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司马光自幼好读《左氏春秋》,喜欢编辑旧事以成编。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盖周、秦二朝,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满意,于是下令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将颖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并供给笔墨、缯帛、费用、餐点、果物等服务,要他继续写下去,并准许他借阅皇家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书。
于是司马光就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居家极其简陋,夏天闷热难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请匠人另辟一地下室,“常读书于其中”,“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每夜秉烛著书,生病时亦不休息。
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说:“先王曰,死生命也。
”就这样过了15年不问政事的著书岁月。
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治理”。
“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以史为镜)。
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赐给司马光。
这篇序后来保护《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
《资治通鉴》编修工作艰巨,先由助手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然后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加以增删,再由司马康检订文字。
首先,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有十七种,参考的野史,谱录,别集,碑志等杂史有三百多种,加上龙图阁等藏书,可以想见当时资料之丰富。
清人袁枚称:“李邺侯北伐之谋,保储之谏,辨建宁之冤,保李晟、马燧之功,新、旧两《书》俱不载入……微温公《通鉴》取李繁《家传》大为阐扬,则邺侯一代伟人,几乎黯然无色。
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
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1.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该书收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中国历史事件,共计卷三百余卷。
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按照年代顺序记录了中国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 起止范围资治通鉴的起止范围是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
这段时间包括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朝代的更迭,涵盖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和宋朝等时期。
2.1 春秋战国时期资治通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正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末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由诸侯国争霸所主导,而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外交、内政等重要事件。
2.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央集权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资治通鉴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以及汉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这个时期的历史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近一百年。
晋朝是三国时期的后继者,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
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各个朝代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以及社会变迁等重要事件。
2.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
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包括了隋朝的兴亡和唐朝的盛世。
2.5 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
十国是指吴、越、南唐、吴越、闽、南汉、南楚、南平、前蜀和后蜀十个政权。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资治通鉴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为第一部纪传体体史书,但只记载春秋时期的史事),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的简介150作文
资治通鉴的简介150作文英文回答:The Zizhi Tongjian, or 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is a seminal work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overing the history of China from the mythical Three Sovereigns and Five Emperors to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 spanning over 1,300 years. Compiled by Sima Guang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historical works in Chinese history, renowned for its comprehensive scope,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insightful analysis.The Zizhi Tongjian is a massive undertaking, consisting of 294 volumes and over 3 million characters. It was the culmination of a team effort by Sima Guang and his team of scholars, who spent nearly two decades compiling and verifying the work, drawing from a vast array of historical sources, including official records, private chronicles, and literary works.The work is divided into 16 periods, each covering a distinct historical era. Sima Guang employed a chronological approach, presenting events in a year-by-year format, which allowed readers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events over time.Beyond its chronological scope, the Zizhi Tongjian is also known for its thematic organization. Sima Guang arranged events into topical subheadings, such as"Political Affairs," "Military Affairs," and "Economic Affairs," enabling readers to explore specific aspects of Chinese history in depth.The Zizhi Tongjian is not a mere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it is a work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Sima Guang, a Confucian scholar, sought to provide moral lessons and political insights by examining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past ruler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The Zizhi Tongjian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historiography and political thought. It has served as a model for subsequent historical work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for centuries. Its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power, the dynamics of politic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ity have shaped the political thinking of countless rulers and statesmen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中文回答:《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上古三皇五帝到五代十国共1300多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1. 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中最重要的一部,被誉为“史家之宝、文秘之绝、详录发辨、参参而论之”,作为一部通史,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该书由司马光所著,是北宋至南宋期间的一部重要史书,完成于公元1084年。
