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书笔记详细版.doc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这部著作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许多文学爱好者奉为经典。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部著作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刘勰通过对文学创作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本质、文学与现实关系、文学创作规律等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关注的是刘勰对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但又不能完全复制现实,而应该通过想象和创造,反映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这种看法对于我自己的写作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也更加注重在创作中表达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文心雕龙”的概念,他认为“文心”是指文学创作的内在本质,“雕龙”则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雕刻。
这个概念对于我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细节进行精细的雕刻和打磨。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着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高深莫测和博大精深。
刘勰的文学理论虽然是在古代中国背景下产生的,但他的见解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的价值。
其次,我认识到了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和排列,更是心灵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文学理论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
我相信这些启示和指导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刘勰,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
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
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心雕龙》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论的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
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3)、从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4)、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
《文心雕龙》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其中《原道》、《神思》、《体性》、《风骨》、《通变》、这五篇是我着重阅读的,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1、《原道》本篇主要论述刘勰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文源于道。
“原”是本,“道”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于“自然之道”。
所谓“自然之道”,刘勰是用以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
他认为日月山川、龙凤虎豹、云霞草木,从物到人,都是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则有其自然形成之美。
这种自然美,刘勰叫做“道之文”。
从这种观点出发,刘勰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要有动人的文采,强调艺术技巧;但又反对当时过分雕琢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因为这样的作品违反了“自然之道”。
文心雕龙铭箴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铭箴读书笔记最初知道刘象,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看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复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恒谭、尹放、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组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若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
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蒙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
但是,又不能说刘哪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心雕龙《物色篇》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物色篇》读书笔记《文心雕龙物色》篇翻译春秋四季不断更代,寒冷的天气使人觉得沉闷,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四时景物的不断变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
春天来到,蚂蚁就开始活动;到秋天降临,萤火虫便要吃东西。
这些微小的虫蚁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见四季变化对万物影响的深刻。
至于人类,灵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气质有似奇花;在种种景色的感召之下,谁又能安然不动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悦舒畅;夏天炎热沉闷,人就常常烦躁不安;秋日天高气清,引起人们阴沉的遥远之思;冬天霰雪无边,往往使人的思虑严肃而深沉。
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一叶下落尚能触动情怀,几声虫鸣便可勾引心思,何况是清风明月的秋夜,丽日芳树的春晨呢《文心雕龙》中《物色》篇刘勰对《离骚》的评价是褒是贬要求原文,解释以及个人观点。
褒奖原文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
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翻译:《诗经》和《楚辞》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要点;后来善写文章的人,都不敢在这上面和它们较量。
却无不依照这种方法,学其巧妙,随着文章的气势而显示出奇特来。
所以,只要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要点,就能把本来不新鲜的景物也描绘得极其新颖了。
因此,一年四季的景色虽然多变,但写到文章中去要有规则;事物虽然繁杂,但描写它们的辞句应该简练;要使得作品的味道好像不费力地流露出来,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
历代作家,前后相继,在写作上都是错综复杂地演变着,并在一面继承,一面改革中取得新的成就。
读书笔记之《文心雕龙》
读书笔记之《文心雕龙》
神思飞扬摛缀华章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1,寂然凝虑:心不纯,思不正,焉能凝虑?在花天酒地,市声喧嚣中,怎能寂然?青灯黄卷,形容枯槁,于清辉松风间,洞开灵性之门。
2,思接千载:人之为人,惟能思考。
人人亦思,思甚?甚思?人自所爱,人自各异。
巧思者,千载不为远,善思者,纤芥不为细。
3,悄然动容:手舞足蹈,是乐也;抢天呼地,是悲也。
