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
蝶恋花晏殊阅读答案
蝶恋花晏殊阅读答案蝶恋花晏殊阅读答案蝶恋花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蝶恋花晏殊阅读答案,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蝶恋花晏殊阅读(一)蝶恋花[北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二)蝶恋花[北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青玉案[南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有“治学三境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A’此第一境也;‘B’。
此第二境也;‘C’此第三境也。
”请从以上三首词中分别找出有关词句,以表示这三种境界。
这三句词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蝶恋花晏殊阅读答案答案:清人王国维云: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蝶恋花晏殊的简评: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伤离怀远之词。
主角是一位闺中人。
上阕主要写所见。
起句写秋晓庭院中的景物。
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槛菊愁烟兰泣露(共9篇)
槛菊愁烟兰泣露(共9篇)槛菊愁烟兰泣露(一):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00字赏析尽量少,此词为伤秋怀人,上片:由屋外到屋内,将自我感情的流露寓于周围的事物中,暗寓孤寂苦闷之情和离愁之苦.下片:同样写景物,却将情感更升一层,表达了对亲人的情意与无奈.全词移情入景、入物.写法曲折缠绵,更表现主人公的情深意苦,韵味无穷.【槛菊愁烟兰泣露】槛菊愁烟兰泣露(二): 求晏殊《蝶恋花》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槛”的读音RT(jiàn)栏杆.全句的意思是:“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槛菊愁烟兰泣露(三): 阅读晏殊的《蝶恋花》,回答小题。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小题1:请写出本词在写法上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相类似的句子。
(2分)小题2: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赏析“凋”字的妙处。
(4分)小题3:这首词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请结合全词,举例说明这两个特点。
(4分)小题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小题1: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既写出了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又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强烈感受。
以景之萧索,写人之孤独。
(“情”“景”的角度各2分)小题1:本词上阕借兰菊和明月等意象委婉地表现内心的愁绪,显得情致深婉。
下阕“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及“山长水阔”等语,展现出一片广远寥廓的境界。
小题1:晏殊的蝶恋花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 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 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名作有《浣溪沙》 等。 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 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 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 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 殊词另一主要内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 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第三境也。”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 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 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 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 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 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 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 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 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蝶恋花
晏殊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 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 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 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 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 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 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 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 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蝶恋花》晏殊原文注释和赏析
《蝶恋花》晏殊原文注释和赏析《·槛菊愁烟兰泣露》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全文注释和赏析。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注释①槛(kǎn):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翻译栏杆(槛在这里念kǎn,栏杆的意思)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
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
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
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
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
想寄一封信。
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赏析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晏殊《蝶恋花》翻译及赏析
晏殊《蝶恋花》翻译及赏析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双飞去一作:双来去)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
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
碧树:绿树。
赏析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篇一」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红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
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幕怎样的景象?(3分)(2)词的下阕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慨?试作分析。
(3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幕(暮春)初夏即景:窗外绿荫浓郁,只剩樱桃那一点点残红,尚留春意;而一只长大的黄莺不声不响地将它衔去吃了。
(2)词的下阕词人想象画梁双燕呢喃,仿佛在“惜人迟暮”,流露出韶华易逝的迟暮之感;而又想到燕子是不会做此思量的,于是感慨人常陷入思量太多的`痛苦(因思考而生的痛苦)。
注释:①朱樱,深红色的樱桃。
古代视为珍果。
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
”②双燕乳,双燕在哺育幼燕。
③渠,它。
指燕子。
赏析夏承焘、张璋《金元明清词选》论云:“此词写春感与离情。
暮春天气,绿肥红瘦,正是恼人季节。
加上‘所思在远道’,更难乎为情。
”全词关键在“迟暮”一语,如义山所云“刻意伤春复伤别”,借惜春以寄慨。
1907年春作于海宁。
伤春迟暮之感。
虽比不得周邦彦《满庭芳》词:“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写的清丽要眇,然亦是词人心中“第一义”。
整阙词满怀《离骚》之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本词中亦有此慨。
“人间总被思量误”又是在思量什么呢?也许真意只有静安先生知。
词的大意:当日的雏莺已经长成,它悄悄地飞来,衔了颗樱桃又飞去了。
看那窗外的绿树,又添了多少浓阴,只剩下红艳艳的樱桃,似乎要把残春留住。
独自坐着,静看那画梁上双燕在乳雏。
燕语呢喃,像在惋惜我已年华迟暮。
我自个儿在想念着他,燕子自然是不懂得的。
唉,人间总被相思所误。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篇二」《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是作者从青州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今属山东)驿馆时怀念其家乡姊妹而作的。
