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汉代辞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发》一篇是标志着散体大赋 形成的典范作品,体现出了汉大 赋的基本文体特征。
《七发》
这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 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 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 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 非”,太子乃霍然而愈。
《鵩鸟赋》: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感叹世事无常, 并以祸福相依的达观态度来自我安慰。
二、西汉中后期
西汉中后期的骚体作品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 不遇赋》、刘歆的《遂初赋》等。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都以不遇为主题, 抒发了困顿无路的愁思。这一主题反映了大一统政治条件下,士人在 认识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时,所感到的疑惑和彷徨。
司马相如——汉代辞赋创作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 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 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 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 西汉大辞赋家。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 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 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 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 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 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 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第三章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辞和赋各是一种文体;辞发端于春秋战国,主要作者 有屈原、宋玉等,其格式是长短句,以八字句、四字 句为主,押韵;赋兴起于汉代,代表人物有贾宜、枚 乘、司马相如等,讲究对仗。有时辞赋是一种文体的 通称。
汉代辞赋受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浪漫的精神。 汉赋的大一统的产物,有着明显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政
三、东汉时期
骚体赋在“士不遇”这一主题外,又开拓了纪行、自 述等题材。
班彪的《北征赋》 冯衍的《显志赋》 班固的《幽通赋》 张衡的《思玄赋》
第三wk.baidu.com 司马相如和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 “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 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
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 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 接继承了先秦散文。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 张衡《两京赋》等。
一、西汉前期
枚乘(?~前140),字叔,西汉 辞赋家。汉族,古淮阴(今江苏 淮安市西南)人 。枚乘因再七 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 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 篇”。
治文化色彩。 辞赋是汉代文人最钟爱的文学样式只有,是汉代最有
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第一节 赋体渊流
辞赋是多源的,不同的因素,对辞赋的不同方面以及辞赋的不同问题都产生了 各自的影响。诸如:《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寓言、策士辞令等。
按照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赋体作品分为“骚体赋”和“大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 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 赋》等。
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七发》的艺术特色是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 宏阔,富于气势。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 龙·杂文》)
《七发》体制和描写手法虽已具后来散体大赋的特点,但却不像后来一般大赋那样堆叠奇字俪句, 而是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如赋中写江涛的一段,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江涛汹涌的情状,如:“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 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者,飘飘焉 如轻车之勒兵。”再如赋中用夸张、渲染的手法表现音乐的动听,用音节铿锵的语句写威武雄壮 的校猎场面,也都颇为出色。
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 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不像后来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
枚乘《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陆机《七徵》、张协《七命》 等等。
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 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它采用散句铺排夸饰、摹写事物,又 称之为“散体赋”。大赋系对东汉以后抒情为主的"小赋"而言。代表作如司马 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第二节 骚体赋
一、西汉前期——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遂初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纪实性 “述行赋”。“赋作”勾 勒出一幅纵贯晋地全境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图”。作者刘歆与其 父刘向,同为西汉后期文坛的“双子星座”。因其校点皇室秘书时, 发现了《左传》并力主列入“学官”,触怒了众老臣;因而被远贬 “五原”,即今内蒙古包头西的五原县。刘歆从河内(即今河南沁阳) 北上太行山,足迹遍布山西南北,同时留下此“赋作”。
《吊屈原赋》: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 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 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对 屈原深深的同情。作者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但他 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 引而远去”。作者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 才合乎“圣人之神德”。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 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汉代辞赋家 追怀屈原的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