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右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右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 1 一 般 资料 : 择 2 0 . 选 0 1年 6月 ~2 1 0 1年 2月 在 我 院心 内科植 人起搏 器患者 4 4例 , 临床 、 经 阿托 品 实 验 、 2 h动态 心 电图检查 确 诊 为病 态 窦 房结 综 合 征 或 Ⅲ度 4
房 室传 导 阻滞 或 高 度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 符 合 20 均 0 2年
( 丽江市人 民医院 , 云南 丽江 6 4 0 ) 7 10
【 摘要 】 目的
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 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 4 例 需植 4
入 起 搏 器 的 患者 按 照 起 搏 部 位 的不 同分 为右 心 室 心 尖 部 起 搏 组 ( V 组 ) 右 心 室 间 隔部 起 搏 组 ( V R A 和 R S组 ) 对 比观 察 。 两 组 惠 者安 装起 搏 器前 后 的舒 张早 期 、 期 峰 值 速 度 E 晚 a与 A , aA 值 ,V F值 。结 果 术 前 , V a E/ a L E R A组 患 者和 R S组 V 患 者 的 心 功 能指 标 差 异 无 统计 学 意 义 。R S组 患 者 术 后 , x V , h能逐 渐 改善 ,  ̄ - 术后 E a及 E / a高 于术 前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aA 差
排 列不 整齐 和 左 室不 对 称 肥 厚 等 , 终 导 致 心 脏 扩 大 最 而影 响 , 能 … 。最 近研 究 表 明 , 室 间隔 部 ( V ) 1功 5 、 心 R S 可获 得 正常 生理 的心室激 动顺 序 , 持双 心 室 同步性 , 保 大 大避 免 了 R A起 搏 对 血 液 动 力学 和 心功 能 的不 良 V 影 响 - 。而主 动螺 旋 固定 电极 导线 的 问世 也使 其临 床 2 J

DDD起搏器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AV延迟优化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DDD起搏器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AV延迟优化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DDD起搏器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AV延迟优化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DDD起搏器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AV延迟优化的临床研究摘要: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不断发展,DDD起搏器逐渐成为常用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段。

其中,右心室起搏部位和AV延迟优化是影响DDD起搏器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和AV延迟优化对DDD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正文:一、研究背景心律失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DDD起搏器作为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段已被广泛应用。

在DDD起搏器的治疗中,起搏部位和AV延迟优化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和AV延迟优化对DDD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搜集DDD起搏器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和AV延迟优化对心律失常治疗的影响等相关信息。

2.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按照右心室起搏部位分为两组,即心尖部和前壁部起搏组;按照AV延迟时间分为两组,即优化组和未优化组。

3.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心电图、临床症状等指标,并统计并分析数据。

(二)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方法: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查找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

2.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②具有DDD起搏器植入史;③年龄在18岁及以上;④能够配合并进行长期随访;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3.病例排除标准:①有明显心脏病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②感染病史或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③心肺功能状态差,ECG中QRS持续宽大于120ms。

4.研究方案:患者分组,根据不同的右心室起搏部位和AV延迟时间分为不同的组别,对组别进行治疗操作。

通过对治疗后患者的心电图、临床症状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及差异。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影响论文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影响论文

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估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tsp)、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参数、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接受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为分组(每组10例):1组患者行rvitsp,1组行ravp,另1组行rvotsp;分析对比术前及术后心电图的qrs波宽度,术后即时及1、6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临床的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

结果:3组患者成功植入心室电极;术后心电图v1导联qrs宽度:rvap组0.18±0.04秒、rvitsp 0.13±0.02秒(p0.05),但均明显窄于rvap(p0.05),两组qrs波群与正常心室激动顺序的qrs波群形态相似或接近;与窦性心律比较时的额面平均心电轴,rvis起搏时接近正常(p>0.05),其中rvot起搏时电轴呈右偏趋势(p0.05)。

术后随访6个月,rvitsp组、rvotsp组患者lvdd、lvef及nyha 分级较术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而rvap组患者的lvef、lvdd、nyha分级均有恶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和表3。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rvis、rvot、rva起搏状态下,植入后即时及6个月时各组起搏参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edi等报道的92例进行rvotsp的患者所测结果相似[6]。

