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新进展95346

合集下载

2024年亚洲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2024年亚洲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2024年亚洲心肺复苏研究进展研究背景心肺复苏(CPR)是一种关键的急救技术,可在心脏骤停时挽救生命。

亚洲地区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和推广普及。

本文旨在介绍2024年亚洲地区在心肺复苏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主要研究进展1. 新型心肺复苏方法的研究:亚洲地区的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新型心肺复苏方法,如机械辅助心肺复苏(ME-CPR)和心电图导向性心肺复苏(ECG-guided CPR)。

这些方法在提高心肺复苏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方面显示出潜力。

2. 心肺复苏培训的创新:为了提高更多人的心肺复苏技能,亚洲地区的研究者致力于创新培训方法。

虚拟现实技术和模拟训练等新颖方法被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和公众的心肺复苏技能水平。

3. 心肺复苏质量评估的研究:为了确保心肺复苏操作的质量,亚洲地区的研究人员关注心肺复苏质量评估的研究。

通过使用监测设备和实时反馈系统,他们致力于提高心肺复苏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心肺复苏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亚洲地区的研究还关注心肺复苏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如儿童、孕妇和老年人。

针对这些人群的心肺复苏指南和培训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5. 心肺复苏的社区推广: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亚洲地区的研究者积极开展心肺复苏的社区推广活动。

通过宣传教育、建立急救网点和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他们努力使更多人具备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结论2024年亚洲地区心肺复苏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型心肺复苏方法的研究、心肺复苏培训的创新、心肺复苏质量评估的研究、心肺复苏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以及心肺复苏的社区推广都对提高心肺复苏效果和普及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对亚洲地区的急救医疗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亚洲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2024年亚洲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2024年亚洲心肺复苏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档旨在概述2024年亚洲心肺复苏领域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重点关注最新的心肺复苏技术、教育培训、政策制定以及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希望通过本文,为广大心肺复苏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心肺复苏技术研究1.1 急救设备-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研究发现,AED的使用可以使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0%。

- 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设备,如可穿戴心脏去颤仪,正在研发中,有望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效果。

1.2 急救操作- 研究显示,胸部按压频率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建议胸部按压频率调整为100-120次/分钟。

- 引入新型胸部按压辅助设备,可提高急救人员胸部按压的质量和一致性。

2. 教育培训2.1 心肺复苏培训- 亚洲各国普遍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研究发现,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在心脏骤停事件中的急救成功率高出25%。

- 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提高学员的操作熟练度和应急反应能力。

2.2 校园教育- 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将心肺复苏纳入校园教育课程,研究显示,这将有效提高青少年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率。

- 开展心肺复苏校园普及活动,如“心肺复苏日”,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重视。

3. 政策制定3.1 法律法规- 亚洲各国政府逐步完善与心肺复苏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心肺复苏设备配备到位,提高急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 规定公共场所必须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对使用AED的急救行为提供法律保护。

3.2 政策推广- 亚洲各国政府大力推广心肺复苏政策,例如,实施“心肺复苏普及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将心肺复苏普及率提高50%。

- 政府与社会机构合作,为心肺复苏培训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培训成本。

4. 跨学科合作4.1 医疗与消防合作- 亚洲地区医疗与消防部门在心肺复苏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研究显示,这种合作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复苏学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

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一.心肺复苏发展历史1.古老复苏法: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因素:加温法(持续到19世纪)死亡相当于睡眠状态:唤醒法(持续到20世纪)溺水是由于吸入水太多:震荡法和倒灌法(18世纪)荷兰18世纪抢救方法(1774):加温、清除吞入或吸入的水、刺激法、风箱吹气法2.现代CPCR:⑴ 产生与描述阶段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1956年-----电除颤(Zoll抢救一例室颤患者)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美国Peter Safar发明)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uwenhoven发明)1966年-----定义了CPR(美国科学院)⑵ 应用阶段(60年代)广泛采用阶段(70年代)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胸泵学说及辅助方法,药物治疗,脑复苏价格与效益评价阶段(近十年)二.心跳骤停:(一)心脏骤停的定义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搏,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循环突然终止,引起全身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心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存活。

