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次品》说课稿
教材分析: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知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四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学过“沏茶”,“田忌赛马”等问题,这些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通过已有知识和发展水平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教材的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接触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待测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
呢?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
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法学法: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创设情境法、谈话启发法、发现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方面,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让学生用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类推法,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对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课:在这里出示信息:通过谈话让学生发现这两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不合格的东西——次品,生活中是否买到过不合格的东西?当时心情怎样?从而激发学生找次品的决心,提高学习的热情,并引出课题:找次品。
环节二:给出信息:三瓶一样的口香糖,其中的一瓶少了2颗,请学生说一说这样的一瓶口香糖和别的有什么不同,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找到哪瓶口香糖是被吃过的,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感知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环节三:给出信息:五瓶一样的口香糖,其中的一瓶少放了2颗,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的找到哪瓶口香糖是被吃过的。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办法,并一边在讲台上的天平演示过程。教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把所有的方法都板书之后,再集体总结哪个办法最快,感知最优化。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分的过程,以直观演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操作。
环节四:给出信息:九瓶一样的口香糖,其中的一瓶少放了2颗,如何能很快的找到哪瓶口香糖是被吃过的。请学生四人小组探究称的过
程,可以用图示的方法将这一过程表示出来,并将实验过程填写在表格中。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只有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来称才能保证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教师详解:因为天平有两个盘子,一次可以比较2份物品,平均分成3份后,称一次就可以排除同样多的两份,剩下的就少了。我们这样称一次就可以排除6个,其他方法称一次排除的都没有6个,称一次排除的多,剩下的就少,称得次数就少。引导学生详细描述平均分成3份这样称的过程,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板书。最后让学生猜测如果不能恰好平均分成3份,那么我们需要如何来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探究并总结出规律,让学生发现只有平均分3份才是最优化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
环节五: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利用天平称次品时,下列数量的物体分成3份应怎样分?
【设计意图:这一个练习让学生对找次品的分法进行巩固,认识到如果不能平均分称3份的话,我们只要把它近似的平均分就可以。】2、拓展练习
有11瓶水,其中10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意识到,虽然11不能平均分成3份,
但是我们可以用相同的办法,用最少的次数保证一定找到次品。】
环节六:我的收获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环节七:课外延伸
让学生读一读,了解在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的情况下,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测的次数,并将下面的两个问题留作作业。
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