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陈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7东汉辞赋
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汉大赋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陆机的赋偶句已占较大比例,骈化痕迹较明显。《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对偶十分精当,颇见工力。
海外之云,处处而秋色;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江淹《横吹赋》)四六复对,在南朝不是很普及,但对唐代律赋形成有促进作用。
3、唐赋:除了继承前人的体式,还创造了三种新体: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其韵散的组成,也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序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第一章: 汉代辞赋
▪ 三、汉赋的基本文体特征:
▪ 1、音律: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 赋”;
▪ 2、体式:骈散不拘,韵否不定。类似散文、骈文、 韵文之混合;
▪ 3、风格: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极 声貌以穷文”;
▪ 4、结构: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 驰骋铺张;
▪ 5、功用:娱乐功用与讽谏作用并举。
三、枚乘之赋
▪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今江苏淮阴)。《七 发》(作品选p183)是枚乘的代表作,也是枚乘仅存的唯一 完整作品。
▪ 1、题旨及结构: ▪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及枚乘摛艳,首制《七发》,
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 所以戒膏梁之子也。” ▪ 《文选》李善注:“《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 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 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皆以 此娱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论鸟兽草木多 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顷之,擢褒为谏大 夫。
汉代辞赋
一、赋的缘起与发展演变 二、了解各个时期赋的发展 及代表作家 三、代表作品 1、贾谊《吊屈原赋》。 2、枚乘《七发》。 3、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3、张衡《归田赋》。 四、模仿赋的形式写作。
第一节 赋的缘起及演变
一、赋的缘起及演变
1 、赋源于诗。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 也”。
东汉辞赋的发展
一、班固及其《两都赋》 1、形制。 2、与西汉赋的不同。(153) 二、张衡《二京赋》 三、张衡的抒情小赋《归田赋》 1、陈述归田原因,抒发厌倦世事之情。 2、表达了想象中的归田之乐。 3、语言清丽典雅。 4、特点:重在抒情。 作业:自学扬雄《解嘲》,并与韩愈《进学解》对
举之志。其后卒以良伤哭泣至于死绝,是亦不善处 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 默默以使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 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4.苏子瞻谓“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是不然, 且未详考贾生之事实也。高汉之初,承秦敝,土宇虽定,而 先王之礼乐、法制所以维社稷安人民者,悉敬且未当。…… 及生迁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乃过湘为赋吊屈原以至其 惓惓不忘君国之意,而故为反词以自解其伤悼之怀,又为 《鹏乌赋》以自广。观其言,殆非达天安命者不能为也,而 可谓其不善处穷者邪?……嗟乎!世多称贾生之才,而余以 为贾生之识,足以见微而知著,其志在防微杜渐,为天下筹 长治久安之策。 (方宗识《贾生论》) 5.人皆以原为楚宗室,义不可去,谓谊不知原之心。然 《离骚》、《远游》诸篇,原曾自述其志,谊所素闻。第以 负长才而不见用,偏值天下一家之世,恨不能如原之时,列 国分域,可以任其所适。此意不敢明言,聊借古人以自寄耳。 非以此责原也。与东方曼倩《答客难》同义。从来未经拈破。 (林云铭《古文析义》) 6.《吊屈原赋》在体制上虽上承《九章》,但前一段连用许 多排比句,第二段多用反诘句和感叹句,形成一种铺张扬厉 的风格,同他的名文《过秦论》相似,具有战国策士说辞那 种雄辩的余凤。 (马极高《赋史》)
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第五、六、七章 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剖析
张衡《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 模仿《两都赋》,但其创作动机是 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 下莫不逾侈”。 《二京赋》中:“苟好剿民以媮 乐,忘民怨之为仇”, 凝聚了作 者的创作宗旨。 《二京赋》中理性精神和充实的 社会内容结合完美,超越前人。 新鲜内容:1、令人叹为观止的 民俗事象;2、充满诗情画意的景 物描写。
《史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秦汉之际的战将和 谋士。《汉书》最出色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他们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 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史记》除《世家》外基本以写单人为主;《汉 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庭的历史,以家庭的 兴衰显社会变迁。 《史记》悲剧色彩浓郁,《汉书》悲剧人物数 量不如《史记》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 苏武的传记悲剧气氛很重。