从不同的临床角度出发,心跳骤停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

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

美国AHA为冠心病患者心跳骤停所作的定义是:冠心病发病后1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脏骤停。

Cecil(希氏)内科学第十六版则规定: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二)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1.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⑴.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⑵.急性心肌炎⑶.心肌病(以肥厚型多见,扩张型次之)⑷.心脏瓣膜病⑸.先天性心脏病⑹.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如窦房结病变、预激综合征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心肺复苏术的新进展与实施策略

心肺复苏术的新进展与实施策略

心肺复苏术的新进展与实施策略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心肺复苏术(CPR)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紧急救援措施,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中。

本文将介绍心肺复苏术的新进展以及更有效的实施策略,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后遗症。

一、快速反应和早期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快速反应和早期胸外按压是增加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室颤/室速(VF/VT)心脏骤停时,立即进行除颤并进行胸外按压是最为有效和重要的措施。

此外,在非VF/VT心脏骤停时,尽早开始胸外按压同样十分关键。

二、深度和频率合适的胸外按压在进行胸外按压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深度和频率。

根据最新的国际指南建议,在成人患者中推荐胸外按压深度为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此外,每分钟进行100-120次胸外按压可以提高血液循环的效果,并增加存活率。

因此,在实施心肺复苏术时要严格控制胸外按压的深度和频率。

三、心肺复苏后即刻转诊到医院虽然在非医疗环境下进行心肺复苏术可以起到暂时维持生命的作用,但最终的目标是将患者尽快转诊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心肺复苏后立即联系急救中心,以便他们派遣专业人员尽快抵达现场并提供更全面的抢救措施。

快速转运患者到医院是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救治的必要步骤。

四、协同合作和高质量培训心肺复苏术需要一个紧密协调和高效的团队来执行。

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员应该接受专业培训,熟悉并且能够正确掌握CPR操作技巧和步骤。

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可以保持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并提高团队间协同配合的效果。

五、应用新兴技术和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术也在应用新兴技术和设备。

其中包括机械胸外按压装置(MEC)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MEC能够提供稳定持久的胸外按压力度和频率,有效减轻紧急救援人员的劳动强度。

而AED则能够自动分析心律,提供准确判断并进行电击治疗。

这些新兴技术和设备使得心肺复苏术更加精确、高效,并可能改善生存率。

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引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手段,用于在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时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相关应用。

一、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随着科技和研究的不断进步,体外CPR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创新。

以下是几个体外CPR技术的最新进展:1. 自动化胸外按压装置(Automated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s,ACCDs)ACCDs是一种能够提供更稳定和持久胸外按压力度与频率的设备。

相比传统人工胸外按压,ACCDs可以保证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无需中途换人,并且降低了恢复时胸骨骨折风险。

2. 机器人辅助胸外按压系统这种系统通过使用机器人来进行胸外按压,可以使按压更加准确、稳定和连续,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

此外,机器人辅助的胸外按压系统还可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调整按压力度和频率。

3. CPR反馈装置CPR反馈装置通过实时监测胸外按压的参数,如深度、频率和回弹时间,给予操作者相关反馈。

这样一来,操作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保证CPR技术的正确执行并提高复苏成功率。

二、体内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除了体外CPR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体内CPR技术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以下是几个体内CPR技术的最新进展:1. 经食管心肺复苏(Esophageal Gastric Tube Airway Assisted Resuscitation,EGTAAR)EGTAAR是一种在发生心脏骤停时通过食管插入气管插管,并通过胃肠道交换气体以保持不断供给大量氧气到肺部。

该方法避免了口-口或面罩通气时可能传播某些传染病等问题。

2. 经内门静脉心肺复苏(Intraosseous IV Access CPR,IO-CPR)对于无法通过传统途径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如儿童和危重病人,IO-CPR成为一种可靠的替代方法。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可帮助挽救因心脏骤停和呼吸困难而处于生命威胁状态的患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本文将为你介绍其中一些最为重要的新技术和理念。

机械心肺复苏传统的心肺复苏是通过人工压迫胸部实现血液的循环,但这种方法需要高强度和高效率的手动胸部按压,并且容易出现疲劳和失误。

由此,机械心肺复苏(Mechanic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mCPR)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更加有效和稳定的方法。

mCPR是一种由机器提供胸部按压的自动化心肺复苏,在紧急情况下将自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到了接近35%。