晏殊《蝶恋花》赏析
晏殊《蝶恋花》赏析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蝶恋花晏殊的阅读题答案
蝶恋花晏殊的阅读题答案蝶恋花晏殊的阅读题答案蝶恋花是诗人晏殊笔下的一个著名作品。
对于蝶恋花的阅读试题你是否掌握了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蝶恋花晏殊阅读答案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②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③。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索④,山长水阔知何处?[注]①槛:栏杆。
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
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
④彩笺:彩色精美的支纸,借代书信。
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13. 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14. 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本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土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13.(2分)D14.(3分)(1)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2分)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答出1种境界的,给2分;答出2种境界的,给3分。
如有错别字,则该境界不给分。
【蝶恋花赏析】诗人晏殊的这首《蝶恋花》,可着一“愁”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词中已明确告诉我们了,是离别之愁。
古今写离愁的诗词多如牛毛,那此词有何独到之处,以致能脍炙人口。
因为它能融细腻与宏阔为一体,不仅写出愁之真、之深,而且写出愁之变、之动。
本词中所写之愁,不管是意蕴内涵,还是其呈现方式,均在不断流动变化着,对比分析词的上下片,这种变化体现得很明显。
如果说词的上片对愁的刻画是内倾的幽深的,那么词的.下片对愁的展现则是外向的悲壮的,这种格调变化有力地提升了词的品质内涵而区别于一般写离愁别恨的诗词。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辛弃疾洗尽机心随法喜②。
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
谁与先生宽发齿③?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
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
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
[注]①词写于淳熙九年冬,当时作者被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中,闲居度日。
②法喜,佛语法喜,谓见法生欢喜。
③宽发齿,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机心”指机谋之心。
首句言洗尽机谋之心,人就能随佛法向善,诸事欢喜。
B.二、三句承接首句,说秋思如春意一般,亦为赏心悦目之事,可助樽前之乐。
C.“谁与……”二句词人以反问的方式表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自己发白齿落的忧虑。
D.下片“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两句,词人以陶渊明自比,以陶渊明为榜样。
2.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自己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沉醉于那微风不动的优美田园风光中,安心过平静的生活。
②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词人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表达其洗尽机心、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反问的方式”错,这里是设问。
“谁与”二句写醉歌可以延年益寿。
词人以设问的方式,说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发白齿落的忧患。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卧”二句写躺在石龙上酣睡,别人叫都叫不醒。
周围一点风都没有,似乎老天也喝醉了。
这谁也不能叫醒的石龙不正是诗人的化身?他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其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恰似陶渊明来归隐。
他以陶渊明为榜样,以淡泊高雅的情怀,对待落职闲居。
其志在高山流水之心事,言其落职之后,将高卧不起,波澜不惊,安心地过寂寞的生活。
“微风不动天如醉”七字,写的虽是山中寂静如醉如寐一般的景色,却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洗尽机心”,淡薄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晏殊的一篇词作,入选了《宋词三百首》。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
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
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
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
尺素: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兼:一作“无”。
拓展阅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认知诗学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
Reuven Tsur所著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Peter 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论》和Joanna Gavins &Gerard Steen合编的《认知诗学实践》标志着认知诗学的诞生和兴起。
晏殊《蝶恋花》赏析
晏殊《蝶恋花》赏析【晏殊《蝶恋花》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注释】槛: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晏殊《蝶恋花》赏析】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
“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如何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
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
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不?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下片写登楼望远。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
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如此,“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赏析晏殊《蝶恋花》
赏析晏殊《蝶恋花》晏殊的《蝶恋花》是影响深远的名篇,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一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高中语文文言文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 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作品赏析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
蝶恋花晏殊
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②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③。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索④,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①槛:栏杆。
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
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
④彩笺:彩色精美的支纸,借代书信。
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
故亦借代书信。
13.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14.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本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土高楼,
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13.(2分)D
14.(3分)(1)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2分)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答出1种境界的,给2分;答出2种境界的,给3分。
如有错别字,则该境界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