本研究显示3种起搏状态下qrs波以rvap时最宽明显宽rvisp、rvosp及窦性心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以rvisp时与窦性心律时最接近,表明在rvisp状态下心室电活动更接近于生理状态,更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与有关研究显示[7],rvot起搏较rva起搏qrs波时限缩短,电轴基本在正常范围,但倾向于右偏,以及与蒲晓群等研究结果显示rvis搏较rvot和rva起搏qrs 波时限更缩短,额面平均心电轴基本接近正常基本吻合,说明rvis 起搏更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主动固定导线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主动固定导线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gop7 ains ae 5O r u :2 p t e t , g d 6 . l± l .0 ( 4~8 ) y a s o d i c u i g f r y i e n w n y s x 19 1 8 e r l , n l d n o t s x m n a d t e t i
固 定导 线在 术后 3~1 个 月的 随访 中未 见脱 位 。结 论 : 不论 心 室起 搏 依 赖 或 非 依 赖 者 ,使 用主 动 固 定导 线 2
行 RO V T间 隔部 起搏 安 全可 行 。
[ 关键词] 右心 室流 出道;室间隔 ;主动导 线;起搏 ;参数;并发症 [ 中图分类号] R 4 . [ 5 1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18 (0 0 0 — 3 2 0 0 0 2 3 2 1 )4 0 6— 6
需 安 置体 内埋 藏 式 心 脏起 搏 器 的患 者 1 0 行 R O 2例 V T间隔 部起 搏 ,根 据 心 室 是 否 依 赖起 搏 分 为心 室 起搏 依
赖 组 ( 8 )和 心 室起搏 非依 赖 组 ( 2 ) 4例 7 例 ,记 录 两组 术 中、术后 的各 项 参 数 及 术后 起 搏 导 管 的 稳 定性 并
Cli ca ap ni l pli ati n o pac ng c o f i at he s pte po t e l rti n o the t o f rig t ve tri ula out o h n c r fl w
t a t LI Ji fe g Y 6 r c N a n AN "y ng JI X ngt ng, T G fei LI Ji , LI e hu a a i AN Ji wu DJ c n, Y n Pe gl n, De a g n i — pa me f a d l g rt nt o C r io o y.t r nd Af i at t s he Se e f li ed to pit l f e h a o W nz ou Med c l o l ge w z u i a C l e en ho 3 0 25 27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观察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观察

6 Go eV,Ju n F, Gi etD ,ta. an si n rg o t sfl oe l r e Dig o t a d p on si u eu— b 1 c c
n s fa t o ist i ln td p pie . Ji o e S ie, 0 9, eso ni de oct l ae e t s ontB n pn 2 0 b m i d
1 0陈捷 , 兰兰, 王 秦莉 , 类风湿关节炎五项诊断指标的应用价值 等.
评价. 中华 检 验 医 学杂 志 ,0 8 3 ( ) 10 2 0 ,1 9 :0 7~11 . 00
1 o GZ,Na a e iI 1 To k mih ,Ku NO, ta . s e i c a d h ma ie s e Bip cf n u n d s a e 1 i
1 3丁从珠 , 王红 , 冯学兵 , 血清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等.
和类风 湿因子在 类风湿 关节 炎中的意 义.中华 风湿病 学杂志,
2 0 ,2 1 ) 7 4—7 6 0 8 1 ( 1 :7 7.
krt ig ean8s l h i at o i s i n e—can ni de c—F ) epes ni iha b s( v2 ,xrsi nPc i o
C l s a c 2 0 31 41 e lRe e r h, 0 6. 2: 1~4 2. 2
1 a e 2 Dr p l V,Be u ,Ch mp d C, t a . d n i c t n o r mii g c eA a o e 1 I e t ia i fp o sn f o
t ea t o isa d I 一2 p 9 i srai rh ts o ma fDe. i ni de n L d b 3 1 n p o t at ri.J u lo r i c i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

部起搏 组 2 ( V 9例 R S组 )心 尖部起搏 组 2 ( V , 7例 R A组 ) 。平均随访 (26 2. 4±42 ) . 个月 , 9 通过超声心动 图比较术 前 和 随 访 时 的 左 室舒 张 末 内径 ( V D 、 血 分 数 (V F 、 轴 缩短 率 ( S 、 搏 输 出量 (V) 变化 。 果 : 前 基 L E D) 射 L E )短 F )每 S 的 结 术
f ] Mahe 8 tiuC,G smasC, uit ve n Gil tA,e a. i m nD addaee ei t 1Vt i n ibts a
[2 Srg Sw r M, B l C Srm 5hdoyi mn D, 1 ] cagR, o es el . eu 2 -yrxvt i a
Nur 2 0 7 ( ) 8 0 8 5 t , 0 4, 9 5 : 2 — 2 .
rl n h ieet t n o T 一 1 ra ioy s [ ] Mo oe te df rni i f3 3L pedpct J . i f ao e l
E d cio, 0 5 1 ( )3 9 4 8 nor l 2 0 ,9 2 :9 — 0 . n
Di ee . 0 8 5 ( : 9 — 0 . a t 2 0 , 7 2) 2 8 3 5 b s
【OlF r Es ai l 0d , n uA,Mc ur LC,e a. o cnrt n f eu G i t C ne t i s rm e 1 ao o s
[ ] Pt s 6 ia G,D w o பைடு நூலகம் uh sB, i t A a sn H e L g T,e 1Vi m nD adclim t . t i n a u a a c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tool and skill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tool and skill