相较于传统的胸部按压,mCPR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和恒定的按压效果,同时减轻急救人员的负担和疲劳。

与标准的手动心肺复苏相比,mCPR能够减少胸外压时间和提高氧气输送,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高质量心肺复苏高质量心肺复苏是一种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效果的理念,不仅强调患者的生命体征,更注重急救人员的技术、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

与传统的心肺复苏相比,高质量心肺复苏更关注胸部按压的深度、速度和周期,注重肺复张和动脉回流的协调,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高质量心肺复苏需要以获得国家认证的高质量急救中心作为支持,监控着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同时,应该有完善的教育和培训机制,让急救人员合理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促进心肺复苏效果的提高。

电子化心肺复苏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化心肺复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技术选择。

它是一个能够自动监控、记录和反馈心肺复苏过程的系统,在早期发现并解决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电子化心肺复苏系统中,急救人员配备有手电筒或触摸屏,能够自动记录胸部按压深度和频率、气道通畅状态、呼吸频率和患者的自我脉搏检测议程。

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急救人员更准确地监控患者的状态,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普及与提高
心肺复苏的普及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例如,在中小学开设心肺复苏课程、在公共场所设置心肺复苏设备等措施, 都可以提高公众的心肺复苏意识和技能水平。
心肺复苏的提高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生存率也在 不断提高。例如,采用更科学的按压手法和更先进的除颤技术,可以提高心肺 复苏的成功率。
急救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急救医疗技术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急救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 人工心肺装置、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远程心肺复苏等。这些技术的出现,为心肺 复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急救医疗技术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救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电信号进行分析,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 急救医疗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急救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汇报人: 2023-11-27
contents
目录
• 心肺复苏简介 •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 •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 心肺复苏的未来展望 • 心肺复苏实践与案例分享
01
心肺复苏简介
心肺复苏的定义
01
心肺复苏是一种急救技术,通过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来维持人体 呼吸和循环功能。
者手中。
远程心肺复苏技术
远程操作
远程心肺复苏技术允许医护人员在远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通过实时视频和数据传输,实现精准有效的救治。
培训新技术
远程心肺复苏技术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新的培训机会,通过模拟实战 环境,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操作水平。

心脑肺复苏新进展(一)

心脑肺复苏新进展(一)

心脑肺复苏新进展(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脑肺复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一系列的新进展使得心脑肺复苏的成功率不断提高,从而挽救了更多
的生命。

在本文中,我们将依次介绍这些新进展。

一、延迟除颤
传统的心脏复苏中,除颤是在CPR(心肺复苏)之后立即进行的。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在CPR的过程中进行除颤往往会引起心肌缺血,导
致心跳复苏的成功率下降。

而延迟除颤则是在进行CPR约3分钟后再
进行除颤,可以有效的缓解心肌缺血造成的影响,并且提高除颤的成
功率。

二、最佳急救者
在以往的心脏复苏中,只要有人在现场,他都会成为急救者。

但是,
最新的研究表明,最佳急救者是那些有过心脏复苏培训的人。

具备这
种技能的人可以更加迅速地反应和操作,从而提高CPR效果。

三、机器人急救
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也渐渐地进入了心脏复苏的领域。

机器人急救可以
更快速、准确地做出响应,并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实现个性化的心肺
复苏,提高成功率。

四、无创心肺复苏
很多人害怕通过口对口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因而若没有其他人在场,
他们也许会选择不施救,从而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存机会。

而无创心肺复苏则能够减少这种紧张情绪,采用氧气面罩、气管插管等方式进行呼吸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现代医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使人更好地生存,也使得生命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而各种新的技术也可以为更多的人带来福音,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是针对突发性心跳骤停的急救技术,通常在医疗人员无法到达现场时由初级急救人员进行。

该技术可用于救治猝死、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呼吸衰竭等疾病,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心肺复苏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多家研究机构在心肺复苏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技术传统心肺复苏通常采用人工心脏按压和口唇对口吹气两种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存在许多缺点。

