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剪辑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剪辑
剪辑的概念:
影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含义明确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影片。

一、镜头组接剪辑技巧
变格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

剪辑者为达到剧情的特殊需要,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时间空间所作的超乎常规的变格处理,造成对戏剧动作的强调、夸张和时间空间的放大或缩小。

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直接影响影片的节奏。

变格方法有:1.摄影机以常规速度拍摄,但是导演和剪辑师为了突出渲染某一场戏的特殊气氛和戏剧效果,而用剪辑手段拉长或缩短某一事件或某一悬念的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距离,用以加强观众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印象。

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一场就是成功运用这一手段的典范;2.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情绪和动作的强度而在剪辑过程中剪掉某些动作过程。

如影片《蓝色的花》里伊汝相妞妞砍柴的戏,原素材人物对话间的停顿过长,剪辑根据画面伊汝抓柴、整柴、提柴、放柴几个步骤,只取伊汝抓柴放柴的动作,剪掉了动作的过程部分,使人物动作流畅,并表现出这场戏应有的情绪和节奏。

分剪
剪辑技法之一。

将一个镜头剪成几段,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

有时是因为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不够,但已无法补拍,不得不把一个镜头分作几次使用;有时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一镜头,以表现。

某一人物的情思和追忆;有时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含义以发人深思;有时是为了造成首尾呼应,从而在艺术结构上给人以严谨而完整的感觉。

如果分别在几处使用的同样画面的镜头是按剧作结构和导演构思事先拍摄好的,则不属于分剪技法之列。

挖剪
剪辑技法之一。

解决某个镜头内,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遗憾和不足而采取类似医学上外科手术切除的办法,来抠掉诸如某一多余的表演过程、某一过长的停顿,以及由于摄影机运动过程中某一推拉摇移动作与演员表演配合不准等必须剔除的画面段落的技术措施。

拼剪
剪辑技法之一。

用拼接来补救画面长度的不足。

有些画面素材由于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和困难,效
果不理想。

如拍摄野生动物活动的镜头,动物不听指挥,更不能满足拍摄人员的一些特殊要求,只能听其自然。

因而有时虽然拍摄多次,拍摄的尺数也很长,但可用的尺数却很短,达不到所需的长度和节奏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同样或相似画而内容的备用镜头,就把它们当中可用的部分剪下来,然后拼接在一起,以达到画面的必要长度。

分剪插接
剪辑技法之一。

为加强戏剧效果或弥补拍摄过程中的缺憾和不足,而把表现一定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分别按比例分割成两段、三段以至更多小段,然后按故事发展顺序交替组接起来的重要剪辑手段。

使用分剪插接的方法,可以解决以下两种类型的问题:1.在剪辑过程中有时发现某两个镜头或某一组镜头(如两个人物谈话、争吵、追逐或互相射击),如果按照原来分镜头剧本所规定的排列顺序原封不动地组接在一起,就显得镜头过长,节奏太慢,人物间的情绪交流和心理反应不能及时而迅速地表现出来,既减弱了戏剧冲突的强度又冲淡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为此就需要运用分剪插接的手段,对原有素材作重新分切组合的处理,以改变原来的缓慢节奏,使之紧凑、流畅、明快;2.有时规定情境本身要求清晰地表现出某个人物对其一事件、某一句话的反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烈变化的内心活动和两种互相矛盾着的思想互相撞击时进发出的火花,但在剪辑过程中发现恰在此时此处拍摄的素材缺少表现上述内容的一些镜头。

布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原有素材中已经用过然而又符合规定情境要求的某些镜头的剪余部分拿来,根据需要把它分割成两段以至数段,和与之有关的其他蒙太奇因素穿插在一起,反复交替使用,僧以渲染某种情绪和气氛,揭示某种涵义或借以加强某一戏剧高潮。

插入镜头
亦称“夹接”。

在一个镜头中间切断,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锐人。

插入镜头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和导演为了揭示某一人物生活经历中的一个侧而或者隐私,而花一场戏的进行过程中(比如一个人正在马路上走者或坐在汽车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个代表人物主观视线;表示他意外地看到了什么人和事以后的直观感受或引起了联想的镜头。

另一种与挖剪有密切关系。

有时为了挖剪后的镜头不露痕迹,不产生跳动感,而不得不用插入镜头作间隔。

二、动静剪辑实用技巧
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手法,是由特写镜头直接跳切到全景镜头或由全景镜头直接跳切到特写镜头的组接形式。