会心一笑,是心有所悟,灵有所动也。
4,视通万里:启慧根,开慧眼也。
肉眼不逾山越海,而心则可以。
心有慧眼,江山万里,无往而不至;墨随之舞,天角海崖,飞龙而走笔。
5,故:吟咏皆大珠小珠玉盘翠;满目云卷云舒气韵闲。
其思虑之纯,想象之美,臻于致也。
6,赞曰:元气正而大道直,元气足而神采生。
故剖情析采,思虑首统。
寂然凝虑,神与物游;神而为文,擒缀华章,此乃万世不变之玉律,天地亘古之奥府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深刻的文学洞察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刘勰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他在书中对于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提出的“章法”、“比兴”、“意象”等文学创作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展现出了他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和技巧。
刘勰在书中提出的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为我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他提出的“章法”、“比兴”、“意象”等文学创作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阅读,我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和标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展现出了他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勰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力,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阅读,我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和标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龙》读后感1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导语: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希望有所帮助!文心雕龙读后感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精编范文】关于文心雕龙的读后感范文-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文心雕龙的读后感范文导语:《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运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卢永璘文心雕龙讲解笔记
卢永璘文心雕龙讲解笔记卢永璘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其代表作《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针对卢永璘的《文心雕龙》进行讲解和笔记记录,希望能为读者解析其重要观点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第一部分:《文心雕龙》概述《文心雕龙》是卢永璘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该书以“雕龙点睛”之意,寓意着通过文字的雕琢,使文学之美得以凸显。
它被誉为文学创作理论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卢永璘的文学批评观点1. 文学创作的主题性:卢永璘强调文学创作的主题性,认为一个作品的主题直接决定了其质量和价值。
他主张作品的主题应该深入人心,具有普世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
2. 文学的艺术性:卢永璘对文学的艺术性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他提倡写作要具备鲜明的个人风格,力求在表达上做到别具一格。
3. 作品的整体结构:卢永璘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有极高的要求。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应该紧密有机,条理清晰,才能使读者更好地抓住主线,理解作品的内涵。
他对作品的结构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和建议。
4. 文字表达的巧妙运用:卢永璘注重文字的运用和表达的技巧。
他主张文字的运用应该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他认为,文字应该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第三部分:《文心雕龙》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文心雕龙》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文学中也被广泛应用和借鉴。
卢永璘提出的文学批评观点和理论,为现代作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的方向。
首先,卢永璘对主题的强调,使现代作家更加关注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他们努力探求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力求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其次,卢永璘对作品整体结构的要求,使现代作家更加注重作品的架构和承接。
他们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和章节分明的方法,使作品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最后,卢永璘对文字表达的巧妙运用的要求,使现代作家在写作时更加注重语言的精准和生动。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1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
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
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
“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
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
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
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2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读文心雕龙神思读书笔记
读文心雕龙神思读书笔记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1000字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朦胧,以至于我都无法读懂。
这些以别人美丽的段落堆积出的文章,往往不能带给我久违的成就感。
挥起笔,终于不懂该如何去写。
不去用他人的句子,笔下只是几句乱七八糟的话。
那些风华,不舍舍弃,亦不敢舍弃。
想起幼时,笔下如此朴素。
里面开出了小花,长出了小草,有我为买来兔子的快乐欢呼,也有我为松鼠死去的嘤嘤哭泣—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对比,我不禁掩面叹息,这又是何苦,何苦?变的不是笔下,而是自己求楚辞章句序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原文要完整的原文,不要注释和翻译急谢谢楚辞章句序<后汉>王逸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
门人三千,罔不昭达。
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
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
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