RVOT(右室流出道)
结论

使用传统的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导线能够实现可靠的右室间 隔部起搏,目前的技术成熟,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有同 样的安全性,甚至安全性更高。学习曲线短 尽管目前没有非常确切的循证医学表明右心室间隔部位起 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现有的理论证据表明右心室间隔 部位起搏血流动力学更生理,而且我们也观察到长期右心 室心尖部起搏的不利影响 这些理由足以让我们说“是离开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时候了” 有2项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长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PROTECT PACE和RASP,期望结果会带来更确切的答 案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植入型心 脏起搏器的适应证及起搏方式建议的Ⅰ类或 Ⅱa类适应证:SSS 50例;AVB 68例 DDD(R)110例;VVI(R)8例 起搏器:Medtronic, St. Jude, Vitatron, Biotronic

结果
115例成功固定于间隔(97%),65例流出 道间隔,50例中位间隔 2例前游离壁,1例右室心尖部 阈值≤1.0 V,平均0.68±0.11V 感知:10.8±3.6 mV 阻抗:670±78 Ω 并发症:血胸1例,
间隔解剖
RV间隔(RVOT)起搏
流出道
希氏束
室间隔
AP View
LAO View
AP:RVOT下缘从三尖瓣尖到右室边缘,与右室下缘平行;上缘为肺动脉瓣
LAO:RVOT左缘为间隔部,右缘为右室游离壁
以HIS为界将间隔分为高位间隔和低位间隔
RV间隔(RVOT)起搏-X-RAY
RV间隔(RVOT)起搏-X-RAY
高阈值
GOOD阈值
RV间隔(RVOT)起搏-SKILL

右心房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右心房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注 :与 R A 组 比较 P 00 a A < .5
23 R S组与 R A组 术 中及术 后随访起 搏参数 比较 : . A A 2组 间起 搏参 数 比较 见 表 2 2组 比较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 > , P
0 5。 . ) 0

1 . 手术方法 : .1 2 2组均先植入心室电极导线 , 根据术 中情况
1 8T 68 Te dnl n S T 1 8 88 TC BI OTRONI K S to er x ¥ 60
表 1 2组手术时间 曝光时间 (±)
mn i
BO R N KS t x¥ 3主 动 固定 起 搏 电极 导 线 。 I T O I e o 5 r
1 研 究方 法 . 2
1 资料 与 方 法
11 研究对象 .
入选患者 5 例 , 20 O 为 0 8年 7月 至 2 0 0 9年 1 于 山西 2月
医科 大学第一 医院收治 的病态窦 房结综合征 (S ) 者 , SS患 符 合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 (0 8 A CA AHR 2 0 年 C / H / S心脏起 搏器植入指南 I 类或 Ⅱa )其 中男性 2 类 , 7例 , 女性 2 3例 , 年 龄 3 一 8岁 , l8 平均 ( 1 1 ) , 7  ̄ 1岁 均为第一次植入心脏永久起搏
『 ] 钱保 娟. 5 急性心肌梗死猝 死 2 例 l床分析与前瞻性健康教 育. O } 缶
哈尔滨 医药 ,0 9 2 ( )2 —2 2 0 ,9 6 :12 . [ ] 陆再英 , 6 钟南 山内 科学. 北京 : 民卫生出版社 ,0 8:1—1 . 人 2 0 2 02 2 『 ] 晁红 民. 7 浅析 急性 心肌梗死心脏性 猝死 的危 险因素. 齐齐 哈尔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的可行性探讨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的可行性探讨
响 。由于右 室中位 间隔起 搏 ( R V S P) 更 接近正 常 的生 理激
波时 限、 L R V P E I 等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 , 具 有
事件 发生 , 是 较为 良好 的起搏位点 。
【 关键词 】 阻滞 , 房 室传 导 , 完全性 ; 起搏, 中位 间隔, 右室 ; 起搏 , 心尖部 , 右室 【 中图分类号】 R 3 1 8 . 1 I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3 2 9 6 ( 2 0 1 3 ) 0 7 B一 0 1 1 7 — 0 2
曾行永久性心脏起 搏器植入 术者 。2组 性别 、 年龄 、 L V E F 、 Q a S
起搏位点 。 由于导线 比较容易到位 , 较为满意的 电极稳定性和 较低 的起 搏阈值一直被沿用至今 。然而 , 随着近年来对生理性 起搏研究 的深入 , 右室心尖部起搏 ( R V A P ) 的弊端逐渐 显现 出 来 。由于 R V A P改变了心脏正常 的电激动顺序 , 造成双室显著 失 同步 , 故长期 R V A P势 必会 对 心脏 功能 及结 构产 生 不 良影
P E I ) 、 左室射血分数 ( L V E F ) 、 电极 导线植入参数 , 并 于术后 3个月进行 随访 。结果 无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 。结论
R V S P组 Q R S波群宽度 明显小于
R V A P组 , 且 2组术后 3个月 L R V P E I 比较 , 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 ( P<0 . 0 5 ) ; 余 起搏 阈值 、 L V E F等参数 比较 , 差 异均 R V S P电极 导线 相对容易到位 , 长期 随访导线 参数稳 定 , 无 脱位及起 搏感 知不 良等