张衡的《四愁诗》是经过改造的骚体,是骚体 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得《离骚》之神韵, 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 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 诗成熟的标志。这三首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 中和之美。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 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 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兰荣一何晚,严霜瘁 其柯。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文质道所贵, 遭时用有嘉。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贤才 抑不用,远投荆南沙。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见志诗之二》)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1、《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 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2、《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 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 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 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 3、《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 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凡属传 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 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骚体赋的创作在东汉时期仍然持续进行。
骚体赋的代表作品包括班彪的《北征赋》、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以及蔡邕的《述行赋》等。
这些作品或者以纪行的方式抒发感慨,或者以述志的形式展现情怀,情感表达十分浓厚。
冯衍的《显志赋》在创作上受到了屈原赋的较大影响,而蔡邕的《述行赋》则通过记叙途中所见,借古讽今,抒发郁愤不平之情,批评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集团。
另一方面,赋体创作在东汉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东汉初期的赋家继承了前汉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了大量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然而,到了东汉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开始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张衡的《归田赋》是这一转变的开端,它标志着东汉赋体创作的新趋势。
此后,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作品也体现了这种转变的特点。
此外,东汉后期抒情小赋的兴起也是汉赋发展的重要阶段。
抒情小赋具有现实性、抒情性、篇幅短小活泼以及语言趋向骈俪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综上,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主要体现在骚体赋的创作延续和赋体创作的转变,特别是抒情小赋的兴起,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研究专家。
第六讲 东汉辞赋
《东》表现安处先生对西京奢糜生活的否定。在 对东都城构筑、宫殿建设的描绘中,在对朝会、 郊祀、祭庙、亲农等上层的盛典礼会的陈述间, 使人感受到东汉君主崇尚懿德,修饬礼教,奢未 及侈,俭而不陋的礼治成就。 作者务求在作品的体制、规模方面超越前贤, 在铺陈过程中面面俱到,而不追求素材的代表性 与典型意义。尽管如此,《二京赋》以规模宏大 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紧随班固之后,推动了以 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3.王延寿和《鲁灵光殿赋》。“瑰颖独标”、 “善图物写貌”,是一篇专写宫殿的壮丽华美赋 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王延寿少有异才, 客游鲁,见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的灵光殿巍峨壮 美,且经王莽之乱后,西京宫室多废坏,而此殿 独存。他既惊愕其崇高壮丽,又慨叹其历劫难而 未毁,这成了作者艺术构思的精意所在。对于宫 殿雄伟的外观、豪华的殿内装饰、精巧的栋宇结 构,无不进行细致的描写。尤其是殿内精美绝伦 的雕刻、绘画,在延寿笔下栩栩如生。这篇赋的 成功,为延寿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
1、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所谓 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 志的作品。 早期有冯衍《显志赋》、 班固《幽通赋》、张衡《思 玄赋》等皆以骚体,推动了抒情小赋的勃兴 2、张衡和抒情小赋: 张衡 (78 -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 人,少善属文,精五经六艺,安、顺帝时,任郎中、太 史令、侍中等职,晚年任河间王刘政相,后拜尚书,享 年62岁。集科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创制浑天仪和候风 地动仪,文学上,以辞赋与马、扬、班齐名。