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
则大义粲然。
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
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
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
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
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
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中正为高,以伏节为贤。
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已成仁。
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
若夫怀道而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文心雕龙体性》读后感
文心雕龙一.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他的生卒年已不可考,大约生活于五世纪后期至六世纪初的齐梁之际。
早孤,家贫,一生不婚娶,依定林寺僧佑十余年,博览经籍,精通佛理,曾参加整理佛经的工作。
梁以后曾任记室、参军等小官,并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萧统赏爱。
晚年在定林寺出家为僧,更名慧地,未及一年病故。
二.概述:《《文心雕龙》》创作于南齐之末(约公元501年左右),时刘勰年逾三十,历时五年乃成。
全书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总论自〈原道〉至〈辨骚〉五篇,论「文之枢纽」,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的准则,是全书理论的基础。
文体论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论辨文体。
作者每篇分论一种至两三种文体,当中有探讨文体源流,阐释其名称及含义,品评作家作品的得失等。
创作论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
批评论自〈时序〉至〈程器〉五篇,探讨不同时代的文风,品评作家的成就,并对批评方法作出专门探讨。
最后一篇〈序志〉,阐明此书的写作动机,介绍全书写作的原则和全书的主要内容,以及表明作者的写作态度。
刘勰在总论五篇中,阐明了全书的理论基础。
他为矫正当时的浮艳文风,所以提倡原道的文学。
他在〈原道〉篇提出了「文原于道」,根据《易经?系辞》的天道自然观念来说明文章「与天地并生」,是合乎「自然之道」。
所谓「道」,就是「形而上道」的「道」,是先天地、日月、山川而存在的绝对观念。
他又以为「道」通过了圣人的著作而得到阐明,并可解决问题:「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由于圣人的作品最能够「明道」,所以他在〈征圣〉、〈宗经〉两篇,提出文学创作应以圣人的著述为楷模。
他以为后人作品合乎「宗经」,则要符合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故此,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贯彻儒家精神,意欲矫正当时文学艳侈流弊之风。
小学生2019关于《文心雕龙》读书笔记500字
小学生2019关于《文心雕龙》读书笔记500字《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关于《文心雕龙》读书笔记5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学生关于《文心雕龙》读书笔记500字(一)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文心雕龙情采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情采读书笔记求《文心雕龙情采篇》全文及解释情采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
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
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言隐荣华”,殆谓此也。
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文心雕龙知识点总结
文心雕龙知识点总结《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作。
本书由刘勰所作,在全书中对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总结《文心雕龙》的知识点,包括内容梗概、理论观点、范畴分类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经典之作。
一、《文心雕龙》的梗概《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为20篇,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学的定义、修辞、体裁、风格、技巧等。
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观点,展现了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全面思考和深刻理解。
1. 第一篇定勢篇这一篇主要介绍了文学的定义和分类,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真实性、美感和审美价值,并提出了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记叙、议论、赋、比。
2. 第二篇修辞篇该篇详细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拟人、对仗等,强调了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3. 第三篇理论篇该篇阐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学的本源、创作方法、审美标准等,对文学创作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4. 第四篇风度篇该篇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风格和气质,包括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情感的种类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
5. 第五篇深湛篇这一篇主要讨论了文学作品的深邃性和内涵,包括作品的深度、内在的含义和文学作品的丰富性。
6. 第六篇考據篇该篇对文学作品的考据和研究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包括文学作品的起源、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版本。
7. 第七篇水调篇这一篇针对文学作品中的音韵和声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感。
8. 第八篇遣词篇该篇着重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词语运用和选取,包括词语的美感、表达力和文学作品中的词汇表达。
9. 第九篇凑制篇这一篇主要讨论了文学作品中的修辞配合和组合,包括句子的结构、语言的运用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组合。
10. 第十篇味道篇该篇对文学作品中的味道和情趣进行了介绍,包括作品的情感表达、情趣的种类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文学范畴,并对古代文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下是对《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一本总结了刘勰多年文学评论经验的作品,共分为四十篇,并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篇章、章法、词训和文心。
二、篇章与章法篇章是《文心雕龙》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汉代以来的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