2. 作者背景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子长,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身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一个士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勤奋。
司马光曾任官至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对于当时的政治和历史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
作为长期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学者,司马光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编纂《资治通鉴》,对历代君臣、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描述,使得该书成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通史之作。
3. 《资治通鉴》的目的和特点目的《资治通鉴》的目的是记录历史、分析事理、叙述道德,既立足于实际,又超越时空。
它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追求事实真相,对历史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精致的分析,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且有深度的历史画卷。
特点•系统全面:《资治通鉴》从周代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的末年,按照时间顺序逐年叙述中国历史,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这种系统性使得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客观公正:作者司马光以善于探究真相和求实问是的精神态度,拼凑了珍贵的史料和先人留下的史书,力求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尽可能还原历史事实,使读者可以获得一个较为客观的历史观。
•思想深邃:《资治通鉴》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对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
司马光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清晰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和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食粮。
•警示作用:《资治通鉴》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和解析,更是对今天和未来的警示。
通过对历代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人物命运的呈现,司马光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
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目录一、王夫之简介二、《资治通鉴》简介三、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四、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及解析五、总结正文一、王夫之简介王夫之,字子真,号船山,明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博学多才,对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均有精湛的研究,且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王夫之的著作颇丰,其中《船山全书》、《船山诗文集》等影响尤为深远。
二、《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 294 卷,记载了自公元前 403 年至公元 959 年,跨越 1363 年的历史。
这部书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广泛的历史内容、独特的编纂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三、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王夫之对《资治通鉴》评价极高,他认为这部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夫之还认为,《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即以年为经、事为纬,既有史家的客观态度,又有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对于后世历史著作的编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及解析王夫之在《船山全书》中,有一篇题为《论〈资治通鉴〉》的文章,其中他对《资治通鉴》的评价以及对书中内容的解析,颇为精辟。
原文翻译如下:“《通鉴》者,司马光以一代之治乱,为万世之师法,包括宇宙,统会古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国之治乱,民之休戚,无所不包,无所不贯。
光之志,欲以一代之治乱,为万世之师法,其意甚远,其规模甚大,而其文辞之雅驯,又足以动人。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部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著作。
王夫之还认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方法,即以年为经、事为纬,为后世历史著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总结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既体现了他对这部伟大历史著作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实用版)目录1.《资治通鉴》简介2.《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的关系3.《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案例4.随堂测试题目及答案正文《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史书,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全书共 294 卷,记载了自公元前 403 年至公元 959 年,跨越 1363 年的历史。
书名“资治通鉴”意指“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借鉴历史经验以服务于政治。
这样一部历史巨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一、《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的关系《资治通鉴》中涉及了诸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在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管理相关的智慧,如人才选拔、团队建设、决策制定、执行力等。
这些管理智慧对现代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二、《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案例1.人才选拔:在《资治通鉴》中,有许多关于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案例。
如唐太宗李世民善于选拔人才,把魏征从敌人的阵营中招纳过来,并委以重任,最终实现了贞观之治。
2.团队建设: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团队建设的智慧。
如刘备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诸葛亮出山,最终形成了以诸葛亮为核心的团队,共同实现了蜀汉的繁荣。
3.决策制定: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明的决策。
如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的实力,维护了中央集权。
4.执行力:《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坚决执行决策的案例。
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立即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等,使得秦朝迅速走向繁荣。
三、随堂测试题目及答案1.问题:《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答案: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2.问题:《资治通鉴》全书共多少卷?答案:294 卷。
3.问题:请举一个《资治通鉴》中关于人才选拔的案例。
答案:唐太宗李世民选拔魏征为例。
4.问题:《资治通鉴》中哪个朝代的故事最多?答案:唐朝。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观与史学意义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观与史学意义
一、《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一部中国历史书,是一部纪传体编年史。
它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近1300年间的中国历史。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通史之一,《资治通鉴》对历代文人和研究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观