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汉代赋风的转变。此赋篇幅 短小,语言清新自然。 与作品所展现的环境、心情浑 然一体。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 乐趣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 体赋。 无论从张衡的全部创作看,还是从汉赋的发展 过程看,《归田赋》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 赵壹《刺世疾邪赋》: 社会现实“舐痔结驷,正色徒 行”;“邪夫显进,直士幽藏”。他竟然表示:“宁 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由刺 世至于发绝决的程度。此赋在抒发自己感情时直率猛 烈,痛快 淋漓,对时政揭露批判的深度和力度都是空 前的,有似一篇笔锋犀利的讨伐檄文。 在体制上活泼 自由,不循常规,篇幅短小,语言刚劲朴素,是早期 抒情小赋的名篇。
《二京赋》
《二京赋》《二京赋》《二京赋》是东汉辞赋,为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作。
《二京赋》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
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
《二京赋》由于其结构的严谨精密,被多数人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
作品简介《二京赋》始草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张衡19岁时,完成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张衡30岁在南阳主簿的任上,所以说他精思10年才完成。
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二京赋》的写成与他青年时期出武关、游三辅、观京师、察民风、登山临水、考察游历积累了大量的文学写作素材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赋烟壶张衡见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拟班固《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
《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完全模仿《两都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
《西京赋》假托凭虚公子对长安繁盛富丽的称颂,叙长安地势的有利,建都的必然,然后逐次描绘宫室的辉煌、官署宿卫的严整、后宫的侈糜,离宫苑囿,华美壮丽。
纵猎上林苑,水戏昆明池,无不纵情杀戮以为快事。
其间又穿插商贾、游侠、角抵百戏、嫔妃邀宠等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繁荣富贵、穷奢极侈的京都景象。
作品中所铺叙的品物之盛,人们对待物质享乐的态度,都在极度夸张的描写中见出其荒谬的方面,见出作者的否定之意。
《东京赋》表现安处先生对西京奢糜生活的否定。
在对东都城市构筑、宫殿建设的描绘中,在对朝会、郊祀、祭庙、亲农、大射、田猎、大傩等上层统治者的盛典礼会的陈述间,使人感受到东汉君主崇尚懿德,修饬礼教,奢未及侈,俭而不陋的礼治成就。
《二京赋》 - 创作背景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变化很大。
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
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
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
东都洛阳与题材方面的变化相适应的,还有创作宗旨的变化。
汉代辞赋知识点总结
一、汉代辞赋的发展历程汉代辞赋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西汉初期的辞赋创作,西汉中期的辞赋高峰,西汉末期的辞赋衰落以及东汉的辞赋复兴。
在西汉初期,辞赋创作以其规模小、内容浅显、形式简约为主,其中以《离骚》的创作最为著名。
而在西汉中期,辞赋达到了巅峰时期,刘向、司马相如等文人的辞赋作品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西汉末期,由于社会动荡,辞赋创作逐渐走向衰落。
而在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辞赋文学得以复兴。
二、汉代辞赋的特点1.以叙事为主要手段:汉代辞赋以叙述为主要手段,通过叙述来展示辞赋的主题和主旨,既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又富有故事的情节。
2.注重形象和意境:汉代辞赋在描绘形象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表现,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3.重视对比和象征:汉代辞赋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非常灵活,通过表现事物的对比和象征化的描绘,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讲究节奏和韵律:汉代辞赋讲究节奏和韵律的把握,通过对字句的选用、排列和运用,来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5.主题广泛:汉代辞赋的主题广泛,既有表现爱情的、描绘人物的,又有描写风景的、赞美德行的,还有抒发感慨的等等,形式丰富多样。
三、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品1.《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文,其作者是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抒情辞赋。
