-学生们逐一列式计算,并比较计算结果。
-学生们发现无论是先计算3+4还是先计算4+2,最后计算结果都相同。
-老师解释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即加法计算的顺序可以改变但结果不变。
4.深化学习与巩固:-老师出示一道综合题:5+7+2+6-3-学生们自行计算并比较结果。
-选取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
-学生们讨论并总结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方法。
五、课堂练习:1.巩固练习:在小组内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几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题目。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5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卡片教学过程: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
教师板书:黄河流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汇报,学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3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二)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通过观察和操作,他们能够发现并理解这两个律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他们自己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2.合作交流法:在学生发现规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的运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实例。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加法计算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多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与加法交换律进行对比,加深对两个律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加法计算,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加法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掌握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材简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内容。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加法的交换律,另一个是加法的结合律。
运算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一种规律性知识,也是学生具备的一种计算能力,学习加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经常用到。
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加法运算律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所以在设计时,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及比较理解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课选用了学生生活中熟悉且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为了贴近教材,我选择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为例引入新课,明确教学目标,逐步引出知识点,再用习题巩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认识加法的运算律,感受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于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体会加法运算的规律,提高运算效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数学问题充满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运算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发现和理解。
2.加法结合律的发现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规律。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加法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和运算规律。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规律。
例如,展示一个购物场景,其中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问学生如何用加法算式表示这个场景。
通过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的加法问题,让学生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例如,展示两个加法算式:3 + 2 和 2 + 3,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
再展示一个加法算式:3 + 2 + 1 和 3 + 1 + 2,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加法运算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这两个律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两个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例题教学法和练习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
2.练习题。
3.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妈妈问小明:“苹果和香蕉一共几个?”小明回答:“2个苹果和3个香蕉。
”妈妈笑着说:“你把苹果和香蕉的顺序换一下,就是3个苹果和2个香蕉了。
”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例题,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两个律。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例如:123 + 456 + 789可以运用加法结合律,先计算123 + 456,再与789相加。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题目,教师及时批改,指出错误并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7册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
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
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
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加法交换律
1、课间操时间,大家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家说说你在操场上喜欢玩
什么?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示:今天主要研究加法运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 17+28=45) 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果呢? (两个加数相同,都是28和17,加数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
指出: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所以可以用加号连接.
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3、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两个数相加时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象这样的算式还有多少?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加数相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
你们能结合上节课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新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板书:a+b=b+a。
4、教师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
板书:运算律。
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二.组织练习
完成练习题。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
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
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68(人) 28+(23+17)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4、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
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合适的符号吗?
(30+10)+50Ο30+(10+50)
(27+23)+47Ο27+(23+47)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交流,教师: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渗透简便运算。
计算比赛:两位同学上前比赛,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看谁速度快!甲同学计算45+(88+12),乙同学计算(45+88)+12,30秒时间到!停笔!我宣布,甲同学快!乙同学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不公平!尤其是乙同学!甲同学算式中先算88 加12,正好凑成100。
乙同学呢? (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 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 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 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
9、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8+36+22+64= 357+288+143= 248+192+352= 129+235+171+165=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