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2015新版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骤停对脑的影响



脑血流量高出全身肌肉和其他器官组织1820倍,所以脑也是高耗氧器官。 血液循环停止10秒钟,大脑因缺氧丧失意 识,10-15秒钟内神经功能损害,在>4分钟 瞳孔散大固定。 心脏停止后,在4-5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 的脑损害,经过数分钟过度到生物学死亡。
时间与抢救成功率
开始时间 成功率 > 90% 50% 10% 4%
除颤时注意事项



实施CPR期间,当确认患者发生VF或无脉室 速 时,急救者应立即给予1次电除颤, 电击时所有人员应脱离患者。 单人复苏时,急救者应熟练地联合运用CPR和 AED。 电除颤前后中断胸部按压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胸部按压和电击间隔时间越短,除颤成功的可 能性越大。 应在除颤器准备放电时才停止胸部按压,急救 者一旦完成电击,应立即重新开始胸部按压, 实施5个周期的CPR后 再次检查脉搏或评估心律。
推荐1次(而非3次)除颤方案。
主要原因包括: ①动物实验表明,单次电击与3次 电击相比,CPR中断时间减少,存活 率增加; ②如果1次电击未能终止VF,则再 次电击增加的益处也很少,此时重新 CPR或许比再次电击更有价值。
除颤成功标志

电击后5s内VF终止。

电击后5s心电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 活。电击成功后VF再发不应视为除颤失败

心脏骤停的原因
1.心源性原因: 冠心病---主要原因; 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 心肌疾病; 主动脉疾病; 瓣膜性心脏病; 其它。
心脏骤停的原因
2.非心源性疾病: 呼吸停止; 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药物中毒或过敏; 麻醉和手术意外; 意外事件:电击、雷击、溺水等;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 其它:临床诊疗技术操作等。
1 L 球囊的1/2—2/3,(潮气量400-600ml),胸廓扩 张,超过1s

应能看到胸廓起伏
D---电除颤




院外目击SCD且现场有AED可用时,应尽 早使用AED除颤; 对于院内SCD患者,应立即进行CPR,一 旦AED 或除颤仪准备就绪,宜立即除颤; 对于院外发生的SCD且持续时间>4~ 5min或无目击者的SCD患者,应立即给予 5个周期约2min的CPR(一个CPR周期包括 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后再除 颤 。 强调每次电击后立即CPR
C---胸外按压

除胸廓下陷挤压心脏外,更重要是改变 胸腔正负压,通过虹吸作用增加静脉回 心血量及心脏排血量,心泵血占20%,胸 泵血占80%
有效的按压应使大动脉脉搏可被触及, SBP达到 100mmHg,平均血压超40mmHg, 颈动脉血流量达到正常值的5—35%


按压平面:
仰卧位 硬质平面或地面
A---开放气道
(1)技术要点
首先清除异物 解除舌根后坠、异物阻塞
(2)方法:
① ② ③
仰头抬颏法 双手抬颌法 托颈法
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 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 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 骨性部分向上抬颏。 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 地面垂直,开放气道。

(优点:简单、迅速、有 效) (要点:去枕、仰头、压 额、提颏
除颤波形和能量水平:




不能确定哪种波形对心脏骤停后的ROSC (恢复自主循环)发生率或存活率更好; 双相波除颤150~200J,尚未确定第一次双 向波形电除颤的最佳能量; 单相波360J; 如果首次双相波电击没有成功消除VF,则 后续电击至少使用相当的能量级别,如果 可行,可以考虑更高能量级别。
心脏骤停分类
1.心室颤动(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最常见(77-84%)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率高。 ECG:QRS波群消失,代之以振幅与频率极 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为200-500次/分。
2.无脉室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清除气道异物:
首先头偏一侧,用手指清 除口咽部异物,注意速度 要快,取下义齿

开放气道:
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 中的异物后上抬下颌骨, 解除舌根后坠造成气道阻 塞--开放气道。
托颌法



将双手放在头部两侧并握紧 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 下颌。 如果需要人工呼吸,则将下 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 分开,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 吹气。 托颌法,操作难度大,不能 有效的开放气道,易致脊髓 损伤,非专业者不建议采用。
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A. B.
C. D.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按压速率>100次/分,<120次/分 成人按压幅度>5cm、<6cm;婴儿和儿童的 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尽早除颤!



V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导致SCD的心律失常; 电除颤是终止VF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率迅速下降。在 未同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从电除颤开 始到生命终止,每延迟1min,VF致SCD患者的 存活率下降7%~10%; 短时间内VF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体位:患者平卧于病床上 或地下,将胸前衣物解开 并移走其它异物,特别是 金属类物品; 电极板的准备:电极板上 均匀涂上导电糊,或包裹 4-5层纱布后在盐水中浸湿; 电极板的位置:一个电极 板置于右锁骨下方,另一 电极板置于左乳头的左下 方,两个电极的距离至少 10cm。
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

Defibrilation—电除颤
Compressions胸外按压 Airway———开放气道 Breathing—--人工呼吸



先电击还是先心肺复苏?