长期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长期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t r o d e wi r e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a l y z e d .The s u c c e s s r a t e o f pa c i n g wi r e i m pl a n t a t i on wa s o b—
Ku nr ni n g 6 5 02 28, Yu nn an Pr o v i nc e, Chi n a)
Ab s t r a c t : O t h e s a f e t y a n d e f f i c a c y o f l o n g — t e r m r i g h t v e n t r i c u l a r o u t f l o w t r a c t
l a r o u t f l o w t r a c t s e p t a l p a c i n g wa s 9 8 . 9 6 ( 4 7 5 / 4 8 0 ) . Th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f o l l o we d u p f o r a me a n
华 老 1 ‘ 心腑 m竹瘸 杂 志 2 0 1 3年 9 J j第 1 5卷 第 9期
C h i n J Ge r i a t r He a r t B r a i n Ve s s e l D i s , S e p 2 0 1 3 , Vo l 1 5 , No . 9
ZH AI J i n g , TAO S i — mi n g, B AI J i e , e t a l
( De pa r t me n t 0 / ’ C a r d i o l o g y, Yu n n a n Pr o v i n c i a l S t . Jo h n He a r t Di s e a s e Ho s pi t a l ,

高位右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高位右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 e od】 h hrh vni l p l a n;gtete a ae pc g pc g a m t ;e tuco ;s e K yw rs i gt etc a s t c grh vn i r px an ; ai a e r ha ntnts g i ru e ap i i ru i r l np r e s rf i i u

4 4・ 6
四川医学 2 1 02年 3月第 3 3卷 ( 3期 ) Sc unMei l au r 2 2, o .3 No 3 第 i a h dc nay 01 V 1 3, . aJ

论 著
高位右 室 间隔起 搏 与右 室 心尖 部起搏 的临床对 照研 究
杜 小 兵
( 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 乐 四川 乐 山 64 0 ) 100
w shg e n HRV go pta hti a ih ri A ru nta RVA go pi nh , nh n n e ratrtei l tt n L DD h v nt i- h n ru 3mo ts 6mo tsa do ey a e n f h mpa a o . VE a e 'sg n i
P ols o i lfLsa ,e a , i u n64 0 ,C i e e s t e n Ls n S ha 100 hn p 'H p a o h h c a
【 b rc】 O j t e oi eta e fc f gt i et u r et ( R S) a n etc a s t i A s at t be v T v i t t e s h h hvni l p lH V pc g nvni r yo c c i n sg eh e t o r s i r as a c i o ru s n l