1.辩证唯物主义观:《资治通鉴》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强调经
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并运用因果关系来解释历史事件。
2.德才论:《资治通鉴》注重以人物德行和才能评价其功过得失,通过对各
朝代贤臣、昏君等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尊奉文德之理念。
3.天命观: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天命因素,并认为历代君王能否保持统治稳
定与其是否遵循天道有着密切关系。
三、《资治通鉴》的史学意义
1.编年体史书的开创者:《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纪传体编年
法的通史,为后续历史编纂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2.批评和反思历史事件:作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代君臣进行品评,及时
指出其错误和问题,对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入剖析。
3.注重政治道德:《资治通鉴》强调权力与德行的关系,警示统治者及子民
应严守政治道德,避免堕落和腐败。
4.提倡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应用:通过对历代事件及其原因进行总结与分析,
《资治通鉴》试图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规律,并使之成为指导当时社会现实问题解决之依据。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以其独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德才论和天命观等历史观,以及作为第一部纪传体编年法编写的通史,不仅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和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由宋代司马光撰写,成书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至1064年)。
全书共294卷,以帝王时代为主线,纵贯自汉高祖刘邦到隋文帝杨坚的历史,涵盖了2200多年的时间。
二、资治通鉴的特点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通史,有以下几个特点:1. 纪事本末资治通鉴以纪事本末为主要特点,即记录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结果。
它详细叙述了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力求客观、准确地还原历史。
2. 借史以鉴今资治通鉴强调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
司马光希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规范,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3. 排斥特殊立场资治通鉴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客观中立,排斥个人主观立场和政治倾向。
司马光在撰写时不谋私利,不迎合权贵,力图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
4. 以时间为序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历史事件。
这种时间序列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前后关系,掌握历史的脉络。
三、资治通鉴中的名词解释1. 帝王时代帝王时代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时代,主要是指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晚清帝制覆灭为止的历史时期。
资治通鉴以帝王时代为主线,记录了辽、宋、金、元、明等历代帝王的治国策略、政治斗争、战争纷争等。
2. 纪事本末纪事本末是指记录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结果。
资治通鉴以纪事本末为主要特点,通过详细叙述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3. 借史以鉴今借史以鉴今是指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
资治通鉴强调历史的规律和规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揭示历史的智慧,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4. 客观中立资治通鉴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客观中立,排斥个人主观立场和政治倾向。
司马光在撰写时不谋私利,不迎合权贵,力图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摘要:一、《资治通鉴》简介1.作者背景2.书籍内容与特点二、管理智慧与《资治通鉴》的联系1.历史经验对管理者的启示2.《资治通鉴》中的管理哲学三、随堂测试与《资治通鉴》的学习1.随堂测试的目的2.如何通过随堂测试提高管理智慧四、总结1.从《资治通鉴》中汲取管理智慧的重要性2.将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管理的实践正文:《资治通鉴》是一部由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跨越1363年的历史。
这部书以其严谨的历史观、全面的事件记载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历史经验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的领导者,如商鞅、诸葛亮等,他们的事迹和管理智慧可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借鉴。
同时,书中也记载了许多失败的领导者,如赵高、李斯等,他们的教训更能使管理者警惕。
其次,《资治通鉴》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
例如,书中强调“民本”思想,主张政治家要关注民生,这与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关于团队协作、决策、执行等方面的智慧,对于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随堂测试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随堂测试,学员可以检验自己对《资治通鉴》中历史事件、人物和管理哲学的理解程度,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管理素养。
总之,从《资治通鉴》中汲取管理智慧对于现代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简介
希望能帮助到您
《资治通鉴》简介
本文是关于《资治通鉴》简介,感谢您的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
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
帮助编撰者有刘■、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资治通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简称《通鉴》。
资治通鉴5分钟解析
资治通鉴5分钟解析1. 资治通鉴的简介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通史之一,是一本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的史书,由宋朝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
资治通鉴的起点是春秋时期,终点是五代时期,共计294年。
整部书内容共计294卷,分别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的五朝为止。
2.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意义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一部宏观的通史,具备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等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它贯穿着模范尺度的人文精神,以其精湛的史学功力,将历史事实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中得出了很多人文启示,启迪后人对于大道的深层理解。
3. 资治通鉴的编纂思想和方法资治通鉴的编纂思想和方法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其主要展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将历史作为一种途径进行道德教化,强调记录历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引导人们追求大道,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二,强调史学要追求真实性和完整性,要对史实进行细致的考证,并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的历史材料,以展现一个系统的历史图景。
其三,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分析,既强调个人奋斗的作用,又强调社会历史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后人对于历史趋势和规律的深入认识具有积极影响。
4. 资治通鉴的影响和贡献资治通鉴在面向现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经典中的典范,为历代史学家提供了长期的思想创新、实践传承的思路。