两极镜头的组接能使剧情的发展在动中转静或在静中变动,产生特殊艺术效果。

例如我国影片《南方的岸》中有这样一场戏:在海南岛插队劳动的知识青年由于分配新的工作要离开村庄,社员们赶来送行,场面热烈欢腾。

这时用大远景紧接一个大特写镜头——牛、人、脸,以此来强调知识青年内心依依难舍的感情。

影片运用这种组接形式给予观众的直感极其强烈。

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

阶梯式镜头剪辑
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手法。

在同一方位上,对同一人物从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逐步跳切的画面组接,或反过来从特写依次跳切到全景的画面组接。

这种手法只有在特定场景中,为了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强调造型的对比,渲染气氛,加强节奏,才能运用。

动接动
两个在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相连镜头的切换方法。

动接动应与动作剪接点严格区分。

动作剪接点是同一主体的镜头切换方法,而动接动则是不同主体镜头的切换方法。

例如:上一镜头是行进中的火车,下一镜头如果接沿路景物,那么,一定要接和火车车速相一致的运动景物的镜头,这样才能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要求。

动接动也包括各种运动镜头的组接。

在剪辑处理中,要紧紧抓住各种动的因素,如人物的运动、景物的运动、镜头的运动等,借助这类因素来衔接镜头,节奏上可以流畅而自然。

静接静
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切换方法。

在电影表现方法中,没有绝对的静态镜头,特别是故事片,每一个镜头的存在,对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塑造,都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静接静是相对而言的,多数是指镜头切换前后的部分画面所处状态。

例如:甲听到乙在背后叫他,甲转身观望,下一镜头如果乙原地站着不动,镜头就应在甲看的姿态稳定以后转换,这样才不会破坏这场戏的外部节奏。

因此,静接静也同样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一种组接方法。

有时静接静用于以心理动作为依据的情绪贯串,舍掉外部动感明显的镜头转换,采用寓情于静的镜头组接,渲染深沉凝重的情绪。

静接静还包括在场景段落转换处和各种运动镜头之间在头尾静处的组接;它更多注重镜头的连贯性,不强调运动的连续性。

静接动
动感不明显的镜头与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

静接动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

由上一个镜头的静止画面突然转换成下一个镜头动作强烈的画面,其节奏上的突变对剧情是一种推动。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镜头的静止画面中往往蕴藏着强烈的内在情绪。

例如英国影片《卡罗琳夫人》中,从她深为自己的行为不当而悔恨时,突然接骑马追寻文夫的急驰镜头,利用动作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节奏上的跳跃,从而强调了一种特殊的情绪飞跃。

这样的静接动在衔接上是跳跃的,但在视觉上镜头转换仍然是流畅的。

动接静
在镜头动感明显时紧接静感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

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

相连的两个镜头,如果前一个镜头动感十分明显,接上一个静止的镜头,会在视觉上和节奏上造成突兀停顿的感觉。

但是,这种动静明显对比,是对情绪和节奏的变格处理,在以运动见长的影片构成中,动接静的特殊作用甚至超过静接动的某些效果,在特殊节奏变化的转场处理中,可以造成前后两场戏在情绪和气氛上的强烈对比。

三、视听语言转场技巧
动作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

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或战争工具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

例如,用人物定向镜头堵满画面以结束一场戏,接着再用人物离开镜头走
向某处以展开另一场戏。

用汽车、坦克、飞机的动势,驰过或堵住镜头,然后再接其他交通工具或人物离开镜头;再如某场戏末尾女主人公动手打男主人公一个耳光,下一场戏开头接男主人公痛苦地扑倒在自己的床上。

通常用汽车、火车的轮子飞转与飞机的螺旋桨相接这类手法转换场景,也属于动作转场的剪辑。

特写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

用特写画面来结束一场戏或从特写画面展开另一场戏的剪辑手法。

前者指一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在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如头部或眼睛)或某个物件的特写画面上;后者指从特写画面开始,逐渐扩大视野;以展现另一场戏的环境、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手法。

用特写画面来结束一场戏,或用特写画面展开一场戏,都是为了强调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情绪,有时是为了表示某一物件、道具(如钟表、闪动着的红灯、十字架等)所含有的时空概念和象征性含义,以造成完整的段落感。