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间隔部起搏(RVSP):争议与共识

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与间隔部起搏(RVSP):争议与共识
结论: 与RVSP和对照组相比,RVAP增加失同步,在选择 性患者中RVSP是可选择的起搏部位以降低传统RVAP的有 害作用
Am J Cardiol 2010;105:1426 –1432
33
RVSP VS RVAP的临床试验
目前正在进行2个RVSP VS RVAP多中心、随机、 对照研究有望提供更多信息 Protect Pace研究中间隔电极定位在高位间隔 RASP研究定位在右心室流入道中间隔 主要终点均为射血分数,随访时间24~36个月
研究表明在RVOT起搏的患者中仅有61%是在间隔部起搏。 因此,在试图证实RVSP的生理或血流动力学获益时,选 择RVOT(游离壁和间隔的混合)是不合理的, RVSP的 获益可能被游离壁起搏所抵消
目前公布的6个RVSP VS RVAP随机试验: 5个试验提示RVSP 较 RVAP有一定获益 1个相似 但样本量小,随访时间较短,最长18 均为软终点
1426143234rvspvsrvap目前正在进行2个rvspvsrvap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有望提供更多信息protectpace研究中间隔电极定位在高位间隔rasp研究定位在右心室流入道中间隔主要终点均为射血分数随访时间2436个月35高比例rvap是有害的目前x线联合心电图是最可行的电极定位方法特定形状钢丝指引的电极植入方法是安全可行的新的电极和输送系统需特殊培训有明显学习曲长期rvsp是安全可靠的小规模随机试验证实rvsp好于或等于rvap仍需大规模长时间随访证实36
循证医学结果
DDD 有较高比例右室心尖部起搏 造成的危害抵消房室同步所带来的益处
DAVID
MOST Sub-Study
一个相同结论:
高比例RVA起搏, 是HF和AF重要预测因子
Danish I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进展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进展
程 度 地 接 近 心 脏 的 正 常 生 理 状 态 。 因 此 心 脏 起 搏 时 对 血 流
切效果仍需大规模 的临床试验进一 步阐明 。
三、 右室高位 间隔部起搏 国内学者认 为右室 高位 间隔部起搏 的准 确解 剖部 位是 三尖瓣瓣环下方隔瓣与前瓣交界处 , 即圆锥乳 头肌 的瓣 叶侧 心内膜 。 其后下方为膜部 室间隔。螺 旋 电极 导线 固定在 膜部 室间隔的右前上方 , 该处 可以较好地 固定 电极 导线且不 易损 伤瓣 叶 、 腱索 和乳头肌 。由右室 间隔部与心脏 传导系统 的解 剖关系 , 以看 出高位 室间隔起搏时 其激动点 及顺 序接 近正 可 常的心室激动点 及顺序 。理 论上 , 搏点越 接 近希 氏束 , 起 其
生理性起搏l 是 指人 工心脏 起搏器 在矫 正患者 心率 的 1 ]
孔祥 辉 综述 王 琳 审校
起搏更好 的血流 动力学 效果 。因此 右心 室流 出道 起搏 的确
同时通过起搏器不 同的类型 、 起搏方 式 、 电极的位置 、 各种 间
期的调节等方法的应用 , 使起搏节律 及血流动力 学效果最 大
安 全 。 右 室 间 隔 部 起 搏 有 望 替 代 右 心 室 心 尖 部 及 右 心 室 流 出 道起 搏 , 为 右 心 室起 搏 的最 佳 部 位 。 成 四 、 室 双部 位 起 搏 右
搏还对心室舒张功能有一定 的影 响 , 以导 致 d / t 可 p d 的峰 值
下降 Vi oi等[ 对 2 cr t a ] 4例无 心脏结 构异 常 的年轻 患者 长 期随访证实 , 长期 的 右心 室心 尖 部起 搏可 以损 害 左心 室 收
的动物实验 以及 临床研究 均表 明左右 心室不 同步 收缩 以及

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旋 电极 。R VA 起 搏 组 右 心 室 电 极 常 规 放 置 R VA。 双 腔 起
传 导顺 序 , 并 使 左 右 室 收 缩 去 同 步 化 , 甚 至 导 致 心 力 哀
竭 ’ 。近 年 , 有学者提 出, 将 使 用 主 动 螺 旋 电极 旋 人 右 心 室 流出道间隔部( R V( ) T s ) , 该 部 由 于 接 近 于 生 理 性 房 室 传 导
组 术 后 1、 3、 9、 1 5、 2 1个 月 未 LVEF、 左 心 室舒 张末 内径 ( LVE DD) 、 血 浆 N 末 端 B型 钠 尿 肽前 体 ( NT— p r o B Np) 的 差
异。结果 2组 术 前 , 术后 1 、 3 、 9个 月 I V E D D、 l V E F 比较 , 差异无 统计学 意义( P> 0 . 0 5 ) ; R VA 起 搏 组 术 后 1 5 、