同时,资治通鉴也是开启了中国史学传统的第一步,对于后人的文化领悟和人文思考,都具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总之,资治通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可替代,是人类文明宝库里的一块瑰宝。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篇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下面是关于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太元七年。
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
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
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
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
伐之,必有天殃。
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
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
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某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
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
”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
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
吾当内断于心耳!”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
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
”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
”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
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
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
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
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一、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编年体巨著,由北宋司马光在公元1084年开始撰写,历时19年完成。
该书以汇纂历代正史、编年列举为主要手法,对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二、作者: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子长,号东篱,北宋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之家,在政治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司马光还是大名府进士科考试的状元,可谓才华出众。
他撰写《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为了补正朝廷官修史书疏漏之处,并通过详实的记录与总结来呈现中国历史。
三、内容架构《资治通鉴》共分294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斯斯皆备切事京不丁匠户会会社样本省部类等项目。
1. 式部尹抄集:本书的前37卷,主要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的历史。
2. 近朱者赤:第38卷至163卷,记述北宋时期李煜、赵简纪、范仲淹等人的历史。
3. 残烛余息:第164卷至213卷,着重描述杨延昭、岳飞等人塞草麻益基对修历史文献之功的考察。
4. 洗经易义:第214卷至255卷,记录金朝时期文臣武将楚辽契约册形貌和稽留备限板业多广发空无骨蒙马旗只敢啄人怕因阴课童的生活状态情况焦作相关信息一口门越南青木明年起确保36多胡服务价格大明商时切准确规定 5. 剩菁遗萼:第256卷至294卷,总结了南宋文臣政治家林则徐、吕惠卿等人。
四、影响与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巨著的典范之一。
它以全面、客观、精炼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其研究方法和体例也为后世编纂史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的文风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是古代历史教材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重要事件,以及国家兴衰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权威的历史文献,在珍贵地记载了中国几百年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
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一、王夫之简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博学多才,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空谈。
他的学术成就被誉为“南明四公”。
【二、《资治通鉴》概述】《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跨越1363年的历史。
该书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智慧。
【三、王夫之论《资治通鉴》的核心观点】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该书具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首先,王夫之赞扬《资治通鉴》在编排体例上的创新,将编年体与纪传体相结合,使得全书既具有时间顺序,又具备人物传记的特性。
其次,王夫之认为《资治通鉴》在史实记载上严谨可靠,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了曲解史实、夸大事实等问题。
最后,王夫之强调《资治通鉴》的实用性,认为该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政治哲学巨著,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王夫之论《资治通鉴》的实用价值】王夫之认为,《资治通鉴》的实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往事,资政育人。
《资治通鉴》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使其明白“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道理。
2.强调历史规律。
《资治通鉴》强调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对后世统治者大有裨益。
3.倡导道德伦理。
《资治通鉴》在记载历史事件时,注重对人物道德品质的评判,提倡仁政、厚生、忠诚、谦逊等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总结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极高,他认为该书在编排体例、史实记载和实用价值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
他强调,《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政治哲学巨著,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摘要:一、《资治通鉴》简介1.《资治通鉴》的作者及编写背景2.《资治通鉴》的内容与结构二、《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的关系1.《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概述2.《资治通鉴》对现代管理理念的启示三、随堂测试及答案解析1.随堂测试题目2.答案解析正文:《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史学巨著,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倾力编撰的一部通史。
它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详细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跨越1363年的历史。
这部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他深感历史对于统治者的重要,因此立志要编写一部能够资政、明得失的通史。
这部书共294卷,分为纪、传、表、志、考、略、世家、年表等多种体例,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堪称我国古代史学的瑰宝。
二、《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的关系《资治通鉴》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对现代管理理念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例如,《资治通鉴》中强调的“明君”、“贤相”等观念,与现代管理中重视领导者和团队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资治通鉴》中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管理策略,如“赏罚分明”、“举贤任能”等,这些观念对现代管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我们特地准备了一份随堂测试,共包括以下题目: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2.《资治通鉴》共分为多少卷?3.《资治通鉴》中强调的“明君”、“贤相”与现代管理理念有何关联?答案解析: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2.《资治通鉴》共分为294卷。
3.《资治通鉴》中强调的“明君”、“贤相”与现代管理理念密切相关。
现代管理中重视领导者的团队建设,强调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与《资治通鉴》中“明君”、“贤相”的观念是一致的。
原题目:《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名著,你读过吗?