篇章部分分为七个小节,分别论述了文学的源流、文学流派的划分、古代诗歌、辞章、赋、文辞和文选的特点与技巧。
刘勰通过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技巧。
章法是《文心雕龙》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篇章的结构和章节的安排。
刘勰在本部分提出了“章法”这一概念,探讨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他指出,优秀的作品需要合理的章节划分和有机的结构布局,以增强内容的条理性和表达的效果。
三、词训与文心词训是《文心雕龙》的第三部分,讨论了古代词曲的发展和创作技巧。
刘勰通过对古代名家词作的分析,总结了词的基本要素和创作的技法,从而对后世的词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第四部分,也是整部著作的精华所在。
刘勰在这一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内涵与形式,并对文心的表达和创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既富有内涵又形式美,把握好“文之内心”和“心之表达”的关系是文学创作的关键。
四、读后感阅读《文心雕龙》,让我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刘勰的论述严密而详尽,其中的观点和技巧仍然对现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深受其启发,更加意识到一篇优秀的作品需要有精心的结构和表达,同时注重内涵和形式的统一。
总之,《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其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后世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最新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
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
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
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
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
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
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
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读书笔记1刘勰在上一篇《明诗》篇中主要论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而则这篇主要讲乐府。
“乐府”最早指的是管理音乐的机构用以采集民歌,而这里所要论述的就是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以及魏晋时期文人创作的乐府诗。
刘勰依然从“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四个维度把握乐府。
首先论述乐府的含义、起源及作用,认为乐府________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阙”等三代之乐和“涂山歌”等四方之音,配乐的诗歌肇始于上古时,夏殷之世,产生四音。
西汉的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但大多为俚俗之曲。
《诗经》用来配乐,但先秦时代的雅正之曲在汉代乐府中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接着,刘勰论述两汉到魏晋时期乐府的发展史,秦汉之际,礼乐衰微,乐府产生。
随后经历汉武帝立乐府、汉宣帝制雅诗、元成二帝广淫乐、东汉郊庙祭祀杂雅之章、曹魏三祖“宰割辞调”等阶段,到西晋达到“表里而相资”(即乐声和乐章互相配合)的境界。
最后一部分,刘勰论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并指出另立此篇的原因。
他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心在诗”,故“君子宜正其文”;并且指出“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刘勰论乐府的态度,基本上还是讲求符合儒家之雅正,并严格区分雅与郑。
《赞》词曰:“《韶》响难追,郑声易启。
”即看出他对当时(汉魏以来)风行的不雅之歌的鄙薄态度,而推崇先秦雅乐,文中他以“艳歌婉娈,怨志诀绝”称呼《碧玉歌》、《华山畿》等也可看出对通俗乐曲的贬低。
刘勰的这一态度与“宗经”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宗经,所以以先王的雅乐来作为衡量音乐的标准。
他提出“乐本心术”的观点,认为音乐对于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乐有雅声和溺音之分,雅声是周王朝的音乐,郑声则为溺音。
另外,文中也提到“中和之响,阒其不还”之“中和”说,这体现刘勰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异曲同工。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2一、关于《文心雕龙·征圣》中圣人之道是检验__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论述《文心雕龙·原道篇》已给这本探讨文学理论的著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比兴》读书笔记
世承班王丽婷《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觉得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博大而精深,让我困惑不已。
但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味,联系古往今来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意思说比是比附,是按照事物的相似处来说明事理;兴即兴起,是根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托感情。
起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但是想到以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明白了。
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的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了。
所以说在《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
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便于诗人抒情达意,而且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它们的意蕴,使其具有悠长的韵味,让人回味,让人沉思。
其实在写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
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孟郊的《游子吟》中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做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随着文学体裁的不断变化发展,比兴手法的运用在词的意境的塑造与艺术效果的表达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了比兴,诗词便会少了一份婉约,少了一份含蓄,少了一份韵致。
比兴手法的运用,拓展了诗词的意境,加强了诗词的生动性,增加了诗词的韵味,使得我国的诗词散发出了迷人的馨香。
刘勰对比、兴两法的运用,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全面观察了事物的基础上“拟容取心”。
比拟的是事物的形貌,但不应停留在形貌的外部描写上,而必须提取其精神实质;也就是说,要通过能表达实质意义的形貌,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斥言”、“托讽”,以小喻大。
这真是刘勰对文学理论的真知灼见,是值得后世永远慢慢品读与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