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余弦正切余切三角函数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函数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余割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Trigonometric function)。

尽管三角知识起源于远古,但是用线段的比来定义三角函数,是欧拉(1707-1783)在著名的《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中首次给出的。在欧拉之前,研究三角函数大都在一个确定半径的圆内进行的。如古希腊的托勒密(85-165)定半径为60;印度人阿利耶毗陀(约476-550)定半径为3438;德国数学家里基奥蒙特纳斯(1436-1476)为了精密地计算三角函数值曾定半径为600,000;后来为制订更精密的正弦表又定半径为107。因此,当时的三角函数实际上是定圆内的一些线段(如弦)的长。

意大利数学家利提克斯(1514-1526)改变了前人的做法,即过去一般称AB为的正弦,把正弦与圆牢牢地连结在一起(如图),而利提克斯却把它称为∠AOB的正弦,从而使正弦值直接与角挂勾,而使圆O成为从属地位了。

到欧拉时,才令圆的半径为1,即置角于单位圆之中,从而使三角函数定义为相应的线段与圆半径之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