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_里可纳的品格教育思想_兼谈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马斯・里可纳的品格教育思想

——兼谈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

安钰峰

〔摘要〕 本文分析了里可纳品格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认为教育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也根本不存在没有价值观念的教育。学校每天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向学生传授着价值观念,特别是教师的言谈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要想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就必须向学生传授诸如公平、正直、责任、坚忍、诚实、宽容、合作、尊重他人等核心伦理价值观念,这也是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和多数公众的共同心声。

〔关键词〕 托马斯·里可纳 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5)05-0063-04

托马斯・里可纳(Thomas Lickona)是美国科特兰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其教育思想和方法在道德发展研究和价值观教育领域享有国际声誉。1991年,里可纳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一书,从为什么学校要进行品德教育、价值标准的内涵、学生应当具有的美德、实施品格教育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曾获得美国克里斯多夫奖,被视为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的精华之作。

一、反思价值澄清论,重建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一书针对的是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80年代末美国的社会状况及道德教育状况,具体说,该书的品格教育思想是在反思价值澄清学派的核心思想“价值中立”的基础上提出的。价值澄清学派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它主张一种在大中小学道德教育中不加区别地尊重差别的理论,即人们所称的价值澄清论,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价值中立”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他在价值观念方面到底做了些什么——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根据这种解释,人们平常遇到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难看出,价值澄清论主要关注的是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而非价值观念的内容。它让教师根本不用去尝试教授价值观念,教师的工作只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那种成年人应该在对或错的方面直接指导孩子,甚至试图影响孩子的“价值定位”的观念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1]。

在里可纳看来,价值澄清论有其积极意义,它突出了重要的道德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缩小学生所认同的价值标准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差距。但是价值澄清论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里可纳认为,在品格教育中仅仅靠价值澄清是远远不够的,它把很多琐碎的问题与重要的问题混为一谈。最为严重的是,它将肤浅的道德相对主义四处扩散并带进了校园。该理论不区分“你想做什么”和“你应该做什么”,没有人要求以一种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观,没有人说一种价值观比另一种价值观更好或更坏。里可纳认为,价值澄清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孩子当作成人看待,忘记了成人只需要明确自己业已形成的价值观,而孩子们首先需要的是,成人世界在促进

63

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5期

价值观形成方面给他们提供大量的帮助[2]。

正因为学校在道德问题上持中立立场,整个社会又强调个体的价值,致使道德沦丧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并影响到青少年。“贪婪和欺诈被大家看作是极为平常的事情”,个人主义对个体的重视已经使自利成为一种受尊敬的生活方式。80年代早期的《今日心理学》的一份调查显示,年轻人的不规范道德行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总的道德趋向呈现出日益沦丧的态势,主要表现在暴力与破坏行为激增,作弊行为普遍,藐视权威,欺辱同学,粗话流行,性解放,自我中心意识不断增强,公民责任感不断减弱,吸毒、酗酒、自杀等自毁行为比比皆是[3]。

由于产生了这些弊端,到20世纪70年代末,价值澄清论开始受到其他价值观教育理论的挑战,比如劳伦斯・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1988年价值澄清论的著名代表人物、《价值观与教学》的作者之一莫理尔・哈明在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树立明确高尚的价值观》中也承认,“我们所强调的价值观的中立性可能已逐渐在侵蚀我们传统的道德理论”[4]。

作为科特兰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里可纳为把“品格教育”推上国家教育日程而奋斗了近三十年,他的主要功绩在于把核心价值观如尊重和责任灌输到学校的课程和校园文化中去,把高质量的品格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一直是里可纳的不懈追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20世纪后期的二十多年中,美国品格教育运动的重新回归与里可纳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针对价值澄清论,里可纳提出了进行品格教育的十条理由: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紧迫的需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价值观教育都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当成千上万的儿童从父母双亲那里几乎得不到道德教育的时候,当作为道德中心的教堂和寺庙也远离儿童生活的时候,学校作为道德教育者的角色就变得尤为重要;即使在价值冲突的社会里,也存在着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除非人们一致承认正义、诚实、文明、民主及尊重真理等价值观,否则多元论是不能成立的;民主社会尤其需要道德教育,因为民主政府就是人民自己做主;没有无标准的道德教育;道德问题是个人和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学校道德教育得到了来自联邦、州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的广泛支持;如果想留住优秀的教师,那么对道德教育毫不掩饰地赞同是至关重要的;道德教育是一项可行的工作[5]。里可纳的观点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需要:面对日益棘手的道德问题,人们普遍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学校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

二、良好的品格教育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里可纳认为,品格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良好的品格包括知善、欲善和行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动习惯[6]。三者都为道德生活所必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关联,通过中小学开设的专门化的品格课程和发掘艺术、文学、历史等学术课程中的品格教育内容,由学校、社会、家庭几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最终成为“行善之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里可纳提出的中小学品格教育是一种大德育概念。

在里可纳看来,道德教育有两大宏伟目标:助人聪慧,助人善良。“善良”可以用具有客观价值内容的道德价值来解释——这些价值肯定人的尊严,弘扬个人与社会的善行。尊重与责任是两个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念,构成了可以传授的公共道德的内核。尊重意味着重视某人或某事的价值。它包括尊重自我,尊重所有人的权利与尊严,尊重维系所有生命的环境,尊重是道德具有约束力的一面,它使我们避免伤害应当受到尊重的东西;责任是道德具有的积极一面,包括关心自我与他人,履行我们的义务、奉献社区、减轻苦难,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培养尊重和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品格,使二者成为学生生活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价值观;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要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学校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包容一切的措施进行价值观教育,利用各个阶段的学校生活培养学生的品格。所谓全方位措施包括12种课堂和校园策略[7]。

品格教育实现的途径在课堂上表现为要求教师做到:

1.作为施爱者,关爱和尊重学生;作为道德楷模,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作为指导教师,支持正确行为,纠正有害行为;

2.在教室里创造一种道德社区,帮助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集体中一个有价值的成员;

64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