原题目:《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名著,你读过吗?简介《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名著,由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从周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通史。
阅读体验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非常喜欢阅读《资治通鉴》。
不仅因为它为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还因为它在叙述历史事件时的独特角度和深度分析。
《资治通鉴》的特点之一是它在编年体的基础上,注重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司马光在书中不仅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人物和政治动态,还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历史认知。
另外,司马光的叙述方式也很吸引人。
他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准确表达出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他对人物的描写深入细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同时,他在事件描述中也不乏幽默和讽刺,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有严肃的历史叙事,又富含娱乐性和阅读的愉悦感。
对历史的启示《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对我们现代人有很多启示的作品。
首先,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循环性。
历史上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人性弱点在不同的时期不断重演,这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避免重复犯错的必要性。
其次,这本书也警示着我们对于权力的警惕性。
司马光在书中揭示了许多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的案例,这对于我们理解权力的本质和权力运作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阅读《资治通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
这本书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结语《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历史名著,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多启示。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人,读《资治通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资治通鉴简介白话文
资治通鉴简介白话文一、什么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官修通史,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而成。
它是一部综合性的通史,囊括了从周朝初期的西周到南宋前期的历史事件。
这部历史著作以其严谨的史料整理和独特的编年体例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最具权威性、最全面详实、最具有普遍性和连贯性的史书之一。
二、《资治通鉴》的历史背景《资治通鉴》的撰写者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史学家。
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有卓越的成就,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官员。
在那个时期,宋代国力强盛,国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而由于历史变迁和政治动荡,古代历史已经变得相当复杂。
为了理清历史脉络,去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和总结经验教训,司马光决定撰写一部通史。
三、《资治通鉴》的编写原则和特点《资治通鉴》以历史编年体的形式写成,按照年代顺序记述历史事件。
它的编写原则是”三纪并述”,即同时记述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事件。
这种编年体的写作形式使得《资治通鉴》能够深入到每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详细描述当时的局势和人物行动,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还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反思历史中的得失,以期对当今社会的治理有所启示。
它不仅是一部纪实性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有深刻思想和观点的历史参考书。
四、《资治通鉴》的影响和价值《资治通鉴》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首先,它成为了后世编纂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和范本。
许多后来的历史著作都受到《资治通鉴》的影响,仿效其编年体例和论述方式。
其次,它对后人的历史观念和思维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资治通鉴》,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变迁,使我们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资治通鉴》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起到了宝贵的指导作用。
许多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都有所借鉴和启发。
五、《资治通鉴》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资治通鉴》虽然是古代的史书,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春秋》虽为编年,但仅记事目,无内容,最少 的事只记一个字。而《左传》则有言有行,有故 事内容,有直叙有概述,也有追叙,并有分析评 论,可称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赡有体的编年体史 书。
《左传》
• 《左传》除了记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史事外,还包括许多 古史传说。反映了一些进步思想,如轻视鬼神,注重人事, 不主张臣民绝对效忠君主等。
• 《左传》在西汉的时候属于“古文经”,因为和“今文经” 的矛盾,长期受到官方压制,没有得到设置博士的合法地 位。
• 但由于其较高的学术价值,所以一直被保存下来,西晋时 的杜预写成《春秋经传集解》一书,把《春秋》和《左传》 合二为一,加以解释,自成一派。以后,《左传》的地位 逐渐超过了《公羊传》和《谷梁传》。
• 其缺点是记事前后割裂, “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 难稽”同时,对历史人物 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史事, 也无从详其原委。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对编年体作了详细的评 述。他把唐代以前的史著归为编年体与纪传体二 类,并将此看作我国古代史学的正宗。
• 我国古代编年体史籍的真正发展与完善是宋代司 马光的《资治通鉴》。
第二章 编年体类史书
第一节 概 述