短 篇 报 道 .
右 心室 心 尖部 和 右心 室 流 出道 间隔 部起 搏对 老年患 者 心 功能 的影 响
田杰 , 卢建刚 , 曾秋 蓉 , 石娅 妮
摘要 : 的 探 讨 右 心 室 流 出道 闻 隔部 ( R VO T S ) 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 R VA) 起 搏 对 老 年 患者 心功 能 的 影 响 , 评 价
迄今 为 止 , 右心室心 尖部 ( R VA) 起 搏 仍 是 临 床 上 右 心 室 电极 最 广 泛 的 起 搏 部 位 , 但 由于 R VA 起 搏 改 变 正 常 房 室
及 右 心 房 电 极 人 预 定 位 置 。RV ( ) T S起 搏 组 送 人 螺 旋 电 极 ,
先用弯指弓 l 钢丝 , 将 电极 送 人 右 心 室 流 出 道 或 肺 动 脉 , 再 用 重 新 塑 形 的 指 引 钢 丝 在 左 前斜 位 4 5度 透 视 下操 作 电 极 头 端 和室间隔呈垂 直 位 , 体表 观察 心 电 图 a VI 导 联 _ E波 向 下 , I I 、 Ⅲ、 a VF导 联 主 波 向上 , QR S1 / QR S <1 , 尤 其 是 I导 联 呈 Qs型 为 间 隔 部 起 搏 独 有 的现 象 位 置 确 定 后 , 将 螺 旋 电极 导 线 旋 人 R VO T S固 定 , 然后常 规测试 , 满 意 后 释 放 螺

右室间隔部起搏临床研究进展

右室间隔部起搏临床研究进展

[] 陈奇. 5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学 [] 北京:人 民卫生 出版社 ,2 0 :i 0 . M. 00 13 [] 张方元 ,贾传春. 6 生石膏 的合理应用[]临床研究与报道,1 () 3 3 . _ 1 6 1 :3 —6 [] 倪梁红,秦民坚. 7 知母资源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J.
C i 1 c r P y i l 2 0 , 2 4 :4 3—4 6 ln E e to h s o , 0 4 7() 4 4.
[] G i i iM,T o n eg G ,B c L ea 1 C m a i i no ih v n 4 u d c h r b r A u kD , t . o pr S o f r g te
2 0 ,4( 2 :2 01 1 ) 8—2 . 9
[]雷 田香,彭延 古等. 9 中药全蝎的研究进 展 []湖南 中医学院学报,20 , .. 1 06
2 ():6—1 6 4 06.
[O 林巧,杨大国. 1] 赤芍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研 究杂 J.
志 , 2 0 ,6 ( ) :6 2 6 4 06 6 4—4.
参考文献
[] L m s A e K 1 aa G ,L eL,S e n M , e a . e t c 1 r a ig r u 1 w ey O t 1V n riu a P c n o d a e a b r P c n f r iu n d d su c i n J . E g J e ,2 0 , h m e a ig o S n s o e y f n t o [] N n l M d 0 2
[] 罗拥军. 草性状 鉴别及 药理作 用 [ ] 中华 现代 医学与 临床 ,2 0 , 8 甘 J. 06

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2例临床分析

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2例临床分析

自从 F r n等 (9 9年 ) 次 报 道经 静 脉 途 径 uma 15 首
植 入永 久心脏 起搏器 电极导 管 以来 , 右室 心尖部 一直
搏 时 , 1 、V Ⅱ、1 a F导 联 Q S波群 主 波 向上 , 1 R I导 联 Q S波 群 主 波 向上 ,V R a L导 联 Q S波群 主波 向下 。 R 观察 起 搏时 的 Q S波 宽度 . 果在 10 s 右则 固 R 如 3m 左
1 . 植 入起 搏 系统 构 成 V I 2 V R 9台 ( drncS Me t i R o 13 、 D R 7台 ( drncD 3 35台 , drnc 0 )D D Me t i R 0 o Met i o
同 , 出 电极 螺旋 圈 1 钟后 再 次测定 各 项参 数 以 旋 5分
经过 努力 最终 成 功 。 全部 患 者术 中 、 后均 无严 重并 术
为 Me t nccpue xn v s5 7 dr i a srf o u 0 6激 素释放 双极 螺 o i
旋 电极 , 负极 间距 1 m 可 旋 出螺丝 1 rm, 正 0 m, . 8 a 分离 式 旋 出标记 在 X线下 影像 清 晰可辨 。 1 植 入 方 法 采 取左 锁 骨 下静 脉 胸外 段 ( 静脉 ) . 3 腋 穿刺 途 径 植 入 起 搏 电 极 , 例 因左 上 腔静 脉永 存 畸 1 型而 改用 右侧 , 穿刺 点切 开皮 肤制 皮 下囊袋 。 房 经 心
cpuesne4 7 a s r e s 5 47根 、 5 26根 ) 2根 心室 电极 4 9 。2
长 ( 6 45 nV 0 23 i ) 但 两组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1 ̄ . S1  ̄ . n , mi a r 意义 ( > .5 。其 中 l例 因左 上 腔静 脉永 存 畸 型而 P 00 ) 改用 右侧 左锁 骨下 静脉 途径 植 入 , 作 较为 困难 , 操 但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评价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评价