特写转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在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人物的表情或某一物件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场景和叙述内容,而不使人产生陡然跳动的不适之感。

语言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

利用后一场戏对白首句与前一场戏对出末句的衔接或重复的行机联系来达到场景转换的自然过渡。

例如影片《不该发生的故事》中,有一场戏末尾的对白是:“党不能扔下咱不管。

”紧接将下一场欢的第一句对白是:“不要!不要!就咱几个党员干!”
音乐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

用音乐手段达到场景自然过渡的技巧。

打破音乐与所配画面的起止处完全同步的传统格局,把音乐向前一场戏画面末尾或向后一场戏画面开始处延伸一定的长度。

这一技巧如果运用得好,可远远超出转场功能的范围,音乐与画而配合后使某一特定场景产生特殊的感染力。

有时它能使人沉浸在对美好事物的回味少,有时则能给人造成对即将降临的灾难和不幸的预感。

音响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

利用音响元素,借助两场戏首尾相交之处音响效果的相同、相似或串位(导前或延续),以达到场景的自然转换。

影片《不该发生的故事》结尾部分用上一场末尾的一声响鞭与下一场开始的鞭炮弹相接,即属此类。

省时还用这种转场的音响效果作为唤起人物和观众回忆与联想的艺术手段。

景物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

借助景物镜头和两场戏之间作为间隔的手段来表示场景的转换。

景物镜头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以景为主、物为陪衬的镜头,用这类镜头作转场剪辑,既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也表现时间和手段的变化,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段。

另一种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如田野上的拖拉机驶过镜头,海上的x只、城市街道上的汽车和马车驰过镜头等等。

很多影片都利用各种交通工具驶过镜头或用静物(如建筑物前的圆柱、雕像、室内的陈设)挡住镜头作为转场手段。

情绪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

利用情绪渲染的延续性作转场处现。

当人物的情绪渲染达到饱和点,观众沉浸在激情的感染中时,借助情绪的贯穿性来转换场面,紧凑而不露痕迹,起到承上启下,一气呵成的作用。

例如在影片《蓝色的花》中,赵大娘焦急地寻找亲人,当失望转为沉思的情绪达到饱和时,利用情绪的感染力,自然地转入她在下一场中的镜头,这中间既无形体动作,又无对白,而场景的转换却使人感到十分流畅自然。

光学技巧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

用光学印片方法印出的附加技巧表示时空和段落的转换。

是传统的电影手法。

这些手法并有省略时间和空间过程的作用。

在传统的电影形式中,为了表示时间和空间变化,往往在场面、段落之间,特别是在大的情节段落起伏之间运用诸如“叠印”、“化出”、“化入”、“渐隐”、“渐显”和“划”之类的技巧。

在一般情况下,用“叠印”表现回忆,用“渐隐”、“渐显”、“化出”、“化入”表示时间过程和空间的转换,用“划”表示一些内容单一、篇幅简短、快节奏的纯属交代性质的过场戏的时空交替。

但因每部影片风格不同,在用法上也不尽相同。

四、电视节目的剪辑
电视节目的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策划、构思、采访、拍摄、剪辑、特技合成、解说配音、字幕等多道工序,而其中剪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建立节目的剪辑风格
所谓节目的剪辑风格,简而言之,就是剪辑师对节目后期剪辑的整体构思。

它体现了剪辑师对编导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对节目内容、结构的把握。

剪辑师所做的剪辑提纲是其具体的表现。

由于电视节目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编导者的风格不同,这就决定了针对不同种类的节目应采用不同的剪辑方式。

剪辑师在动手剪辑一部片子前,必须首先熟悉节目,把握住编导者的创作意图及艺术追求,根据节目的内容、形式、风格考虑所采用的剪辑手段,建立片子的剪辑风格。

剪辑风格一旦确定,就应保持前后一致,使之贯穿于整个剪辑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剪辑师来说,建立剪辑风格虽然重要,但表现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必须服从而不能违背编导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要求,要与节目的主题、内容、形式、结构达到有机地统一。

二、选择画面剪辑点
在后期剪辑中,无论是剪动作、剪情绪、剪节奏,剪辑点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下面试例举几种选择剪辑点的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1.不同类型节目的剪辑
综艺晚会类节目,大多数以歌舞为主,其剪辑点需按歌曲内容及音乐旋律、节奏、乐句、乐段来选择,并且在音乐节拍强点上切换镜头比较流畅。