当立即可以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 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 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 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 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直到AED可 以分析患者心律。
心肺脑复苏(CPCR)
袁宽道
前言

心脏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 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 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 自主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 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 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我国SCD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 (0.04%),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发 生SCD 54.4万例。


轻拍、呼唤患者有无反应? 动脉搏动:触摸颈、股动脉是否有搏动? 呼吸:视胸廓是否有起伏?是否有呼吸气 流? 一旦发现患者无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 呼救并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10s内完成)


颈动脉位于喉部甲状软骨两侧,胸锁乳突肌的 内侧 一手扶头,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找准喉头,滑 向气管与乳突肌间
B---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






吹气口型:全口相对,完全 吻合密闭 吹气压力:防止漏气,捏闭 鼻孔(一捏一松) 吹气力度:自然吸气,适力 吹入,避免过度通气 吹气时间:持续一秒 吹气有效:胸廓起伏 吹气频率:每6-8秒进行1次 呼吸
口对鼻呼吸

当不能进行口对口呼吸时,应给予口对鼻呼吸, 如溺水、口腔外伤等。
球囊-面罩通气


体位:仰卧,头后仰,抢 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 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 固 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 气 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 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 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用 左手挤压气囊
球囊-面罩通气

首先保证气道开放 面罩与面部充分吻合,减少漏气 适度的按压频率和深度
CPR注意事项


在5次按压周期内,应保持双手位置固定, 不可将手从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压后让胸 廓回复到原来位置再进行下一次按压。 急救者应定时更换角色。如果有2名或更多 急救者在场,应每2min(或在5个比例为30: 2按压与人工呼吸周期后)更换按压者,每 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



CPR应在患者被发现的现场进行,CPR过程 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除非患 者处于危险 环境,或者存在其创伤需要紧 急处理的情况。 5个循环CPR后(2分钟),检查循环体征 (<10 秒),无恢复,继续下一个循 环CPR。(1个循环指30次按压和2次人 工呼吸)。 1次 电击后立即按压,勿急于检查心跳。



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成人心 脏骤停患者,尽量提高胸部按压在整个心 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60%,中 断时间限制在10s以内。
在心肺复苏中使用高级气道,医护人员可 每6秒进行一次人工呼吸(每分钟10次), 同时进行持续的胸部按压。

持续胸外按压优点



减少由于通气造成的按压中断,保证重要器 官的持续血供; 无需口对口通气,减少目击者实施CPR的障碍 和顾虑; 简化了CPR程序,便于CPR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但对于儿科SCA患者以及溺水、药物中毒、气 道阻塞等引起的SCA患者,仍应采用传统CPR 方法。
封闭式胸部 心脏按压与 人工呼吸相 结合,心肺 复苏术诞生
ZOLL提出电 击除颤,和 人工呼吸胸 外按压构成 了现代心肺 复苏术
强调了心肺 复苏术中脑 和神经系统 功能的恢复, 诞生了心肺 脑复苏的新 标准
2010版生存链
2015版生存链

AHA生存链分为两链: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 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确认患者获得救 治的不同途径。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心音消失; 瞳孔散大固定(常于心脏骤停后30-40s后 开始出现扩大,4-6min后固定); 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 后30s内)
心脏骤停对心脏的影响


心脏重量占体重0.4%,但耗氧量占全身代 谢7-20%。心肌内动脉血中摄氧量占动脉血 氧含量的71%,所以心脏是高耗氧、高耗能 的器官。 若心跳停止3-4分钟内恢复,心肌供血改善, 心肌张力可以很快完全恢复;8-10分钟内 恢复供血,仍可恢复功能;10分钟以上恢 复心跳,心肌损伤不能完全恢复。

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段1/3交 界处(男性两乳头 连线中点的胸骨上)

按压手法:
掌根着力,双手紧 扣,重叠上翘

按压姿势:
双臂垂直 以髋关节为支点 垂直向下

按压深度:成人>5cm,<6cm。按压频率: >100次/分,<120次/分。 按压与放松比1:1,按压间隙避免依靠在患 者胸上,使胸廓充分回弹。 按压与通气比:成人:单人、双人30:2,儿 童、婴儿:单人 30:2,双人15:2(无需因 为人工呼吸而中断胸部按压)。
心肺复苏术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生命支持(BLS)
2.高级生命支持(ACLS)
一、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是心脏骤停后挽救生命的基 础。基本内容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呼叫急 救系统、尽早开始CPR、迅速使用除颤器。
心脏骤停的诊断

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 呼吸停止、叹息样或抽泣样呼吸。
3.心室停顿 较常见(16-26%) 多见于麻醉、手术意外和过敏性休克 其心脏应激性降低,复苏成功率低。
4.心电机械分离(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 ECG为宽大畸形、低振幅的QRS波,频率20-30 次/分,但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和 心音均测不到; 极少(5-8%) 常为终末期心脏病,心泵衰竭 心脏应激性极差,复苏十分困难。
心脏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成功,并非仅指 心搏和呼吸的恢复,而必须达到神经系统 功能的恢复。脑复苏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1950 1960 1966 1985 200 0 200 5 201 0 201 发展为心肺 5 复苏学,每 隔5年更新 心肺复苏指 南
美国的Peter Safar和 James Elam 医生开始采 用人工呼吸 来复苏病人
<1min
<4min 4-6min >6min >10min
0.09%
心肺复苏(CPR)

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 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 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 达到恢复苏醒并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脑复苏(CPC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