《离骚》内容丰富、意境深邃、情感真挚、表现手法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辞赋的楷模。
2.《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文,其作者是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抒情辞赋。
《离骚》内容丰富、意境深邃、情感真挚、表现手法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抒情辞赋的楷模。
3.《长门赋》:《长门赋》是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著名辞赋,是中国古代诗文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长门赋》以秋日长门宫为背景,以汉代文人司马相如的切身之情为写作素材,表现了对长门美女蔡文姬的思念之情和对汉宫宏伟壮丽的赞美。
4.《咏怀》:《咏怀》是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一篇著名辞赋,以抒发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事的关注为主题,以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东汉辞赋
艺术魅力
• ⒈ 言简练质朴,刚劲有力 • ⒉ 形式短小灵活,因意命笔,意尽而止。 绝不拖泥带水。 • ⒊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慷慨陈词,全无 掩饰,极具个性特征。
《鹦鹉赋》
• ⒈ 赋中借鹦鹉之奇资妙质、聪明慧辩以自 喻,复以其因材致祸、身困笼槛以自况。 • ⒉ 其中极力描写鹦鹉的抛乡弃子之悲、生 死离别之恨,折翼困窘之痛和前景堪虞 之忧。
《归田赋》
• 永和三年(138), 张衡亲眼目睹朝廷的 腐败,深感官场的黑 暗污浊、权贵的骄奢 淫逸、奸党的排斥异 己,于是上书“乞骸 骨”,并写了这篇 《归田赋》以明心志。
•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xí 郁茂, ) 百草滋荣。王雎(jū)鼓翼,鸧(cānɡ)鹒 (ɡēnɡ)哀鸣;交颈颉(xié)颃(hánɡ),关 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第二节Biblioteka 述行赋和抒 情小赋从西汉后期开始,相继出现一批纪 实性的述行赋。这些赋的作者都有深 厚的史学功底,是史学家兼作家,又 都有过漫游的经历,而且他们途经的 地点多是前朝故地,有丰富的历史文 化积淀。由此而来,汉代及时行述行 赋在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方面 有许多新的开拓。
特点
• ⒈ 汉代纪实性述行赋所出现的地域是 连贯的、密集的。
•
班彪《北征赋》所述行程是从 长安至安定,作者的行程是由近及 远,而追溯的历史则是由远及近, 首叙先周,接着是秦,最后是西。 时空顺序交错,程逆向对应,两条 线索非常清楚,又相互缠绕。
《东征赋》
• 《东征赋》由东汉才女班 昭于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 113年)创作。班昭随儿子 曹成去陈留赴任,在本赋中 抒写沿途的所见所感,写了 离开京城的悲伤和长途跋涉 的劳苦,并缅怀先贤,体察 民难,最后教导人们洁身自 好、坚持正道,敬业慎行。
东汉辞赋
在汉大赋中,极力铺张描绘的事物多是作者 要否定的东西,《两都赋》也是这样。作者极写 西都之繁华奢侈,目的在于树立一个批判的靶子, 以为理论的根本。所以在西都宾尽情炫耀一番之 后,东都主人喟然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 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 始皇矣!恶睹大汉之云为乎?”在批判了西都宾 的浅陋之后,作者又借东都主人之口,盛赞东都 洛阳的文治武功和法度之美,这些构成了《东都 赋》的主体框架。
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 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 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东北)。除兰台令史,迁 为郎,典教秘书,潜心二 十余年,修成《汉书》, 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 撰《白虎通德伦》,征匈 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 死狱中,善辞赋,有《两 都赋》等。
(一)创作背景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这件事成为 当时一大议论焦点,已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 注。杜笃的《论都赋》即为此而作。班固的《两 都赋》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但所持观 点相反。
•
过渡之后,赋从批判王莽乱政入笔,历叙光 武帝的丰功伟绩,汉明帝的贤德英明,接下来铺 写增建宫室、开发苑囿、春蒐(sōu)冬授、祈 天祀地、安抚诸邦、宴飨臣僚、修治礼仪、德被 四海等等,最后以帝王下明诏,昭节俭作结。作 者在这一系列铺写中,处处有意突出东都的一切 符合法度,不逾礼制,以与西都相对比,彰显自 己的创作意图。
②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角色 的设定包括多方面的意义:主方代表对历 史的超越,客方则因循守旧。主方处于中 心,代表主流话语,客方则处于边缘,和 主流话语相悖。主方象征尊重客观事实, 客方则信耳而遗目,陷入虚妄。两人都是 采用上述方式抑客扬主。
五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
(一)创作背景
汉代辞赋
赋的代表作。
综合运用: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
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一段摹写江涛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比譬喻,富丽而细致。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文,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他承继了屈原的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七发》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⑤班固《两都赋》。