电视剧类的节目,多数按剧情的发展及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选择剪辑点。

访谈性节目,一般按访谈者的谈话内容及现场气氛来切换镜头。

纪录片及纪实性专题片的剪辑要力求真实可信,尤其是长镜头拍摄时,剪辑要尽量保证镜头完整,避免剪得过细过碎。

竞技体育类节目,由于动感较强,应选择动感强烈的地方作为切换点。

2.镜头长度的选择
一般说来,镜头景别、画面信息量的多少及画面构成复杂程度都会影响镜头长度的选择。

就景别而言,全景镜头画面停留时间要长一些;中近景镜头要稍短一些,特写镜头还要短一些;就画面信息量而言,信息量大时,画面停留时间要稍长一些,信息量少的则要短一些;
就画面构成复杂程度而言,画面构成复杂的,停留时间要稍长一些,反之则稍短一些。

对于叙述性或描述性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应以观众完全看懂镜头内容所需的时间为准。

对于刻画人物内心心理及反映情绪变化为主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不要按叙述的长度来处理,而应根据情绪长度的需要来选择,要适当地延长镜头长度,保持情绪的延续和完整,给观众留下感知和联想的空间。

3.镜头之间的组接
“动”接“动”、“静”接“静”是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

所谓的“动”与“静”是指在剪辑点上画面主体或摄像机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状态。

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镜头组接可保持视觉的流畅及和谐。

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画面主体都是静止的,其剪辑点的选择要根据画面的内容来决定(静接静)。

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其中一个镜头主体是运动的,另一个镜头主体是不动的,其一种组接方法是寻找主体动作的停顿处来切换;另一种方法是在运动主体被遮挡或处于不醒目的位置时切换(静接静),如果两个固定镜头主体都是运动的,其剪辑点可选在主体运动的过程中。

一般说来,剪动作时,镜头组接是以主体动作的运动因素作为依据的,小景别的动作要少留一些,大景别的动作要多留一些。

(动接动)。

当两个镜头都是运动镜头,并且运动方向一致时,应去掉上一镜头的落幅及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动接动)。

如果两个运动镜头的运作方向不一致时,就需在镜头运动稳定下来后切换,即保留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静接静)。

_
“动”接“动”的一种特殊用法是所谓“半截子”镜头组接。

即不同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进行
切换,这样一系列的“半截子”镜头组接起来给人的动感更强,节奏更鲜明,在体育集锦类节目的剪辑中应用较多。

需要注意的是,组接镜头时要考虑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的方向性及动感的一致性。

除了“动”接“动”、“静”接“静”外,常见的还有“动”接“静”和“静”接“动”。

在进行后两种画面组接时,要充分利用主体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呼应关系及画面内主体运动节奏的变化,做到由动到静,由静到动顺理成章的自然转换。

4、“跳轴”现象的处理
在前期拍摄时,由于摄像师未充分意识到轴线问趣,或者即使前期拍摄时建立并遵守了轴线原则,但后期剪辑时需打乱原来的镜头次序重新组合,就可能产生“跳轴”现象。

如果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会造成观众理解上的混乱。

当遇到“踏轴”问题时,剪辑师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消除或减弱“跳轴”现象。

i oX KD
(1)利用动势改变轴线方向。

在两个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转身或运动物转弯的镜头,将轴线方向改变过来。

(2)插入中性镜头。

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无明显方向性的中性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影响。

(3)借助人物视线。

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视线变化的镜头,借助人物视线的变动,改变轴线方向,清除“跳轴”现象。

(4)插入特写镜头。

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局部特写或反映特写镜头,可减弱“跳轴”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写镜头要与前后镜头有一定的联系,否则显得生硬。

(5)插入全景镜头。

由于全景镜头中主体在画面所处的位置、运动的方向或动作不很明显,插入后即使轴方向有所变化,但观众的视觉跳跃不大,可减弱“跳轴”现象。

三、控制剪辑节奏
电视片的节奏是由画面主体或摄像机镜头的运动、镜头的长短、景别的变换、组接时的切换速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

它是片子中事件、情节或人物情绪变化的速度和强度,是影响片子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
在前期拍摄时,摄像师应根据编导者的意图及节目的形式、风格,控制摄像机的运动速度(例如轻松、欢快的节目,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可稍快一些;庄重、抒情的节目运动速度可缓慢一些),从而形成节目的节奏基调。