关键词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 右室心尖部 ; 起搏参数 ; 并发症 文献标 志码 : B
自 15 9 8年 F r n首 次采用 不开 胸安装 电极 置 uma
房 电极 置人右 心耳 , 心室 电极 ( 主动 固定 电极 ) 于 置 R OS V V T 。R A组 用被 动 电极 ( 即翼 状 电极 ) 型号 为 , Met nc 04或 S U E 14 T; 中安装 起 搏 器 dr i 4 7 o T J D 6 6 其 为 D D型 ( D D D 含 D R型 ) 2台 , V 型 8台 ; 心房 2 VI 将 电极置 人右心 耳 , 心室 电极 ( 动 电极 ) 于 R A。 被 置 V
机分为 R O S 、 V V T 组 R A组各 3 O例 , 两组临床资料
有可 比性 。
12 起 搏 方法 R 0 S组 用 主 动 固 定 电极 , 号 . VT 型 为 M drnc 0 6或 S D 6 8 其 中安装 起搏 et i5 7 o TJ E 1 8 T; U
2 1 起搏参 数 变化 两 组不 同起 搏 时期 的起 搏 参 .
数变 化见表 1 。表 1 示 , 显 两组 间及 术 后 不 同 时 期
起搏 参数 比较均无 统计 学差 异 ( P均 > .5 。 0 0 ) 2 2 起 搏 前 后 心 电 图 Ⅱ导 联 Q S时 限 、 态 及 心 . R 形
山东 医药 2 1 0 0年第 5 0卷 第 5翘
右 室 流 出道 间 隔部起 搏 的安 全性 评 价
张 洁 蔡 尚郎 , ’
( 1青 岛大 学 医学 院 , 岛 26 0 ; 岛大学 医学院附属 医院 ) 青 60 部 ( V T ) R O S 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寻找 比右室心尖部 ( V 起搏更符合 R A) 将6 o例有安装起 搏器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3 0例 , 观察 组用主动 固定 电极行 两组起 搏后 不同时 间的起搏阈值 、 电极 阻抗 、 R波幅度均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刘燕;马娜;罗朝军;叶玉春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8(034)024
【摘要】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58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心室起搏部位分为心尖部起搏组(RVA 组)30例,间隔部起搏组(RVS组)28例.结果:RVS组术后6个月的QRS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NT-pro BNP水平低于RVA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RVA组
(P<0.05).结论:长期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更小.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刘燕;马娜;罗朝军;叶玉春
【作者单位】730000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730000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730000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730000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影响 [J], 刘鹏;蒲晓群;欧阳泽伟;石向江;贺琳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心室不同比例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影响 [J], 邢雨薇;郑敏;孙素丽
3.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蔡小婕;陈国方;江隆福
4.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影响 [J], 刘鹏;蒲晓群;欧阳泽伟;石向江;贺琳
5.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J], 李庆军;温志桥;吴岚;梁妍;蔡白连;叶小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2 ) 术 前 ( 6±0 1 ,.5± . 0 差 异 有 著 性 ( P< . 5 。 结 论 .5 较 06 .0 14 0 3 ) 均 00 )
血 流 动 力 学 和左 室 功能 。
RV S起 搏 极 大 地 改 善 了起 搏 患 者 的
【 关键 词】 右心室间隔部 ; 起搏 ; 改善 ; 左室 功能
122 电极 植 入 ..
在 局 麻 下 以 Sligr 行 左 ( 右 ) e ne 法 d 或 锁
骨下静 脉穿刺 , 循动 脉鞘 在 x线 引导 下将 心室 电极 送至 有 心 室流出道 ( V T) R O 。通过 x线 和 心 电图确 定 电极位 置 。
在左 前斜 4 。 定 导线头 端和 心室 间隔部 垂直 , 前 斜 3。 5确 右 O 来 判 断 右 心 室 流 出 道 高 位 或 低 位 间 隔 部 , 量 定 位 在 高 位 尽 间隔部 。R O V T间 隔 部 电极 定 位 成 功 指 标 ( ) 1 x线 表 现 : 左 前 斜 位 ( A 投 照位 电 极 头 端 垂 直 指 向 约 8胸 椎 体 上 下 水 L O) 平 ; 2 腔 内心 电 图 s () T显 著 抬 高 ;3 电 极 参 数 检 测 : 知 R () 感 波 高 度 , 搏 阈 值 , 极 阻 抗 , 电 流 刺 激 膈 肌 运 动 在 标 准 起 电 强 范 围 内 。心 电 图 主 要 参 照 Ⅱ 、 、V Ⅲ a F和 a L导 联 , a V Q S波
录起 搏 心 电 图 ; V R A直 接 把 电极 放 至 心 尖 部 。
起 搏 器 植 人 术 I 或 Ⅱa 适 应 证 的 住 院 患 者 4 类 类 2例 , 中 男 其 2 7例 , 1 女 5例 , 均 年 龄 (3 5 平 6 .6±83 ) , 功 能 均 为 l .7 岁 心 ~2 级 , 无 心 室 内传 导 阻滞 ( R 皆 Q S时 限 ≥10m ) 2 s 。其 中 病 态 窦
程 久佩 邵名 亮 章敬 水 方存 明 马 小林
【 摘要】 目的
杨 辉 冯启 凡 汪素红
选 择 4 2
评价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有室流 H 道间隔部起 搏应用 中的可行性和 安全性。方法 j
例 有 心 脏起 搏 适 应 证 的 患 者 采 用 主动 固定 电极 行 植 入 V I 搏 器 , 室 流 出道 室 问 隔 部 ( V ) V起 右 R S 起搏 2 4例 为 实验 组 , 右 室心 尖 部 ( V 起 搏 1 R A) 8例为 对 照 组 。术 后 】 复 查 心 电 图 , 周 术后 3个 月 复 查 心 电 图和 心 脏 超 声 , 察 各 个起 搏 参 观
征的患者进行 R A和 R S 搏 , V V 起 比较二者对m 流动力 学影
响 及 心 室 电 同 步 性 的 影 响 。 存 该 处 可 实 现 “ 希 氏 束 起 近 搏 ” 从 而 获 得 接 近 生 理 状 态 的心 室 激 动 顺 序 和 双 心 室 电 同 , 步 』 因此 一 直成 为 生 理 性 起 搏 研 究 的重 点 和 热 点 பைடு நூலகம்本 文 , 对4 2例 行 永 久 起 搏 器 植 入 的 患 者 行 R A和 R S起 搏 , V V 现
数及其动态变化 。结果
实验组 Q RS间期 ( . 1± . 2 s 0 1 0 0 ) 与术前( .0± 1 S 比无 显著性 差异( 0 0 ) 对 01 00 ) 相 P> . 5 ;
照组 Q S问期 (. 5±00 ) R 01 .3 S与术前 ( .0± .2 S 比有 显著性差异( 0 1 00 ) 相 P<00 ) .5 。实验组术后 3个 月 L E E A V F、/ 比值 (. 1 0 0 14± . ) 0 6 ± .6,. 0 3 较术前 (. 3± .7 15± . ) 0 6 0 0 ,. 0 2 差异无显著性 ( P> .5 ; 均 0 0 ) 对照组( . 2± . 5 13 0 6 0 0 ,.0