题材上着重写京都,谋篇布局上极大加强了设喻劝导的篇幅。但还有模仿司马相如的显著痕迹。
⑥张衡《二京赋》。
所表达的某些思想更切近现实。谋篇立意模仿班固《两都赋》。但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擅长辞章,尤其在辞赋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辞赋作品具有浑厚的情感,娴熟的艺术技巧,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曹植的辞赋作品中,有三篇特别著名,分别是《洛神赋》、《明月上高楼》和《白马篇》。
《洛神赋》是曹植最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辞赋之一。
这篇辞赋以洛神为主题,通过描绘洛神美丽的形象和夫差对她的迷恋,展现了曹植细腻的情感和出色的描写能力。
他巧妙地运用了比拟、侧写等修辞手法,将洛神与自然景物、历史传说相结合,以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
《明月上高楼》是曹植另一部脍炙人口的辞赋作品。
这篇辞赋歌颂了明月的美丽和伟大,并以明月为主线,描绘了曹植的家国情怀和个人命运的起伏。
他通过对明月的细致描写和与自己命运交织的叙述,展示了他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动荡局势的忧虑和思考。
《白马篇》是曹植辞赋中的另一精品之作。
这篇辞赋以白马为主题,通过描写白马体态、勇武和配合骑士的景象,表达了曹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
他运用了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白马的骄傲和飒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英雄气概的向往和追求。
这三篇辞赋作品在曹植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曹植通过对景物、人物的描述和抒发自身情感,展示了他精湛的辞章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观点。
同时,他在这些作品中也融入了个人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怀,使其辞赋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
曹植的辞赋作品在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辞章诗赋的重要代表,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的创作使辞章诗赋在技巧上更加丰富多样,内容上更加丰富深刻。
同时,曹植的辞赋作品也对后世文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代文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综上所述,曹植创作的三篇辞赋名篇《洛神赋》、《明月上高楼》和《白马篇》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汉代辞赋
C、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不像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刘勰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体制:篇幅较长,规模宏大,一般千言以上。
结构:多主客问答,句式参差不齐,兮字调基本消失;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故又称“散体大赋”;喜铺采摛文,排比事类,对事物作穷极声茂的描写,故又称“体物大赋”。
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三)抒情小赋(东汉后期):是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文辞清丽的赋作。
体制:篇幅较小,不采用大赋的问答体,通篇押韵,兮字调基本不用。如张衡的《归田赋》。
三、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及代表作家作品:
(一)汉赋发展期:
骚体赋,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多继承楚辞的余绪。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鲁迅先生指出:“盖汉兴好楚声,武帝左右亲信,如朱买臣等,多以楚辞进,而相如独变其体,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汉文学史纲要》)这就概括了司马相如在文体创新方面的非凡成就。
2、其他赋家及代表作品:班固《两都赋》、杨雄四赋《甘泉》、 《河东》、《羽猎》、《长杨》等等。
东汉辞赋创作的演变趋势
东汉辞赋创作的演变趋势
东汉辞赋创作的演变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主题广泛化:东汉辞赋的创作主题逐渐从以歌颂皇帝、官员和士人为主转变为包含更多丰富多样的内容。
辞赋作品开始涉及宗教、哲学、历史、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和自然景物的感悟。
2. 文风简练化:东汉辞赋在形式上更加注重简练明了,不再像西汉辞赋那样追求超长篇章和华丽的修辞技巧。
辞赋的表达更加直接简练,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欣赏。
3. 语言形式多样化:东汉辞赋的语言形式更加多样化。
在西汉辞赋以五言律诗为主的格律中,东汉辞赋开始出现了七言诗、七言乐府等新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引入使得辞赋作品更加具有音乐性和诗意。
4. 思想观念更新:东汉时期,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和民族问题的突出,辞赋作品中开始出现对现实社会的批评和反思。
辞赋作者开始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不公,并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政治的关切。