其中心脏按压往往难以达到足够的频率和深度,且易于导致二级损伤。

口唇对口吹气也不适用于某些情况下的急救,如病人有呕吐反应或救援者不能接近病人时等。

一些新技术正在被研发和应用。

其中一项新技术是机器人心肺复苏。

该技术使用复苏机器人进行心肺按压,具有精确、快速、规律的特点,可以达到高效的复苏效果。

机器人复苏的优点在于可以消除人为因素,避免了操作者疲劳和不稳定的因素影响,提高了复苏效率和成功率。

另一项新技术是胃肠道电刺激(GES)。

研究表明,通过在胃肠道内置入刺激电极,可以刺激迷走神经,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

这项技术可以取代口唇对口吹气,避免了口腔传播病原体的风险,还可对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病症。

此外,还有许多新技术正在研究中,如机器人导向心肺复苏、患者自控的心肺复苏等,这些技术都有望成为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

心肺复苏的新药物在心肺复苏的实践中,药物也是成效良好的辅助措施。

除传统的心肺复苏药物外,近年来也有一些新药物正在应用和研发中。

一种新型药物是胺碘酮。

它是用于对抗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一种药物,可快速消除病人心律失常导致的突发心跳骤停。

胺碘酮比传统的利多卡因等药物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更强的趋势控制效果,在应用中表现良好。

另一种新药物是地塞米松。

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抗过敏反应、抗炎等用途,但也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可以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帮助恢复心肌功能,减少心脏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

心肺复苏的新研究近年来,许多新研究也在心肺复苏领域展开。

爱爱医资源-心肺复苏新进展-课件

爱爱医资源-心肺复苏新进展-课件

Rats, dogs,and pigs are not humans!
-Dr.Peter safar
人体资料
CC only CC+V
No. 241 279
ROSC% 40.2 34.1
Survival% 14.6 10.4
Hallstrom AP et al: N Engl J Med 2023;342:1546
33
190 30
5
26
4
Brown CG et al: N Engl J Med 1992;327;1051
注:ROSC为自主循环恢复
血管加压素
肾上腺素副作用之一是心脏复跳后即刻发 生心动过速,也可发生心肌缺血或再次室 颤,所以在 CPR期间,主要作用为外周血 管收缩的药物已被用于替代肾上腺素。一 个有希望的药物是血管加压素,它是一种 储存于垂体后叶的激素,血管加压素是一 种强力的非肾上腺素性血管收缩剂,它能 直接兴奋平滑肌V1受体和 / 或增加血管 对内源性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使内脏、冠 脉、肌肉及皮肤的血管收缩。
心内注射途径
从剑突与左侧肋弓 夹角向上、向内、 向后扎;不易扎到 肺,只有小血管, 无血窦。
静脉给药
中心静脉途径: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外周静脉途径: 建议在CPR时承受“外周静脉套管 针+肘前静脉长套管针”的输液方式; 6岁以下儿童可承受骨髓内途径作为 急诊静脉输液、用药的补充。
一旦呼吸心跳停顿,时间就是生命
黄金抢救时间: 4分钟内,6分钟是极限 。
非专业人员假设觉得病人不行了, 即可开头CPR;除溺水、创伤、药 物中毒外,病人一旦呼吸心跳停顿, 首先拨打120。
在病房内病人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时, 护士也应尽早求得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心脏病变 阻塞性肺疾患、大块或大量肺栓塞(静 脉栓塞 、气栓 、脂 肪栓)、各种 原因 的 窒息等
08.08.2020
12
PUMC Hospital
再灌注时的氧反常
e
黄嘌呤、次黄嘌呤 黄嘌呤脱氧e 氢化酶
还烟原酰烟嘌酰呤嘌二呤核二苷核酸苷酸
e
O2-, H2O2, OHO2
裂解细胞膜 分解蛋白质 降解DNA
抑制滑面内质网重吸收钙 增强花生四烯酸代谢 裂解腺粒体和溶酶体
08.08.2020
13
PUMC Hospital
• 再灌注损伤
08.08.2020
11
PUMC Hospital
再灌注时的钙离子反常
• 正常时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比是1:10000, 无氧缺血时,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比变为10: 1
• 激活磷脂酶A2 –膜磷脂降解,细胞膜完整性破坏 –产生花生四烯酸等生物活性物质
• 使血小板激活 • 干扰很多酶的功能,破坏内环境稳定 • 游离钙使脑血管痉挛
心脏骤停
未预料的停搏
刚刚的停搏
08.08.2020
6
PUMC Hospital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
古老复苏法:
• 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因素:加温法(持续到19 世纪)
• 死亡相当于睡眠状态:唤醒法(持续到20世纪) • 溺水是由于吸入水太多:震荡法和倒灌法(18世纪) • 荷兰18世纪抢救方法(1774)
钙离子内流 氧游离基 前列腺素 再灌注损伤
心肌收缩力下降 舒张期张力上升 心肌不均匀收缩
外周血管痉挛 血液粘滞度增加
红细胞壁僵硬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08.08.2020
15
PUMC Hospital
其他再灌注损害因素
• 细胞水肿 • 细胞酸中毒 • 白细胞损害
08.08.2020
16
PUMC Hospital
心肺复苏术
08.08.2020
19
PUMC Hospital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心脏病变 冠心病,心肌梗死,尤伴有休克、肺水 肿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它为左心 功能衰竭、心律失常、不稳定心绞痛 等 心肌炎、心肌病
风心病及各种心瓣膜病
先心病如法乐氏四联症、艾森曼格综 合征及先天性传导障碍 严重心律失常如恶性室早、室速、室 颤、长 Q-T 综合征 细菌性心内膜炎 心脏肿瘤如左心房球形血栓及粘液 瘤、大动脉瘤破裂
心肺复苏新进展
010-65295301 13601262164 yxz@
PUMC Hospital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多大? 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无必要? 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 按压次数究竟有多大影响? 现有一线药物的作用究竟如何? 脑复苏怎么办?
08.08.2020
2
PUMC Hospital
08.08.2020
3
PUMC Hospital
心跳骤停的定义
• 心跳骤停的定义,而从不同的临床角度出发,心跳 骤停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