6 2.
中 国 医学 创 新
21 0 0年 1 第 7卷 第 2 0月 9期
M dcln o ̄o f h aO t e.0 0 V 1 o2 e i n v i o C i , c br2 1 , o 7N .9 aI n n o .
临 床 研 究
右 室 间 隔 部 起 搏 临 床 研 究
报道如 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 资料 .
20 0 8年 3月 ~2 1 0 0年 4月 , 符合心 脏永 久
越 窄起搏导线 位 置越 好 。 Ⅱ、 a F导 联 Q S主波 向上 , m、V R
a L导联 Q S主 波 向 下 , 能 是 “ 想 的 ” V T间 隔 部 起 V R 可 理 R O 搏 体 表 心 电 图 特 点 。 透 视 下 调 整 起 搏 部 位 , 位 良 好 后 固 定 定螺旋 电极于 R O V T间 隔 部 。 1 i 测 定 起 搏 参 数 并 记 0 mn后
传统上采用 被动固定 电极 右室 心尖 部 ( V 起 搏 , R A) 操 作简单 , 容易 固定 , 但其 严重 的缺 点是改 变了正 常心脏 的激
动 收 缩 顺 序 , 而 导致 心 脏 组 织 、 学 重 塑 及 心 脏 收 缩 功 能 从 电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仪测 定左 室射血 分数 ( V F ,/ 比 L E ) EA
值 。所 有 患 者 均 采 用 瑞 士 圣 犹 达 公 司 的 起 搏 器 及 相 应 的 主
动固定螺旋导线 和起搏器程控 仪 。
下降… 。而右室 流 出道 室间 隔部 ( V ) R S 起搏 接 近希 氏束 ,
该 处 起 搏 能 基 本 保 持 心 室 问 正 常 的 电 激 动 顺 序 和 同 步 收 缩 , 善 血 流 动 力 学 。 笔 者 所 存 仄 院 对 具 备 植 入 起 搏 器 指 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