5. 个人感情表达:东汉辞赋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
辞赋作品中开始出现了更多对爱情、友谊、家庭等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的思考和表达。
综上所述,东汉辞赋创作的演变趋势表现为主题广泛化、文风简练化、语言形式多样化、思想观念更新和个人感情表达。
这些趋势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思潮的发展,丰富了辞赋创作的内容和风格。
史记中的诗歌辞赋
史记中的诗歌辞赋
史记中的诗歌辞赋:汉代辞赋
1.关于赋的解释:《文心雕龙》“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错误)。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汉书》:“不歌而诵谓之赋。
”(正确的观点)
2.汉赋分为骚体赋和散体赋。
骚体赋是从《离骚》发展而来与屈原一脉相承。
内容大多是抒情言志。
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服鸟赋》。
还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东方朔、刘向、刘歆、王褒、扬雄。
东汉后期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3.枚乘的代表作品《七发》。
它是汉赋发展一篇带有转折性的作品,它的显著特点是夸张铺叙。
它的结构格局和铺排形式都为司马相如的大赋奠定了基础。
4.司马相如的赋有《子虚赋》、《上林赋》。
散文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
5.杨雄写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还写过骚体的《太玄赋》、《逐贫赋》和《反离骚》
6.班固的代表作品散体赋《两都赋》。
7.张衡的作品有《两京赋》,张衡的《归田赋》与西汉初期的骚体赋仍一脉相承,但从思想和文章的体制上又有许多变化,它是魏晋以后大行于世的所谓“抒情小赋”的先驱。
这类赋还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王粲的《登楼赋》。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礼乐文明的新的京都观,扬弃“西都宾”所代表的京都意 识,也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折以今之法度”。
作品的讽喻对象可分为直接针对者和间接讽喻者两类。直 接批评的是以西土耆老为代表的坚持旧京都观的人;间接 讽喻的,也是作品最主要的讽喻对象则是天子及其周围的 决策集团。作品盛称洛邑制度之美,固然希望(xīwàng)天 子不要迁返长安, 而其深层意图在于通过西京与东京的对 比,对当前政治有所规谏。他的京都观具有深刻的内涵, 他要用光武帝、明帝在礼乐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导 决策者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以期在进贤修德,在完善文治 方面超越古代圣王。
精品资料
2、张衡与《二京赋》
(1)作者简介 张衡(78-139),字平 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 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在数学、地理(dìlǐ)、绘画和文学 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 广博的学识。
精品资料
(2)《二京赋》
精品资料
(2)《两都赋》
《西都赋》重在抒发“怀旧之蓄念”、 “思古之幽情”。
《东都赋》中,他着力描绘了洛阳的法度, 也就是(jiùshì)后汉的制度之美。他盛赞光 武帝重造纲纪的赫赫帝功,颂扬他迁都改 邑的重要决策。作品充分肯定明帝朝崇盛 礼乐,修明法度,巡狩万国,稽考声教所 取得的成就,这是东都区别于西都的主要 之点。
冯衍《显志赋》 班固《幽通赋》 张衡《思玄赋》、《归田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一、产生(chǎnshēng)背景及其特 色
1、东汉士人活动(huódòng)的环境和地位 的变化
2、创作宗旨的变化。 3、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变化。
精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3、立意与宗旨: 《两都赋》的宗旨就在于批评旧的京都意识,确立 新的京都观。作品的立意在《东都赋》卷末表述得 很充分。他指出,主张迁都长安的人“颇识旧典, 又徒驰骋乎末流,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他们明于知古而昧于察今,他们孤立地、片面地强 调城池、宫廷建设的品物之美,而不知礼乐文明建 设对于京都的重要性。他以充分体现出礼乐文明的 新的京都观,扬弃“西都宾”所代表的京 都意识, 这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折以今之法度”。而这,正 是《两都赋》宗旨的 集中体现。
1
二、京都赋的兴起
(一)班固《两都赋》
1、原委和宗旨: 《两都赋》前有序,说明作赋原委和宗旨:一方 面则是“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 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另一方面则是“西 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于是,他作 《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 度”。这说明他作比赋的背景同杜笃是一致的, 只是两人的观点、感受正相反。他把西都、东都 的选择,人们感受、主张的差异,归结为法度的 不同,从而赋予 作品以较强的理性色彩。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4
4、艺术特色: 《两都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吸收了司马相如 和扬雄的成功经验,如上下篇相 互对比的 结构,主客问答的过渡形式,划分畛域、逐 次铺叙的展开过程等,然而,他的创新也很 突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7