• 编年体是古代编撰史籍的最早体例。 • 所谓编年体,就是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即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 近、别异同也”(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编年体史书的优缺点
• 编年体史书,以年月为经, 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 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 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 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 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
• 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 的结论:
–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史记·孔子世家》)
二、《春秋》三传
•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 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 “传”。
• 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 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 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 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 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 一、编年体史籍的 鼻祖——《春秋》
•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 年体史书。《春秋》 记事断限,起自鲁隐 公元年(公元前722), 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 元前481),共242年的 大事。该书略有残缺, 尚保留1.6万多字。
《春秋》
• 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 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 这是因为 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 古人称年为“春秋”)。
《左传》
• 《左传》是记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 年)历史的史学名著,属于编年体史书,和《公 羊传》、《谷梁传》一样,是解释《春秋》的三 传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或 《春秋内传》。
《左传》
• 《左传》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左丘明, 但《左传》的实际成书时间是在战国中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通过 《左传》介绍的历史史实,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 理解《春秋》中简便纲目所记载的历史原貌。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 《资治通鉴》的产生,打破了汉唐以来编年体史籍相对沉 寂的局面,此后,在史学界又掀起了一股“编年热”,产 生了大批仿通鉴的编年体史著,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 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的 《三朝北盟会编》、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及夏燮的 《明通鉴》。
第二节 重要史籍介绍
• 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 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 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作《春秋》。
•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 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笔法”
• 孔子修撰《春秋》的原则是:
– 据鲁,即记事以鲁国为主;亲周,即尊周,维护周礼; 故殷,即以商朝的灭亡为借鉴;以推广夏、商、周三 代一贯的王道。
•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 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 《梼杌》。
•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 史《春秋》留传了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
• 《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在68岁返鲁后, 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 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 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
《公羊传》
• 中国古代与《左传》、《谷梁传》 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 又称《春秋公羊传》。
• 旧说创始于子夏弟子齐人公羊高, 西汉景帝时得立于官学。其大师 胡毋生、董仲舒等任博士,专门 从事研习、讲授之业。武帝时贫 苦儒生公孙弘因通晓该书竟得官 至丞相,其后学者益众,遂为汉 代显学。
• 该书援引前人解“经”成说颇多。 由于它写成于汉初,用的是汉代 通行文字今文,故属今文经,并 为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
• 据此,孔子在编撰《春秋》时,提出了“为尊者 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 别善恶,以定名分”的笔法,后世称之为“春秋 笔法”。
• 如,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召来周天子参加, 孔子在《春秋》中却记曰“天王狩于河阳”,为 周天子讳。
《春秋》的微言大义
•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 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 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 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 在《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 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 责。
《春秋》
• 《春秋》的纪事方法是以“时”为中心, 按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春秋各国大事。纪 年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次为序,记月多以 周历(即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
• 汉以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经典, 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
鲁隐公元年
《春秋》解
周王室历法的正月
鲁哀公
《春秋》的编撰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