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
心跳骤停。

美国AHA为冠心病患者心跳骤停所作的定义是:冠
心病发病后1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脏骤停。

Cecil 内科学第十六版则规定:任何心脏病患者
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
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08.08.2020
4
PUMC Hospital
死亡
• 临床死亡
– 标志——呼吸心搏停止 – 特点——可逆
• 生物学死亡
– 标志——脑死亡 – 特点——不可逆
• 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
08.08.2020
5
PUMC Hospital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钙离子内流 氧游离基 前列腺素 再灌注损伤
结果
• 生物膜上酶活性丧失 • 弥漫性脑损伤 • 舒张期心肌张力增加 • 核糖小体变性 蛋白
质生物合成障碍
• ARDS • 肾缺血损伤,导致不可
逆性肾衰
08.08.2020
14
PUMC HospitalBiblioteka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脑循环中断: •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 20-30秒—— 脑电活动消失 •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 6小时—— 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08.08.2020
18
PUMC Hospital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 大脑-----4-6分钟 • 小脑-----10-15分钟 • 延髓-----20-25分钟 •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 肝细胞-----1-2小时 • 肺组织-----大于2小时
08.08.2020
17
PUMC Hospital
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
心肺复苏研究内容
复苏学又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 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 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 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 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加温
清除吞入或吸入的水
刺激法
风箱吹气法
08.08.2020
7
PUMC Hospital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
• 现代CPCR: 产生与描述阶段
–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 –1956年-----电除颤(Zoll)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Safar)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uwenhoven) –1966年-----定义了CPR(美国科学院)
08.08.2020
8
PUMC Hospital
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
• 现代CPCR: 应用阶段(60年代)
–广泛采用阶段(70年代)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
初),产生胸泵学说及辅助方法,药 物治疗,脑复苏 –价格与效益评价阶段(近十年)
08.08.2020
9
PUMC Hospital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心跳停止 组织缺血缺氧 组织内腺苷、乳酸、CO2、H+
血管阻力 心输出量
08.08.2020
10
PUMC Hospital
心跳呼吸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血流停滞
– 氧游离基清除障碍 – 钙离子代谢异常 – 前列腺素产生失衡 – 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 – 红细胞变形、血小板、粒细胞凝聚、纤维蛋白原凝聚 – 脑灌注功能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