(四)杜笃《论都赋》 杜笃作《论都赋》,假主客问答以论都洛只是权宜 之计,唯长安乃是“帝王渊囿,而守国之利器”, 主张返都长安。在这篇赋中,传统的铺陈手法和讽 谕的宗旨都体现于对新的题材、新的对象的描摹中。 他历数汉王朝自高祖至平帝传十一世的发展变化, 指出,“德衰而复盈,道微而复章,皆莫能迁于雍 州而背于咸阳”,以此证明长安为王气之所在。作 者又从几个方面夸张地描写了西都王气的表现,最 后归结为“利器不可久虚,而国家亦不忘乎西都”。 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 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 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 会基础。 8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2
2、解题: 《两都赋》传本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 篇,实为上下章。作品虚拟“西都宾”、“东都 主人”两个人物,通过他们的谈话构成过渡;同 时,两个人物分别代表都雍、都洛两种不同的态 度,而在宾主的设定之间,作者的立场已明晰可 辨。《西都赋》重在抒发“怀旧之蓄念”、“思 古之幽情”。在《东都赋》中,他着力描绘了洛 阳的法度,也就是后汉的制度之美。他盛赞光武 帝重造纲纪的赫赫帝功,颂扬他迁都改邑的重要 决策。作为与西都的巨丽之美相对比而着力描绘 东都法度之美,较多地体现在明帝朝。作品充分 肯定明帝 朝崇盛礼乐,修明法度,巡狩万国,稽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考声教所取得的成就。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一节 京都赋的兴起 一、东汉赋风的新变:
1、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 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
2、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作用 问题 。 3、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
4、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5
(二)张衡《二京赋》 在以都会或京都为题材的作品中,具有一 定的成就并在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还有 张衡(78-139)的《二京赋》。张衡是 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见天 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拟 班固《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 《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完全模仿《两 都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 上下篇。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一、抒情小赋兴起的原因: 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自 汉代初叶,就不断 地有作家将其愤懑、感伤诉诸赋中。 只是在西汉时,以司马相如、扬雄为代表的 铺陈之作成 为赋的正宗,而抒情赋则如涓涓细流,贾谊的《吊屈原 赋》,司马相 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 赋》,扬雄的《逐贫赋》等,前启后继,不绝如缕。东汉 时期,由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条件的变化,士人处于 外戚、宦官争权夺势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愤 懑郁结,便纷纷以赋宣泄其胸 中不平。于是,这涓涓细 流逐渐汹涌奔腾起来,蔚为大观。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6
(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在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作品中,较具特色的作品还 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两都赋》、《二京 赋》、扬雄的《甘泉赋》都对宫殿的壮丽华美作了生 动的描写,王延寿则在这方面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 王延寿少有异才,客游鲁,见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的 灵光殿巍峨壮美,且经王莽之乱后,西京宫室多废坏, 而此殿独存。他既惊愕其崇高壮丽,又慨叹其历劫难 而未毁,这成了作者艺术构思的精意所在。对于宫殿 雄伟的外观、豪华的殿内装饰、精巧的栋宇结构,无 不 进行细致的描写。尤其是殿内精美绝伦的雕刻、 绘画,在延寿笔下栩栩如生。这篇赋的成功,为延寿 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9
二、东汉抒情小赋分分类: 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 述志赋两类。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 不成 精心整理●▂●持续更新
10
三、纪行赋: 所谓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 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 时有续作。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 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那些铺张扬厉的京 都大赋明显不同。纪行赋是汉赋发展过程中开辟出 的一个新的境界,是赋家在抒情言志上别寻新途的 一种大胆尝试,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 1、班彪《北征赋》 2、班昭《东征赋》: 3、蔡邕《述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