在后期剪辑时,剪辑师总的说来要遵循这一节奏基调,再结合节目的内容及结构安排,根据事件及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形成有起有落、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

在剪辑时,尤其要注意的,一是段落的剪辑节奏要与片子的总体节奏相吻合和匹配;二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要适当,变化过快或过慢都会给观众心理上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另外,后期剪辑时,在一个段落中采用一成不变的剪辑节奏,会使观众产生疲乏厌倦的感觉。

如果适当变化剪辑节奏,采用剪接加速度的方法,使组接的镜头越来越短,利用镜头的积累效果,可使段落形成一个高潮。

但在做这种节奏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张弛结合,每一个高潮点后都要留出一个缓冲释放的空间,给观众以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剪辑
俗称“剪接”。

影片制作工艺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后的一次再创作。

“剪辑”在英文中是editing,和“编辑”是同一个词,但在我国电影术语中译成“剪辑”是有根据的,因为电影的剪辑工作就是组接一系列拍摄好的镜头每个镜头部必须经过剪裁,才能接得上,故强调“剪”字。

“剪辑”在俄文中是mohtax,是从法文中借用来的一个建筑学上的名词,原意为装配、组合,音译成中文,就是“蒙太奇”。

这种借用,说明影片的蒙太奇往往最后定型于剪辑台上。

剪辑工作包括画面剪辑和彩带剪辑两个方面。

画面剪辑即对拍摄出来的数以千计的镜头进行精心的筛选和去芜存菁的剪裁,按照最富有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

电影镜头,通常是按照内景、外景、实景等不同的拍摄场地分别集中拍摄的,在剪辑时需要按照影片内容的顺序重新进行组接。

重要的镜头往往由于艺术上或技术上的原因,需要重复拍摄多次或同时拍摄多条,剪辑时要进行挑选。

群众场面在拍摄现场时常拍摄大批素材镜头(参见“画面素材”),在剪辑时进行创造性的组接。

每个侧面素材镜头的尺寸都拍得比需要的长一些,以便从中寻找适当的剪接点。

还有些镜头需要分切成小段,和另外的镜头交叉组接起来,以创造气氛和节奏。

根据影片故事发展的逻辑性和总节奏的需要,在剪辑过程中随时都可能调整镜头、场次,甚至删去某些多余的镜头或段落。

声带剪辑由于声带片录音方式分先期、同期、后期三种,在剪辑工艺上也有不同要求:先期录音的声带大都是完整的乐段或唱段,必须严格遵循音乐的规律来剪辑画面;同期录音的声带一般是对形的语言或自然音响效果,都与画面在一起同时剪辑;后期配音的内容则比较广,有对形的语言和音响效果,也有不对形的内心独白、旁白、画外音响效果,还有渲染情绪、气氛的背景音乐,通常是在画面基本剪定的基础上来录音,这就要求在剪辑画面时预先考虑到声音构成和声画结合的一系列问题。

总之,影片的声音必须和画面有机地结合,共同构成完美的银幕形象。

电影剪辑的艺术手段,实际上属于镜头组接的技巧。

早期的电影导演,一般都亲自把拍摄成的一系列镜头剪辑成影片。

由于电影在摄制技术上和艺术创作上日新月异的发展,才产生了剪辑和导演的分工,而剪辑人员的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剪辑艺术手段的作用。

如何运用剪辑手段,对于保证和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关系极大,在现代的影片制作中,剪辑的艺术质量多数取决于专业剪辑人员和导演的共同创造。

剪辑师
电影蒙太奇组合阶段负责剪辑影片的人。

在剪辑台上对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进行再创作。

剪辑师应深刻理解剧本和导演总体构思,以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逻辑为基础,对在内景、外景、实景中分割拍摄的不同场景、不同景别、不同拍摄方法的画面素材和录制的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取舍,运用蒙太奇技巧进行有机的组合,最后使整部影片达到结构严谨、语言生动、节奏鲜明,从而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提高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剪辑师可以运用剪辑手段纠正或弥补现场拍摄的画面素材的不足,也可以调整原有的结构,甚至改变原有的构思。

同时还要重视影片中的声音,在剪辑画面的同时,应考虑到声画结合和音响构成等一系列问题,与录音师通力合作,以获得完满的听觉形象的艺术效果。

声画素材经过优秀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